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着重视危机应对、轻视危机预防、欠缺危机管理能力、缺乏完备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缺乏危机管理的反馈及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各高校应建立高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完善高校危机预警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危机善后修复机制并强化危机管理绩效评估机制。
[关键词]高校 危机管理 机制与对策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形态的社会组织,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的和自身内部的各类矛盾的影响,这些影响为学校带来显性或隐性的危害,引发不同程度的危机事件,严重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危机管理是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高校危机管理分类
高校危机,又称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高校危机既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不可控性等一般危机的共同特性,又具有高校群体特点赋予的社会敏感性、主体活跃性等特征。”①
所谓高校危机管理,就是指高校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信息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制定、控制协调、经验总结的系统过程。高校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高校危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高校可能发生公共危机事件的范畴。高校危机事件可分为以下四类:一、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主要指有爆发倾向的传染性急病、食物(饮水)中毒等。二、影响校园稳定的政治敏感性事件。主要是面对国际国内政治性事件或校内的突发事件做出的特殊反应,出现标语性口号、群体性聚集或游行示威等。三、影响校园稳定的治安事件。主要是指学生之间或校园周边及校外人员发生争斗引起校内学生参与的重大群体性伤害事件。四、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是指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
当前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引发高校危机事件的因素增多。随着各项社会改革的全面进行,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高校所面临的形势已悄然发生改变。高校管理呈现出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高校扩招政策施行以来,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办学环境日益复杂。由于高校师生对政治和社会问题高度敏感,善于独立思考,高校师生在面对各种内外矛盾的冲击时,容易附和、赞成一些非稳定情绪,继而容易放大矛盾和冲突,酿成危机事件。
高校的危机管理意识存在偏差。目前,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有所强化,但是在对针对不同高校危机类型时却存在着价值选择的偏差。表现出重视政治性危机事件,轻视校内管理性危机事件;重视因学生引发的危机事件,轻视因教师而引起的危机事件的倾向。
重视危机应对,轻视危机预防。近年来的高校危机已经引起高校管理者的关注,但管理者们应对这些危机的态度多为“亡羊补牢”而不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目前高校日常的预警防范、教育培训、危机演练等工作很薄弱。很多高校在危机管理中完全忽视了预防危机这一降低危机管理成本的最优手段。实际上,高校中的许多危机是可以预测并得以防控的,比如教学质量、学术腐败、后勤服务和安全事故等。
危机管理能力欠缺。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由于高层领导对危机管理缺乏重视,在高校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显得比较随意,完全忽视了危机管理的专业化需求。从事危机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不具有专业背景而且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危机管理培训,处理危机的方法是以行政领导者的经验管理为主,危机管理的效果完全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阅历、经验和胆识等因素。
缺乏完备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完备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是进行有效危机管理的组织保障。在高校危机管理实践中,危机管理机构多为临时性松散组织,如通过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的非常设机构,这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
缺乏危机管理的反馈及评价。很多高校在危机管理中不能充分认识危机反馈及评价的重要性,在危机应对性的处理结束后,对危机事件本身缺乏准确的评估和分析。高校危机反馈和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校预防和处理新的危机事件的能力,它实际也是新一轮危机准备和预防的开始。分析研究危机时间发生的原因、评估危机处理程序、总结危机当中的得与失,进而恢复公众对学校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利于改进工作和应对下一轮危机。
加强当前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高校危机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危机前兆期、危机爆发期、危机后果显现期。在危机发展的各个阶段,相应的高校危机管理策略也不同。在危机的前兆期,应具有敏感性,实施有效的预警和监测,进行问题管理,及时识别各种突发性事件前兆信息,并对危机发生的概率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防患于未然;在危机爆发期,则应根据已有的有关计划,启用紧急应对系统,在短时间内将事态控制住;在危机后果显现阶段,则应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快速恢复声誉并挽回不利影响。从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出发,完善现代化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全面提升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是各高校在新时期实现快速平稳发展的基本保障。
建立高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置是整个危机管理体系建构的基础。高校内部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由了解危机管理情况并具备危机管理能力的人组成,充分体现权威性和专业性。根据需要,危机管理小组成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专职人员作为常设机构的固定工作人员,承担机构日常的运行及危机期间校内外信息传递、资源优化整合的工作。兼职人员由学校领导及相关二级单位负责人构成,他们构成高校危机管理的决策中心,负责对高校安全与稳定工作的重大问题和危机事件及时做出决策并进行干预。危机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应该为:组织危机预防阶段的宣传教育及预警训练;制定有效的危机管理计划及预案,监测、评估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做出预防意见;负责协调及调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处理校园内外的危机事件;实施危机后的善后处理、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等。
建立高校危机预警机制。高校危机预警机制是指在高校危机演变的不同阶段中,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要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危机信号和危机征兆进行严密监测,对其发展趋势、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合理科学的估计,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危机预报的一套运行体系。危机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信息情报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危机事件的端倪,及时发布预警信号,为早期化解危机奠定基础。这套运行机制强调从学校到各二级单位要分别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危机的发生及其可能范围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进行避害或将危害的发生缩小在最小范围内。
建立高校危机期间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 高校危机处理期间信息有效沟通的重要保障。信息沟通是危机处理的核心,可以保证高校在第一时间对内外公众及时、准确的传导信息,积极主动控制危机期间的信息发布,减少谣言的产生,降低危机管理成本,避免校内师生产生恐慌情绪,提高社会各界及校内师生对学校的认同程度,以增强凝聚力。危机期间的信息披露应确定专门的发言人,负责系统的进行信息发布。
完善高校危机管理应急处理机制。危机不可避免,一旦出现危机,高校应勇敢面对,果断处理。因此,各高校要建立高效的危机管理应急处理机制,以便快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要求是:危机爆发后,高校应立即启动危机应对预案;由相关人员组成一个指挥中心,积极筹建多个应急工作小组,加强人员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加强危机期间资源设备的配备和供应;在确定危机性质、预测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其后果的基础上,尽快探明危机事件形成的原因,及时控制危机事件的发展事态,减少危机事件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声誉形象侵害;建立唯一的消息发布网络,统一内外的思想,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建立高校危机善后修复机制。危机事件的发生会给高校带来有形或无形损失,适时启用善后修复机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之后,高校危机管理部门应抓住机会,立即致力于恢复工作,尽力将高校的财产、设备、教学和师生情绪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弥补因危机造成的损失。危机恢复管理包括:向各有关方面报告危机处理的经过和结果,总结教训,提出改进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改进相关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付出了努力的校外机构和人员以及学校周边受到影响的居民进行情况通报并表示感谢。
强化危机管理绩效评估。随着危机善后处理工作的结束,危机管理工作就进入危机管理的绩效评估阶段。学校应组织成立专门的专家组,对当次危机处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视,通过反复的论证和深度的探究,及时发现现有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与缺陷,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从而不断完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提高高校在危机管理方面的决策水平和实践能力。(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注释
①周立新:“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②[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③芦文惠:“论高校危机管理”,《教育探索》,2006年第11期。
[关键词]高校 危机管理 机制与对策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形态的社会组织,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的和自身内部的各类矛盾的影响,这些影响为学校带来显性或隐性的危害,引发不同程度的危机事件,严重干扰了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危机管理是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崭新课题。
高校危机管理分类
高校危机,又称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高校危机既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不可控性等一般危机的共同特性,又具有高校群体特点赋予的社会敏感性、主体活跃性等特征。”①
所谓高校危机管理,就是指高校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信息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制定、控制协调、经验总结的系统过程。高校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高校危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根据高校可能发生公共危机事件的范畴。高校危机事件可分为以下四类:一、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主要指有爆发倾向的传染性急病、食物(饮水)中毒等。二、影响校园稳定的政治敏感性事件。主要是面对国际国内政治性事件或校内的突发事件做出的特殊反应,出现标语性口号、群体性聚集或游行示威等。三、影响校园稳定的治安事件。主要是指学生之间或校园周边及校外人员发生争斗引起校内学生参与的重大群体性伤害事件。四、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是指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
当前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引发高校危机事件的因素增多。随着各项社会改革的全面进行,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高校所面临的形势已悄然发生改变。高校管理呈现出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多元化的特点。特别是高校扩招政策施行以来,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办学环境日益复杂。由于高校师生对政治和社会问题高度敏感,善于独立思考,高校师生在面对各种内外矛盾的冲击时,容易附和、赞成一些非稳定情绪,继而容易放大矛盾和冲突,酿成危机事件。
高校的危机管理意识存在偏差。目前,高校危机管理意识有所强化,但是在对针对不同高校危机类型时却存在着价值选择的偏差。表现出重视政治性危机事件,轻视校内管理性危机事件;重视因学生引发的危机事件,轻视因教师而引起的危机事件的倾向。
重视危机应对,轻视危机预防。近年来的高校危机已经引起高校管理者的关注,但管理者们应对这些危机的态度多为“亡羊补牢”而不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目前高校日常的预警防范、教育培训、危机演练等工作很薄弱。很多高校在危机管理中完全忽视了预防危机这一降低危机管理成本的最优手段。实际上,高校中的许多危机是可以预测并得以防控的,比如教学质量、学术腐败、后勤服务和安全事故等。
危机管理能力欠缺。在高校危机管理中,由于高层领导对危机管理缺乏重视,在高校危机管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显得比较随意,完全忽视了危机管理的专业化需求。从事危机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不具有专业背景而且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危机管理培训,处理危机的方法是以行政领导者的经验管理为主,危机管理的效果完全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阅历、经验和胆识等因素。
缺乏完备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完备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是进行有效危机管理的组织保障。在高校危机管理实践中,危机管理机构多为临时性松散组织,如通过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的非常设机构,这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
缺乏危机管理的反馈及评价。很多高校在危机管理中不能充分认识危机反馈及评价的重要性,在危机应对性的处理结束后,对危机事件本身缺乏准确的评估和分析。高校危机反馈和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校预防和处理新的危机事件的能力,它实际也是新一轮危机准备和预防的开始。分析研究危机时间发生的原因、评估危机处理程序、总结危机当中的得与失,进而恢复公众对学校未来发展的信心,有利于改进工作和应对下一轮危机。
加强当前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高校危机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危机前兆期、危机爆发期、危机后果显现期。在危机发展的各个阶段,相应的高校危机管理策略也不同。在危机的前兆期,应具有敏感性,实施有效的预警和监测,进行问题管理,及时识别各种突发性事件前兆信息,并对危机发生的概率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防患于未然;在危机爆发期,则应根据已有的有关计划,启用紧急应对系统,在短时间内将事态控制住;在危机后果显现阶段,则应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快速恢复声誉并挽回不利影响。从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出发,完善现代化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全面提升高校的危机管理能力,是各高校在新时期实现快速平稳发展的基本保障。
建立高校危机管理常设机构。危机管理机构的设置是整个危机管理体系建构的基础。高校内部的常设危机管理机构由了解危机管理情况并具备危机管理能力的人组成,充分体现权威性和专业性。根据需要,危机管理小组成员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专职人员作为常设机构的固定工作人员,承担机构日常的运行及危机期间校内外信息传递、资源优化整合的工作。兼职人员由学校领导及相关二级单位负责人构成,他们构成高校危机管理的决策中心,负责对高校安全与稳定工作的重大问题和危机事件及时做出决策并进行干预。危机管理小组的主要职责应该为:组织危机预防阶段的宣传教育及预警训练;制定有效的危机管理计划及预案,监测、评估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做出预防意见;负责协调及调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积极处理校园内外的危机事件;实施危机后的善后处理、恢复正常的生活、学习秩序等。
建立高校危机预警机制。高校危机预警机制是指在高校危机演变的不同阶段中,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要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危机信号和危机征兆进行严密监测,对其发展趋势、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合理科学的估计,并向有关部门发出危机预报的一套运行体系。危机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信息情报监控系统及时发现危机事件的端倪,及时发布预警信号,为早期化解危机奠定基础。这套运行机制强调从学校到各二级单位要分别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建立突发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危机的发生及其可能范围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进行避害或将危害的发生缩小在最小范围内。
建立高校危机期间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 高校危机处理期间信息有效沟通的重要保障。信息沟通是危机处理的核心,可以保证高校在第一时间对内外公众及时、准确的传导信息,积极主动控制危机期间的信息发布,减少谣言的产生,降低危机管理成本,避免校内师生产生恐慌情绪,提高社会各界及校内师生对学校的认同程度,以增强凝聚力。危机期间的信息披露应确定专门的发言人,负责系统的进行信息发布。
完善高校危机管理应急处理机制。危机不可避免,一旦出现危机,高校应勇敢面对,果断处理。因此,各高校要建立高效的危机管理应急处理机制,以便快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的要求是:危机爆发后,高校应立即启动危机应对预案;由相关人员组成一个指挥中心,积极筹建多个应急工作小组,加强人员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能力;加强危机期间资源设备的配备和供应;在确定危机性质、预测危机的发展趋势及其后果的基础上,尽快探明危机事件形成的原因,及时控制危机事件的发展事态,减少危机事件所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声誉形象侵害;建立唯一的消息发布网络,统一内外的思想,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建立高校危机善后修复机制。危机事件的发生会给高校带来有形或无形损失,适时启用善后修复机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之后,高校危机管理部门应抓住机会,立即致力于恢复工作,尽力将高校的财产、设备、教学和师生情绪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弥补因危机造成的损失。危机恢复管理包括:向各有关方面报告危机处理的经过和结果,总结教训,提出改进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改进相关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付出了努力的校外机构和人员以及学校周边受到影响的居民进行情况通报并表示感谢。
强化危机管理绩效评估。随着危机善后处理工作的结束,危机管理工作就进入危机管理的绩效评估阶段。学校应组织成立专门的专家组,对当次危机处理的全过程进行审视,通过反复的论证和深度的探究,及时发现现有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不足与缺陷,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从而不断完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提高高校在危机管理方面的决策水平和实践能力。(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注释
①周立新:“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②[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③芦文惠:“论高校危机管理”,《教育探索》,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