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的用法辨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ong_c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有“像”的句子就是比喻句吗?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正确性而影响学生的表情达意。
  比喻中的明喻,确实是用“像”作为比喻的标志,比如说“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图画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个句子里的“像”就是一个比喻句的标志,即比喻词。但是,是不是所有出现“像”字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呢?除开作名词和表示“仿效”等义的“像”字外,仍然答曰:非也!
  实际上,我们仔细琢磨、留心积累就可以发现:“像”字除了在带有“像”字的句子里充当比喻词外,还有表示比较、夸张、举例、推测和想象等多种用法的情况。
  1、用“像”表示比较:例如:“他也像工地上千百个孩子一样,在工地上生,在工地上长”。在这个句子里面,“像”字就表示比较,而许多初中学生就容易将它看作是比喻句。为什么在这个句子里“像”字表示比较呢?因为比喻句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不仅要有相似点,而且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不同类不同质。而在这个句子里,它不具备这些条件,只是把“他”与其他的孩子进行了比较。
  2、用“像”表示夸张: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这个句子没有比喻句的结构形式,更没有比喻句要求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而且不同类不同质的特点,只是夸张地突出了太阳光辐射得很厉害,以致于地面就要晒化了。
  3、用“像”表示举例:例如:“我们班上有很多同学都是靠勤奋刻苦地学习才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的,像望金山、黄亚玲等同学都是这样”。在这个句子里,就是用“像”来表示举例,以此证明前面所说的观点。
  4、用“像”表示推测:例如:“天阴沉沉的,使人觉得憋闷,好像要下雨了。”该例是根据“天阴”和人的“感觉”来推测天要下雨了,不是比喻句。
  5、用“像”表示想像:例如:“每当我看见孩子们的红领巾,我就像又进入了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该例是对一种情况的想像,想像自己又置身于少年时代,也不是比喻句。
  了解了“像”的这些用法,那么我们在学习中能准确判断带有“像”字的句子中“像”的用法,就可以使我们加强理解原文的准确性,提高阅读的能力,使我们的“表情达意”更为准确。(来自我的博客,属原创作品)
  
  覃华茂,邓平,教师,现居湖北宜昌。
其他文献
语文科的综合性质决定了考试题型结构的综合性。笔者接手新一届高一语文教学月余后,进行了一次阶段性检测,试题除了注音、错别字与名句默写在所学“阶段”内,其它题目均属“课外”。这些中考的佼佼者,面对综合型的能力题,竟是那样的茫然无措。身为高中语文教师,倍感引导高一新生实现“大语文”学习转型,迫在眉睫。  初中和高中语文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初中语文停留在识记阶段,更多的只是认读、识记,且主要停留在对
小学伊始,作文便与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流水帐”式的“作品”也便成了大家作文中的常客,面对这些“雨后春笋”般的“佳作”,老师们显得一筹莫展,于是,长期以来这些“作品”便成了天天“挨批”的对象。自然而然地,“流水帐”式的作品便成了“幼稚”、“不成熟”作品的代名词。  然而,文无定式,对“流水帐”式的“作品”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其实,只要作者思路清晰,布局合理,一篇看似腐朽的
笔者对2006年全国各地150多份中考语文试题进行了一番研究和探讨,能真正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试卷并不多见。湖北仙桃市、潜江市和江汉油田今年中考仍然是联合命题,由仙桃市教科院颜文豪副院长主笔命制的语文试卷可谓独树一帜。这份试卷时值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头一轮,继承了前几年的优势和特色,即:板块明晰,题量适中,难易适度。在此基础上,今年又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渗透其中,在原来“积累与运用”、“阅读与探究”和“写
除夕夜的雪堆满了大地  还没有融化的迹象  万木肃然,风未吹草不动  陷入黑白分明的沉寂  人间正在生病,我正在赶路  前方是百刀梁子,我想借它  一刀一刀,剜除那感染人间的病毒  拐过一道梁子,乌黑的云层突然裂开  “好像云端里開了门”,有光落下  在一座锥形的山上。我相信  一定有更多的光,落下  在更多的山头上。大雪化尽  山河无恙,人间春暖花开
难得星期天,舅妈叫我去住在郊区的她家作客,路途不远,我徒步前往。   二月乡村,风光无限。山水荡漾,像耀眼的明珠;树木挺拔,像健壮的士兵;花朵鲜艳,像美丽的织锦;小草青翠,像碧绿松软的绒毯。清新的空气里蕴涵着泥土的气息,甜滋滋的!蝶儿飞舞,鸟儿盘旋,心情舒畅的我开心地欢蹦乱跳,感觉自己就是一只轻松快活的百灵,我陶醉在这风月无边的春光里。  “啪嗒”一滴水珠落在额头上,容不得我多想,天公爷爷的脸色就
“万事开头难”。小学生初学作文,不知道怎么写,不是抓耳挠腮,就是看着黑板发呆,要不就胡抄一通。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起步作文呢?我的体会是:只要从兴趣入手,先说,再察,最后写、改,循序渐进的进行,学生就会很轻松的写好作文。    一、从说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    第一次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你们并不是第一次学作文,其实你们从一两岁学说话就是作文的开始了,只不过学说话是用嘴作文。我们今天就是用笔把你们说
对偶,是汉族人富有特色的表达方式。在西方语言中只形成了句子的语气、节奏重音的大体平衡,而汉语中的对偶却可以字字相对,小到词语的内部构造,大到成段连篇,不论是词性对整,还是词义相应,抑或是平仄相安,都可达到相对严整的程度。从现有保存的先秦作品中的对偶句子的出现到汉赋骈文的排偶、五代始出的对联,以及延至今日见诸于笔端、口头对整形式的运用,其普及的广度无与伦比。作为汉文化一种典型的“有意味的形式”,对偶
是谁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谁在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妈妈”在那样肝肠寸断的深情呼唤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里的“孩子”那样令人心碎的深情呼喊自己的母亲;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成百上千失去孩子的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呼唤,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成百上千失去亲人的孩子对母亲的深切呼唤。自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众多网友自发创作许多有关地震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板书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有步骤、有过程地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最直观、最固定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板书既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又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练和浓缩。为此,精心构思,努力提高教学板书设计艺术水平,体现语文教学板书设计的多样性,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学板书艺术的实效性。    一.丰富学生感知表象,语文板书应讲究直观性  
作文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产物,作文水平的高低体现语文水平的优劣,但许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感到头疼,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    一.广泛涉猎,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没有足够丰富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文章的。纵观古今中外名家,他们无不是饱览群书,学富五车,并深入现实,体会人生,才有名篇佳作流芳百世。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