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群峰林立,岗峦重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十分秀丽。这里的矿产也十分丰富,尤以瓷石、高岭土最具特色,直接成就了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地位。
清人兰浦在其《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了景德镇的两处唐窑,一名“陶窑”,另一名“霍窑”。但已发现的考古资料证实,景德镇生产瓷器的时间最早是在五代。但是将其文中的评语“假玉器”和“佳者莹缜如玉”用于评价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倒是比较恰当和符合实际的。北宋时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釉色晶莹剔透,清淡高雅,有“饶玉”之称。景德镇青白瓷之所以能有“假玉器”之效果,主要在于它优良的瓷土,元代时又发现了更为优良的制瓷原料——高岭土,由此而出现的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为元代卵白釉烧制成功及元代官窑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质朴豪放的元代官窑器
公元1278年,元王朝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这应是在景德镇设立的最早的官窑。其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一种印花白釉瓷器——枢府器,出土资料显示,这类瓷器胎体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釉。景德镇近郊元墓出土的卵白釉印花龙纹把盏(图1),高13厘米。造型丰满,细长柱形柄,底足微微外撇,盏内壁印张嘴五爪云龙两条,盏心印变形莲瓣纹,学者认为其应是元代官窑(浮梁瓷局)的产品。
1988年,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在市风景路明御厂故址北端发现了一批形制特异的元代瓷器残片,其品类有卵白釉瓷、青花、蓝地白花、孔雀绿地青花、蓝地金彩和孔雀绿地金彩等,其纹饰中以双角五爪龙纹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90%以上(见《光明日报》1990年9月14日第一版《景德镇发现一批元代官窑瓷器》)。同时,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元代龙纹器传世品也见之于各大博物馆的收藏品中。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蓝地白花龙纹盘(图2),口径15.5厘米。盘宽沿,坦底,底平漏胎,其余均施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龙纹为刻划而成,白釉下细部花纹缕缕毕现。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蓝釉白龙盘,龙也是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不同之处是白龙以白色泥料塑贴在蓝釉地上。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的创新产品,并有在蓝釉上描金彩的产品。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元青花龙纹罐、青花双龙纹扁壶都有可能是元代官窑产品。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红釉刻花云龙纹钵(图3)是元末明初的官窑器,口径16.5厘米。器内壁底双线刻划较为简单的龙纹,上施铜红釉,釉稀薄,不甚均匀,釉下花纹清晰可见。铜红釉也是元代景德镇的创新品种,由于铜红的烧成技术不易掌握,因此产量低,器型少,传世与出土的元代红釉器更为少见,国内仅有元大都遗址有少量出土。
二、富贵华丽的明代官窑器
明王朝于洪武二年即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烧造官窑器,上世纪90年代,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相继两次在珠山一带发现的大量洪武和永乐早期瓷器和建筑材料证实了这一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盘(图4)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器。盘口径54.6厘米,底径34.4厘米,高10.8厘米。宽沿绘卷枝叶纹,内壁绘缠枝菊纹,碗底绘三枝折枝牡丹纹,碗的外壁也绘有多层装饰。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工匠的重要发明之一。它是以铜为着色荆的高温釉下彩,对窑室中的烧成气氛有严格的要求,铜在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因此元代釉里红器传世与出土器甚少。
青花瓷器自元代成熟后,至明代永乐、宣德时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青花树石花卉纹盘(图5)是明永乐时的官窑器。盘口径达67.6厘米,内外壁均以青花绘四时花卉,盘内壁底部绘一株梅树从洞石后升出,枝干虬曲,花叶茂盛,与梅、石相伴的是几丛青竹,菊花和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几抹流云挂在天际。此盘在构图上突破元代讲求匀称、均衡的平面布局,追求一种远近、疏密、掩映的变化,画面清新流丽,颇似一幅意境高远的工笔画。这一时期青花的主要特征——色泽浓艳也在这件大盘上有所表现,但浓淡得当,晕染得恰到好处。传说这一时期所用的青料是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所谓“苏麻离青”,这种青料由于含铁量高,在青花部分会出现一些黑疵斑点。这种看似缺陷的黑斑却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被后人视为无法模仿的“成功之作”。与此盘相类似的器物在明代永乐早期地层中多有发现,且在中东一带也有大量遗物传世。
与永宣青花瓷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青色淡雅而著称的成化青花瓷。据说成化官窑后期主要用的是产于江两饶州乐平县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这种青料由于含铁量较少,不再出现宣德青花上的那种黑斑,再经过精细的加工,在适当的温度中,可烧出柔和、淡雅而又透彻的蓝色。成化青花瓷以小件为多,如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成化青花瓜纹碗(图6)最能反映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的特色。这件碗口径15.5厘米,敞口,弧壁的轮廓线婉转流畅,圈足的大小也恰到好处,使碗的整体显得轻巧精致。碗外壁的青花纹样线条纤细工致,洗练流丽,青花色调淡雅柔和,纹样的布局也是疏朗有致,与形体结合得完美无缺。
以使用回青料为标志的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嘉靖青花的色泽一反成化青花的浅淡,呈现出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三羊纹碗(图7)是一件明代嘉靖年问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宫廷用瓷器。碗呈仰钟式,内外均为青花装饰。碗心绘麒麟,辅以松、石、花草。碗内近口沿处绘锦纹。外壁绘神态各异的三羊,一羊正面伫立,一羊侧面作行走状,一羊回首观望。三羊间衬以松、竹、梅及杨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双圈“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此碗所施白釉莹润泛青,青花发色浓重艳丽。所绘三羊图案为吉祥罔案,寓意“三羊开泰”。
釉上彩瓷的兴起与发展是明代景德镇瓷业的重要成就,在官窑瓷器中就有洪武时期的釉上红彩,宣德瓷器中的青花红彩,成化斗彩瓷器,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器等。1988年11月出土于珠山的明宣德斗彩莲池鸳鸯纹盘(图8)是一件时代最早的斗彩器。盘的内口沿以青花书写藏文吉祥经一周,盘内壁底以没骨法绘红莲绿荷三组,并有芦苇、红蓼、慈姑、浮萍穿插其间,鸳鸯以青花绘头、翅,再以红紫诸色合绘而成。这种釉上红绿彩与釉下青花相互结合、相映成趣的装饰手法被后世称为“斗彩”。但成熟的斗彩器出现于成化时期,这一时期的斗彩器具有呈色稳定、色泽淡雅的特点,再加艳丽的釉上色彩,使其形成主次分明、交相辉映的艺术格调。成化官窑斗彩制品常见有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型器物,造型玲珑奇秀,胎体细润,彩料精纯,绘画淡雅幽婉。这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斗彩婴戏图杯(图9)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杯造型轻盈秀雅,胎体洁白细腻,所绘婴戏纹饰为成化器中少见的题材。明嘉靖年问有此件器物的仿品。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和低温单色釉瓷器都有很大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永乐宣德时的红釉和蓝釉,成化孔雀绿和弘治黄釉。永宣时期的红釉色彩鲜艳,像红宝石一般美丽。出光美术馆收藏有一件明永乐款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图10),颜色鲜红匀润,胎质细腻轻巧,碗内印云龙纹饰,碗心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同样的器物北京和台北故宫也有收藏,都是极为名贵的珍品。
三、色彩缤纷的清代官窑器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进入了黄金时代。而这一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在明代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创新。特别是釉上彩器中的五彩器在康熙年间发展到了顶峰。
康熙五彩由于发明了釉上蓝彩与黑彩,并将金彩作为一种色料运用于画面,使其色彩大大增多,给画面增加了富丽娇艳的效果。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五彩加金鹭莲纹尊(图11)发挥了其色彩鲜艳丰富特别是金彩的装饰效果。这件尊高44厘米,通体以白釉为地,颈部与腹部均以红、黄、绿、蓝、紫、金等色彩绘鹭鸶莲塘纹。塘中水草、浮萍随波荡漾,嫩绿的新枝托起硕大的莲叶,随风摇曳,红色、紫色、金色的莲花,或含苞或怒放,莲间点缀着彩蝶、鹭鸶。整个画面以写实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幅自然恬静的夏日荷塘美景,令观者心旷神怡。康熙五彩除了白地彩绘外,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黄、绿、黑地及米色地等,官窑五彩器中有特别珍贵的带有“康熙御制”款的珊瑚红地五彩器。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创烧于康熙晚期。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尚未摆脱铜胎画珐琅的影响,多以白、黄、蓝、红、豆绿、绛紫等彩色作地,釉料较厚,凸出于平面。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图12)以黄色为地,以多种彩料描绘牡丹的花、叶。这一时期的珐琅彩料都来自进口,色彩多达9种,以此描绘的花卉层次丰富,富有立体感,画面效果逼真、生动。自雍正六年起,清宫造办处自炼珐琅彩料,增加了很多娇艳华丽的色料,使得雍正珐琅彩比之康熙朝,色彩于华丽中透出柔和,娇艳中透出高雅。此外,雍正朝的珐琅彩除各种色地彩瓷外,多在白地上作画,并增加了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图案,并配有书法极精的题诗,成为诗、书、画与制瓷工艺相结合的艺术珍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对碗(图13)外壁一侧绘雉鸡牡丹花,画面中心是一雄雉鸡,在山石牡丹丛中寻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绒光如绢,绚烂夺目。雉鸡的头颈是滕黄色,背部蓝绿相间,腹腿铁红,尾羽赭褐色。周围的山石花草以粉红、藕荷、杏黄、淡黄、水绿等娇嫩颜色相衬托。另一侧以墨彩题五言行草书体诗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丽”及“金成”、“旭映”。画面色彩鲜艳雅逸,画法精工绝伦,如一幅工笔花鸟画般美妙动人。底有蓝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此碗的胎体极薄,属于半脱胎,内外釉白如雪,莹润如玉,与精美的画面相得益彰,可谓美轮美奂。
雍正皇帝是一个崇尚素净淡雅的帝王,他极力提倡水墨及青色山水,这在珐琅彩瓷中也有所体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蓝料彩山水图碗(图14),外壁通体以蓝料彩绘山水景色,画面上峰岭巍峨,松柏苍翠,渔帆点点,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空白处题七言诗两句:“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围沧海绿无边”。诗句上首钤胭脂彩阴文“寿古”篆书印一枚,下首钤胭脂彩阴文“山高”、阳文“水长”篆书印二枚,圈足内蓝料彩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此碗的绘画极精致,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在传世的雍正珐琅彩瓷中属上乘之作。乾隆朝的珐琅彩瓷依然极为盛行,造型更加奇巧,纹饰尤为绚丽,很多完全仿西洋画意,画面人物题材增多。如图15的清乾隆人物图葫芦瓶,瓶上下腹部以卷草纹开光,内以西方绘画方法绘有西洋人物图,背景有西洋建筑等。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画工中依然有西方人的身影。
清代釉上彩的最大成就是创制了新品种——粉彩,它出现于康熙时期,至雍正时,粉彩瓷器在烧制、胎釉、彩绘方面得以空前发展,成为釉上彩的主流。这一时期的粉彩瓷器胎白且薄,莹洁如雪,用没骨法绘制的花纹浓淡相问,层次清晰,富有立体感,其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雍正官窑粉彩瓷传世品可谓件件都是佳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图16)就是其中的一件宫中陈设瓷。瓶高27.5厘米,盘口,细长颈,长圆腹,近足处外撇,形体各部分比例协调,轮廓线条过渡柔和。瓶身以粉红、桔红、翠绿、草绿及褐色彩料描绘几株牡丹从瓶底伸出,枝干顺势虬曲,叶片随风摇曳,花朵或盛开,或含苞欲放,婀娜多姿,极尽妍丽之态。画面构图也十分疏朗,色彩淡雅宜人,每枚花瓣和叶片都描绘得精工细腻,质感逼真,颇似一幅立体的中国画。瓶的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乾隆时期的粉彩器尽管秀丽淡雅不及雍正,但制作工艺的精致程度却毫不逊色。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图17)就可看出这一时期粉彩器的工艺制作水平。瓶的奇妙之处是外瓶内又套有一直腹小瓶,与外瓶颈部相接,可以转动。小瓶白釉地上饰粉彩婴戏图。瓶颈与肩两部位,各绘12个开光,上下相对。颈部开光中,有楷书“万年”、“甲子”及篆书天干名,肩部开光内篆书地支名,可对合组成一部万年历。腹部饰黄地轧道的缠枝花纹,并镂空出4组四季园景开光景窗,透过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婴戏图,瓶之象耳、口沿及镂空景窗边缘部位均施金彩。瓶内施松石绿釉。底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这件陈设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后特制的新式品种,设计巧妙,造型新颖,是这一时期的出新之作。
清代官窑烧制的色釉瓷器名目繁复,品种多变。红釉有铁红、铜红、金红之分,蓝釉有天蓝、洒蓝、霁蓝之别,绿釉有瓜皮绿、孔雀绿、秋葵绿之异,还有茄皮紫、乌金釉等,仿哥、仿官、仿钧釉以及茶叶末、蟹壳青、铁锈花、窑变釉等含铁结晶釉。我国传统的青釉烧制技术也是到雍正时才算完全成熟。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雍正青釉印花云龙纹大缸(图18)高达45厘米以上,腹径62厘米,但器形十分规整,色泽稳定,代表了这一时期青釉的烧制水平已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
景德镇的官窑瓷器在拍卖场上的表现也很抢眼。以粉彩瓷为例,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的秋拍会上,一件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拍出了人民币46,904,000元的高价;在该公司2007年的春拍会上,一对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盘竟拍出了50,720,000元人民币的价格。青花瓷在拍场上的表现也非同一般,如在2004年香港佳士得的春拍会上,一件明永乐青花龙戏珠文棱口洗拍出了人民币43,809,813元的高价。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但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却依然闪烁着光芒,依然是藏家心目中的最爱。
清人兰浦在其《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了景德镇的两处唐窑,一名“陶窑”,另一名“霍窑”。但已发现的考古资料证实,景德镇生产瓷器的时间最早是在五代。但是将其文中的评语“假玉器”和“佳者莹缜如玉”用于评价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倒是比较恰当和符合实际的。北宋时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釉色晶莹剔透,清淡高雅,有“饶玉”之称。景德镇青白瓷之所以能有“假玉器”之效果,主要在于它优良的瓷土,元代时又发现了更为优良的制瓷原料——高岭土,由此而出现的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为元代卵白釉烧制成功及元代官窑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质朴豪放的元代官窑器
公元1278年,元王朝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这应是在景德镇设立的最早的官窑。其官府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一种印花白釉瓷器——枢府器,出土资料显示,这类瓷器胎体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似鹅蛋色泽,故称卵白釉。景德镇近郊元墓出土的卵白釉印花龙纹把盏(图1),高13厘米。造型丰满,细长柱形柄,底足微微外撇,盏内壁印张嘴五爪云龙两条,盏心印变形莲瓣纹,学者认为其应是元代官窑(浮梁瓷局)的产品。
1988年,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在市风景路明御厂故址北端发现了一批形制特异的元代瓷器残片,其品类有卵白釉瓷、青花、蓝地白花、孔雀绿地青花、蓝地金彩和孔雀绿地金彩等,其纹饰中以双角五爪龙纹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90%以上(见《光明日报》1990年9月14日第一版《景德镇发现一批元代官窑瓷器》)。同时,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元代龙纹器传世品也见之于各大博物馆的收藏品中。如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蓝地白花龙纹盘(图2),口径15.5厘米。盘宽沿,坦底,底平漏胎,其余均施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龙纹为刻划而成,白釉下细部花纹缕缕毕现。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蓝釉白龙盘,龙也是细颈,三爪,作昂首翻腾状,不同之处是白龙以白色泥料塑贴在蓝釉地上。蓝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的创新产品,并有在蓝釉上描金彩的产品。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元青花龙纹罐、青花双龙纹扁壶都有可能是元代官窑产品。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红釉刻花云龙纹钵(图3)是元末明初的官窑器,口径16.5厘米。器内壁底双线刻划较为简单的龙纹,上施铜红釉,釉稀薄,不甚均匀,釉下花纹清晰可见。铜红釉也是元代景德镇的创新品种,由于铜红的烧成技术不易掌握,因此产量低,器型少,传世与出土的元代红釉器更为少见,国内仅有元大都遗址有少量出土。
二、富贵华丽的明代官窑器
明王朝于洪武二年即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烧造官窑器,上世纪90年代,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相继两次在珠山一带发现的大量洪武和永乐早期瓷器和建筑材料证实了这一点。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洪武釉里红花卉纹大盘(图4)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器。盘口径54.6厘米,底径34.4厘米,高10.8厘米。宽沿绘卷枝叶纹,内壁绘缠枝菊纹,碗底绘三枝折枝牡丹纹,碗的外壁也绘有多层装饰。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工匠的重要发明之一。它是以铜为着色荆的高温釉下彩,对窑室中的烧成气氛有严格的要求,铜在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因此元代釉里红器传世与出土器甚少。
青花瓷器自元代成熟后,至明代永乐、宣德时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青花树石花卉纹盘(图5)是明永乐时的官窑器。盘口径达67.6厘米,内外壁均以青花绘四时花卉,盘内壁底部绘一株梅树从洞石后升出,枝干虬曲,花叶茂盛,与梅、石相伴的是几丛青竹,菊花和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几抹流云挂在天际。此盘在构图上突破元代讲求匀称、均衡的平面布局,追求一种远近、疏密、掩映的变化,画面清新流丽,颇似一幅意境高远的工笔画。这一时期青花的主要特征——色泽浓艳也在这件大盘上有所表现,但浓淡得当,晕染得恰到好处。传说这一时期所用的青料是郑和下西洋从伊斯兰地区带回的所谓“苏麻离青”,这种青料由于含铁量高,在青花部分会出现一些黑疵斑点。这种看似缺陷的黑斑却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被后人视为无法模仿的“成功之作”。与此盘相类似的器物在明代永乐早期地层中多有发现,且在中东一带也有大量遗物传世。
与永宣青花瓷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青色淡雅而著称的成化青花瓷。据说成化官窑后期主要用的是产于江两饶州乐平县的陂塘青,也叫平等青。这种青料由于含铁量较少,不再出现宣德青花上的那种黑斑,再经过精细的加工,在适当的温度中,可烧出柔和、淡雅而又透彻的蓝色。成化青花瓷以小件为多,如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成化青花瓜纹碗(图6)最能反映这一时期青花瓷器的特色。这件碗口径15.5厘米,敞口,弧壁的轮廓线婉转流畅,圈足的大小也恰到好处,使碗的整体显得轻巧精致。碗外壁的青花纹样线条纤细工致,洗练流丽,青花色调淡雅柔和,纹样的布局也是疏朗有致,与形体结合得完美无缺。
以使用回青料为标志的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嘉靖青花的色泽一反成化青花的浅淡,呈现出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三羊纹碗(图7)是一件明代嘉靖年问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宫廷用瓷器。碗呈仰钟式,内外均为青花装饰。碗心绘麒麟,辅以松、石、花草。碗内近口沿处绘锦纹。外壁绘神态各异的三羊,一羊正面伫立,一羊侧面作行走状,一羊回首观望。三羊间衬以松、竹、梅及杨柳、芭蕉。外底署青花双圈“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款。此碗所施白釉莹润泛青,青花发色浓重艳丽。所绘三羊图案为吉祥罔案,寓意“三羊开泰”。
釉上彩瓷的兴起与发展是明代景德镇瓷业的重要成就,在官窑瓷器中就有洪武时期的釉上红彩,宣德瓷器中的青花红彩,成化斗彩瓷器,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器等。1988年11月出土于珠山的明宣德斗彩莲池鸳鸯纹盘(图8)是一件时代最早的斗彩器。盘的内口沿以青花书写藏文吉祥经一周,盘内壁底以没骨法绘红莲绿荷三组,并有芦苇、红蓼、慈姑、浮萍穿插其间,鸳鸯以青花绘头、翅,再以红紫诸色合绘而成。这种釉上红绿彩与釉下青花相互结合、相映成趣的装饰手法被后世称为“斗彩”。但成熟的斗彩器出现于成化时期,这一时期的斗彩器具有呈色稳定、色泽淡雅的特点,再加艳丽的釉上色彩,使其形成主次分明、交相辉映的艺术格调。成化官窑斗彩制品常见有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型器物,造型玲珑奇秀,胎体细润,彩料精纯,绘画淡雅幽婉。这件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斗彩婴戏图杯(图9)即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此杯造型轻盈秀雅,胎体洁白细腻,所绘婴戏纹饰为成化器中少见的题材。明嘉靖年问有此件器物的仿品。
明代景德镇的高温单色釉和低温单色釉瓷器都有很大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永乐宣德时的红釉和蓝釉,成化孔雀绿和弘治黄釉。永宣时期的红釉色彩鲜艳,像红宝石一般美丽。出光美术馆收藏有一件明永乐款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杯(图10),颜色鲜红匀润,胎质细腻轻巧,碗内印云龙纹饰,碗心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同样的器物北京和台北故宫也有收藏,都是极为名贵的珍品。
三、色彩缤纷的清代官窑器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历史的高峰,进入了黄金时代。而这一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在明代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创新。特别是釉上彩器中的五彩器在康熙年间发展到了顶峰。
康熙五彩由于发明了釉上蓝彩与黑彩,并将金彩作为一种色料运用于画面,使其色彩大大增多,给画面增加了富丽娇艳的效果。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五彩加金鹭莲纹尊(图11)发挥了其色彩鲜艳丰富特别是金彩的装饰效果。这件尊高44厘米,通体以白釉为地,颈部与腹部均以红、黄、绿、蓝、紫、金等色彩绘鹭鸶莲塘纹。塘中水草、浮萍随波荡漾,嫩绿的新枝托起硕大的莲叶,随风摇曳,红色、紫色、金色的莲花,或含苞或怒放,莲间点缀着彩蝶、鹭鸶。整个画面以写实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幅自然恬静的夏日荷塘美景,令观者心旷神怡。康熙五彩除了白地彩绘外,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黄、绿、黑地及米色地等,官窑五彩器中有特别珍贵的带有“康熙御制”款的珊瑚红地五彩器。
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创烧于康熙晚期。康熙时的珐琅彩瓷尚未摆脱铜胎画珐琅的影响,多以白、黄、蓝、红、豆绿、绛紫等彩色作地,釉料较厚,凸出于平面。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康熙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图12)以黄色为地,以多种彩料描绘牡丹的花、叶。这一时期的珐琅彩料都来自进口,色彩多达9种,以此描绘的花卉层次丰富,富有立体感,画面效果逼真、生动。自雍正六年起,清宫造办处自炼珐琅彩料,增加了很多娇艳华丽的色料,使得雍正珐琅彩比之康熙朝,色彩于华丽中透出柔和,娇艳中透出高雅。此外,雍正朝的珐琅彩除各种色地彩瓷外,多在白地上作画,并增加了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图案,并配有书法极精的题诗,成为诗、书、画与制瓷工艺相结合的艺术珍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对碗(图13)外壁一侧绘雉鸡牡丹花,画面中心是一雄雉鸡,在山石牡丹丛中寻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绒光如绢,绚烂夺目。雉鸡的头颈是滕黄色,背部蓝绿相间,腹腿铁红,尾羽赭褐色。周围的山石花草以粉红、藕荷、杏黄、淡黄、水绿等娇嫩颜色相衬托。另一侧以墨彩题五言行草书体诗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丽”及“金成”、“旭映”。画面色彩鲜艳雅逸,画法精工绝伦,如一幅工笔花鸟画般美妙动人。底有蓝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此碗的胎体极薄,属于半脱胎,内外釉白如雪,莹润如玉,与精美的画面相得益彰,可谓美轮美奂。
雍正皇帝是一个崇尚素净淡雅的帝王,他极力提倡水墨及青色山水,这在珐琅彩瓷中也有所体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蓝料彩山水图碗(图14),外壁通体以蓝料彩绘山水景色,画面上峰岭巍峨,松柏苍翠,渔帆点点,山水一色,意境深邃。江水上方空白处题七言诗两句:“翠绕南山同一色,绿围沧海绿无边”。诗句上首钤胭脂彩阴文“寿古”篆书印一枚,下首钤胭脂彩阴文“山高”、阳文“水长”篆书印二枚,圈足内蓝料彩双方框内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此碗的绘画极精致,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在传世的雍正珐琅彩瓷中属上乘之作。乾隆朝的珐琅彩瓷依然极为盛行,造型更加奇巧,纹饰尤为绚丽,很多完全仿西洋画意,画面人物题材增多。如图15的清乾隆人物图葫芦瓶,瓶上下腹部以卷草纹开光,内以西方绘画方法绘有西洋人物图,背景有西洋建筑等。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画工中依然有西方人的身影。
清代釉上彩的最大成就是创制了新品种——粉彩,它出现于康熙时期,至雍正时,粉彩瓷器在烧制、胎釉、彩绘方面得以空前发展,成为釉上彩的主流。这一时期的粉彩瓷器胎白且薄,莹洁如雪,用没骨法绘制的花纹浓淡相问,层次清晰,富有立体感,其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雍正官窑粉彩瓷传世品可谓件件都是佳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图16)就是其中的一件宫中陈设瓷。瓶高27.5厘米,盘口,细长颈,长圆腹,近足处外撇,形体各部分比例协调,轮廓线条过渡柔和。瓶身以粉红、桔红、翠绿、草绿及褐色彩料描绘几株牡丹从瓶底伸出,枝干顺势虬曲,叶片随风摇曳,花朵或盛开,或含苞欲放,婀娜多姿,极尽妍丽之态。画面构图也十分疏朗,色彩淡雅宜人,每枚花瓣和叶片都描绘得精工细腻,质感逼真,颇似一幅立体的中国画。瓶的外底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乾隆时期的粉彩器尽管秀丽淡雅不及雍正,但制作工艺的精致程度却毫不逊色。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图17)就可看出这一时期粉彩器的工艺制作水平。瓶的奇妙之处是外瓶内又套有一直腹小瓶,与外瓶颈部相接,可以转动。小瓶白釉地上饰粉彩婴戏图。瓶颈与肩两部位,各绘12个开光,上下相对。颈部开光中,有楷书“万年”、“甲子”及篆书天干名,肩部开光内篆书地支名,可对合组成一部万年历。腹部饰黄地轧道的缠枝花纹,并镂空出4组四季园景开光景窗,透过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婴戏图,瓶之象耳、口沿及镂空景窗边缘部位均施金彩。瓶内施松石绿釉。底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这件陈设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后特制的新式品种,设计巧妙,造型新颖,是这一时期的出新之作。
清代官窑烧制的色釉瓷器名目繁复,品种多变。红釉有铁红、铜红、金红之分,蓝釉有天蓝、洒蓝、霁蓝之别,绿釉有瓜皮绿、孔雀绿、秋葵绿之异,还有茄皮紫、乌金釉等,仿哥、仿官、仿钧釉以及茶叶末、蟹壳青、铁锈花、窑变釉等含铁结晶釉。我国传统的青釉烧制技术也是到雍正时才算完全成熟。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雍正青釉印花云龙纹大缸(图18)高达45厘米以上,腹径62厘米,但器形十分规整,色泽稳定,代表了这一时期青釉的烧制水平已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
景德镇的官窑瓷器在拍卖场上的表现也很抢眼。以粉彩瓷为例,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的秋拍会上,一件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拍出了人民币46,904,000元的高价;在该公司2007年的春拍会上,一对粉彩过枝福寿双全盘竟拍出了50,720,000元人民币的价格。青花瓷在拍场上的表现也非同一般,如在2004年香港佳士得的春拍会上,一件明永乐青花龙戏珠文棱口洗拍出了人民币43,809,813元的高价。时光荏苒,岁月流逝,但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却依然闪烁着光芒,依然是藏家心目中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