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新型隔代教育”寻找“最优解”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iadufzxy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到来,三代同住、年轻父母赡养老人、老人协助年轻父母照顾孩子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类家庭中,“新型隔代教育”应运而生。有别于传统的隔代教育,“新型隔代教育”是指年轻父母不再完全将孩子交由老人撫养,而是共同参与到孩子的养育活动中,但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大多集中在下班之后。
  关于“新型隔代教育”的利与弊,一直存在很多争论。一方面,老人帮忙分担家务,能使年轻父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而有子女和孙辈在身边陪伴,也能消解老人内心的孤独感。同时,两代人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又能够充分满足孩子成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不少人也担心,“新型隔代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例如,有观点认为,老人过度纵容孩子会导致孩子贪玩,有碍认知能力和学业成绩的提高。不过,笔者研究发现,三代家庭中,无论老人作为主要抚养者,还是父母作为主要抚养者,儿童在言语能力、执行功能及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均与核心家庭中的儿童没有差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吴愈晓的研究也发现,在孩子的学习发展上,因为有了老人的共同参与,家庭和学校间沟通更多,反而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不仅如此,在与老人同住的家庭中,孩子的同辈群体质量、人际关系和集体融入度更高。
  事实上,在诸多现实条件的约束下,我们需要思考的不应该是老人是否适合参与孙辈教育,而是如何更好地参与,如何将三代同住的优势最大化,为“新型隔代教育”寻找“最优解”,实现三代人的共赢。
  “新型隔代教育”之所以会引发一些年轻父母的担忧,带来家庭冲突,主要原因可归纳为:担心老人不能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和老人共同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责任不清,出现推诿或争抢主导权的现象;长期同住导致生活习惯和观念上的矛盾凸显;担心参与孩子教育会对老人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这些可能的原因,依托相关科学理论和研究结果,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可以参考的策略——
  根据孩子发展需求确定老人参与程度
  无论是“新型隔代教育”还是父母独立教育,根本落脚点都是孩子的健康成长。评判二者优劣的标准不在于抚养者是谁,而在于抚养者是否能够满足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需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指出,个体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和成熟期,且每个阶段都有其对应的核心任务。只有掌握不同阶段孩子的发展需求,才能合理判断老人在抚养过程中是否可以满足这些需求,进而决定老人的参与程度。
  婴儿期(0—1.5岁)的核心任务在于解决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需要帮助孩子建立对周围人和世界的信任感。这就需要抚养者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有充分的耐心及时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让孩子感到温暖和舒适。在这一阶段,让老人参与进来,可以弥补年轻父母由于工作压力导致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对孩子造成的消极影响。
  儿童期(1.5—3岁)的孩子则需要解决自主与害羞的冲突。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发展自主性。此时,抚养者需要允许孩子进行独立探索,按自己的方式去超越环境的限制。在这一阶段,老人依然可以协助看护孩子,保障孩子的基本安全,但需要避免老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学龄初期(3—6岁)的核心任务在于解决主动与内疚的冲突。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发展主动性。在这一时期,如果孩子表现出主动探究行为,抚养者需要及时鼓励,这有利于孩子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发展。相反,如果抚养者不赞成甚至嘲笑孩子则会使他们产生内疚感,渐渐失去创新的勇气。通常,老人对孩子的行为都抱有支持的态度,但老人往往更希望孩子“乖巧”和“循规蹈矩”,对孩子创造行为的辨别能力和鼓励意愿会低于年轻父母,父母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在这一阶段更多地投入孩子的教育过程。
  从学龄期(6—12岁)开始,孩子需要解决勤奋与自卑的冲突。此时的他们通常都在接受学校教育,抚养者既要帮助孩子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要引导孩子找到积极健康的爱好。到了青春期(12—18岁),孩子将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抚养者需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正确位置,并对自己和他人眼中的形象形成统一认识。在这两个阶段,大多数老人很难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需要年轻父母完全接手。
  因此,孩子3岁前,老人可以充分参与孩子的养育过程,3—6岁可以部分参与,而6岁之后,父母应更多“接棒”和承担孩子的养育任务,尽量减少老人的参与。
  将老人视为育儿合作伙伴
  老人与年轻父母之间的冲突增加是“新型隔代教育”引起的直接问题之一。这往往是由于两代人教育观念不一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互相推诿等原因造成的。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养育孩子是整个家庭共同承担的项目,在开展的过程中,年轻父母与老人的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而非上下级。因此,年轻父母作为“项目负责人”,需要率先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和老人一起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明确责任、合理分工,商定一套育儿基本原则,并达成共识。除此之外,老人和年轻父母还需要随时交流,在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整个家庭团队的育儿策略。
  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总结提炼出了一套可以帮助团队建立合作和信任的语言法则——
  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最重要的七个字是:您干了一件好事;
  最重要的六个字是:您的看法如何;
  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年轻父母在合作育儿过程中,遵循以上语言运用法则与老人进行沟通,可以有效减少冲突、避免矛盾。此外,出现问题时不能一味责怪老人,而忽略自身存在的不足,应该先反思自身,并且在老人表现出色时给予真心的赞扬和鼓励,让老人感受到尊重和支持。   创造独立空间,保持一定距离
  老人与子女由于经验和阅历的不同,在生活观念上往往存在一些差異,而三代同住的现实情况让这些差异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被不断放大,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冲突也在日常琐事的积累中酝酿和爆发。
  刺猬理论提出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寒冷冬天里,两只需要相互取暖的刺猬,适当拉开距离,不但可以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一样,距离产生美。
  在三代同住的家庭里,为了减少冲突,子女应该在现实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给自己和老人创造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比如各自拥有单独的卧室。也要主动地给双方创造独处时间,比如可以在周末带着孩子外出游玩,或选一个相对轻松的晚上主动承担育儿任务,给老人放松的机会。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年轻父母也要和老人明确边界,不要太多干涉对方的生活。
  重视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老人参与孙辈的教育,本质上是他们对子女的一种付出,需要牺牲自己的时间,耗费心力,年轻父母不能视其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请求老人帮助之前以及在接受老人帮助的过程中应考虑他们的需求。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可以分为五种: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从生理需要的角度来看,在老人参与孙辈教育时,年轻父母需要考虑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下班回来之后多分担些家务,晚上尽可能自己带孩子,保证老人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日常多注意老人的身体状态,定期带他们体检。
  从其他心理需要的角度出发,年轻父母不仅要经营好自己和老人的关系,还可以帮助他们融入周围的社区。在与老人日常的相处中多聆听他们的感受,和他们耐心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尊重,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尊重老人。处理问题时要多称赞和鼓励老人,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被子女依赖和需要。
  “新型隔代教育”是时代大背景下的一种必然趋势,需要老人和年轻父母共同努力,积极化解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挖掘和发挥新型隔代教育的优势,寻找一个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最优解”。
  (作者郭筱琳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谢佳佳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周丽
其他文献
某位数学大师语,“不善于归纳总结的课堂是‘形散且神散’的课堂,善于归纳总结的数学课堂是‘虽形散,但神不散’的课堂”.由此可见,一堂好的数学课缺少不了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方法的总结.只有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深度、有潜力的课堂.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个人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研究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核心素养与学科的相互融合.
《嘉莉妹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的成名作,虽然作品的社会背景是在 100 多年前,但是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传递的道德观念、讲述的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社会虽然发展,但是人性却没有改变,人们仍然围绕主人公的命运展开热烈的讨论。本文将从以嘉莉妹妹为代表的新女性形象的形成过程、嘉莉妹妹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作者德莱塞的自然主义道德观,两个视角来分析嘉莉妹妹这一人物形象。
热门网站“虎扑”有一个爆照打分区,很多男性用户将女友照片上传,任人评说。网站用词极尽刻薄:“3—4分是普通女生,普通脸型、一般身材、五官一无是处,让人过目即忘。”在“看脸”的时代,男孩子也逃不过身体消费,人们同样用“花美男”“小鲜肉”之类的词语大肆品评他们。在这种单一、逼仄的审美观念下,人们为了追逐“标准之美”疲于奔命。只有让“美”重新回归“美”,才能使人获得解放,而改变的力量就蕴藏在尚未成熟的青
深入开展党史教育活动,培育优良作风,做人民满意的党员干部,就必须克服“特权思想、攀比思想、抵触思想、派系思想”等不健康的思想、保持“感恩、阳光、包容、知足”的良好心态、发扬“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百折不饶、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提高“公信力、洞察力、执行力、亲和力”的工作能力。
教育研究要重视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是人类社会一项系统的探究活动,包含着研究者、问题、方法、经费,研究成果的评价、应用,以及教育研究政策与制度等。其中,研究方法体现了研究者的素养,直接影响研究问题的解决,对研究经费的使用效能也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因而,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对教育研究具有全局性和整体性影响。  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从西方近现代科学发展中可清楚地看出来
在传统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引入智能化新科技、新材料、新能源和绿色施工的理念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智能化和绿色施工管理可以帮助提高工程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缩减工程建设周期,在整个项目上提高资源的利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同时使建筑企业的收益最大化。减少投入的建造成本,对建筑行业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极有帮助。
广东省惠州中学以创建和谐校园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实际,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素质教育为总抓手,创设和谐高效的教育教学环境,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提供保障。惠州中学《五彩育人,办生命力学校》获评2020年教育部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绩,其中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一片繁荣,市场交易机制在改革中逐渐走向成熟。我国金融行业和证券行业的健康发展,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投资的积极参与,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地理实践力的高中研学旅行方案设计是对研学活动的框架性规划。其中建立与完善内容构架是开展研学活动基础性工作,主题和课题的确定直接关系到研学活动的难易度、可操作性、意义、价值。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实践为例,从建立内容构架和进行主题与课题的确定两个方面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建立与完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内容构架,从研学旅行内容选择依据的分析到建立内容构架。第二部分是研学旅行主题与研学课题的确定,先对主题与课题进行区分,再从四个立足点引领主题与课题确定,最后以实际案例作说明。文章创新之处在于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