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6年,越剧诞生在嵊县乡村,当初不过是乡民自娱自乐的小戏,而今却成为知名度唯一没有超过京剧的中国最大的地方戏。越剧从诞生之初起,就不固步自封,一直在求生存中求新求变,不断吸收中外文化的精华。如今,越剧已从一个乡村小戏种成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歌剧。
在世界舞台上,越剧有两种模样。
第一种是传统模样。20世纪50年代,越剧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有了发展的机会,十几年里,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1954年,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成彩色电影。1954年5月,中国代表团在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放映了这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片,受到了外国观众的喜爱,一定程度改变了西方人对新中国的偏见。这是越剧走向世界的一大里程碑,也是越剧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范例。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之间,越剧出国演出,主要是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演出剧目多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红楼梦》等经典。
改革开放后,越剧获得新生,各地越剧团有机会不断到海外演出,不过演出的仍然以传统剧目为主,访问的国家则不再受意识形态局限,像欧美各国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泰国等都有。
越剧走向世界的第二副模样,则是用越剧声音演绎外国故事。最早用越剧上演外国戏剧的,应是1942年10月袁雪芬在上海主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越剧第一次尝试将外国经典改编成越剧。1994年,上海越剧院上演了根据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改编的《王子复仇记》。迄今为止,莎士比亚戏剧改成越剧上演的,有《情天恨》、《天长地久》(即《罗密欧与朱丽叶》)、《孝女心》(即《李尔王》)、《第十二夜》、《冬天的故事》、《马龙将军》(即《麦克白》)等。杭州越剧院根据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名作改编的《心比天高》和《海上夫人》,在国外演出也赢得了掌声。
2006年,杭州越剧院在挪威上演《心比天高》。该剧根据现代话剧之父易卜生的《海达·高布乐》改编,最初只是上演了3分半钟的折子戏,引发了挪威观众的极大兴趣。后来,杭州越剧院将全本戏改编演出,这在中国戏曲界并无先例,需要跨过“中国传统戏曲和非主流的西方心理剧之间未知的鸿沟”。主创人员创造性地把易卜生笔下的“海达”移植到中国的古代,以传统戏曲的水袖、剑舞来展示人物内心的剧变,以汉字中的大篆演绎“焚书”的场景,将大鼓、古筝等中国民乐应用到剧中,巧妙地在西方经典剧目中融入了东方文化的内涵。该剧在国际上演出取得极大成功,先后在法国、德国、罗马尼亚、印度举办的国际戏剧节上获得最高奖项。
《心比天高》在海外的成功,为越剧走向国际观众开辟了一条新路。之后,杭州越剧院还根据易卜生的另一部名作改编上演了《海上夫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心比天高》的成功,《海上夫人》的越剧版由挪威外交部赞助,由挪威易卜生剧院和杭州越剧院共同制作完成。2014年,杭州越剧院应邀访问美国,先后在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上演了这两出戏,获得圆满成功。国际著名音乐家、前亚洲文化基金会主任拉尔夫·塞缪尔森看完演出后说:“我一定要祝贺你们那部美妙的越剧,那真是一个神奇的演出——剧本、音乐、演员,以及总体的呈现,真的是一部绝妙的杰作。”
除了改编世界级作家的经典剧本之外,越剧还有针对性地改编上演过一些外国比较著名的剧本。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专门针对德国观众、韩国观众和日本观众改编上演过德国戏剧《江南好人》、韩国戏《春香传》、日本戏《春琴传》。
2016年,国际舞台上又将上演一部里程碑式的越剧大戏——《寇流兰和杜丽娘》。《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在1608年创作完成的一个历史悲剧,寇流兰是这个人物的别名,也是这个人物的中文译名。杜丽娘则是中国剧作家汤显祖名著《牡丹亭》中的主角。这部新戏并不是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应景之作,而可以被视为越剧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最新的努力。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中,《科利奥兰纳斯》有很特别的地位,莎翁去世几十年之后的1682年,才有第一次演出。进入20世纪后,这部戏始获新生。以《荒原》名垂世界文学史的英国诗人艾略特甚至认为《科利奥兰纳斯》比《哈姆雷特》更为卓越。
这部新戏的创作,似乎不仅仅是改编经典的舞台变身,而是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剧本中获得灵感,试图写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角,将来一次穿越。今年7月23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在伦敦孔雀剧院举行全球首演,之后在法国巴黎和德国法兰克福巡演。
在走向世界舞台的历程中,越剧人士正在努力学习之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今年夏天到欧洲多国演出,还要到英国与莎士比亚剧团共同演出,并放映越剧电影。从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越剧走向世界已不是演出那么简单,而是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来推广越剧,通过推广越剧来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在交流中不断学习,让越剧变得适合世界观众。可以期盼,在越剧走向世界舞台的历程中,一定会有更多接触、更多借鉴、更多灵感、更多方式。我们期待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越剧剧本问世,期待这些经典被拍成电影到国外放映,就像英国用电影推广莎士比亚那样,也许会有越剧演员能成为世界级的明星。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在世界舞台上,越剧有两种模样。
第一种是传统模样。20世纪50年代,越剧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中有了发展的机会,十几年里,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1954年,袁雪芬和范瑞娟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被拍成彩色电影。1954年5月,中国代表团在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放映了这部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片,受到了外国观众的喜爱,一定程度改变了西方人对新中国的偏见。这是越剧走向世界的一大里程碑,也是越剧用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范例。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之间,越剧出国演出,主要是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演出剧目多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红楼梦》等经典。
改革开放后,越剧获得新生,各地越剧团有机会不断到海外演出,不过演出的仍然以传统剧目为主,访问的国家则不再受意识形态局限,像欧美各国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泰国等都有。
越剧走向世界的第二副模样,则是用越剧声音演绎外国故事。最早用越剧上演外国戏剧的,应是1942年10月袁雪芬在上海主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越剧第一次尝试将外国经典改编成越剧。1994年,上海越剧院上演了根据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改编的《王子复仇记》。迄今为止,莎士比亚戏剧改成越剧上演的,有《情天恨》、《天长地久》(即《罗密欧与朱丽叶》)、《孝女心》(即《李尔王》)、《第十二夜》、《冬天的故事》、《马龙将军》(即《麦克白》)等。杭州越剧院根据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名作改编的《心比天高》和《海上夫人》,在国外演出也赢得了掌声。
2006年,杭州越剧院在挪威上演《心比天高》。该剧根据现代话剧之父易卜生的《海达·高布乐》改编,最初只是上演了3分半钟的折子戏,引发了挪威观众的极大兴趣。后来,杭州越剧院将全本戏改编演出,这在中国戏曲界并无先例,需要跨过“中国传统戏曲和非主流的西方心理剧之间未知的鸿沟”。主创人员创造性地把易卜生笔下的“海达”移植到中国的古代,以传统戏曲的水袖、剑舞来展示人物内心的剧变,以汉字中的大篆演绎“焚书”的场景,将大鼓、古筝等中国民乐应用到剧中,巧妙地在西方经典剧目中融入了东方文化的内涵。该剧在国际上演出取得极大成功,先后在法国、德国、罗马尼亚、印度举办的国际戏剧节上获得最高奖项。
《心比天高》在海外的成功,为越剧走向国际观众开辟了一条新路。之后,杭州越剧院还根据易卜生的另一部名作改编上演了《海上夫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心比天高》的成功,《海上夫人》的越剧版由挪威外交部赞助,由挪威易卜生剧院和杭州越剧院共同制作完成。2014年,杭州越剧院应邀访问美国,先后在纽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上演了这两出戏,获得圆满成功。国际著名音乐家、前亚洲文化基金会主任拉尔夫·塞缪尔森看完演出后说:“我一定要祝贺你们那部美妙的越剧,那真是一个神奇的演出——剧本、音乐、演员,以及总体的呈现,真的是一部绝妙的杰作。”
除了改编世界级作家的经典剧本之外,越剧还有针对性地改编上演过一些外国比较著名的剧本。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专门针对德国观众、韩国观众和日本观众改编上演过德国戏剧《江南好人》、韩国戏《春香传》、日本戏《春琴传》。
2016年,国际舞台上又将上演一部里程碑式的越剧大戏——《寇流兰和杜丽娘》。《科利奥兰纳斯》是莎士比亚在1608年创作完成的一个历史悲剧,寇流兰是这个人物的别名,也是这个人物的中文译名。杜丽娘则是中国剧作家汤显祖名著《牡丹亭》中的主角。这部新戏并不是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的应景之作,而可以被视为越剧在世界舞台上的一次最新的努力。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中,《科利奥兰纳斯》有很特别的地位,莎翁去世几十年之后的1682年,才有第一次演出。进入20世纪后,这部戏始获新生。以《荒原》名垂世界文学史的英国诗人艾略特甚至认为《科利奥兰纳斯》比《哈姆雷特》更为卓越。
这部新戏的创作,似乎不仅仅是改编经典的舞台变身,而是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剧本中获得灵感,试图写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角,将来一次穿越。今年7月23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将在伦敦孔雀剧院举行全球首演,之后在法国巴黎和德国法兰克福巡演。
在走向世界舞台的历程中,越剧人士正在努力学习之中。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今年夏天到欧洲多国演出,还要到英国与莎士比亚剧团共同演出,并放映越剧电影。从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越剧走向世界已不是演出那么简单,而是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来推广越剧,通过推广越剧来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在交流中不断学习,让越剧变得适合世界观众。可以期盼,在越剧走向世界舞台的历程中,一定会有更多接触、更多借鉴、更多灵感、更多方式。我们期待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越剧剧本问世,期待这些经典被拍成电影到国外放映,就像英国用电影推广莎士比亚那样,也许会有越剧演员能成为世界级的明星。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