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箩筐
竹编的箩筐,人们总是把它编得大大的,一对箩筐可以装上一百斤左右的粮食。
小时候的我,曾模仿大人想挑起满满一对箩筐的东西,但它纹丝不动。大人轻而易举就挑起了,我羡慕不已。其实大人们除了个大、力大,也要憋着股劲儿的,可我没看清他们憋着劲儿时筋腱鼓胀的样子,只看见他们脸上挂着笑,有时还看似轻松地和旁人聊几句,愉悦地打几声招呼。
那时是20世纪80年代初,刚分田到户,村民们喜笑颜开,侍弄属于自家的田地,种稻子、玉米、荞麦、黄豆、红薯、花生、木薯……想吃什么就种什么,有使不完的劲。
有一天,在村头松树林通往乡里的小道上,村里的阿宁妈挑着一对空箩筐从乡里街上回来,遇到从田垌往家赶的我和几个村民,喜笑颜开地说:“我家里的木薯全卖完了,得了70块钱!”我们都发出“啧啧”的羡慕声。在那个年代,70块钱可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簸箕
簸箕是用竹子削成细条编成的。簸箕可以用来装菜拿去池塘边洗,洗好了的菜放在簸箕里,提起来,一会儿水分就被滤干了。
小时候,邻居阿田姐经常挎着簸箕去池塘边洗菜,一边洗一边唱歌,自言自语——也许她在跟鱼儿说话,跟水草说话,跟浮满池塘水面的野菱角花说话;也许,在跟自己的梦中情人说话。反正,一洗就是半天。
我做事慢时,母亲就会说我比阿田姐洗菜还慢。可我感觉不到母亲怪我。也许,母亲也不认为阿田姐在池塘边洗菜是浪费光阴。因为,母亲也曾年少过。
簸箕还可以用来阴晒食物,有生的,如花生、红薯、芋头;有熟的,如粽子、糍粑、米糕、炒米花……阴晒可以防腐坏,挂在堂屋横梁、屋檐下晾晒,还可以防老鼠。
以前,簸箕是我们的冰箱。
竹匾
圆圆的竹匾,可以晒五谷杂粮:糯米、绿豆、黄豆、黑豆、花生、芝麻……太阳越大,晒得越香,那种植物的香,是塑料器物不能比的。
小时候,母亲做的很多美食,就是在竹匾上呈现的。
竹匾宽大,做美食时给人提供了不少方便。母亲把磨细了的糯米粉放在盆里加水搅拌,和匀,捏成型,加芝麻、花生等馅料,捻成汤圆,捏成糍粑。端午和除夕时,母亲把浸泡好的糯米放在盆里,用粽叶或芭蕉叶子,加脱皮绿豆、五花肉、板栗、五香粉等馅料,包成粽子。做好的汤圆、糍粑、粽子都是码在竹匾上,等待下锅。
煮好了的糯米美食,还没吃完的也放在竹匾上留着,用一个大竹罩罩上,每天吃一点。食物放在竹匾上,竹罩通风透气,这样食物不容易坏。
竹匾上的美食,有竹子的芳香,也有母亲的馨香。家有母亲,就有竹匾,就有美食。
斗笠
斗笠,用竹篾夹竹叶编织而成,一戴上就闻到竹丛的芳香,便想到老家,想到兒时在竹丛下玩耍、挖笋子、捡蝉衣……
斗笠透气,戴着它在烈日下干活、放牛,累得头冒汗,它能帮你遮挡太阳的暴烈脾气,同时又帮你把汗吸了,挥发给太阳。
斗笠不用修饰得油光粉面,干枯竹子的颜色就是它最好的本色,如老家长辈的朴实无华。犹如老子以愚人自诩,而他所坚持的古朴自然的理想,如《道德经》般与天地永恒。斗笠戴在博学多闻的姜太公头上,充满了神秘与神圣。
编结斗笠的农人心中的纹理,像宇宙星系,像麦田圈,像天理,从来不会走形,不会杂乱无章。一个斗笠就是一个小宇宙。
竹扁担
竹扁担是扁的、光滑的,有韧性,有耐性,是心疼人的,能弯曲的。它承载着沉重。
圆木扁担也有,那是一根硬、直的木棍,不能弯,是会压疼人肩膀的。它没有弹性,脆弱易断,不能承载重物。圆木扁担不是与农人长久相处的朋友。
小时候我家里有几根竹扁担。有一根比别的扁担长,而且略宽大。它很强悍,不知用了多少年,中间部分的表面被肩膀磨得油光锃亮。有个地方有点裂了,父亲用铁线紧紧箍上,还能用。母亲用它挑着一担百来斤玉米棒子的时候,它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仿佛和母亲一路唠叨、讲古。瘦弱的母亲一路冒汗,却一路笑着,甜滋滋地听老扁担说:以前在生产队挣工分累死累活还是分不到粮,如今种得多少都归自家。
那年哥哥12岁,我9岁。父亲叫我们抬一箩筐西瓜到街上去卖。那时我家果园种的西瓜个大、瓤红、肉沙、味甜。我们用一根竹扁担抬着一箩筐西瓜走出果园,越过小溪,再上一个坡,就到了公路上,离街就不远了。
哥哥让我走在前,他在后。他总是把扁担上箩筐的绳子往后移,绳子离我很远,离他很近。他满脸是汗,我一滴汗也没有……
竹席
竹席,有凉席,有晒席。
凉席是用带皮的竹篾编成,用来垫在床上睡觉的。
夏天,天气很热时,躺在滑滑凉凉的凉席上,仿佛在竹荫下一样凉爽。凉席吸热,又散发竹香。晚上睡在凉席上,美梦飘飘忽忽。
晒席,用不带皮的竹篾编成,是用来晒粮食的。以前我们村没有水泥晒场,都是泥土晒场,得把玉米、稻谷、花生、黄豆等铺在晒席上晒。
夏天,常常正在晒粮食时,忽然天上乌云滚滚,雨说来就来。每次我们慌忙把粮食铲起装在箩筐里,用晒席盖上,可一会儿太阳又出来了,只能重新铺出来晒。老天爷仿佛戏弄人一般。我们这些贪玩的小孩子觉得麻烦极了。
有一天,还是哥哥想出了办法,他把竹席一半翻过来,盖住粮食。一会儿,雨果真很快就停了,阳光灿烂,我们又打开竹席,继续铺开晒粮食。
在夏天和深秋收获的季节,村里到处铺开竹席晒粮食。傍晚,听到的都是木铲在竹席上铲粮食的“哗哗”声,很悦耳,那是收获的歌声。
如今,每每在集市上看到这些乡村竹器,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生活,虽然清贫简单,但却质朴单纯,干净得如同那时候湛蓝的天空……
竹编的箩筐,人们总是把它编得大大的,一对箩筐可以装上一百斤左右的粮食。
小时候的我,曾模仿大人想挑起满满一对箩筐的东西,但它纹丝不动。大人轻而易举就挑起了,我羡慕不已。其实大人们除了个大、力大,也要憋着股劲儿的,可我没看清他们憋着劲儿时筋腱鼓胀的样子,只看见他们脸上挂着笑,有时还看似轻松地和旁人聊几句,愉悦地打几声招呼。
那时是20世纪80年代初,刚分田到户,村民们喜笑颜开,侍弄属于自家的田地,种稻子、玉米、荞麦、黄豆、红薯、花生、木薯……想吃什么就种什么,有使不完的劲。
有一天,在村头松树林通往乡里的小道上,村里的阿宁妈挑着一对空箩筐从乡里街上回来,遇到从田垌往家赶的我和几个村民,喜笑颜开地说:“我家里的木薯全卖完了,得了70块钱!”我们都发出“啧啧”的羡慕声。在那个年代,70块钱可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簸箕
簸箕是用竹子削成细条编成的。簸箕可以用来装菜拿去池塘边洗,洗好了的菜放在簸箕里,提起来,一会儿水分就被滤干了。
小时候,邻居阿田姐经常挎着簸箕去池塘边洗菜,一边洗一边唱歌,自言自语——也许她在跟鱼儿说话,跟水草说话,跟浮满池塘水面的野菱角花说话;也许,在跟自己的梦中情人说话。反正,一洗就是半天。
我做事慢时,母亲就会说我比阿田姐洗菜还慢。可我感觉不到母亲怪我。也许,母亲也不认为阿田姐在池塘边洗菜是浪费光阴。因为,母亲也曾年少过。
簸箕还可以用来阴晒食物,有生的,如花生、红薯、芋头;有熟的,如粽子、糍粑、米糕、炒米花……阴晒可以防腐坏,挂在堂屋横梁、屋檐下晾晒,还可以防老鼠。
以前,簸箕是我们的冰箱。
竹匾
圆圆的竹匾,可以晒五谷杂粮:糯米、绿豆、黄豆、黑豆、花生、芝麻……太阳越大,晒得越香,那种植物的香,是塑料器物不能比的。
小时候,母亲做的很多美食,就是在竹匾上呈现的。
竹匾宽大,做美食时给人提供了不少方便。母亲把磨细了的糯米粉放在盆里加水搅拌,和匀,捏成型,加芝麻、花生等馅料,捻成汤圆,捏成糍粑。端午和除夕时,母亲把浸泡好的糯米放在盆里,用粽叶或芭蕉叶子,加脱皮绿豆、五花肉、板栗、五香粉等馅料,包成粽子。做好的汤圆、糍粑、粽子都是码在竹匾上,等待下锅。
煮好了的糯米美食,还没吃完的也放在竹匾上留着,用一个大竹罩罩上,每天吃一点。食物放在竹匾上,竹罩通风透气,这样食物不容易坏。
竹匾上的美食,有竹子的芳香,也有母亲的馨香。家有母亲,就有竹匾,就有美食。
斗笠
斗笠,用竹篾夹竹叶编织而成,一戴上就闻到竹丛的芳香,便想到老家,想到兒时在竹丛下玩耍、挖笋子、捡蝉衣……
斗笠透气,戴着它在烈日下干活、放牛,累得头冒汗,它能帮你遮挡太阳的暴烈脾气,同时又帮你把汗吸了,挥发给太阳。
斗笠不用修饰得油光粉面,干枯竹子的颜色就是它最好的本色,如老家长辈的朴实无华。犹如老子以愚人自诩,而他所坚持的古朴自然的理想,如《道德经》般与天地永恒。斗笠戴在博学多闻的姜太公头上,充满了神秘与神圣。
编结斗笠的农人心中的纹理,像宇宙星系,像麦田圈,像天理,从来不会走形,不会杂乱无章。一个斗笠就是一个小宇宙。
竹扁担
竹扁担是扁的、光滑的,有韧性,有耐性,是心疼人的,能弯曲的。它承载着沉重。
圆木扁担也有,那是一根硬、直的木棍,不能弯,是会压疼人肩膀的。它没有弹性,脆弱易断,不能承载重物。圆木扁担不是与农人长久相处的朋友。
小时候我家里有几根竹扁担。有一根比别的扁担长,而且略宽大。它很强悍,不知用了多少年,中间部分的表面被肩膀磨得油光锃亮。有个地方有点裂了,父亲用铁线紧紧箍上,还能用。母亲用它挑着一担百来斤玉米棒子的时候,它会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仿佛和母亲一路唠叨、讲古。瘦弱的母亲一路冒汗,却一路笑着,甜滋滋地听老扁担说:以前在生产队挣工分累死累活还是分不到粮,如今种得多少都归自家。
那年哥哥12岁,我9岁。父亲叫我们抬一箩筐西瓜到街上去卖。那时我家果园种的西瓜个大、瓤红、肉沙、味甜。我们用一根竹扁担抬着一箩筐西瓜走出果园,越过小溪,再上一个坡,就到了公路上,离街就不远了。
哥哥让我走在前,他在后。他总是把扁担上箩筐的绳子往后移,绳子离我很远,离他很近。他满脸是汗,我一滴汗也没有……
竹席
竹席,有凉席,有晒席。
凉席是用带皮的竹篾编成,用来垫在床上睡觉的。
夏天,天气很热时,躺在滑滑凉凉的凉席上,仿佛在竹荫下一样凉爽。凉席吸热,又散发竹香。晚上睡在凉席上,美梦飘飘忽忽。
晒席,用不带皮的竹篾编成,是用来晒粮食的。以前我们村没有水泥晒场,都是泥土晒场,得把玉米、稻谷、花生、黄豆等铺在晒席上晒。
夏天,常常正在晒粮食时,忽然天上乌云滚滚,雨说来就来。每次我们慌忙把粮食铲起装在箩筐里,用晒席盖上,可一会儿太阳又出来了,只能重新铺出来晒。老天爷仿佛戏弄人一般。我们这些贪玩的小孩子觉得麻烦极了。
有一天,还是哥哥想出了办法,他把竹席一半翻过来,盖住粮食。一会儿,雨果真很快就停了,阳光灿烂,我们又打开竹席,继续铺开晒粮食。
在夏天和深秋收获的季节,村里到处铺开竹席晒粮食。傍晚,听到的都是木铲在竹席上铲粮食的“哗哗”声,很悦耳,那是收获的歌声。
如今,每每在集市上看到这些乡村竹器,我总会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生活,虽然清贫简单,但却质朴单纯,干净得如同那时候湛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