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工作方兴未艾,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活力,但好事情要真正做好,在一些细节的地方也要关注,在一些举措上还需要斟酌。目前,在一些基层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如果放任这种情况蔓延,势必带来恶劣影响,希望引起关注。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更大勇气、更高智慧全面推进改革发展,其中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及农民进城等更是做出了重要部署。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迎来新变革。对此,本文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不完全城镇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52.57%,比2000年高了16.3个百分点。相较于目前35%左右的户籍人口占比,几乎接近18%左右的人口还未能实现完全城镇化。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在统计上他们变成了常住人口,但是缺乏完全的市民待遇。笔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提新市民,探讨新老市民的融入问题。中国现在是个真正的“三元社会”,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一个表面上的三元结构—农民、农民工和市民。一方面,农民工群体非常特殊,他们的收入被计算在农民收入里面,所以表面上看现在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实际上农民增收主要来自城市的收入,真正的农民收入增长并没有那么快;另一方面,农民工的收入在城里,消费也在城里,但是消费不计算在城里,这样既抬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抬高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总之,当前的城镇化,从土地、规模、名义都解决城镇化问题,但是从实质内涵来看,农民工还没有完全享受市民待遇,是不完全城镇化的政策。
2、忽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济规律,仓促上马,强制推进。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城镇,一些地区无视经济发展规律,在自身经济发展尚未达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的各项条件下,高速推进城镇化建设,某地甚至提出一些让农民入驻集中居住区的时间节点,指标层层下达,进度层层推进,排位靠后的乡镇党委书记,就地免职,将建设美好新城镇的工作转化为政绩工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时间仓促,难免出现一些百姓并不满意的情绪。事实上很多地区一些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是不到位的。
3、严重污染问题。传统城镇化的严重污染问题,越是发达的地方,这个问题越是有教训。过去,我们試图撇开“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但事实上我们的许多东部发达地区就没能避开,希望其他后发地区不要重蹈覆辙,但事实上,许多地方仍然存在重走老路的迹象。笔者曾经到中西部地区考察,在调研过程中看到有些地方冒黄烟,笔者问陪同的县委书记:“你建一个化工厂,新农村建设居民怎么住?”对方就埋怨企业老板不能在这个时候排放废气。这说明了传统工业化、城市病的污染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有两个重要观点,除了阶级斗争,还有一个污染问题带来社会谋杀现象,这个大家没重视。譬如,恩格斯曾提及他家前面有一条被污染成红色的河,他说:“这条狭窄的河流泛着红色波浪,时而急速时而缓慢地流过烟雾弥漫的工厂厂房和堆满棉纱的漂白工厂。”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的雾霾天越来越严重,可以说是一次生态危机,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
4、拆迁补偿与政府收益之间落差较大。一些地方为了完成城镇化指标,日夜动员,发动小学校长等共同参与拆迁工作,凡是不配合完成拆迁工作的家庭,孩子上学、干部升迁受到影响,拆迁补偿不区分对象,不严格区分不同住房的初始基础条件,拆迁补偿程序简单、工作粗疏,由于当地新出售的商品房高于拆迁补偿房价格的几倍,一些百姓的补偿所得,无力购买商品房。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5、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城镇化。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城镇化有很多种因素,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还有一个财权和事权不一致的问题,不过这次《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比如,财政转移支付要考虑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所以说盲目地推进城镇化,结果出现了一些空城和“鬼城”,确实对这个要引起重视。城市不要人为造,一定要有产业基础。2011年地方政府的国有土地出售招拍挂收入超过三万亿,相当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80%以上。笔者建议,能否把房地产税交给中央,把产业税换给地方。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是搞房产税、物业税。物业税有利于未来抑制房价有一定的作用,当然限购可以抑制,搞统一财产登记也能抑制。
二、做好新型城镇化的对策
1、要科学考核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特别是应考核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情况、政府为农民变身新城镇居民过程中的各项服务情况,而不是将农民到集中居住点入驻的时间节点和推进速度,作为统一划整的指标来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重形式推进,轻实质效果的倾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2、做好生态城市理念。绿色生态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品牌,也是最大的财富。我们在先前的城市建设中,往往用“水泥森林”取代天然森林,带来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系列城市病。新型城镇化必须树立绿色生态理念,一方面,要用好、用活优势资源,做好山水文章,把城市建设布局巧妙融入山水自然生态之中,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秀美景观;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城区环卫保洁工作力度,强化城市道路及排水排污设施的改造,健全环境优化整治功能,为市民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3、做好基础设施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能产生“乘数效应”,是加快城镇赶超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城镇竞争力的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加快城镇交通设施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通行能力。同时,要加强城镇供排水、供气、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工程以及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外来资金及民间资本参与到商业、旅游、餐饮、文化、房地产等城市经济中来,以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4、做好产业结构的协调。一个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支撑是基础和根本,否则,城市再大也是一个空壳,这样的城镇化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城镇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格局。要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的要求,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基地。要注重规划建设一批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推动金融、会展、商务、创意和特色商贸、文化休闲等服务业合理布局,使新型城镇化奠定在坚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5、要特别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困难群众。建议在每个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应当开列困难群众名单。对于这些家庭确有困难的群众,应当在拆迁补偿、集中居住点入驻条件门槛限制上降低要求和标准,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和关心。只有让他们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才有保障。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引导,运用好指挥棒的作用,在关注显绩的同时,更要重视潜绩。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完全城镇化、严重污染、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人口规模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城镇化问题,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尊重人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陈家学.新农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J].学习月刊,2010年.
[2]赵峥.国外主要创新型城市发展实践与借鉴[J].决策咨询,2011年.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问题;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更大勇气、更高智慧全面推进改革发展,其中对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及农民进城等更是做出了重要部署。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迎来新变革。对此,本文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1、不完全城镇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全国的城镇化率为52.57%,比2000年高了16.3个百分点。相较于目前35%左右的户籍人口占比,几乎接近18%左右的人口还未能实现完全城镇化。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在统计上他们变成了常住人口,但是缺乏完全的市民待遇。笔者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提新市民,探讨新老市民的融入问题。中国现在是个真正的“三元社会”,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一个表面上的三元结构—农民、农民工和市民。一方面,农民工群体非常特殊,他们的收入被计算在农民收入里面,所以表面上看现在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实际上农民增收主要来自城市的收入,真正的农民收入增长并没有那么快;另一方面,农民工的收入在城里,消费也在城里,但是消费不计算在城里,这样既抬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抬高了城市居民的收入。总之,当前的城镇化,从土地、规模、名义都解决城镇化问题,但是从实质内涵来看,农民工还没有完全享受市民待遇,是不完全城镇化的政策。
2、忽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济规律,仓促上马,强制推进。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城镇,一些地区无视经济发展规律,在自身经济发展尚未达到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的各项条件下,高速推进城镇化建设,某地甚至提出一些让农民入驻集中居住区的时间节点,指标层层下达,进度层层推进,排位靠后的乡镇党委书记,就地免职,将建设美好新城镇的工作转化为政绩工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时间仓促,难免出现一些百姓并不满意的情绪。事实上很多地区一些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是不到位的。
3、严重污染问题。传统城镇化的严重污染问题,越是发达的地方,这个问题越是有教训。过去,我们試图撇开“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但事实上我们的许多东部发达地区就没能避开,希望其他后发地区不要重蹈覆辙,但事实上,许多地方仍然存在重走老路的迹象。笔者曾经到中西部地区考察,在调研过程中看到有些地方冒黄烟,笔者问陪同的县委书记:“你建一个化工厂,新农村建设居民怎么住?”对方就埋怨企业老板不能在这个时候排放废气。这说明了传统工业化、城市病的污染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有两个重要观点,除了阶级斗争,还有一个污染问题带来社会谋杀现象,这个大家没重视。譬如,恩格斯曾提及他家前面有一条被污染成红色的河,他说:“这条狭窄的河流泛着红色波浪,时而急速时而缓慢地流过烟雾弥漫的工厂厂房和堆满棉纱的漂白工厂。”今年以来,全国各地的雾霾天越来越严重,可以说是一次生态危机,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
4、拆迁补偿与政府收益之间落差较大。一些地方为了完成城镇化指标,日夜动员,发动小学校长等共同参与拆迁工作,凡是不配合完成拆迁工作的家庭,孩子上学、干部升迁受到影响,拆迁补偿不区分对象,不严格区分不同住房的初始基础条件,拆迁补偿程序简单、工作粗疏,由于当地新出售的商品房高于拆迁补偿房价格的几倍,一些百姓的补偿所得,无力购买商品房。形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5、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城镇化。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城镇化有很多种因素,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还有一个财权和事权不一致的问题,不过这次《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比如,财政转移支付要考虑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问题。所以说盲目地推进城镇化,结果出现了一些空城和“鬼城”,确实对这个要引起重视。城市不要人为造,一定要有产业基础。2011年地方政府的国有土地出售招拍挂收入超过三万亿,相当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80%以上。笔者建议,能否把房地产税交给中央,把产业税换给地方。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是搞房产税、物业税。物业税有利于未来抑制房价有一定的作用,当然限购可以抑制,搞统一财产登记也能抑制。
二、做好新型城镇化的对策
1、要科学考核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工作。特别是应考核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到位情况、政府为农民变身新城镇居民过程中的各项服务情况,而不是将农民到集中居住点入驻的时间节点和推进速度,作为统一划整的指标来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重形式推进,轻实质效果的倾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2、做好生态城市理念。绿色生态是一座城市最大的品牌,也是最大的财富。我们在先前的城市建设中,往往用“水泥森林”取代天然森林,带来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系列城市病。新型城镇化必须树立绿色生态理念,一方面,要用好、用活优势资源,做好山水文章,把城市建设布局巧妙融入山水自然生态之中,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秀美景观;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垃圾废弃物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城区环卫保洁工作力度,强化城市道路及排水排污设施的改造,健全环境优化整治功能,为市民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3、做好基础设施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能产生“乘数效应”,是加快城镇赶超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城镇竞争力的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加快城镇交通设施建设,优化路网结构,提高通行能力。同时,要加强城镇供排水、供气、供电、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工程以及学校、医院、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外来资金及民间资本参与到商业、旅游、餐饮、文化、房地产等城市经济中来,以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4、做好产业结构的协调。一个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产业支撑是基础和根本,否则,城市再大也是一个空壳,这样的城镇化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城镇功能完善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格局。要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的要求,提升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形成一批规模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基地。要注重规划建设一批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推动金融、会展、商务、创意和特色商贸、文化休闲等服务业合理布局,使新型城镇化奠定在坚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5、要特别关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困难群众。建议在每个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中,政府应当开列困难群众名单。对于这些家庭确有困难的群众,应当在拆迁补偿、集中居住点入驻条件门槛限制上降低要求和标准,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和关心。只有让他们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才有保障。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引导,运用好指挥棒的作用,在关注显绩的同时,更要重视潜绩。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完全城镇化、严重污染、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人口规模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城镇化问题,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尊重人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陈家学.新农村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J].学习月刊,2010年.
[2]赵峥.国外主要创新型城市发展实践与借鉴[J].决策咨询,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