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9-0088-02
你知道吗?一份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为完成一篇小论文作业,竟可以在一个月内阅读数百本图书,而在中国,一位硕士研究生,也难以保证为写毕业论文而看完上百本图书。
据海外的资料显示: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其次是前苏联,为55本;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0本的计划。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17本,而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九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要达到400万字,如果每本书是10万字,就是九年读书量也只是40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导致中国人读书越来越少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匆忙,只好压缩读书读报时间。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口头禅是“没有时间”、工作太忙。人们没有意识到,在没有时间的另一面,是因为我们的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低!
这绝不仅仅是读书量和阅读效率的差距,更是知识资产和国民素质的悬殊!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阅读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古今中外,凡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国家和民族,往往都有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阅读能力居于首要地位。而且,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没有教会他学会阅读,将来的学习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阅读应该从我读起,从小读起,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阅读融入学习,融入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为了增加孩子的阅读量,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我从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出阅读课的一些方法,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创新引导形式,激发阅读兴趣
1.巧借课文,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初中语文教学,不是教一篇课文,也不是教一册教科书。教师要有意识、有系统地将课内外相结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如在教写景类的课文后,在学生还沉浸于祖国山水的美妙情境之中时,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告诉学生,我国的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不计其数,描绘赞美它们的文章更是多不胜数,顺势推荐《五彩池》、《镜泊湖奇观》、《神奇的张家界》等富有奇趣的文章,并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阅读,学生就会因大量地感受到优美词句、物、景的美丽而陶醉于祖国的山山水水之中,并会为祖国拥有这么多奇妙之地而深感自豪,另外让学生做小导游,将自己读到的美景介绍给同学,学生读书兴趣就会大增。
2.推荐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让学生读更多更好的书,我还根据学段阅读要求,给学生规定一些“必读书”和“选读书”,如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科普书籍等,让学生都有所接触。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的人物、内容梗概、精彩片断,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推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在我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把故事讲给学生听,让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利用班级推荐书目、班级图书角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喜欢的图书,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3.召开读书交流会,享受自己的阅读成果。初中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好胜心盛,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表演和竞赛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不仅能调节班级的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也能使学生享受阅读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每两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展示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让孩子们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与大家交流、共享。使讲者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勤奋读书;听者也受其感染,而渐渐喜欢阅读。读书交流会不仅仅是交流和展示,更是促进和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途径。
二、注重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热情有了,如果漫无目的地阅读,所得就有限了,甚至这种刚刚建立起来的热情也会变得荡然无存,兴趣更会大打折扣,因此,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断加温,培养阅读兴趣经久不衰的重要一环。
1.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特立同志的一条读书经验。怎样动笔呢?比如说,这个字不认识,查查字典,注上拼音;那个词不理解,对照上下文再查查词典,弄懂了做个注释;这是个关键句,概括了全段的主旨,批上几个字;那一句不明白,可以打个问号,在书边提出疑点,等待以后解决;全文读了几遍,划划层次段落,写写段意,进而归纳中心思想;这里写得精彩,划上圈圈,还可以写上批语;那里读有心得,可以写上几点体会等等。慢慢地学生逐步学会并养成动口、动脑、动手的读书习惯。手脑并用还能促进学生读书时注意力集中,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便于记忆,还有助于以后温习,更便于教师了解、检查学生读书的深度和广度。
引导学生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歇后语、写课堂小练笔、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宝库就会不断得到充实。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心惟口诵,读思结合”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得之则深”,激发学生思索的兴趣和思索的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向自己提出种种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和查阅工具书,力求自己进行解决。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句子和上下文悟出词在课文中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弄清关键词语的意思来理解整个句子,也可以联系上下句子或联系全文领会句子的含义。
3.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林语堂先生在谈读书时说,“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这里的“自然”应该就是喜爱读书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读书计划,小到每周、每月的计划,大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读书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养成选一本书就要读完一本书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要持之以恒,保证阅读量的积累。
三、制定阅读计划,培养阅读习惯
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位, 我让每个学生制定了详尽的课外阅讀计划;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阅读与学生相得益彰。
通过晨读、家校圈、qq群等,广泛宣传读书的意义,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读书会、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推广古今中外名人和大师的读书经验,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通过“每天一首诗,每月一本书”课外阅读活动记载、评选“阅读之星”、评选优秀读书笔记等,督促、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课外书籍。孩子迷上了课外书,冷漠了电脑、手机和电视,阅读兴趣越发浓厚,知识面就会越发宽广。
四、注重课后延伸,培养阅读习惯
我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展阅读,并设计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在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收集成语、歇后语、谚语、名人名言、警句等等。
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的,贯穿一生的,学之有道,则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阅读,正确地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其探索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也就是说,阅读让语文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努力,带着学生在书海里畅游吧!
你知道吗?一份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为完成一篇小论文作业,竟可以在一个月内阅读数百本图书,而在中国,一位硕士研究生,也难以保证为写毕业论文而看完上百本图书。
据海外的资料显示: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其次是前苏联,为55本;美国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21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0本的计划。日本人平均每人每年看书17本,而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九年期间学生课外读书量要达到400万字,如果每本书是10万字,就是九年读书量也只是40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导致中国人读书越来越少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匆忙,只好压缩读书读报时间。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口头禅是“没有时间”、工作太忙。人们没有意识到,在没有时间的另一面,是因为我们的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低!
这绝不仅仅是读书量和阅读效率的差距,更是知识资产和国民素质的悬殊!阅读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有限人生,阅读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阅读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古今中外,凡是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国家和民族,往往都有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各种能力,阅读能力居于首要地位。而且,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没有教会他学会阅读,将来的学习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因此,阅读应该从我读起,从小读起,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阅读融入学习,融入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为了增加孩子的阅读量,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我从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探索出阅读课的一些方法,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创新引导形式,激发阅读兴趣
1.巧借课文,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初中语文教学,不是教一篇课文,也不是教一册教科书。教师要有意识、有系统地将课内外相结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去阅读。如在教写景类的课文后,在学生还沉浸于祖国山水的美妙情境之中时,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告诉学生,我国的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不计其数,描绘赞美它们的文章更是多不胜数,顺势推荐《五彩池》、《镜泊湖奇观》、《神奇的张家界》等富有奇趣的文章,并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阅读,学生就会因大量地感受到优美词句、物、景的美丽而陶醉于祖国的山山水水之中,并会为祖国拥有这么多奇妙之地而深感自豪,另外让学生做小导游,将自己读到的美景介绍给同学,学生读书兴趣就会大增。
2.推荐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让学生读更多更好的书,我还根据学段阅读要求,给学生规定一些“必读书”和“选读书”,如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科普书籍等,让学生都有所接触。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的人物、内容梗概、精彩片断,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推荐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在我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把故事讲给学生听,让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可利用班级推荐书目、班级图书角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喜欢的图书,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3.召开读书交流会,享受自己的阅读成果。初中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好胜心盛,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表演和竞赛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不仅能调节班级的学习气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也能使学生享受阅读的成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每两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展示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读书的机会和平台,让孩子们把自己读到的精彩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与大家交流、共享。使讲者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勤奋读书;听者也受其感染,而渐渐喜欢阅读。读书交流会不仅仅是交流和展示,更是促进和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促进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途径。
二、注重方法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的热情有了,如果漫无目的地阅读,所得就有限了,甚至这种刚刚建立起来的热情也会变得荡然无存,兴趣更会大打折扣,因此,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断加温,培养阅读兴趣经久不衰的重要一环。
1.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徐特立同志的一条读书经验。怎样动笔呢?比如说,这个字不认识,查查字典,注上拼音;那个词不理解,对照上下文再查查词典,弄懂了做个注释;这是个关键句,概括了全段的主旨,批上几个字;那一句不明白,可以打个问号,在书边提出疑点,等待以后解决;全文读了几遍,划划层次段落,写写段意,进而归纳中心思想;这里写得精彩,划上圈圈,还可以写上批语;那里读有心得,可以写上几点体会等等。慢慢地学生逐步学会并养成动口、动脑、动手的读书习惯。手脑并用还能促进学生读书时注意力集中,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便于记忆,还有助于以后温习,更便于教师了解、检查学生读书的深度和广度。
引导学生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名人名言、歇后语、写课堂小练笔、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宝库就会不断得到充实。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心惟口诵,读思结合”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而得之则深”,激发学生思索的兴趣和思索的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读书,引导他们在读书过程中向自己提出种种问题,并通过反复阅读和查阅工具书,力求自己进行解决。如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联系句子和上下文悟出词在课文中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句子,可以通过弄清关键词语的意思来理解整个句子,也可以联系上下句子或联系全文领会句子的含义。
3.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林语堂先生在谈读书时说,“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这里的“自然”应该就是喜爱读书的习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制定读书计划,小到每周、每月的计划,大到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读书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养成选一本书就要读完一本书的习惯,鼓励学生读书要持之以恒,保证阅读量的积累。
三、制定阅读计划,培养阅读习惯
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位, 我让每个学生制定了详尽的课外阅讀计划;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由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及其个性、兴趣、知识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等,令其能阅读与学生相得益彰。
通过晨读、家校圈、qq群等,广泛宣传读书的意义,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读书会、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推广古今中外名人和大师的读书经验,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通过“每天一首诗,每月一本书”课外阅读活动记载、评选“阅读之星”、评选优秀读书笔记等,督促、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课外书籍。孩子迷上了课外书,冷漠了电脑、手机和电视,阅读兴趣越发浓厚,知识面就会越发宽广。
四、注重课后延伸,培养阅读习惯
我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拓展阅读,并设计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在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收集成语、歇后语、谚语、名人名言、警句等等。
语文的学习是长期的,贯穿一生的,学之有道,则能事半功倍。合理地阅读,正确地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提高其探索精神以及创新能力。也就是说,阅读让语文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我们共同努力,带着学生在书海里畅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