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科举制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存在时间较长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对古代乃至现代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是古代读书人走向仕途的直接机会,是前后延续了1300多年的一种公平公正的选拨官员制度。受“重文轻武”的影响,研究科举制的资料较多,而关于武举制的研究资料一直比较缺乏。近十年来,学界对唐代武举制度的研究成果重视程度增加,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文章立足于对近十年来学界对唐代武举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不足,并阐释在今后研究中的研究视野和趋势。
关键词: 唐代;武举;综述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9-0008-03
在武举制创立之前,人才的选拨主要还是局限在读圣贤书的文人之列,擅长武艺而不善文的武将被拒于官场之外,这显然不利于选官系统的完善,因此唐代武举的设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武举制,是通过考察武艺和武略,从而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为中国古代习武之人开启仕途的科举考核。武举制度的创立对于拓宽官员种类、巩固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几年由于对唐代历史以及科举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唐代武举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对近十年来唐代武举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1.近三年来有关唐代武举制的研究热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举制度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而关注点主要是在武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论述。到了21世纪,关于武举制的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成果也逐渐增多,从武举对武艺的影响到从考古实物分析武举制度,种类繁多。近三年来,有关唐代武举制的研究有了多角度多方向的发展,王燕的《传播学下武举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以隋唐时期为例》、金勇的《唐代武举科考对中华武术演变辩证观察》、何文婷、刘定一的《唐代统治阶级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论析》、陈萱的《武则天创设“武举制”对唐代体育的推动》都从武举制对中国武术的影响出发,指出武举的创立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武兵的《风云起落武举制》、高淑静的《唐代武举地位探析》、郭亚男的《试析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从基本的武举制创立、发展和衰落对唐代武举制进行论述。此外,王云岗、张中喜的《唐诗中的刀光剑影》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武举制对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陈熙的《西欧骑士教育与中国武举教育比较研究》从中西方教育的角度入手,分析两种武道教育的本质和影响。
从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分析,学界近来的关注方向从单纯的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发展到武举制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进一步发散到武举制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力、中西方武道精神的比较,是近年来较为新颖的研究成果。
2.唐代武举制度的演变
武举作为科举制中专门测试武艺人才的考试科目,其设定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在武则天在位期间,武举制的创立起到了维护统治的政治作用和巩固边防、充实兵源的军事需求。
陈小龙等人在《唐代武举的创立及其影响》中系统地就武举制基本的几个概念进行了论述,主要是武举制的创立、考试内容及形式、武举的实施和对社会的影响。“唐代武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由国家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公开科试选用武艺人才的制度。 其具体内容在《新唐书》和《通典》中都有记载。”在考试内容方面,简要总结为三个方面,身体素质、骑射和武器的使用,并重点介绍了武举实施的具体方式。许继莹在硕士论文《唐代武举制度初探》中同样论述了武举制的创立、考试内容、实施及社会影响。文章着重论述了武举制的创立,详细地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分析了武举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周兴涛、汪荣在《唐代武举考论》中特别从选拨类型、考试内容、应试程序论述了武贡举和武制举的异同。韩昊然的《科举制度的演变》从原始社会瓦解到封建社会产生开始,论述了整个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其中提到了唐代武举的产生,指出“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闻华在《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武举》中主要讨论历史上“重文轻武”的现象,“就是在各种历史文献中,说到科举通常仅仅是指文举,并不包括武举。”并从武举的考试内容及目的进行阐述,最终指出目前史学界对武举人片面夸大褒奖的现象,这种偏差值得学界注意。付旭辉在硕士论文《武举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演变》中特别提到了武举考试的伴生物——武科弊案的产生和惩罚措施。王春华的《中国古代武举考究》中提到武举始创于唐代开元年间,并介绍了武举考试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的制科中,与军事紧密相关的‘军谋宏远堪任将帅’属于文举,并不在武举之列,这也说明唐代武举所选偏重于下级军官,通过者基本与高级军官无缘”王冬、李光在《唐代选武制度概论》中论述了唐代武举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武术的影响。“制举武科也是為了选拔武术人才入朝为官的一种方法。可想而知人们就会以此来作为入仕宦方法加此武术也自然而然得到了发展从而对武术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萧凯雁在《武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中通过文献资料,对唐代武举产生的背景、考试内容进行分析,提到了武举制对武则天执政的促进作用。武兵在《武举制度之流变》中提到了“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唐王朝停废武举,长达10年,这是武举史上的首次停废。”2016年所著的《风云起落武举制》介绍了整个武举制的发展,其中对唐代武举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科举制度中武举制度的正式出台,改变了选文不选武的做法,给当时普通的武术人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的竞争机会。”郭亚男的《试析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提到“它的实行使唐代军事人才的选拔规范化、制度化,也为唐朝统治者延揽了许多军事人才,巩固了其统治基础。然而从绝对数量上而言,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的统治思想以及武举录取规模小,所以纵观整个唐朝,武举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文章新颖之处在于加入了对唐代武举制度的几点思考,值得关注。李江等人的《功能丧失与制度异化:武举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启示》系统梳理从唐代以来历代王朝关于武举制度的变迁,分析武举制的产生、内容和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因分析。 3.武则天与唐代武举制度
唐朝女皇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让唯一的女皇帝,用她超凡的智慧为中国留下了武举制度这一影响深远制度。任秀红的《武则天开创武举考科制度的实践及影响考究》中从唐代武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发展、内容及影响进行探究,同时在影响中指出武举制存在的消极影响。陈萱、陆松廷在《武则天创设“武举制”对唐代体育的推动》中专门提到武举制设立之前武者的社会地位,从客卿制度、养士之风开始论述,“到了西汉时期,侠士之风已经没落,在政府打击拉拢下,侠士群体势力已经不复存在,但一些身怀绝技之人,虽然受人瞩目,却无法以正当渠道步入仕途。”这是在众多同类著作中所呈现的不同的角度。曹司雨的《武则天与武举创立》从武则天和武举的关系入手,分析武则天执政期间设立武举的背景原因以及武举制的内容和影响。
4.墓志资料类学术著作
许友根的《唐代武举及第者考述》和《<登科记考补正>新增武举史料辨析》均从墓志石刻资料分析出发,前者对唐代14位武贡举及第者的详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当时武举考试的一般情况,并比较武贡举和武制举的明显区别;后者主要考证孟二冬教授所著《登科记考补正》中新增的22位武贡举及第者的可靠性,最终确定这其中只有郭子仪在内的11人是真正的武贡举及第者。刘琴丽在《从出土墓志看唐代的武贡举》中就武贡举及第的11方墓志材料,深入探讨了唐代武贡举及第者的一般情况、分布地区和授官情况等问题,有别于其他局限于制度文献的史学论文,该文章是第一篇集中以唐人墓志为基本史料研究武举制度的文章,具有实证性的说明。何文婷、刘定一的《唐代山西武状元研究》从文献分析法角度了解当时山西武状元的一般情况,进一步研究影响武状元数量及其分布特点的原因。
5.武举制度与体育事业发展
这些年,学界开始跳脱出单纯的武举本身的概念研究,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武举制度与之后唐朝体育文化乃至现代整个体育武术的关系上。关玲香在《论唐代武举制度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价值》中主要探讨了唐代武举对武术的影响。武举制为武术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在武举制度创立之前武术人才的选拔渠道比较狭隘,除非官吏推荐或皇上钦点,否则武术人才只能埋没终生。武举制度揭开了广收天下人才的新局面,加上武举考试是比较规范的考试方式,习武之人不问出身,只要考试合格就能授予官职,因此,习武成为人们踏上仕途的绝佳途径。”赵强的《唐代尚武风气形成研究》指出“武举制度的创立和奖励军功的举措,极大地刺激了民间习武的热情,使社会各阶层的尚武风气浓重。”文章分析唐代尚武风气形成的原因,和其中武举制作为制度支持而推动以应试科目为中心的武学教育体系。王燕的《传播学下武举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以隋唐时期为例》中提到相对于产生在唐代的武举制,非正式的武举制产生于隋朝。和其他文章不同,王燕的文章特别指出武举制对武术发展的局限性,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金勇的《唐代武举科考对中华武术演变辩证观察》运用辩证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阐释了武举制的作用。“唐朝武举科考将武术人才选拔规范化和制度化使中华传统武术的政治地位大幅提升肚会影响力急速扩大,为发扬传统武术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定位不明确的武举科考分化了传统武术源流厂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武术创新。但纵观武举科考发展相关史料证明唐朝武举科考对中华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利远大于弊。”何文婷、刘定一所作的《唐代统治阶级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论析》中提到统治者在军事制度、武举制度、身体力行三个方面促进武术的发展,其中武举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为了使选拔武艺人才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唐代统治者实行武举制。”李君华的《隋唐时期武举制度对武术发展的影响》重点围绕“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 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要抛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不同层面了解隋唐时期武举制度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为今后武术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的主题,梳理唐代武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闫学荣的《唐代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提到“中国历史上每一阶段的文化,都有着与其相对应的,并为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哪一个朝代发展自己的核心文化,其凝聚力、生命力就强盛,反之则,人心涣散,衰落退化。”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武举对武术的关系。张宝强的《试论唐代体育文化的创新精神》同样从文化的角度,指出了唐代武举制对体育文化的制度创新作用。牛晓琴的《唐代武举的创立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主要分析与探讨唐代创立武举对我国武术的重要影响。王艳的《武举制度与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探微》和《中国武举制度下的体育兴衰》都详细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前者重点写了武举制度之下的体育文化发展和武举制的现实意义;后者从整个武举制产生的体育文化进行分析,其中谈及了唐代的武举制,“自此武举制度终于从文科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选拔体制。武则天开武举并列为常选科目,对社会“尚武”風气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甚至连文人学子亦击剑骑射,好尚武艺。”
6.武举制所引出的中西方因素对比
陈熙的《西欧骑士教育与中国武举教育比较研究》讨论的武举教育并没有局限于武学中的教育,而是广义上随武举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大教育,系统比较了西欧骑士教育和中国武举教育的教育性质、目的、内容,并分析二者地位迥异的原因。文章新颖之处在于分析了对当代军事教育的启示。马文峰的《我国古代武举制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分析》中也分阶段论述了唐代在武举制的创立上所作出的贡献。毕大群在《中韩古代武举比较浅论》中就武举创立和内容对中韩两方进行了比较分析。
7.武举制与社会文化
周兴涛的《武举叙事文学中的武举与社会观念》从文学的角度描述了唐代武举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观念中,武举远没有文举重要,体现出重文轻武的文化特点和重结果轻过程的民族心理。”汪聚应的《唐代任侠风气的社会文化成因》中提到唐代武举制对任侠风气的促进作用,“唐代武举、府兵制的实行,刺激了贵族子弟的游侠热潮,出现了禁军宿卫市井游侠的特有现象,成为唐代任侠风气中的一道旋风。”李如江等人的《论唐代体育冲破儒家思想“藩篱”的社会表现》用思想文化的思维方式分析当时唐代创设武举制的社会价值。 8.当前关于唐代武举制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通过近十年的综述,对学术界唐代武举制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看出唐代武举制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从唐代武举制研究的整体现状来看,相对于整个科举制,武举制的研究较少,且单一,研究大抵局限在武举制的基本演变问题上,创新性研究较少。其次从武举制研究内容来看,学术界的研究方向五花八门,涵盖了武举制的基本方面,从武举制的发展到对体育、文化的影响,角度新颖。第三,从对武举制的研究方法来看,学界重视对考古资料的利用,主要从武举及第者的墓志资料入手,但资料较少,方法和角度过于局限。
通过对以上学术研究的梳理,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注意:第一、创新研究方向。就武举制演变和其与体育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多,但是内容千篇一律缺少新意,跳不出大眾研究的圈子,应该寻找新的着力点,如现在武术事业中保留有的过去武举制的痕迹。第二、深入发掘内容。针对一个方向的研究,深入开展研究,形成点线面的成果扩散。如对武举社会文化的发展,可以从文学、社会文化、娱乐、武术招式演变中去研究武举制的影响。第三、充分利用考古墓志资料,做到历史遗产和历史文献的结合,发展实证性研究。
唐代武举制度在整个科举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其进行近十年来的研究综述梳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综述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是未来急需要解决的,只有提高学术的重视度,才能在研究武举制乃至整个科举制中把握清晰的学术走向,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取得更高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黄佺.我国武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和影响[J].兰台世界,2004(3).
[2]汪聚应.唐代任侠风气的社会文化成因[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6).
[3]周兴涛.武举叙事文学中的武举与社会观念.[J].阅江学刊,2016.
[4]何文婷.唐代统治阶级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论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5(2).
[5]闫学荣.唐代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
[6]赵文润.略论唐代的科举与殿试[J].唐都学刊,1997(1).
[7]陈秀宏.殿试制度起源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2.)
[8]王圣洪.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J].闽江学院学报,2004(3).
[9]刘建平.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J].武术科学, 2004(6).
[10]许有根.武举制度史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11]陈刚.试论武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M].武术科学,2009(2).
[12]李君华,等.隋唐时期武举制度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中华武术·研究,2012(8).
[13]吴永梅.“武举”制度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6(5).
[14]李国辉.唐代创立武举制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2(10).
[15]肖献军.武举制度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10.
[27]李国辉.唐代创立的武举制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2.
[28]高淑静.唐代武举地位探析[J].哲学文史研究,2016.
[29]陈熙.西欧骑士教育与中国武举教育比较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
[30]何文婷.唐代山西武状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
[31]任秀红.武则天开创武举考科制度的实践及影响考究[J].历史考证,2014.
[32]陈小龙.唐代武举的创立及其影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33]萧凯雁.武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J].搏击·武术科学,2013.
关键词: 唐代;武举;综述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9-0008-03
在武举制创立之前,人才的选拨主要还是局限在读圣贤书的文人之列,擅长武艺而不善文的武将被拒于官场之外,这显然不利于选官系统的完善,因此唐代武举的设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武举制,是通过考察武艺和武略,从而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为中国古代习武之人开启仕途的科举考核。武举制度的创立对于拓宽官员种类、巩固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几年由于对唐代历史以及科举制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唐代武举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对近十年来唐代武举问题进行梳理整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1.近三年来有关唐代武举制的研究热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武举制度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而关注点主要是在武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论述。到了21世纪,关于武举制的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成果也逐渐增多,从武举对武艺的影响到从考古实物分析武举制度,种类繁多。近三年来,有关唐代武举制的研究有了多角度多方向的发展,王燕的《传播学下武举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以隋唐时期为例》、金勇的《唐代武举科考对中华武术演变辩证观察》、何文婷、刘定一的《唐代统治阶级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论析》、陈萱的《武则天创设“武举制”对唐代体育的推动》都从武举制对中国武术的影响出发,指出武举的创立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武兵的《风云起落武举制》、高淑静的《唐代武举地位探析》、郭亚男的《试析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从基本的武举制创立、发展和衰落对唐代武举制进行论述。此外,王云岗、张中喜的《唐诗中的刀光剑影》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武举制对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陈熙的《西欧骑士教育与中国武举教育比较研究》从中西方教育的角度入手,分析两种武道教育的本质和影响。
从近三年的研究成果分析,学界近来的关注方向从单纯的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发展到武举制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进一步发散到武举制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力、中西方武道精神的比较,是近年来较为新颖的研究成果。
2.唐代武举制度的演变
武举作为科举制中专门测试武艺人才的考试科目,其设定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在武则天在位期间,武举制的创立起到了维护统治的政治作用和巩固边防、充实兵源的军事需求。
陈小龙等人在《唐代武举的创立及其影响》中系统地就武举制基本的几个概念进行了论述,主要是武举制的创立、考试内容及形式、武举的实施和对社会的影响。“唐代武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由国家组织的、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公开科试选用武艺人才的制度。 其具体内容在《新唐书》和《通典》中都有记载。”在考试内容方面,简要总结为三个方面,身体素质、骑射和武器的使用,并重点介绍了武举实施的具体方式。许继莹在硕士论文《唐代武举制度初探》中同样论述了武举制的创立、考试内容、实施及社会影响。文章着重论述了武举制的创立,详细地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分析了武举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周兴涛、汪荣在《唐代武举考论》中特别从选拨类型、考试内容、应试程序论述了武贡举和武制举的异同。韩昊然的《科举制度的演变》从原始社会瓦解到封建社会产生开始,论述了整个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其中提到了唐代武举的产生,指出“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闻华在《如何看待历史上的武举》中主要讨论历史上“重文轻武”的现象,“就是在各种历史文献中,说到科举通常仅仅是指文举,并不包括武举。”并从武举的考试内容及目的进行阐述,最终指出目前史学界对武举人片面夸大褒奖的现象,这种偏差值得学界注意。付旭辉在硕士论文《武举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演变》中特别提到了武举考试的伴生物——武科弊案的产生和惩罚措施。王春华的《中国古代武举考究》中提到武举始创于唐代开元年间,并介绍了武举考试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的制科中,与军事紧密相关的‘军谋宏远堪任将帅’属于文举,并不在武举之列,这也说明唐代武举所选偏重于下级军官,通过者基本与高级军官无缘”王冬、李光在《唐代选武制度概论》中论述了唐代武举制度的发展以及其对武术的影响。“制举武科也是為了选拔武术人才入朝为官的一种方法。可想而知人们就会以此来作为入仕宦方法加此武术也自然而然得到了发展从而对武术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萧凯雁在《武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中通过文献资料,对唐代武举产生的背景、考试内容进行分析,提到了武举制对武则天执政的促进作用。武兵在《武举制度之流变》中提到了“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唐王朝停废武举,长达10年,这是武举史上的首次停废。”2016年所著的《风云起落武举制》介绍了整个武举制的发展,其中对唐代武举制进行了高度的评价,“科举制度中武举制度的正式出台,改变了选文不选武的做法,给当时普通的武术人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的竞争机会。”郭亚男的《试析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提到“它的实行使唐代军事人才的选拔规范化、制度化,也为唐朝统治者延揽了许多军事人才,巩固了其统治基础。然而从绝对数量上而言,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的统治思想以及武举录取规模小,所以纵观整个唐朝,武举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文章新颖之处在于加入了对唐代武举制度的几点思考,值得关注。李江等人的《功能丧失与制度异化:武举制度变迁的动因与启示》系统梳理从唐代以来历代王朝关于武举制度的变迁,分析武举制的产生、内容和制度变迁的社会动因分析。 3.武则天与唐代武举制度
唐朝女皇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让唯一的女皇帝,用她超凡的智慧为中国留下了武举制度这一影响深远制度。任秀红的《武则天开创武举考科制度的实践及影响考究》中从唐代武举制度创立的背景、发展、内容及影响进行探究,同时在影响中指出武举制存在的消极影响。陈萱、陆松廷在《武则天创设“武举制”对唐代体育的推动》中专门提到武举制设立之前武者的社会地位,从客卿制度、养士之风开始论述,“到了西汉时期,侠士之风已经没落,在政府打击拉拢下,侠士群体势力已经不复存在,但一些身怀绝技之人,虽然受人瞩目,却无法以正当渠道步入仕途。”这是在众多同类著作中所呈现的不同的角度。曹司雨的《武则天与武举创立》从武则天和武举的关系入手,分析武则天执政期间设立武举的背景原因以及武举制的内容和影响。
4.墓志资料类学术著作
许友根的《唐代武举及第者考述》和《<登科记考补正>新增武举史料辨析》均从墓志石刻资料分析出发,前者对唐代14位武贡举及第者的详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出当时武举考试的一般情况,并比较武贡举和武制举的明显区别;后者主要考证孟二冬教授所著《登科记考补正》中新增的22位武贡举及第者的可靠性,最终确定这其中只有郭子仪在内的11人是真正的武贡举及第者。刘琴丽在《从出土墓志看唐代的武贡举》中就武贡举及第的11方墓志材料,深入探讨了唐代武贡举及第者的一般情况、分布地区和授官情况等问题,有别于其他局限于制度文献的史学论文,该文章是第一篇集中以唐人墓志为基本史料研究武举制度的文章,具有实证性的说明。何文婷、刘定一的《唐代山西武状元研究》从文献分析法角度了解当时山西武状元的一般情况,进一步研究影响武状元数量及其分布特点的原因。
5.武举制度与体育事业发展
这些年,学界开始跳脱出单纯的武举本身的概念研究,逐渐将关注点转移到武举制度与之后唐朝体育文化乃至现代整个体育武术的关系上。关玲香在《论唐代武举制度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价值》中主要探讨了唐代武举对武术的影响。武举制为武术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在武举制度创立之前武术人才的选拔渠道比较狭隘,除非官吏推荐或皇上钦点,否则武术人才只能埋没终生。武举制度揭开了广收天下人才的新局面,加上武举考试是比较规范的考试方式,习武之人不问出身,只要考试合格就能授予官职,因此,习武成为人们踏上仕途的绝佳途径。”赵强的《唐代尚武风气形成研究》指出“武举制度的创立和奖励军功的举措,极大地刺激了民间习武的热情,使社会各阶层的尚武风气浓重。”文章分析唐代尚武风气形成的原因,和其中武举制作为制度支持而推动以应试科目为中心的武学教育体系。王燕的《传播学下武举制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以隋唐时期为例》中提到相对于产生在唐代的武举制,非正式的武举制产生于隋朝。和其他文章不同,王燕的文章特别指出武举制对武术发展的局限性,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金勇的《唐代武举科考对中华武术演变辩证观察》运用辩证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阐释了武举制的作用。“唐朝武举科考将武术人才选拔规范化和制度化使中华传统武术的政治地位大幅提升肚会影响力急速扩大,为发扬传统武术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定位不明确的武举科考分化了传统武术源流厂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武术创新。但纵观武举科考发展相关史料证明唐朝武举科考对中华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利远大于弊。”何文婷、刘定一所作的《唐代统治阶级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论析》中提到统治者在军事制度、武举制度、身体力行三个方面促进武术的发展,其中武举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为了使选拔武艺人才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唐代统治者实行武举制。”李君华的《隋唐时期武举制度对武术发展的影响》重点围绕“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由于武举制度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了我国武术的发展, 延缓了武术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要抛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不同层面了解隋唐时期武举制度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为今后武术发展提供一些参考。”的主题,梳理唐代武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影响。闫学荣的《唐代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提到“中国历史上每一阶段的文化,都有着与其相对应的,并为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哪一个朝代发展自己的核心文化,其凝聚力、生命力就强盛,反之则,人心涣散,衰落退化。”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武举对武术的关系。张宝强的《试论唐代体育文化的创新精神》同样从文化的角度,指出了唐代武举制对体育文化的制度创新作用。牛晓琴的《唐代武举的创立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研究》主要分析与探讨唐代创立武举对我国武术的重要影响。王艳的《武举制度与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探微》和《中国武举制度下的体育兴衰》都详细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前者重点写了武举制度之下的体育文化发展和武举制的现实意义;后者从整个武举制产生的体育文化进行分析,其中谈及了唐代的武举制,“自此武举制度终于从文科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选拔体制。武则天开武举并列为常选科目,对社会“尚武”風气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甚至连文人学子亦击剑骑射,好尚武艺。”
6.武举制所引出的中西方因素对比
陈熙的《西欧骑士教育与中国武举教育比较研究》讨论的武举教育并没有局限于武学中的教育,而是广义上随武举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大教育,系统比较了西欧骑士教育和中国武举教育的教育性质、目的、内容,并分析二者地位迥异的原因。文章新颖之处在于分析了对当代军事教育的启示。马文峰的《我国古代武举制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分析》中也分阶段论述了唐代在武举制的创立上所作出的贡献。毕大群在《中韩古代武举比较浅论》中就武举创立和内容对中韩两方进行了比较分析。
7.武举制与社会文化
周兴涛的《武举叙事文学中的武举与社会观念》从文学的角度描述了唐代武举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观念中,武举远没有文举重要,体现出重文轻武的文化特点和重结果轻过程的民族心理。”汪聚应的《唐代任侠风气的社会文化成因》中提到唐代武举制对任侠风气的促进作用,“唐代武举、府兵制的实行,刺激了贵族子弟的游侠热潮,出现了禁军宿卫市井游侠的特有现象,成为唐代任侠风气中的一道旋风。”李如江等人的《论唐代体育冲破儒家思想“藩篱”的社会表现》用思想文化的思维方式分析当时唐代创设武举制的社会价值。 8.当前关于唐代武举制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通过近十年的综述,对学术界唐代武举制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看出唐代武举制研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从唐代武举制研究的整体现状来看,相对于整个科举制,武举制的研究较少,且单一,研究大抵局限在武举制的基本演变问题上,创新性研究较少。其次从武举制研究内容来看,学术界的研究方向五花八门,涵盖了武举制的基本方面,从武举制的发展到对体育、文化的影响,角度新颖。第三,从对武举制的研究方法来看,学界重视对考古资料的利用,主要从武举及第者的墓志资料入手,但资料较少,方法和角度过于局限。
通过对以上学术研究的梳理,在以后的研究中应该注意:第一、创新研究方向。就武举制演变和其与体育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多,但是内容千篇一律缺少新意,跳不出大眾研究的圈子,应该寻找新的着力点,如现在武术事业中保留有的过去武举制的痕迹。第二、深入发掘内容。针对一个方向的研究,深入开展研究,形成点线面的成果扩散。如对武举社会文化的发展,可以从文学、社会文化、娱乐、武术招式演变中去研究武举制的影响。第三、充分利用考古墓志资料,做到历史遗产和历史文献的结合,发展实证性研究。
唐代武举制度在整个科举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其进行近十年来的研究综述梳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在综述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是未来急需要解决的,只有提高学术的重视度,才能在研究武举制乃至整个科举制中把握清晰的学术走向,这样我们才能在今后取得更高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黄佺.我国武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和影响[J].兰台世界,2004(3).
[2]汪聚应.唐代任侠风气的社会文化成因[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6).
[3]周兴涛.武举叙事文学中的武举与社会观念.[J].阅江学刊,2016.
[4]何文婷.唐代统治阶级对武术发展的影响论析[J].搏击·武术科学,2015(2).
[5]闫学荣.唐代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
[6]赵文润.略论唐代的科举与殿试[J].唐都学刊,1997(1).
[7]陈秀宏.殿试制度起源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2.)
[8]王圣洪.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J].闽江学院学报,2004(3).
[9]刘建平.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J].武术科学, 2004(6).
[10]许有根.武举制度史略[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11]陈刚.试论武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M].武术科学,2009(2).
[12]李君华,等.隋唐时期武举制度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中华武术·研究,2012(8).
[13]吴永梅.“武举”制度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6(5).
[14]李国辉.唐代创立武举制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2(10).
[15]肖献军.武举制度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10.
[27]李国辉.唐代创立的武举制对武术运动发展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2.
[28]高淑静.唐代武举地位探析[J].哲学文史研究,2016.
[29]陈熙.西欧骑士教育与中国武举教育比较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
[30]何文婷.唐代山西武状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
[31]任秀红.武则天开创武举考科制度的实践及影响考究[J].历史考证,2014.
[32]陈小龙.唐代武举的创立及其影响[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33]萧凯雁.武举产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J].搏击·武术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