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对提升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具有一定作用。文章分析了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校企联合”模式对的作用,提出“校企联合”模式在培养信息应用管理能力的具体实现方式。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12-0046-02
信息化是增强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外施工企业90%以上的项目采用软件进行信息化管理;而在国内,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项目还不到10%。我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对1 416个骨干施工企业和特级资质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约为45.83%;未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企业约占54.17%。在未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企业中,特级企业占21.94%,一级企业占56.49%,二级企业占69.35%,三级企业占84.21%。根据《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中《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总体投入和应用水平不高、缺少信息化人才等问题。
因此,培养懂技术、重规范、信息化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加快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信息化管理能力的作用,并针对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实现过程应重点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1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作用
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和施工企业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合作,核心是产、学、研合作和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参与,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
1.1 实现信息化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高校具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研发,培养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以促进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施工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能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实践机会,利用企业的经验积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为高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服务,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促进了设备、资金、信息、人才、场地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了高校与行业和企业的横向联系。
1.2 推动信息化软件在施工企业的应用
施工企业常用的信息化软件和管理系统有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建筑信息模型BIM、进度管理软件P6、工程量计算软件广联达、结构计算软件PKPM等。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高校均安排有相关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深化学习。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对这些软件进行指导,能使学生在毕业时已熟练掌握相关软件,在工作后能快速适应工作的要求。在另一方面,掌握这些软件的学生在加入到企业工作后,也加快了这些专业软件在施工企业推广应用的进程,促进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
1.3 创新能力的培养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在管理型、技术型和服务型等不同岗位具有懂专业技术、信息技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有些高校的信息化软件缺乏,硬件设备不足,不能为学生科研创新提供充足的条件。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人才加入到企业工作后,能提高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效率。
2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学校与企业签订信息化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不同培养目标,为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以满足施工企业对不同层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2.1 专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根据现阶段施工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情况,专科生主要是面向应用型、维护型、管理型和操作型等岗位。学校可以与施工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制定,承担与信息化操作部分结合的任务,具有经验的企业员工将新技术应用项目引入课堂,为学生讲授信息化设备的基本原理、安装方法、性能分析、维护手段、保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生还没有进入企业之前,进行信息化知识与操作理论的学习,确保大中专学生在施工企业有足够多的实践时间,利用施工企业提供的资源进行操作能力的训练,如微软office系列软件、CAD等基础软件的操作,学生毕业以后直接跟工作接轨,不用再组织培训。
2.2 本科信息化人才培养
本科学生主要面向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设计,适应于专家型的实践型岗位。学校可与施工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实践水平。实践基地可以通过校企联合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软件和硬件等各方面的投入,如天正建筑、PKPM软件、ANSYS软件和广联达软件等做到安全维护和及时更新。学校也可与施工企业共同建设信息化IT实践教育中心,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IT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校专业教师和施工企业高层技术人员组建指导团队,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
2.3 研究生信息化人才培养
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在研发型和复合型人才。可采用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负责制和项目资助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学校和施工企业可设立“研究生资助基金项目”,在研究生中开展ABAQUS、BIM、云计算、BNS等技术的实践教学和研究,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培养研究生用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利用C语言、JAVA等编写实用程序,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导入到MATLAB、MAPLE函数库中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数据交换的目的等。
3 结 语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信息化实践型人才,解决了既懂信息化技术,又具备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口问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施工企业信息化带来新的管理方法和最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杨卫东.利用信息化建设提升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管理,2011,(5).
[2] 闫彪,康园园.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与体会[J].市政技术,2010,(S1).
[3] 夏建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
[4] 倪爱东.政校企合作—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新兴模式[J].现代教育与管理,2012,(4).
[5] 包振海,吴广建.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势在必行[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
关键词:施工企业;信息化;校企联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12-0046-02
信息化是增强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国外施工企业90%以上的项目采用软件进行信息化管理;而在国内,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项目还不到10%。我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对1 416个骨干施工企业和特级资质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约为45.83%;未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企业约占54.17%。在未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企业中,特级企业占21.94%,一级企业占56.49%,二级企业占69.35%,三级企业占84.21%。根据《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中《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现状调研报告》,建筑施工行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总体投入和应用水平不高、缺少信息化人才等问题。
因此,培养懂技术、重规范、信息化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是加快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信息化管理能力的作用,并针对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实现过程应重点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1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作用
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和施工企业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合作,核心是产、学、研合作和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度参与,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
1.1 实现信息化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高校具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技术研发,培养的信息化专业人才以促进施工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施工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能为信息化教学提供实践机会,利用企业的经验积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为高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服务,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促进了设备、资金、信息、人才、场地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了高校与行业和企业的横向联系。
1.2 推动信息化软件在施工企业的应用
施工企业常用的信息化软件和管理系统有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建筑信息模型BIM、进度管理软件P6、工程量计算软件广联达、结构计算软件PKPM等。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高校均安排有相关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深化学习。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对这些软件进行指导,能使学生在毕业时已熟练掌握相关软件,在工作后能快速适应工作的要求。在另一方面,掌握这些软件的学生在加入到企业工作后,也加快了这些专业软件在施工企业推广应用的进程,促进施工企业信息化发展。
1.3 创新能力的培养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在管理型、技术型和服务型等不同岗位具有懂专业技术、信息技术和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有些高校的信息化软件缺乏,硬件设备不足,不能为学生科研创新提供充足的条件。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人才加入到企业工作后,能提高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效率。
2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具有系统性和创新性,学校与企业签订信息化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不同培养目标,为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以满足施工企业对不同层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2.1 专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根据现阶段施工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情况,专科生主要是面向应用型、维护型、管理型和操作型等岗位。学校可以与施工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的研究与制定,承担与信息化操作部分结合的任务,具有经验的企业员工将新技术应用项目引入课堂,为学生讲授信息化设备的基本原理、安装方法、性能分析、维护手段、保养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生还没有进入企业之前,进行信息化知识与操作理论的学习,确保大中专学生在施工企业有足够多的实践时间,利用施工企业提供的资源进行操作能力的训练,如微软office系列软件、CAD等基础软件的操作,学生毕业以后直接跟工作接轨,不用再组织培训。
2.2 本科信息化人才培养
本科学生主要面向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设计,适应于专家型的实践型岗位。学校可与施工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实践水平。实践基地可以通过校企联合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软件和硬件等各方面的投入,如天正建筑、PKPM软件、ANSYS软件和广联达软件等做到安全维护和及时更新。学校也可与施工企业共同建设信息化IT实践教育中心,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IT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校专业教师和施工企业高层技术人员组建指导团队,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
2.3 研究生信息化人才培养
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在研发型和复合型人才。可采用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负责制和项目资助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学校和施工企业可设立“研究生资助基金项目”,在研究生中开展ABAQUS、BIM、云计算、BNS等技术的实践教学和研究,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培养研究生用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利用C语言、JAVA等编写实用程序,通过应用程序接口导入到MATLAB、MAPLE函数库中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数据交换的目的等。
3 结 语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中,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信息化实践型人才,解决了既懂信息化技术,又具备企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口问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施工企业信息化带来新的管理方法和最新技术。
参考文献:
[1] 杨卫东.利用信息化建设提升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管理,2011,(5).
[2] 闫彪,康园园.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与体会[J].市政技术,2010,(S1).
[3] 夏建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
[4] 倪爱东.政校企合作—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新兴模式[J].现代教育与管理,2012,(4).
[5] 包振海,吴广建.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势在必行[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