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暴力犯罪呈现上升态势,本文简要介绍了青少年暴力犯罪发生的诱因,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暴力犯罪
青少年暴力犯罪是指青少年凭借其自身的自然力或借助一定的具有杀伤性能器械以强暴手段或以其他危险方式,对人或物施暴并造成了一定损害后果或有造成损害危险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一般包括杀人、伤害、强奸、抢劫、放火、爆炸等。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在我国一般暴力犯罪中的比例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因此,探析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成因,并寻求预防对策,在当前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此为基点,做以简要剖析。
一、青少年及暴力犯罪的法律界定
根据发展心理学较为通用的划分标准,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1、12岁至24、25岁之间的社会群体。在犯罪学研究及司法实践中所指的青少年,一般是指14周岁至25周岁的人。
暴力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利用身体力量或其他工具恶意侵害他人身体或公私财物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当前青少年暴力犯罪主要集中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等典型暴力犯罪。此外,放火、爆炸、绑架、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其他凭借暴力手段实施的犯罪,在青少年暴力中也占相当比例。
二、引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诱因
青少年暴力犯罪虽然有偶然性突发性等特征,但是它的产生发展是受一定因素支配有其必然性的。这些因素如家庭、社会、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等因素相互作用紧密结合共同促成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发生发展。
首先,家庭教育不当对引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良好家庭教育与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孩子正常健康的性格气质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道德观。从犯罪起因看,有些青少年犯罪与家教不当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其次,社会不良文化对引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个人崇拜感非常强烈,良性的引导就容易使青少年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反之,就容易引导其走上犯罪的生涯。
再次,学校管理漏洞对引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目前学校方面对青少年在校生的教育及管理等工作中存在着失误和缺失,在某些情况下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而忽视素质教育,对人生成长起决定作用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缺乏引导与投入,没能帮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诱发犯罪的因素。
第四,自身因素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青少年由于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对暴力犯罪的发生又有独特的影响。一是独立性意识增强,但认识理解能力却相对滞后,其思想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和表面肤浅性,认识事物有极大的直观性,缺乏自我控制力。二是自尊心强,有强烈的表现欲,争强好胜,不易受外界拘束,表现为道德法制观念淡薄。三是青春期心理知识缺乏,没有系统健康的性观念,这是性暴力犯罪发生的关键原因。
三、防治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对策
(一)完善立法是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根本途径。
国外许多国家均是采取法律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并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有关部门应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家庭启蒙教育是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基础。
家长在教育子女之初就应当把思想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教育子女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与他人和睦相处,要谦让他人,要以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把违法犯罪,及其暴力犯罪的心理拒之于未然状态。家长在教育子女,切记要尊重子女的人身自由权利,积极地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听取他们的视点和看法,对子女的不当言行应当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法,对子女特别好奇的东西,应当积极地帮其认识它的利弊,对子女好奇的东西,坚决反对进行封锁、避讳,保密的保守做法。还应禁止家长放任子女自由发展和积极引导子女走上违法犯罪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三)提高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是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学校应当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首先,学校必须依法行政,依法教学,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其次,应当加强法制宣传,要求学生严格遵纪守法,对违纪、违法、犯罪的学生严惩不怠,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并对之畏惧。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又有利于急时肃清校内发生的违纪、违法、犯罪现象。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依法治校,是学校教育的又一职能,是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所必须且最为有效的途径。
(四)净化社会文化是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必备条件。
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措施。村镇、社区应经常性的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成人及青少年的法律素养。此外,对待业青少年的就业引导也尤为重要。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青年,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 ,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岗位与务工人员数失衡,造成务工人员的盲目和无序流动。
【关键词】青少年;暴力犯罪
青少年暴力犯罪是指青少年凭借其自身的自然力或借助一定的具有杀伤性能器械以强暴手段或以其他危险方式,对人或物施暴并造成了一定损害后果或有造成损害危险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一般包括杀人、伤害、强奸、抢劫、放火、爆炸等。近年来,青少年暴力犯罪在我国一般暴力犯罪中的比例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因此,探析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成因,并寻求预防对策,在当前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以此为基点,做以简要剖析。
一、青少年及暴力犯罪的法律界定
根据发展心理学较为通用的划分标准,青少年是指年龄在11、12岁至24、25岁之间的社会群体。在犯罪学研究及司法实践中所指的青少年,一般是指14周岁至25周岁的人。
暴力犯罪是指犯罪主体利用身体力量或其他工具恶意侵害他人身体或公私财物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当前青少年暴力犯罪主要集中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等典型暴力犯罪。此外,放火、爆炸、绑架、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其他凭借暴力手段实施的犯罪,在青少年暴力中也占相当比例。
二、引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诱因
青少年暴力犯罪虽然有偶然性突发性等特征,但是它的产生发展是受一定因素支配有其必然性的。这些因素如家庭、社会、学校及青少年自身等因素相互作用紧密结合共同促成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发生发展。
首先,家庭教育不当对引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良好家庭教育与和睦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孩子正常健康的性格气质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道德观。从犯罪起因看,有些青少年犯罪与家教不当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关系。
其次,社会不良文化对引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大多数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个人崇拜感非常强烈,良性的引导就容易使青少年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反之,就容易引导其走上犯罪的生涯。
再次,学校管理漏洞对引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目前学校方面对青少年在校生的教育及管理等工作中存在着失误和缺失,在某些情况下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主要原因。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而忽视素质教育,对人生成长起决定作用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缺乏引导与投入,没能帮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是诱发犯罪的因素。
第四,自身因素对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响。青少年由于青春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对暴力犯罪的发生又有独特的影响。一是独立性意识增强,但认识理解能力却相对滞后,其思想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和表面肤浅性,认识事物有极大的直观性,缺乏自我控制力。二是自尊心强,有强烈的表现欲,争强好胜,不易受外界拘束,表现为道德法制观念淡薄。三是青春期心理知识缺乏,没有系统健康的性观念,这是性暴力犯罪发生的关键原因。
三、防治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对策
(一)完善立法是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根本途径。
国外许多国家均是采取法律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并在这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有关部门应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强家庭启蒙教育是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基础。
家长在教育子女之初就应当把思想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教育子女尊老爱幼、尊师重教与他人和睦相处,要谦让他人,要以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把违法犯罪,及其暴力犯罪的心理拒之于未然状态。家长在教育子女,切记要尊重子女的人身自由权利,积极地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听取他们的视点和看法,对子女的不当言行应当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法,对子女特别好奇的东西,应当积极地帮其认识它的利弊,对子女好奇的东西,坚决反对进行封锁、避讳,保密的保守做法。还应禁止家长放任子女自由发展和积极引导子女走上违法犯罪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三)提高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是防治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
学校应当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首先,学校必须依法行政,依法教学,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其次,应当加强法制宣传,要求学生严格遵纪守法,对违纪、违法、犯罪的学生严惩不怠,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法律的权威性,并对之畏惧。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又有利于急时肃清校内发生的违纪、违法、犯罪现象。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依法治校,是学校教育的又一职能,是预防青少年暴力犯罪所必须且最为有效的途径。
(四)净化社会文化是防治青少年犯罪的必备条件。
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措施。村镇、社区应经常性的开展健康、高雅的活动,经常邀请有关部门对辖区群众进行普法等其他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成人及青少年的法律素养。此外,对待业青少年的就业引导也尤为重要。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青年,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 ,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岗位与务工人员数失衡,造成务工人员的盲目和无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