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囚绿记》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作者以纯厚质朴的文字回忆了自己一年前旅居北平时和一盆常春藤枝条短暂的相处经历。因为对绿色的喜爱,他不顾植物的生长规律,把它的枝条牵进室内,虽然满足了自己的观感,绿色枝条却“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最后在离开北平时才把它“开释”,“放在原来的位置”。
作者记述这样一段经历,到底要表达什么?他想说“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吗?不错,因为爱绿,因而囚绿,进而伤绿。如此解读本文应该说也比较恰切了,而且还很有现实意义。但如果认真研读文本末二段,就会觉得这个解读流于浅表了。末二段是文章画龙点睛的一笔,也是我们解读这篇散文的钥匙,只有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才能更加准确地解读出本文的主旨。
起笔一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交代了写作背景,作者在“狼烟四逼”的时候要“赶速南归”,使我们一下子从前面闲适的生活中走出来,嗅到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狼烟,也使得这个“囚绿”故事有了深意。此时我们再回头细读,就会发现,“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描写的岂只是绿枝条呢?作者写作本文时,他赶着“南归”的上海已沦陷为“孤岛”,而他所居住的租界又是“孤岛中的孤岛”。此刻,作者自然联想到了一年前曾经被囚禁的绿条,觉得自己的命运与绿条有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永不屈服。绿藤的坚贞不屈令作者敬佩不已,感慨万千:一根稚嫩的绿藤尚且不屈服于囚禁,那么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怎么会屈服于侵略者的铁蹄蹂躏呢?再联系当时日寇大举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情景,绿藤的象征意义就更加显豁了,作者要歌颂的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文章最后一段还说“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绿藤永不屈服的精神令作者怀念,给作者鼓舞。“有一天,得重和他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一个问句,含蓄而隽永,令人深省。一个“得”字,表达了作者对抗战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心。作者牵挂的不是绿藤,而是危在旦夕的中华民族;作者惦记的不是绿友,而是千千万万像北平人民一样痛苦呻吟的中国人民!
原来,作者是用了托物抒怀的写作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上写绿色植物不甘黑暗,寻求光明,实际上却是写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生活在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里的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活在幸福中”的当代中学生,只有挖掘出作品的深刻内涵,才能不辜负作家在国难当头时创作《囚绿记》的炽热情怀,这,也算是我们在先贤灵前奉献的一点菲薄祭品吧!
[【练习】]
请你仿照本文托物抒怀的写法,描写一段景物,并点明其主旨。
[【参考答案】]
景物:这是一朵极普通的花,普通得谁也记不清它的名字,只知道它春天开花的日子,田埂和塘堤四处可见它的踪影。花的颜色很朴素,香气也不浓郁,花的体积也并不大,像那婴儿小拳头的样子,让人一望就怜爱不已。
小蜜蜂就在这朵花的花蕊中安静地休息着,一动不动。偶尔微风袭来,轻轻拂起它柔软的翅膀,但它却仍在沉沉地小睡,仿佛在做着一个甜甜的梦。这小蜜蜂竟把小憩的地方安排在花蕊里。难道它也知道应该把灵魂寄放在美好而洁静的地方吗?
小蜜蜂静静地在花蕊里睡着。美和美相互映衬,简直就是一帧绝美的静物画。
主旨:灵魂只有在美好而洁净的花或者花一样的地方,才能心安理得地悄然入眠,才能远远地避开邪恶与危险。如果我们总是沮丧颓废或烦躁不安,那一定是我们还没有像小蜜蜂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朵花。
作者记述这样一段经历,到底要表达什么?他想说“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吗?不错,因为爱绿,因而囚绿,进而伤绿。如此解读本文应该说也比较恰切了,而且还很有现实意义。但如果认真研读文本末二段,就会觉得这个解读流于浅表了。末二段是文章画龙点睛的一笔,也是我们解读这篇散文的钥匙,只有抓住了这个“牛鼻子”,才能更加准确地解读出本文的主旨。
起笔一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交代了写作背景,作者在“狼烟四逼”的时候要“赶速南归”,使我们一下子从前面闲适的生活中走出来,嗅到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狼烟,也使得这个“囚绿”故事有了深意。此时我们再回头细读,就会发现,“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描写的岂只是绿枝条呢?作者写作本文时,他赶着“南归”的上海已沦陷为“孤岛”,而他所居住的租界又是“孤岛中的孤岛”。此刻,作者自然联想到了一年前曾经被囚禁的绿条,觉得自己的命运与绿条有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永不屈服。绿藤的坚贞不屈令作者敬佩不已,感慨万千:一根稚嫩的绿藤尚且不屈服于囚禁,那么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怎么会屈服于侵略者的铁蹄蹂躏呢?再联系当时日寇大举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情景,绿藤的象征意义就更加显豁了,作者要歌颂的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文章最后一段还说“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绿藤永不屈服的精神令作者怀念,给作者鼓舞。“有一天,得重和他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一个问句,含蓄而隽永,令人深省。一个“得”字,表达了作者对抗战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心。作者牵挂的不是绿藤,而是危在旦夕的中华民族;作者惦记的不是绿友,而是千千万万像北平人民一样痛苦呻吟的中国人民!
原来,作者是用了托物抒怀的写作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表面上写绿色植物不甘黑暗,寻求光明,实际上却是写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生活在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里的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活在幸福中”的当代中学生,只有挖掘出作品的深刻内涵,才能不辜负作家在国难当头时创作《囚绿记》的炽热情怀,这,也算是我们在先贤灵前奉献的一点菲薄祭品吧!
[【练习】]
请你仿照本文托物抒怀的写法,描写一段景物,并点明其主旨。
[【参考答案】]
景物:这是一朵极普通的花,普通得谁也记不清它的名字,只知道它春天开花的日子,田埂和塘堤四处可见它的踪影。花的颜色很朴素,香气也不浓郁,花的体积也并不大,像那婴儿小拳头的样子,让人一望就怜爱不已。
小蜜蜂就在这朵花的花蕊中安静地休息着,一动不动。偶尔微风袭来,轻轻拂起它柔软的翅膀,但它却仍在沉沉地小睡,仿佛在做着一个甜甜的梦。这小蜜蜂竟把小憩的地方安排在花蕊里。难道它也知道应该把灵魂寄放在美好而洁静的地方吗?
小蜜蜂静静地在花蕊里睡着。美和美相互映衬,简直就是一帧绝美的静物画。
主旨:灵魂只有在美好而洁净的花或者花一样的地方,才能心安理得地悄然入眠,才能远远地避开邪恶与危险。如果我们总是沮丧颓废或烦躁不安,那一定是我们还没有像小蜜蜂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