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肢体语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YW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肢体语言,是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手段之一,它会更好的增强音乐课堂感染力。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与音乐旋律、节奏相结合,不仅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让师生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更好的融洽。作为一个新时期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弹、唱这些结实的基本功能力,还要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中更加快乐!
  关键词:肢体语言;音乐;律动;教学手段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又称身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颈、手、肘、臂、身、胯、足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广义言之,肢体语言也包括前述之面部表情在内;狭义言之,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在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弥补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可以通过情境、手段、内涵等不同方面展现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巧妙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感情,肢体语言将成为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感情交流价值的沟通工具,创造出更具感染力的音乐课堂。作为新时代的新教师,我们更应该把多种元素运用的教学中来,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更好的成长。
  一年的初中教学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我发现在课堂上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在教案中,斗很少看到有关舞蹈律动等在肢体上的设计,除了简单的一些表演和舞蹈视频欣赏外,学生们几乎是没有机会体验或参加,更别说是自己设计或者参加其中表演了。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们只用眼睛,耳朵去感受音乐,而在肢体方面则少之更少。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塑造学生心中音乐的形象、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辅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认为教师应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从中感受音乐中肢体语言的美与快乐,并且能融入其中,用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这种美丽。那么,怎么能用肢体语言来最大限度的辅助教学呢?
  一 、什么是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感受的一种方式。虽然它是一种无声的,但它有时可以起到言语无法表达的作用。肢体语言的表达形式有很多种,凡是在教学中动作的表示我们都可以用肢体语言来概括。例如舞蹈、指挥、有节奏的律动等等。
  二 、肢体语言的种类
  在音乐教学中较常用的有舞蹈、指挥、表演和律动。
  1.舞蹈
  这要和真正舞台上的舞蹈区别开,在教学中的舞蹈不像舞台上的那么高难度,它都是比较简单的基本动作,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最基本的动作来表现音乐的情感,从而融入音乐、感受音乐。例如八年级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老师可以通过舞蹈的演示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西部的人文,以及音乐特点等等,这样可以更好的融入音乐教学中,让歌曲的情感在教学中得到升华。
  2.指挥
  教学中的指挥和真正意义上的指挥是有区别的。这里得指挥是是通过模仿指挥的动作表现音乐的进行,用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表现出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结构、情绪等。从教学的层面上来说,它是一种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也是一种音乐肢体语言。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很多种形式来指挥,例如,一人指挥全班,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以比赛的形式来指挥。这样,不仅学生的热情得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课堂气氛也不会显得那么枯燥,对学生在音乐节奏等方便的掌握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吸收。
  3.表演
  表演是集律动、舞蹈、语言、歌唱、演奏为一体的综合表现方式。这是一个空间很大的肢体语言形式,把歌曲编成动作或者一个小故事来表演,复杂点的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编成小小的音乐剧,如七年级的《大海啊故乡》,学生可以运用表演来感受作曲者对大海的喜爱,这对培养学生综合的音乐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律动
  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肢体语言,就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学生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一种天生的本能,如听到音乐时点头、踏脚、用手打节奏等。跟着音乐的晃动这都是人本能的反应。学生通过这最本能的反应,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刻。
  三、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肢体语言
  1.借助肢体语言,学习音乐
  肢体语言虽然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是,它可以起到语言无法表达的作用,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的讲解节奏、旋律学生必然会觉得枯燥,但如果说加上肢体上的语言,可能就会事半功倍。例如,七年级上的《茉莉芬芳》这一单元,学生对于《茉莉花》的旋律都非常的熟悉,这就可以直接跳过学唱这一课时,直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以简单舞蹈或者其他形式来编排或者创造曲子,这不仅可以让歌曲在学生的创造中升华,也可以开发学生的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更好的学习。
  2.运用肢体语言,表现节奏
  对于初中的学生,只会很基本的跟着老师唱歌曲,对节奏这一概念则非常的模糊。例如七年级上册的歌曲《故乡的小路》,旋律很上口,但是其中的节奏却很不稳定,是由3/4 和4/4这两个拍数组成,让学生直接唱歌曲,他们只会机械的学唱,可是就不知道该如何转化这两个不同的节奏。在这里,肢体语言便可以得到很好的发挥,让学生边唱边划节奏,在唱歌与划节奏的过程中慢慢的理解歌曲节奏的变化。 在学习进行曲时,也可让学生模仿“仪仗队”的律动表演,让他们感受部队雄壮的情绪。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扮演指挥官的角色,用自己准确、标准的肢体语言组织一场 “阅兵式”。通过这种特殊的肢体语言,加强了学生对进行曲音乐节奏感的感受,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能深刻地体验进行曲音乐的特点。
  3.借用肢体语言,感受歌曲
  在目前的初中教學中,舞蹈的使用并不广泛,但它也属于音乐的一部分。八年级下册中的《梨园撷英》,就是以京剧为题材的一个单元。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京剧等国粹都是比较陌生,只在电视里见过,也觉得仅仅比较好玩而已,但深邃的东西却步能理解。在这一课时里,肢体语言的显得十分的关键,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并一起学习提襟、运手、亮相、圆场步等京剧中常用的肢体语言,增强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在这些学习中,也更加加强了学生对京剧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京剧了京剧的魅力所在。
  肢体语言,是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手段之一,它会更好的增强音乐课堂感染力。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不仅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让师生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更加的融洽。作为一个新时期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弹、唱这些结实的基本功能力,还要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肢体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音乐课堂更加生活。我们教师通过这些丰富的肢体语言,能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从更多的方面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肢体语言和音乐课程有机结合,慢慢的感受音乐课,这才能在音乐课中找到美、发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 王家萍.《音乐天地》。2008.4.
  [2]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3]朱名燕、彭志修主编,《音乐教学实施指南》.
  [4] 杨丽.肢体语言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探析.贵州教育 ,2006.6.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五中学214500)
其他文献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源动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化,创新教育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本文就针对小学数学中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所谓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