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简而言之,也就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可以说,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一、国外家校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在国外,“家校合作”这一话题由来已久。早期的家校合作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改变家庭教育的观念、如何处理家校关系、如何改进家庭参与学校管理、如何保护儿童权利等方面。
1897年,“家长教师协会(PTA)”在美国诞生,标志着家长开始正式介入了其孩子的教育。在其建立之初,“家长教师协会”就确定了两项宗旨:促进家长教育和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这个机构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会员将近一千万人,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家庭与学校更为密切的关系,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贡献极大。
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近30年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不变的主题。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他们相信,学生的学校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怎样,都与家长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文化对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教育部发表的题为《强化家庭,强化学校》的报告指出,当父母以各种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测验成绩就比较高,且留在学校受教的时间也较长,孩子的学业表现有改善的倾向。其次,父母所做的,比起其收人及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成功更为重要。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目标2000年教育法》将父母参与列为第八项国家教育目标,即每一所学校将促成父母成为参与学校教育的伙伴,进而促进孩子社交、情感与学业的成长。
当前,世界各国对家校合作都十分重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家校合作的要求不同,合作的方法、措施等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前苏联十分重视家校教育合作。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必须是经常、具体的,由家长委员会、家庭和学校协助委员会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就是家校教育合作的典范。他们开展各种各样具体的家校教育合作活动,深受学生们欢迎。在法国,在每个学年开始的第二周或第三周,每班都要召开一次由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的会议。教师要把本学年将要实现的教学计划、拟采用的教学方法、时间的大致分配、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全部通报给学生和家长,以便家校之间更好地配合。德国学校重视课外、校外活动,经常利用家长的学术专长和专业经验,组织他们帮助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在日本,市镇村都设有社会教育主事,协调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和关心。社会教育设施不断充实和增加,如“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儿童文化中心”等,以此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联系的纽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促成家校合作的背景因素有很多,其中以教育环境的变化、家庭教育的困境和学校教育的困境较为重要。
(一)教育环境的变化
教育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和次文化的影响。资讯科技进步,传媒影响深入家庭生活学校教育,令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力大为减弱。因此,学校与家庭有必要共同联手、互补不足。以增强教育效能,抗衡传媒和次文化的负面影响。二是家长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家长大都关心学校教育对子女前途的影响,有一些有能力帮助子女课业的家长,对学校抱更高的期望,要求教师和学校有更佳的表现,自己也愿意奉献一份力量给学校。
(二)家庭教育的困境
面对社会的急剧转变,家庭教育渐陷困境。家庭教育资源缺乏、家长了解子女不足、家长缺乏家长训练、教育子女的方法落后、子女受传媒及次文化负面影响等都是普遍的家庭教育问题。更严重的是,不少家庭单位逐渐瓦解,出现了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祖父母家庭、保姆任母亲角色等家庭问题,不少学生缺乏父母照顾,难有完整的家庭教育。再者,很多家长不懂处理子女问题,当子女的成绩不理想,或行为出现问题时,便往往归究学校或感到无助:也有家长因面子问题,难于面对学校教师寻求帮助。家庭教育的困境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看来,如何透过家校合作的发展,以帮助家长解决部分困境,也是重要方向。
(三)学校教育的困境
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教学计划、目标、理念明确,教学活动具有系统性,因而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虽然学校对于学生的情感以及性格方面的培养也负有重大的责任,但中学担负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任务,因而更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加之师生比例的失衡使教师无暇顾及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的上下岗、工资、奖金与学生的成绩挂钩,追求教学成绩使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放松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学阶段强化了教师“教书”这一职责,而“育人”的功能却被异化了。许多教师对差生恶言相向,伤其自尊心,甚至放弃对差生的引导,家长也常常发出教师“教书不育人”的感叹。而教师对优等生的个体行为的容忍度要大得多,包括了对打架及早恋行为的容忍。许多学校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已经走向了极端,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处于一种“教强爱弱”的状态中。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会像纸铸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教育的成功,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一致,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因此,家校合作非常必要。
三、国内外已有的家校合作方式及类型
家校合作现已成为一个全球化教育问题,根据国情,各国所采取的家校合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天津教科院的岳瑛老师的《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中向我们介绍了当今世界各国所采用的不同的家校合作方式及其对家校合作的分类。
(一)家校合作的方式
1、按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划分
这是美国学者的观点,认为如果按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来划分,可分为三类:一是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二是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三是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 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按家长参与的层次划分
英国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V·Morgan)等人按家长参与的层次,将家校合作划分为三类:一是低层次的参与。这个层次的家校合作方式有: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等活动。另外。家长联系薄、家长小报、家庭通讯等也属此类。二是高层次的参与。这种层次的合作方式有: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集资金等。三是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等。
3、按合作目的划分
美国学者戴维斯(D·Davies)主张,家校合作活动的类型应该以其合作目的来划分,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合作方式有约见家长、成立临时咨询委员会等。二是以促使家长参与其子女的教育为目的。合作方式有:家庭教育指导、开放日等。三是以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为目的。合作方式有:参观博物馆、开辟教育基地等。四是以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为目的。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等。
四、国外家校合作的策略
国外学者设计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的策略,主要有直接策略、中介策略和边缘策略。
(一)直接策略
直接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称之为直接策略。家长在家庭中参与青少年儿童的学习活动,包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进行对话和思考的活动,指导家庭作业,进行语言、音乐和艺术活动,提供学习用品等。家长还可以在学校中参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例如协助教师教学等。
(二)中介策略
与教学和学习活动并不直接有关,但是支援教学活动的,称之为中介策略。学校与家庭广泛接触沟通,例如使用各种联络方式向家长说明学校情况和学生的进步;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参观、旅行活动,指导学生游戏;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研讨会参与学校政策的讨论、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三)边缘策略
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教育活动称之为边缘策略。如家庭提供青少年儿童基本的生活条件,如营养、健康和安全;家长参与对学校事务的管理并提出建议;家长参加家长委员会、教师——家长协会等;学校帮助家庭联系社区资源,提供给家庭和学生一些服务和赞助等。
五、国内家校合作的现状
在实际的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中,家庭更多的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家长对学校的事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往往知之甚少。家长会成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一种正常的经常性的合作关系。往往是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时才找家长,这样一种低层次的消极被动的合作方式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内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剧,使得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正常联系不断减少。家长与学校之间正常的联系因缺少制度化的保障,而流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传统的家校合作制度,像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还有家访、信访、电访、家校联系本、家长会、社会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家长心理咨询日、家长听课制度等等由于市场经济和功利主义教育等诸多因素使得其中充斥着腐败和虚假。如家长学校“学生逃课”多,家长委员会成了学校新学期收费的预备会和听证会,家长会成了考试成绩报告会;其他诸如家长接待日、家长听课制度等也有诸多表演和作秀成分。
这样的家校合作关系中,偏重的是低层次、临时性、单向的和分主客性质的家校合作关系,而新的教育观念提倡的是全面性、经常性、双向的和伙伴性质的家校合作。前者属于被动性质,未能帮助学校和家庭发展良好的有助于提升教育品质的合作关系。后者主张学校和家庭互相需要对方协助。双方采取主动角色和共同努力,是教育上的伙伴关系。目前许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仍以旧的观念为主,合作基础薄弱,对子女教育帮助不大。
当然,在实践中也有不少老师创造性地开创了许多家校合作新途径,如家校网络联系和交流、孩子品德教育的家校联系卡。但总的来说,我国的家校合作教育才刚刚起步,在实践上还有许多未能开辟的领域、在理论上还有许多盲点和空白。
六、针对现状制定的解决措施
现代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家校合作,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为家校合作良性发展打下基础。通过查阅资料,总结中外经验,我认为,家校合作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制定一项支持家长参与的学校自身发展计划,学校撰写倡议书,明确而公开地倡导全体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我校曾对初中三个年级9个班级(初一4个班级,初二3个班级,初三2个班级)共278名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家长非常热心这项活动的有143人,比例为51.4。
二是举办家长学校(含网上开办家长学校)是当前全国各地普遍推行的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家长学校的举办可以是学校单方进行,也可以借助教委、区委或街道的力量,解决家庭中的教育问题或各种纠纷,为青少年及儿童创建宽松而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例如,上海市长宁区法院会同长宁妇联等单位办起的全国第一家“为孩子父母学校”,通过对离婚当事人上课,讲法规,讲家庭学,讲现实,多管齐下。办学两年来,法院审结的470起离婚案中,双方当事人家庭和好的占60%;有些离异父母加强了对子女的爱心及责任心,离去的一方主动放弃住房,希望孩子可以过得好点,有的甚至每天往返横穿上海市,帮着孩子温习功课。学校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香港《大公报》、日本《朝日新闻》、美国《华盛顿邮报》都曾对此发表过专题报道。
三是组织家校活动,让家长多方位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就是家校合作的典范。他们开展各种各样具体的家校合作活动,深受学生们欢迎。学校与家庭的这种经常的、密切的、具体的合作,有力地促进着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是编制“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家校联系手册”、“家校通讯”、“校报”等,开辟“社区宣传栏”,让学生和家长同时参与到这些项目的设计和编排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增进学生同家长的沟通、交流,也让学生了解合作的精神及策略。我校的杨子轩同学,长期担任她居住社区的宣传员工作,社区多次写来表扬信,不但增强了她的上进心,还锻炼了她的能力,让她在班级工作中也表现出色。
五是举办家长开放日,建立校长接待日。让家长听课、评课,参与到课堂教学及学校建设中来,积极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六是提高家访质量,如开展“百名教师访千户”活动。还可以成立家长理事会、家校合作委员会等,挖掘家长中的专家、学者等人力资源服务学校。
七是学校要主动利用家庭、社会中的教育资源,补充学校教育,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庭劳动基地、德育基地、家长特长等,扩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容,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效果。大连甘井子区在这方面做得较有成效,他们累计投资上亿元,先后建立了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劳动技能训练中心、国防和农业教育中心等中心型实践基地。各镇街还坚持一室多用,积极为青少年提供活动场所,活动面积总计达9000平方米。为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并掌握一定的保护技能,区青教办创立了“青春自护学校”,并组织15个镇街成立了“青春自护分校”,148个社区开设了“青春自护课堂”,接受了法律常识、交通安全、防灾避险、生存体验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各镇街还主动与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通队、消防队等单位协调,成立20多个青春自护基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八是利用校园网等现代媒体,使家长——学校“一线牵”。这是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家校合作的新型方式。如建立“家校路路通”,建立校园网站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建立班主任邮箱,创建班级论坛等等,搭建现代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
一年多来,北京市劲松第一中学在借鉴别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正在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家校合作的方式和方法,本着因材施教、换位思考、互相信任、善于沟通、加强学习的原则,争取合作愉快,以期形成良好和有效的教育平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国外家校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在国外,“家校合作”这一话题由来已久。早期的家校合作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如何改变家庭教育的观念、如何处理家校关系、如何改进家庭参与学校管理、如何保护儿童权利等方面。
1897年,“家长教师协会(PTA)”在美国诞生,标志着家长开始正式介入了其孩子的教育。在其建立之初,“家长教师协会”就确定了两项宗旨:促进家长教育和发挥家长在改进儿童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作用。这个机构现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会员将近一千万人,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家庭与学校更为密切的关系,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中的健康发展,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贡献极大。
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近30年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不变的主题。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他们相信,学生的学校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怎样,都与家长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文化对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影响。美国教育部发表的题为《强化家庭,强化学校》的报告指出,当父母以各种方式参与孩子的学习,孩子的测验成绩就比较高,且留在学校受教的时间也较长,孩子的学业表现有改善的倾向。其次,父母所做的,比起其收人及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成功更为重要。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目标2000年教育法》将父母参与列为第八项国家教育目标,即每一所学校将促成父母成为参与学校教育的伙伴,进而促进孩子社交、情感与学业的成长。
当前,世界各国对家校合作都十分重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家校合作的要求不同,合作的方法、措施等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前苏联十分重视家校教育合作。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必须是经常、具体的,由家长委员会、家庭和学校协助委员会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就是家校教育合作的典范。他们开展各种各样具体的家校教育合作活动,深受学生们欢迎。在法国,在每个学年开始的第二周或第三周,每班都要召开一次由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的会议。教师要把本学年将要实现的教学计划、拟采用的教学方法、时间的大致分配、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等全部通报给学生和家长,以便家校之间更好地配合。德国学校重视课外、校外活动,经常利用家长的学术专长和专业经验,组织他们帮助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在日本,市镇村都设有社会教育主事,协调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支持和关心。社会教育设施不断充实和增加,如“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儿童文化中心”等,以此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联系的纽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在我国,促成家校合作的背景因素有很多,其中以教育环境的变化、家庭教育的困境和学校教育的困境较为重要。
(一)教育环境的变化
教育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媒和次文化的影响。资讯科技进步,传媒影响深入家庭生活学校教育,令学校和家庭的影响力大为减弱。因此,学校与家庭有必要共同联手、互补不足。以增强教育效能,抗衡传媒和次文化的负面影响。二是家长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家长大都关心学校教育对子女前途的影响,有一些有能力帮助子女课业的家长,对学校抱更高的期望,要求教师和学校有更佳的表现,自己也愿意奉献一份力量给学校。
(二)家庭教育的困境
面对社会的急剧转变,家庭教育渐陷困境。家庭教育资源缺乏、家长了解子女不足、家长缺乏家长训练、教育子女的方法落后、子女受传媒及次文化负面影响等都是普遍的家庭教育问题。更严重的是,不少家庭单位逐渐瓦解,出现了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祖父母家庭、保姆任母亲角色等家庭问题,不少学生缺乏父母照顾,难有完整的家庭教育。再者,很多家长不懂处理子女问题,当子女的成绩不理想,或行为出现问题时,便往往归究学校或感到无助:也有家长因面子问题,难于面对学校教师寻求帮助。家庭教育的困境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看来,如何透过家校合作的发展,以帮助家长解决部分困境,也是重要方向。
(三)学校教育的困境
大部分学校的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教学计划、目标、理念明确,教学活动具有系统性,因而更倾向于知识的传授。虽然学校对于学生的情感以及性格方面的培养也负有重大的责任,但中学担负着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任务,因而更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加之师生比例的失衡使教师无暇顾及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的上下岗、工资、奖金与学生的成绩挂钩,追求教学成绩使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放松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学阶段强化了教师“教书”这一职责,而“育人”的功能却被异化了。许多教师对差生恶言相向,伤其自尊心,甚至放弃对差生的引导,家长也常常发出教师“教书不育人”的感叹。而教师对优等生的个体行为的容忍度要大得多,包括了对打架及早恋行为的容忍。许多学校片面强调学习成绩已经走向了极端,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处于一种“教强爱弱”的状态中。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中会像纸铸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教育的成功,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和谐一致,特别是学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要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因此,家校合作非常必要。
三、国内外已有的家校合作方式及类型
家校合作现已成为一个全球化教育问题,根据国情,各国所采取的家校合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天津教科院的岳瑛老师的《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中向我们介绍了当今世界各国所采用的不同的家校合作方式及其对家校合作的分类。
(一)家校合作的方式
1、按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划分
这是美国学者的观点,认为如果按家长在家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来划分,可分为三类:一是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二是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三是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 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按家长参与的层次划分
英国北爱尔兰大学教授摩根(V·Morgan)等人按家长参与的层次,将家校合作划分为三类:一是低层次的参与。这个层次的家校合作方式有:访问学校、参加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业展览等活动。另外。家长联系薄、家长小报、家庭通讯等也属此类。二是高层次的参与。这种层次的合作方式有:经常性的家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制作教具、为学校募集资金等。三是正式的组织上的参与。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等。
3、按合作目的划分
美国学者戴维斯(D·Davies)主张,家校合作活动的类型应该以其合作目的来划分,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解决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合作方式有约见家长、成立临时咨询委员会等。二是以促使家长参与其子女的教育为目的。合作方式有:家庭教育指导、开放日等。三是以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来丰富学校教育为目的。合作方式有:参观博物馆、开辟教育基地等。四是以吸收家长参与教育决策为目的。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家长教师协会等。
四、国外家校合作的策略
国外学者设计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的策略,主要有直接策略、中介策略和边缘策略。
(一)直接策略
直接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称之为直接策略。家长在家庭中参与青少年儿童的学习活动,包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进行对话和思考的活动,指导家庭作业,进行语言、音乐和艺术活动,提供学习用品等。家长还可以在学校中参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活动,例如协助教师教学等。
(二)中介策略
与教学和学习活动并不直接有关,但是支援教学活动的,称之为中介策略。学校与家庭广泛接触沟通,例如使用各种联络方式向家长说明学校情况和学生的进步;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参观、旅行活动,指导学生游戏;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研讨会参与学校政策的讨论、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三)边缘策略
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教育活动称之为边缘策略。如家庭提供青少年儿童基本的生活条件,如营养、健康和安全;家长参与对学校事务的管理并提出建议;家长参加家长委员会、教师——家长协会等;学校帮助家庭联系社区资源,提供给家庭和学生一些服务和赞助等。
五、国内家校合作的现状
在实际的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中,家庭更多的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家长对学校的事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往往知之甚少。家长会成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一种正常的经常性的合作关系。往往是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时才找家长,这样一种低层次的消极被动的合作方式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内容。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剧,使得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正常联系不断减少。家长与学校之间正常的联系因缺少制度化的保障,而流于表面化,缺少实质性的沟通和交往。传统的家校合作制度,像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还有家访、信访、电访、家校联系本、家长会、社会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家长心理咨询日、家长听课制度等等由于市场经济和功利主义教育等诸多因素使得其中充斥着腐败和虚假。如家长学校“学生逃课”多,家长委员会成了学校新学期收费的预备会和听证会,家长会成了考试成绩报告会;其他诸如家长接待日、家长听课制度等也有诸多表演和作秀成分。
这样的家校合作关系中,偏重的是低层次、临时性、单向的和分主客性质的家校合作关系,而新的教育观念提倡的是全面性、经常性、双向的和伙伴性质的家校合作。前者属于被动性质,未能帮助学校和家庭发展良好的有助于提升教育品质的合作关系。后者主张学校和家庭互相需要对方协助。双方采取主动角色和共同努力,是教育上的伙伴关系。目前许多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仍以旧的观念为主,合作基础薄弱,对子女教育帮助不大。
当然,在实践中也有不少老师创造性地开创了许多家校合作新途径,如家校网络联系和交流、孩子品德教育的家校联系卡。但总的来说,我国的家校合作教育才刚刚起步,在实践上还有许多未能开辟的领域、在理论上还有许多盲点和空白。
六、针对现状制定的解决措施
现代家校合作中,学校和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家校合作,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为家校合作良性发展打下基础。通过查阅资料,总结中外经验,我认为,家校合作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制定一项支持家长参与的学校自身发展计划,学校撰写倡议书,明确而公开地倡导全体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我校曾对初中三个年级9个班级(初一4个班级,初二3个班级,初三2个班级)共278名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家长非常热心这项活动的有143人,比例为51.4。
二是举办家长学校(含网上开办家长学校)是当前全国各地普遍推行的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家长学校的举办可以是学校单方进行,也可以借助教委、区委或街道的力量,解决家庭中的教育问题或各种纠纷,为青少年及儿童创建宽松而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例如,上海市长宁区法院会同长宁妇联等单位办起的全国第一家“为孩子父母学校”,通过对离婚当事人上课,讲法规,讲家庭学,讲现实,多管齐下。办学两年来,法院审结的470起离婚案中,双方当事人家庭和好的占60%;有些离异父母加强了对子女的爱心及责任心,离去的一方主动放弃住房,希望孩子可以过得好点,有的甚至每天往返横穿上海市,帮着孩子温习功课。学校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香港《大公报》、日本《朝日新闻》、美国《华盛顿邮报》都曾对此发表过专题报道。
三是组织家校活动,让家长多方位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就是家校合作的典范。他们开展各种各样具体的家校合作活动,深受学生们欢迎。学校与家庭的这种经常的、密切的、具体的合作,有力地促进着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四是编制“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家校联系手册”、“家校通讯”、“校报”等,开辟“社区宣传栏”,让学生和家长同时参与到这些项目的设计和编排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增进学生同家长的沟通、交流,也让学生了解合作的精神及策略。我校的杨子轩同学,长期担任她居住社区的宣传员工作,社区多次写来表扬信,不但增强了她的上进心,还锻炼了她的能力,让她在班级工作中也表现出色。
五是举办家长开放日,建立校长接待日。让家长听课、评课,参与到课堂教学及学校建设中来,积极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六是提高家访质量,如开展“百名教师访千户”活动。还可以成立家长理事会、家校合作委员会等,挖掘家长中的专家、学者等人力资源服务学校。
七是学校要主动利用家庭、社会中的教育资源,补充学校教育,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家庭劳动基地、德育基地、家长特长等,扩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内容,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效果。大连甘井子区在这方面做得较有成效,他们累计投资上亿元,先后建立了中小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劳动技能训练中心、国防和农业教育中心等中心型实践基地。各镇街还坚持一室多用,积极为青少年提供活动场所,活动面积总计达9000平方米。为增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并掌握一定的保护技能,区青教办创立了“青春自护学校”,并组织15个镇街成立了“青春自护分校”,148个社区开设了“青春自护课堂”,接受了法律常识、交通安全、防灾避险、生存体验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各镇街还主动与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交通队、消防队等单位协调,成立20多个青春自护基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八是利用校园网等现代媒体,使家长——学校“一线牵”。这是网络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家校合作的新型方式。如建立“家校路路通”,建立校园网站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建立班主任邮箱,创建班级论坛等等,搭建现代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
一年多来,北京市劲松第一中学在借鉴别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正在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家校合作的方式和方法,本着因材施教、换位思考、互相信任、善于沟通、加强学习的原则,争取合作愉快,以期形成良好和有效的教育平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