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1958年在半坡遗址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建馆最早的史前遗址博物馆。该馆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境内,它西靠风光秀丽的浐河,东依著名的白鹿原,占地面积约有4万多平方米。是西安市十大景点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从雕刻着巨型人面鱼纹图案的古色古香的大门走进去,扑入眼帘的是古朴的建筑物、参天的松柏和碧绿整洁的草坪。
绿草坪上一丛丛迎春花开的金黄金黄的,就像好客的主人迎接我们的笑脸一样灿烂。风儿轻轻的,春日和煦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洒在博物馆静穆的院子里,暖融融的。看着绿草坪上一棵棵宝塔型的枝叶婆娑的冬青树,望着展馆前一株株郁郁苍苍的高大的古柏、雪松,感受着春日阳光温柔的抚慰,我顿时觉得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博物馆的正中央有一个圆形喷泉(遗憾的是那天喷泉没有喷水),喷水池里是清清的长有水草的池水,碧绿的池水恰似一池翡翠,红红的游鱼在几片枯败的荷叶下游来游去,水池中间有一尊雕塑:一位清秀的远古少女半蹲着身子,面带微笑,用双手倾斜着一只尖底瓶,正仪态娴雅地从尖底瓶里往外倒水,尖底瓶里的水一直往下流淌着,恰好流到了下面的喷水池里。据导游说这就是博物馆里的著名雕塑——半坡姑娘。
呵,半坡姑娘,你带着永恒的微笑,你是从遥远的河边刚刚汲水回来吗?你的裙裾边还带着青草上的晨露;呵,半坡姑娘,你也爱美吗?你的手腕上带着用贝壳做成的精致的手链;呵,美丽娴雅的半坡姑娘,你是负责氏族公社的用水吗?你辛勤劳作的身影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美德啊!望着这尊古朴而生动的雕塑,我的思绪飞到了遥远的6000年前,飞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
博物馆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展室。右边的一个展室门上写着“守望永远的半坡”,走进去,原来这里陈列着半坡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的大量资料照片。另一个展室是“世界原始部落风清实录”,也是资料照片和图片,它讲的不仅仅是我国的原始部落,还有非洲、拉丁美洲的原始部落情况。
左边的两座展室是两座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室,分别陈列着新石器时代的各种磨制的工具,有精巧细致的钻孔石斧、石刀、石铲、石锄、石镰等;有造型别致、符合力学原理的尖底瓶、细颈瓶、葫芦瓶;有古朴生动富于美学原理的彩色陶盆、陶杯、陶碗;有用于狩猎、捕鱼、纺织的弓箭、长矛、飞球索、骨针、鱼叉、鱼钩,但这些都是用石头或者兽骨精心磨制而成的;还有粟种(一种粮食作物)和扑朔迷离的用于记事的刻画符号等。那些简单的刻画符号据说是我们汉字的雏形。
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浐河之畔,他们的文明属于仰韶文化的一部分。虽然他们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但从半坡遗址的出土文物来看,半坡人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也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由于粮食生产不足以维持先民的生存,他们还进行着原始的渔猎活动。还有,聪明的半坡人已经具备了制造彩陶的工艺和初步的纺织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半坡人制造的用于汲水的尖底瓶符合力学原理,尖底瓶口小腹大,存水多,当水灌满后,瓶子就直立起来,而且瓶身上有可以穿绳索的双耳子,这样一来,用它汲水和提水就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
半坡人爱美,这从他们烧制的彩陶上可见一斑。半坡人制造的彩陶上刻画着鱼纹、网纹、鹿纹、席纹等。看起来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当我看到一个彩陶盆的底部刻画着优美的“人面鱼纹”图案时,我惊呆了!这真的是6000多年前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物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它和今天的美术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啊!
这是一个由简单的圆形、三角形和鱼纹形组成的精美的图案。打眼一看,好像一个戴着帽子和饰物的可爱的小娃娃,娃娃的脸上带着最纯朴的微笑。仔细观察和研究,就会发现它的构图竟是那么的简单: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娃娃的脸;娃娃的头顶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两边是鱼纹形;用两条小鱼代表娃娃的耳朵;娃娃的腮帮上也各有两条小鱼;娃娃的鼻子、眼睛是用粗线条勾勒成的,看起来好像在眯着眼睛笑。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在半坡人的艺术作品中呼之欲出!
忽然间我悟出了一点东西,那就是:从6000多年前半坡人对美的追求来看,不正有力地印证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著名论断吗?“人是用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不是吗?这一著名的论断在半坡博物馆大量的史实面前变得不再抽象和费解了。
后来我们又参观了博物馆后面的原始部落,这是根据对半坡遗址的考古资料模拟复制的母系氏族公社部落。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先民住的圆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用于储藏东西的窖穴,以及先民的制陶区、渔猎区、聚餐区、议事区、墓葬区等等,进一步加深了对半坡人生活全貌的了解和认识。
要走了。别急,朋友们,让我再看一眼那汲水归来的美丽的半坡姑娘吧,让我再看一眼那古朴的原始部落吧,再感受一下我们祖先的勤劳、纯朴和智慧的光芒吧。
从雕刻着巨型人面鱼纹图案的古色古香的大门走进去,扑入眼帘的是古朴的建筑物、参天的松柏和碧绿整洁的草坪。
绿草坪上一丛丛迎春花开的金黄金黄的,就像好客的主人迎接我们的笑脸一样灿烂。风儿轻轻的,春日和煦的阳光照在我们身上,洒在博物馆静穆的院子里,暖融融的。看着绿草坪上一棵棵宝塔型的枝叶婆娑的冬青树,望着展馆前一株株郁郁苍苍的高大的古柏、雪松,感受着春日阳光温柔的抚慰,我顿时觉得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博物馆的正中央有一个圆形喷泉(遗憾的是那天喷泉没有喷水),喷水池里是清清的长有水草的池水,碧绿的池水恰似一池翡翠,红红的游鱼在几片枯败的荷叶下游来游去,水池中间有一尊雕塑:一位清秀的远古少女半蹲着身子,面带微笑,用双手倾斜着一只尖底瓶,正仪态娴雅地从尖底瓶里往外倒水,尖底瓶里的水一直往下流淌着,恰好流到了下面的喷水池里。据导游说这就是博物馆里的著名雕塑——半坡姑娘。
呵,半坡姑娘,你带着永恒的微笑,你是从遥远的河边刚刚汲水回来吗?你的裙裾边还带着青草上的晨露;呵,半坡姑娘,你也爱美吗?你的手腕上带着用贝壳做成的精致的手链;呵,美丽娴雅的半坡姑娘,你是负责氏族公社的用水吗?你辛勤劳作的身影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美德啊!望着这尊古朴而生动的雕塑,我的思绪飞到了遥远的6000年前,飞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
博物馆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展室。右边的一个展室门上写着“守望永远的半坡”,走进去,原来这里陈列着半坡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的大量资料照片。另一个展室是“世界原始部落风清实录”,也是资料照片和图片,它讲的不仅仅是我国的原始部落,还有非洲、拉丁美洲的原始部落情况。
左边的两座展室是两座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室,分别陈列着新石器时代的各种磨制的工具,有精巧细致的钻孔石斧、石刀、石铲、石锄、石镰等;有造型别致、符合力学原理的尖底瓶、细颈瓶、葫芦瓶;有古朴生动富于美学原理的彩色陶盆、陶杯、陶碗;有用于狩猎、捕鱼、纺织的弓箭、长矛、飞球索、骨针、鱼叉、鱼钩,但这些都是用石头或者兽骨精心磨制而成的;还有粟种(一种粮食作物)和扑朔迷离的用于记事的刻画符号等。那些简单的刻画符号据说是我们汉字的雏形。
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浐河之畔,他们的文明属于仰韶文化的一部分。虽然他们还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但从半坡遗址的出土文物来看,半坡人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也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由于粮食生产不足以维持先民的生存,他们还进行着原始的渔猎活动。还有,聪明的半坡人已经具备了制造彩陶的工艺和初步的纺织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半坡人制造的用于汲水的尖底瓶符合力学原理,尖底瓶口小腹大,存水多,当水灌满后,瓶子就直立起来,而且瓶身上有可以穿绳索的双耳子,这样一来,用它汲水和提水就会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
半坡人爱美,这从他们烧制的彩陶上可见一斑。半坡人制造的彩陶上刻画着鱼纹、网纹、鹿纹、席纹等。看起来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当我看到一个彩陶盆的底部刻画着优美的“人面鱼纹”图案时,我惊呆了!这真的是6000多年前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遗物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它和今天的美术作品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啊!
这是一个由简单的圆形、三角形和鱼纹形组成的精美的图案。打眼一看,好像一个戴着帽子和饰物的可爱的小娃娃,娃娃的脸上带着最纯朴的微笑。仔细观察和研究,就会发现它的构图竟是那么的简单:中间是一个圆形的娃娃的脸;娃娃的头顶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两边是鱼纹形;用两条小鱼代表娃娃的耳朵;娃娃的腮帮上也各有两条小鱼;娃娃的鼻子、眼睛是用粗线条勾勒成的,看起来好像在眯着眼睛笑。一个很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在半坡人的艺术作品中呼之欲出!
忽然间我悟出了一点东西,那就是:从6000多年前半坡人对美的追求来看,不正有力地印证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著名论断吗?“人是用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不是吗?这一著名的论断在半坡博物馆大量的史实面前变得不再抽象和费解了。
后来我们又参观了博物馆后面的原始部落,这是根据对半坡遗址的考古资料模拟复制的母系氏族公社部落。我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先民住的圆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用于储藏东西的窖穴,以及先民的制陶区、渔猎区、聚餐区、议事区、墓葬区等等,进一步加深了对半坡人生活全貌的了解和认识。
要走了。别急,朋友们,让我再看一眼那汲水归来的美丽的半坡姑娘吧,让我再看一眼那古朴的原始部落吧,再感受一下我们祖先的勤劳、纯朴和智慧的光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