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擺渡人》(克莱儿·麦克福尔作品)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不快乐的15岁单亲家庭女孩迪伦,决定坐火车去看十年没有见过面的父亲,火车在一处隧道中发生了倾覆事故,迪伦挣扎着爬出车厢,走出隧道,遇到了专门等着她出现的摆渡人,化身为男孩的崔斯坦,崔斯坦看上去最多比她大一岁,皮肤黝黑、身材高大,有着浅黄色头发、冰蓝色眼睛、鼻子上有一排雀斑。这个神奇的男孩催眠般注视着迪伦的眼睛说:“跟我走。”就这样,迪伦跟着崔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擺渡人》(克莱儿·麦克福尔作品)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不快乐的15岁单亲家庭女孩迪伦,决定坐火车去看十年没有见过面的父亲,火车在一处隧道中发生了倾覆事故,迪伦挣扎着爬出车厢,走出隧道,遇到了专门等着她出现的摆渡人,化身为男孩的崔斯坦,崔斯坦看上去最多比她大一岁,皮肤黝黑、身材高大,有着浅黄色头发、冰蓝色眼睛、鼻子上有一排雀斑。这个神奇的男孩催眠般注视着迪伦的眼睛说:“跟我走。”就这样,迪伦跟着崔斯坦,迈向了苏格兰高地荒原,在积雪的山丘,山下的泥潭、沼泽和阴暗峡谷,还有潜伏着神秘怪物的高原湖泊之间,开始了史诗般的长途跋涉,越过生死分界线,迪伦从此岸到了彼岸。
然而,因为爱,历经磨难后可以永享安宁快乐的迪伦又重返秘境,独自战胜了种种不可预测的险情,找回摆渡人崔斯坦,两人重逢在人间,等待着他们的又是全新的征途,这一次,迪伦是崔斯坦的摆渡人……
这是一部关于生存和死亡,亲情和友情,以及爱情和重生的小说,男女主人公历经各种艰难险阻,最终获得灵魂救赎;这是一场充满浪漫冒险的心灵治愈之旅,在传奇般的苏格兰高地荒原背景中展开,其主旋律正如《摆渡人》封面所写的一样,“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在夜深人静后温暖的灯光下读着《摆渡人》,我好像同时在读但丁的《神曲》,在读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耳中回响着呼啸的高原风声、风中隐约传来悠扬的苏格兰风笛声,还有苏格兰浪漫派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句,“我的心在高原,我的心不在这里,我的心在高原,追逐着鹿麋……”我仿佛重温了电影《勇敢的心》、电视剧《古战场传奇》中华莱士、费瑞泽们在苏格兰高地骑马纵横驰骋的雄姿,不屈不挠的苏格兰勇士们战斗过的荒原,又成了他们的后代迪伦、崔斯坦们探索、领悟、浴火重生的圣地,这真是一次神奇的阅读体验。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被囚禁期间,在她衣服的花边上绣上“我的终点就是我的起点”。的确,参透生死之后,人生的起点和终点就在一念之间,升华为永恒的旋律。也许,这也成了苏格兰人血脉中无法泯灭的基因记忆,成就了辉煌的苏格兰文学。
其他文献
如何对待生死,将人分出了崇高和鄙俗,于是出现了如诗人咏叹的那种景况,“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死而“活着”的,是英雄,是圣贤,是思想家,他们活在大众的心里;活而“死了”的,是恶者,是无赖,是渣滓,他们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行尸走肉。 所以,以为“人死如灯灭”,一切还原为一场梦幻,是不对的。英雄的业绩,圣哲的德行和智慧,彪炳于史册,存留在人间,令我们崇敬、神往,给我们
读过木心作品(尤其是《文学回忆录》)的读者,都会惊讶他学识的渊博。惊讶之余,免不了发问:木心怎么知道得这么多? 早在1984年,木心在接受《联合时报》采访时,就坦诚地说:“我所知道的都是常识而已。来美国(1982年,五十多岁的木心自费赴美国留学)手头没有书了,全凭记忆来对付……少年在故乡,一位算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的‘家’,满屋子欧美文学经典,我狼吞虎咽,得了‘文学胃炎’症,后来想想,又觉得几乎全
孝是中国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是为人之本、道德之根。反观如今社会,子女不赡养父母反为争夺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空巢老人独守空房等现象时有发生,“常回家看看”竟需要法律来强制要求,种种“孝文化”的缺失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汉代通过“察举制”或“荐举制”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孝廉”,因此也有“举孝廉”一说。什么是“孝”呢?当时的重要标志就是,父
我想,莫言虽然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也不会因此而忘记给他文学营养的北国山河地脉,还会像马拉松长跑那般,续写出更富有中国品位的好作品来的。 我与莫言很少通电话,除非有事要谈。偶然通电话时,他总劝我写写家族史。我说我不能,因为多年来让我梦里也相思的东西,反倒成为一条茫茫的驿路。人生坐标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决定了各人笔墨驰骋的领域。 从莫言发表《透明的红萝卜》开始,特别是他的《红高粱》问世之后
北方人被嘲讽不论什么年节都吃且只吃饺子。齐如山论证过:北方乡间的大灶大锅,少也煮六七斤水,平时吃饭主要是将主食与菜共同烩煮蒸焖,炒菜于柴火于人力都非常不经济。饺子就成了解馋的最好食物。凭良心说话,饺子就是很好吃,如果皮儿劲道馅儿满,肉嫩味浓汁水足,瓜甜菜爽虾肉脆,没缩成一个小干丸子,有油酱香但还没被酱油香油淹死,还要蒜泥捣得稠又碎,挂碗带釉,而且没有汪着半碗香油。 这样的饺子在饭馆尤其是南方的饭
读杨绛,脑子里不断迸出“家学”二字。钱锺书眼中的“才女贤妻”,自家、夫家、闺蜜家,与之有关的蛛网状的那一串:杨氏、钱氏、陈氏,但凡我知晓的文化名流们:杨荫杭、杨荫榆、钱玄同、钱基博、钱穆、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陈衡哲、陈少梅等等从小博览群书,是家学渊源的人。 不断读杨绛,对民国那一代的“文化世家”现象,兴趣越来越浓厚。我不断地思索,杨绛之后,还能不能出现钱锺书眼里“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这是很
一直到十八九岁,我都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是什么样。我爸演戏的时候,我经常躲在一边看。那时,我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是忠实观众吧。 我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字:一是蔫,一是缩。我不像我爸,他敢当着一千多人的面上台指挥,我打死也不敢。只要有什么活动让我出席,我就本能地往后缩。如果出席的人有十几个,我就本能地坐在最边上,图个清静。出席活动,快到大厅门口时,我最紧张,好像一开门就会被机枪扫射似的。但老这么惯着自己,
中国古代史是“治乱循环”的历史,也是“顺淘汰”与“逆淘汰”交替的历史。“顺淘汰”即“优胜劣汰”;与之相反,“逆淘汰”就是“劣胜优汰”。“顺淘汰”创造治世和盛世,“逆淘汰”必然导致衰败与乱世。 若政治清明,正气充盈,朝中多是有德有才之辈。若遇朝政昏暗,得意者多是溜须拍马的贪婪之徒,不肯同流合污者则被边缘化,洁身自好者,或“隐于朝”,消极地等待新时机;或干脆辞官,“隐于野”,远遁山林;而以自杀来抗争
飞机已经滑行了,身边这个戴眼镜的中年黑汉子还在打电话:“李总吧,我马总。我大概四点半能到,你定的房间是不是投资大厦旁边的那一个?两间?好的、好的……这样,听我说,你和赵总住一间,我和张总一间……什么事?……行,晚上再议一下……他们不方便来的话,我们先吃我们的……”断断续续的讲话中,我听到了4个“总”:李总,马总,赵总,还有一个张总。我原来以为,一个老总出门,总要有几个跟班的,都当老总了,怎么会两个
记得童年时,我家的堂屋里是供着先人的灵牌的,大人们把那叫“先人牌”。房屋是祖传的瓦屋,一共四间,靠西第二间就是堂屋,正中的灵牌整齐地摆了一排,依次是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以及旁系的先人们。那时我还未上学,也不识字,不懂得辈分的排序,更不理解这里面的宗教的、伦理的奥秘,但隐隐觉得一种神秘,一种对时间的畏惧,一种生命传递的深奥秩序。 每当逢年过节,比如除夕、中秋夜,我们兄弟姐妹都要在父母带领下,向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