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年也正值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成立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历史,总结经验,进而确定教育现代化体系中学校未来转型发展的方向,很有必要。40年间,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经历了学历教育补偿、改革调整探索、开放教育拓展三个阶段,呈现出办学类型更加多元、管理体制趋于稳定、学生规模持续增加、终身教育初见成效的发展趋势,也探索出宝贵的办学经验:一是要坚持扎根巴蜀大地,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要坚持与时俱进,四是要坚持面向四川发展需要。展望未来,教育现代化在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让学校转型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第一,注重终身学习,大力实施“五马奔开、一马当先”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做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第二,注重面向人人,坚持以“亲民兜底”的理念办教育,把电大办成老百姓身边的大学;第三,注重融合发展,大力实施系统建设拓展提升行动计划,依托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产教融合提升教育质量;第四,注重共建共享,构建四川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服务全省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广播电视大学;终身学习;开放大学;40周年
一、引言
在中国改革开放41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办的广播电视大学亦走过了近41年的光辉历程。41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整个国家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华网,2019)。在上述教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坚持建设学习型社会,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在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体系中,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四川电大”)多年来扎根巴蜀,勤耕不辍,坚持“开放办学、资源共享、系统运作”的优势与特色,为四川省高等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特有贡献,为广大求学者搭建了一条便捷的圆梦之路。
四川电大成立于1979年,今年正值40周岁。面对国家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四川电大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深度思考如何在教育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引领构建现代化的四川终身学习体系,满足全川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进而明确学校未来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努力使学校成为构建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典型和中心。
二、历史征途中四川电大的前进之路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而当时世界的普遍状况则是“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华网,2018)。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但国家却面临着因多年的高等教育断层而造成的人才奇缺困境。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式学习”经验,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心下,费省效宏的广播电视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设起来。电大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满足广大学子渴求进入大学的愿望同时,也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培养出大批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1.学历教育补偿阶段(1979年至1988年)
1979年,四川电大经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建。如何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客观条件下,贯彻国务院提出的“努力把广播电视大学办好”的要求,建设能够满足四川改革开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的广播电视大学,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难题。
在学历教育补偿阶段,四川电大的主要发展历史和办学情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1)管理体制方面。198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广播电视大学管理体制的通知》,决定将省广播电视大学在各地设立的工作站下放给各市、地、州领导管理,并将其改制为电大分校,同时规定,各地电大分校由所在地区人民政府自行审批建立(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6)。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正式明确省级、地区、县级、机关和企事业电大接受同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体制(国家教委,1988)。至此,四川电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以行政规定的形式被确定下来。(2)专业设置方面。从1979年开设工科类机械、电子两个专业,到1988年招收6大类26个大专专业以及工科、经济两大类7个中专专业(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6),经过最初十年的发展,四川电大的专业设置已初具规模。(3)学生规模方面。从1979年至1988年期间,四川电大累计培养了专科毕业生79588名。截至1988年,学校的在校学生规模为55706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6),该年学校的专科招生數约占当年四川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38%(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1989)。上述数据表明,在建校后的前十年里,四川电大为四川省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均已具相当规模。
在学历教育补偿阶段,四川电大办学的特点是“先上马后备鞍”,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四川电大只能在上级主管部门设定的办学机制内,根据方针政策和目标任务,自行探索管理制度、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在这过程中,办学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学校保质高量地完成了历史交予四川电大的学历教育补偿任务,为四川省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改革调整探索阶段(1989年至1998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这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电大的学历教育补偿任务基本完成(葛道凯,2009)。依靠前十年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和声誉,跟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步伐,四川电大开始探索新的办学形式和途径。 在改革调整探索阶段,四川电大的主要发展历史和办学情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1)管理体制方面。1990年,四川省教委印发《关于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的意见》(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6),为四川省各级电大的设置、审批、编制、经费等确定了行政依据,也明确了各级电大的职责和管理体制,为办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2)学生规模方面。1989年至1998年期间,四川电大累计培养了专科毕业生81921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志编纂委员会,2019),基本与上一个十年相当。截至1998年,学校的在校学生规模为97836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6),相较十年前增长前76%。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逐步恢复和快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有所下滑。同全国其他电大一样,四川电大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寻求新的发展途径。(3)办学类型方面。1991年,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在四川电大内设立“四川燎原广播电视学校”,主要为农村基层干部、初级农技人员、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和广大农民提供基于广播电视的非学历培训服务。在1990年和1993年,四川电大分别探索举办了成人预科和普通专科班预科,尝试为求学者提供大学前的预备教育。1995年,四川电大开始招收“注册视听生”,为学习者提供免试参加电大学习的机会(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志编纂委员会,2019)。新的办学类型扩大了四川电大的办学规模,为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调整探索阶段,四川电大继续开展学历补偿教育,在日益严峻的招生形势下,积极调整办学系统管理体制,探索新的办学类型,服务更广大的人群,走出一条从单一的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向多类型、多层次教育类型的办学模式转变之路。
3.开放教育拓展阶段(1999年至今)
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呈现出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为了使得教育事业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1999年国务院转批由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入21世纪,四川电大牢牢把握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制约事业发展的各项挑战,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努力发展开放教育,积极探索终身教育。
在开放教育拓展阶段,四川电大的主要发展历史和办学情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1)办学类型方面。四川电大在拓展办学类型上的关键举措有:一是从1999年开始,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并于2005年顺利通过该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开放教育至今仍是四川电大的主要办学项目;二是从2004年开始,参与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三是从2007年开始,举办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以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立足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终身教育方面。四川电大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上的关键举措有:一是从2016年开始,承担省教育厅委托的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管理、运行任务;二是经省教育厅同意,2018年在四川电大成立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开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业务指导、资源开发、政策咨询、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工作(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处,2018)。(3)学生规模方面。随着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实施,四川电大的学生规模基本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2018年,四川电大招生规模达到66456人,成为四川省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学生规模在全国省级电大(开大)位居前茅。
在开放教育拓展阶段,四川电大发挥自身在继续教育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在办好以开放教育为主的学历继续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在加速和促进四川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公平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四川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四川電大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
四川电大成立40年以来,始终坚持紧紧跟随改革开放步伐,与时代潮流同步。在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四川电大不忘“服务中华振兴、服务四化建设”的初心,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大道,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技能型人才。建校以来,累计培养了大、中专毕业生超过105万人,“十三五”前3年年均开展非学历培训20万人次、社区教育70万人次,9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了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农村(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9a)。秉持“开放共享、服务基层、贡学于民、育达终身”的办学理念,依托覆盖全省城乡的办学网络系统(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9b),四川电大把大学办到了老百姓身边,为四川改革开放各条战线培养出了大量中坚力量,在这过程中也累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1.坚持扎根巴蜀大地办电大,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扎根巴蜀、面向基层”是四川电大自创建以来一直坚持的办学道路,截至2019年春季,全省共有21所市(州)级电大、111所县级电大分校以及8所市级社区大学、42所县级社区教育学院、621个乡镇社区学校、4000多个村教学站,是目前全国办学系统最为完善的省级电大之一。四川电大发挥遍布全省的办学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等优势,通过责权分明的层级管理体制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以高效、迅速的网络优势将教学支持服务传送到基层,为身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老百姓提供优质便利的学习资源。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办学的开放性和公益性,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教育均衡、公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另一方面来看,面向基层的办学理念也为四川电大创造了无限的机会。尽管2019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5.39%(四川新闻网,2019),但仍有超过一半的适龄人口无法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难以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办教育,而四川电大则坚持运用自身覆盖全川的办学系统网络让他们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此同时,也拓展了自身的办学规模,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2.坚持以人民為中心办电大,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电大从创立之初开始,就与其他有入学门槛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同,是一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向全民、开放共享的大学,这样的使命和追求决定了学校要坚持将人民群众在教育上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放在首位,始终致力于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川电大建校后的前十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因历史原因被耽误的一代人提供补偿教育,招生对象主要包括在职工人、党政管理干部、待业青年等。这一时期,四川电大始终秉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为四川改革开放各条战线培养急需人才。例如,中国百名“改革先锋”之一的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先生就是四川电大1979级电子专业学生(在线学习,2019),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最早一批民营企业家之一。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四川电大依然坚持“开放共享、有教无类”的宗旨,将价值追求集中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和“为国家建设服务”上。直至今日,四川电大的主要服务对象依然是来自不同行业的在职学习者,学校较低的入学门槛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从而让他们的人生因为有了更多机会而焕发出新的光彩。
3.坚持与时俱进办电大,深化教育改革与时代同步
先进的技术手段是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四川电大紧紧跟随科技发展脚步,不断地更新教育技术手段。从上世纪80年代的广播电视教学,到9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再到2000年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教学,四川电大始终重视在教育技术及相关设施上的投入。近年来,学校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实现远程教育泛在化、云端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他们提供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水平。四川电大在借助现代教育理念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又反过来依托教育信息化推动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力争在激烈的在线教育市场竞争中占据“蓝海”优势。为了适应国家改革开放需要、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社会大众教育需求,四川电大始终坚持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方针,围绕开放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非学历培训、中高职教育等教育类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例如,依托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针对广大乡村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培养基层干部和技术人才,通过拓展非学历培训形式提升社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学校面向社会大众所提供的类型丰富、各具特色的教育项目,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学习的需求。
4.坚持面向四川发展需要办电大,服务基层助力脱贫攻坚
四川电大长期以来坚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灵活的教育服务,将教育送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将大学办在“田间地头、农民身边”,培养了大量本土型、扎根型的“永久牌”人才。一是为广大乡村地区、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农牧民大学生,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党组织带头人和广大民众的学历层次。例如,通过构建“远程网络学习+本地面授辅导+实践基地培训”的教学模式,开展面向农村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二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致力于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例如,通过田间课堂、农民夜校等方式,开展面向农村实用技术和新兴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三是通过“教育扶智”助力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例如,在理塘县开展免费学历提升项目、特色专业技能培训项目、普通高职教育畅通项目、云教室和机房建设项目等“面”上横向扶贫,并针对对口帮扶村实施奖助学金项目、特色村文化活动室援建等“点”上精准扶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四川电大始终紧跟改革开放时代潮流,坚持践行教育现代化征程,作为一支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实现四川省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区域性教育公平、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走出一条“扎根巴蜀、服务百姓”办教育的发展之路。面向未来,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教育现代化体系构建过程中,四川电大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找准发展转型的方向,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未来四川电大的转型发展方向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新华网,2019)。就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来看,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到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基本确立,发达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用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而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均有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更是提到了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从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尽管在早期错过了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多次教育发展与改革浪潮,然而,近年来经济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培养出适应国际激烈竞争需要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搭建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的理念与电大转型发展的路径息息相关。上述理念所体现的教育个性化、终身化、普及化、信息化特征,与电大长久以来的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然而,教育现代化不仅注重教育的公平,也十分关注融合、共享、智能等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四川电大而言,教育现代化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重大的现实挑战,更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四川电大应借助教育现代化的东风,谋求新跨越,再上新台阶,成为四川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引航者和佼佼者。 1.注重终身学习——提出发展新战略和服务新思想
注重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和趋势,体现了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新认识和对社会发展的新愿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战略任务(新华网,2019)。四川电大也于2018年9月创新性地提出了“五马奔开、一马当先”①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其目的是将四川电大建设成为四川省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终身学习重要支撑平台,为基层百姓提供更加丰富的终身学习资源,成为推动学习型组织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服务。
“五马奔开、一马当先”的发展战略要求四川电大要积极创建四川开放大学,全力办好学历教育,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大力开展特色培训,着力抓好内涵和质量建设,大力推动校区建设,努力办好华新学院。“五马”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来源,而学历教育这“一马”则是排头兵,要围绕“五马”开展二次创业,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升级发展,实现由大到强的新跨越,努力跨入全国开放大学第一方阵。在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高质量的学历教育是四川电大作为一所大学的根本,而独具特色的非学历教育则是学校作为一所新型大学的特质和优势。针对学历教育发展的需求,提升学校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和自我完善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四川电大要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和“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建设,继续探索和构建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制度和模式,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构建更为完善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四川电大要做到“三个服务”:一是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四川电大的教育资源来服务地方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在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和社区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四川各地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二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瞄准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②和“5+1”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需要③,主动对接各市州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需求,积极开展政校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是服务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要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养。
2.注重面向人人——坚持“亲民”气质和“兜底”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中国新闻网,2013),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战略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办教育,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公平开放的学习机会。因此,四川电大应当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把握加快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亲民兜底”,促进教育公平——以“亲民”为旗帜,坚实扎根巴蜀大地,把电大办成老百姓身边的大学;以“兜底”为基础,为各类求学者提供上大学的机会,让教育惠及所有人。
亲民,就是服务社会、贡学于民,引导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终身学习,提升其知识和技能水平,使他们获得成长和进步,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兜底,则是最大限度地为没有被普通高等教育惠及的各类求学者提供上大学的机会,突破时空限制,让学习者们能够时时、处处学习。强调坚持“亲民兜底”,一方面是要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普适性的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也是要为学习者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成长通道。
实施“开放共享、面向人人、贡学于民、育达终身”的办学理念是对“亲民兜底”教育的最好诠释,四川电大要以服务四川全民终身学习为目标,积极参与和推动“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2018年11月召开的四川全省教育大会提出了“教育兴则四川兴,教育强则四川强”这一精准定位(教育部,2019)。为实现教育强省的目标,四川电大将致力于以“亲民兜底”的理念办教育,真正成为坚持“扎根巴山蜀水”的“老百姓身边的大学”。这就要求学校要充分依靠覆盖全川的办学系统网络,充分发挥开放办学、资源共享、系统运作的优势与特色,充分满足全川人民群众对终身学习丰富多彩的需求,力争创建并办好四川开放大学。
3.注重融合发展——强化办学系统和教育质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更加注重融合发展”。融合发展对于四川电大而言,不但是要通过产教融合等教育机制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提升教育质量,更是要通过强化整个办学系统的融合来促进事业发展。要做到融合发展,首先须做到强化办学系统建设,要清楚地认识到系统办学是维系四川电大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于远程开放教育而言,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十分依赖基层办学单位,若其缺失,四川电大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因此,应当汇聚全省办学系统之力,实现面向四川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办学系统更加稳固,生命力更加旺盛,进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未来几年内,四川电大将狠抓系统建设,实施系统建设拓展提升行动计划,消除电大空白县,激活招生“僵尸”点,完善縣级教学点,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大对教学点的培训和支持力度,让教学点恢复活力和热情。
融合发展也对四川电大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做好产教融合,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四川电大一方面应当注重整合全省办学系统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应当重点打造四支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第一支是能够提升四川电大学术影响的高水平远程开放教育研究队伍;第二支是能够针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高质量专业建设和教学的学历教育教师队伍;第三支是由来自各个行业的特殊技能型人才构成的开放教育教师队伍;第四支是能够为各类学习者提供及时有效学习支持服务的基层电大辅导教师队伍。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上,要积极实施“走出去”的策略,寻求与自身适配的“融合点”,加强与行业产业的对接,积极配合社会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切实做好各个产教融合项目的落地落实,实现从“闭门教书”向“以需促教”的转变。 4.注重共建共享——构建四川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知识的传递和获取方式,这使得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进而引发了教育在理念、模式、方法上的巨大变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战略任务,并明确提出要“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进一步提出要“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构建‘ 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新华社,2019)。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基本支撑和保障。基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平台,整合和共享分布在不同教育机构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有助于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与我国大部分省市类似,目前四川省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还不够健全,依然存在着各种教育类型之间缺乏衔接渠道、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低、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困难等问题,特别是面向包含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的学习资源有效供给与整合问题仍亟待解决。在信息化时代,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依托信息技术创造教育服务新业态,通过打造四川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联合全省教育机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该平台依托“互联网+终身教育”的教育服务新模式,通过整合、融通各种教育类型的学习资源、支持服务和学习成果,能够有效地构建起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四川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将采取“一台、一库、一行、N网”的模式,平台由四川终身学习网、四川省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库、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系统以及各类终身学习门户网站等组成。利用该平台,同时依托学校遍布全省城乡的服务网络,可将内容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基层社区和广大乡村,形成服务全省的终身学习体系,更加凸显四川电大的特色和品牌。
五、结语
改革开放40来年,四川电大累计培养了上百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四川的经济社会建设作了出重大贡献。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提出为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川电大也再次站在了发展转型的历史新起点上。应当看到的是,教育现代化对四川电大而言,既是新要求、新任务,同时也是四川电大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只要坚持扎根巴蜀办教育,有效融合共享教育资源,让学习惠及人人、育达终身,就必定能够推动四川电大面向未来的创新、变革和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教育现代化战略任务让四川电大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四川电大应当不忘“亲民兜底”的光荣传统,坚持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方向,在转型发展上狠下功夫。在发展进程中,学校还应当重视内涵建设,巩固和强化办学系统,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围绕建设面向人人的终身学习平台去开拓和努力,扎根巴山蜀水把四川电大办成“老百姓身边的大学”。我们坚信,在通往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四川电大必将为四川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五马奔开、一马当先”是指积极秉承“开放共享、面向基层、贡学于民、育达终身”的开放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四川电大继续教育主力军作用,坚持继续教育己任,坚持开放教育方向,坚持学习型社会建设宗旨,以学历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为突破口,以特色培训为新增长点,以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创建四川开放大学为目标,积极开展二次创业,大力实施“五马奔开、一马当先”战略。
②“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在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提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干”是指做强“主干”,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多支”则是指发展“多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五区协同”是指强化统筹,推动四川省各经济区域协同发展。详见: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7-02/1231171.html。
③“5+1”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四川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5+1”现代产业体系。详见:四川日报2018年11月17日第1版。
参考文献:
[1]葛道凯(20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30年开放实践与新时期新使命[J]. 中国高教研究,(1):4-7.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2019-07-15]. 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6-03/17/content_38053101_2.htm.
[3]国家教委(1988). 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EB/OL]. [2019-07-15].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940.html.
[4]國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1989).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8[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5]教育部(2019). 四川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全面绘就四川教育改革发展新蓝图 [EB/OL]. [2019-07-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3165/201903/t20190314_373389.html.
[6]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处(2018). 四川省教育厅举行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授牌仪式[EB/OL]. [2019-07-15]. http://www.scrtvu.net/info/1030/5691.htm. [7]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6).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大事记(1979年-2008年)[EB/OL]. [2019-07-16]. http://news.scrtvu.net/info/1009/6829.htm.
[8]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9a).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学校概况[EB/OL]. [2019-07-15]. http://www.scrtvu.net/xxgk/bxcj.htm.
[9]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9b). 电大40年,向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EB/OL]. [2019-07-15]. http://www.scrtvu.net/info/1030/5900.htm.
[10]四川廣播电视大学志编纂委员会(2019).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志[M]. 成都:四川远程电子出版社.(出版中)
[11]四川新闻网(2019).四川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发布 全省共有高校139所[EB/OL]. [2019-08-28].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90723/000982130.html.
[12]新华社(201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 [2019-07-15].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
[13]新华网(2018).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9-07-17]. 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8/c_1123872025.htm.
[14]新华网(201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19-07-1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23/c_1124154392.htm.
[15]在线学习(2019).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尹析明:电大最重要的是找准前进的方向[EB/OL]. [2019-08-26].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UyMzk1OA==&mid=2653060888&idx=1&sn=8e8e09813c99423a1dc2cb3d623dd73&chksm=3f253c497e999da9db4bfdd668d6991&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66826420361&sharer_shareid=856da838df43286aa4121b9491884f13#rd.
[16]中国新闻网(2013).习近平: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EB/OL]. [2019-07-15].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9-26/5323368.shtml.
收稿日期 2019-07-17
责任编辑 谭明杰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广播电视大学;终身学习;开放大学;40周年
一、引言
在中国改革开放41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办的广播电视大学亦走过了近41年的光辉历程。41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整个国家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华网,2019)。在上述教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坚持建设学习型社会,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在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体系中,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四川电大”)多年来扎根巴蜀,勤耕不辍,坚持“开放办学、资源共享、系统运作”的优势与特色,为四川省高等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特有贡献,为广大求学者搭建了一条便捷的圆梦之路。
四川电大成立于1979年,今年正值40周岁。面对国家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四川电大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深度思考如何在教育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引领构建现代化的四川终身学习体系,满足全川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进而明确学校未来转型升级发展的方向,努力使学校成为构建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典型和中心。
二、历史征途中四川电大的前进之路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期,而当时世界的普遍状况则是“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华网,2018)。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征程,但国家却面临着因多年的高等教育断层而造成的人才奇缺困境。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借鉴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式学习”经验,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心下,费省效宏的广播电视大学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建设起来。电大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满足广大学子渴求进入大学的愿望同时,也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培养出大批各行各业需要的人才,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1.学历教育补偿阶段(1979年至1988年)
1979年,四川电大经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建。如何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客观条件下,贯彻国务院提出的“努力把广播电视大学办好”的要求,建设能够满足四川改革开放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的广播电视大学,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难题。
在学历教育补偿阶段,四川电大的主要发展历史和办学情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1)管理体制方面。198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广播电视大学管理体制的通知》,决定将省广播电视大学在各地设立的工作站下放给各市、地、州领导管理,并将其改制为电大分校,同时规定,各地电大分校由所在地区人民政府自行审批建立(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6)。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正式明确省级、地区、县级、机关和企事业电大接受同级人民政府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体制(国家教委,1988)。至此,四川电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以行政规定的形式被确定下来。(2)专业设置方面。从1979年开设工科类机械、电子两个专业,到1988年招收6大类26个大专专业以及工科、经济两大类7个中专专业(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6),经过最初十年的发展,四川电大的专业设置已初具规模。(3)学生规模方面。从1979年至1988年期间,四川电大累计培养了专科毕业生79588名。截至1988年,学校的在校学生规模为55706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6),该年学校的专科招生數约占当年四川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数的38%(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1989)。上述数据表明,在建校后的前十年里,四川电大为四川省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校生数和招生数均已具相当规模。
在学历教育补偿阶段,四川电大办学的特点是“先上马后备鞍”,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四川电大只能在上级主管部门设定的办学机制内,根据方针政策和目标任务,自行探索管理制度、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设置。在这过程中,办学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学校保质高量地完成了历史交予四川电大的学历教育补偿任务,为四川省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改革调整探索阶段(1989年至1998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这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电大的学历教育补偿任务基本完成(葛道凯,2009)。依靠前十年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经验和声誉,跟随着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步伐,四川电大开始探索新的办学形式和途径。 在改革调整探索阶段,四川电大的主要发展历史和办学情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1)管理体制方面。1990年,四川省教委印发《关于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的意见》(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6),为四川省各级电大的设置、审批、编制、经费等确定了行政依据,也明确了各级电大的职责和管理体制,为办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2)学生规模方面。1989年至1998年期间,四川电大累计培养了专科毕业生81921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志编纂委员会,2019),基本与上一个十年相当。截至1998年,学校的在校学生规模为97836人(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6),相较十年前增长前76%。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逐步恢复和快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有所下滑。同全国其他电大一样,四川电大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寻求新的发展途径。(3)办学类型方面。1991年,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在四川电大内设立“四川燎原广播电视学校”,主要为农村基层干部、初级农技人员、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和广大农民提供基于广播电视的非学历培训服务。在1990年和1993年,四川电大分别探索举办了成人预科和普通专科班预科,尝试为求学者提供大学前的预备教育。1995年,四川电大开始招收“注册视听生”,为学习者提供免试参加电大学习的机会(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志编纂委员会,2019)。新的办学类型扩大了四川电大的办学规模,为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改革调整探索阶段,四川电大继续开展学历补偿教育,在日益严峻的招生形势下,积极调整办学系统管理体制,探索新的办学类型,服务更广大的人群,走出一条从单一的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向多类型、多层次教育类型的办学模式转变之路。
3.开放教育拓展阶段(1999年至今)
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呈现出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为了使得教育事业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1999年国务院转批由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进入21世纪,四川电大牢牢把握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制约事业发展的各项挑战,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努力发展开放教育,积极探索终身教育。
在开放教育拓展阶段,四川电大的主要发展历史和办学情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1)办学类型方面。四川电大在拓展办学类型上的关键举措有:一是从1999年开始,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并于2005年顺利通过该试点项目的总结性评估,开放教育至今仍是四川电大的主要办学项目;二是从2004年开始,参与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三是从2007年开始,举办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以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立足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终身教育方面。四川电大在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上的关键举措有:一是从2016年开始,承担省教育厅委托的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管理、运行任务;二是经省教育厅同意,2018年在四川电大成立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开展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业务指导、资源开发、政策咨询、信息服务、人员培训等工作(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处,2018)。(3)学生规模方面。随着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实施,四川电大的学生规模基本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势头。2018年,四川电大招生规模达到66456人,成为四川省学生人数最多的大学,学生规模在全国省级电大(开大)位居前茅。
在开放教育拓展阶段,四川电大发挥自身在继续教育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在办好以开放教育为主的学历继续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在加速和促进四川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公平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四川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四川電大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
四川电大成立40年以来,始终坚持紧紧跟随改革开放步伐,与时代潮流同步。在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四川电大不忘“服务中华振兴、服务四化建设”的初心,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大道,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高级专门技能型人才。建校以来,累计培养了大、中专毕业生超过105万人,“十三五”前3年年均开展非学历培训20万人次、社区教育70万人次,9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了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农村(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9a)。秉持“开放共享、服务基层、贡学于民、育达终身”的办学理念,依托覆盖全省城乡的办学网络系统(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9b),四川电大把大学办到了老百姓身边,为四川改革开放各条战线培养出了大量中坚力量,在这过程中也累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
1.坚持扎根巴蜀大地办电大,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扎根巴蜀、面向基层”是四川电大自创建以来一直坚持的办学道路,截至2019年春季,全省共有21所市(州)级电大、111所县级电大分校以及8所市级社区大学、42所县级社区教育学院、621个乡镇社区学校、4000多个村教学站,是目前全国办学系统最为完善的省级电大之一。四川电大发挥遍布全省的办学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等优势,通过责权分明的层级管理体制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以高效、迅速的网络优势将教学支持服务传送到基层,为身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老百姓提供优质便利的学习资源。同时,学校也十分注重办学的开放性和公益性,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教育均衡、公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另一方面来看,面向基层的办学理念也为四川电大创造了无限的机会。尽管2019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5.39%(四川新闻网,2019),但仍有超过一半的适龄人口无法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院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难以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办教育,而四川电大则坚持运用自身覆盖全川的办学系统网络让他们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此同时,也拓展了自身的办学规模,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2.坚持以人民為中心办电大,让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电大从创立之初开始,就与其他有入学门槛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同,是一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向全民、开放共享的大学,这样的使命和追求决定了学校要坚持将人民群众在教育上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放在首位,始终致力于实现教育机会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川电大建校后的前十年,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因历史原因被耽误的一代人提供补偿教育,招生对象主要包括在职工人、党政管理干部、待业青年等。这一时期,四川电大始终秉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为四川改革开放各条战线培养急需人才。例如,中国百名“改革先锋”之一的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先生就是四川电大1979级电子专业学生(在线学习,2019),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最早一批民营企业家之一。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四川电大依然坚持“开放共享、有教无类”的宗旨,将价值追求集中在“为人民群众服务”和“为国家建设服务”上。直至今日,四川电大的主要服务对象依然是来自不同行业的在职学习者,学校较低的入学门槛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从而让他们的人生因为有了更多机会而焕发出新的光彩。
3.坚持与时俱进办电大,深化教育改革与时代同步
先进的技术手段是远程教育的重要支撑,四川电大紧紧跟随科技发展脚步,不断地更新教育技术手段。从上世纪80年代的广播电视教学,到9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再到2000年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教学,四川电大始终重视在教育技术及相关设施上的投入。近年来,学校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实现远程教育泛在化、云端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他们提供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水平。四川电大在借助现代教育理念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同时,又反过来依托教育信息化推动现代教育理念的实施,力争在激烈的在线教育市场竞争中占据“蓝海”优势。为了适应国家改革开放需要、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社会大众教育需求,四川电大始终坚持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方针,围绕开放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非学历培训、中高职教育等教育类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例如,依托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针对广大乡村地区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以培养基层干部和技术人才,通过拓展非学历培训形式提升社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学校面向社会大众所提供的类型丰富、各具特色的教育项目,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学习的需求。
4.坚持面向四川发展需要办电大,服务基层助力脱贫攻坚
四川电大长期以来坚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灵活的教育服务,将教育送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将大学办在“田间地头、农民身边”,培养了大量本土型、扎根型的“永久牌”人才。一是为广大乡村地区、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农牧民大学生,提升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党组织带头人和广大民众的学历层次。例如,通过构建“远程网络学习+本地面授辅导+实践基地培训”的教学模式,开展面向农村人才的“订单式”培养,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二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致力于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例如,通过田间课堂、农民夜校等方式,开展面向农村实用技术和新兴职业技能的培训活动。三是通过“教育扶智”助力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例如,在理塘县开展免费学历提升项目、特色专业技能培训项目、普通高职教育畅通项目、云教室和机房建设项目等“面”上横向扶贫,并针对对口帮扶村实施奖助学金项目、特色村文化活动室援建等“点”上精准扶贫,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四川电大始终紧跟改革开放时代潮流,坚持践行教育现代化征程,作为一支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实现四川省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区域性教育公平、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走出一条“扎根巴蜀、服务百姓”办教育的发展之路。面向未来,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教育现代化体系构建过程中,四川电大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找准发展转型的方向,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未来四川电大的转型发展方向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新华网,2019)。就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过程来看,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到二十世纪70年代之后基本确立,发达国家实现教育现代化用了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而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是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均有对“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更是提到了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从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尽管在早期错过了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多次教育发展与改革浪潮,然而,近年来经济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创造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开展教育现代化建设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培养出适应国际激烈竞争需要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搭建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的“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的理念与电大转型发展的路径息息相关。上述理念所体现的教育个性化、终身化、普及化、信息化特征,与电大长久以来的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公平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然而,教育现代化不仅注重教育的公平,也十分关注融合、共享、智能等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四川电大而言,教育现代化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重大的现实挑战,更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四川电大应借助教育现代化的东风,谋求新跨越,再上新台阶,成为四川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引航者和佼佼者。 1.注重终身学习——提出发展新战略和服务新思想
注重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和趋势,体现了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新认识和对社会发展的新愿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战略任务(新华网,2019)。四川电大也于2018年9月创新性地提出了“五马奔开、一马当先”①的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其目的是将四川电大建设成为四川省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终身学习重要支撑平台,为基层百姓提供更加丰富的终身学习资源,成为推动学习型组织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服务。
“五马奔开、一马当先”的发展战略要求四川电大要积极创建四川开放大学,全力办好学历教育,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大力开展特色培训,着力抓好内涵和质量建设,大力推动校区建设,努力办好华新学院。“五马”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来源,而学历教育这“一马”则是排头兵,要围绕“五马”开展二次创业,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升级发展,实现由大到强的新跨越,努力跨入全国开放大学第一方阵。在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高质量的学历教育是四川电大作为一所大学的根本,而独具特色的非学历教育则是学校作为一所新型大学的特质和优势。针对学历教育发展的需求,提升学校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水平和质量,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进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和自我完善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四川电大要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终身学习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和“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建设,继续探索和构建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的制度和模式,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构建更为完善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四川电大要做到“三个服务”:一是服务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四川电大的教育资源来服务地方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在基层干部、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和社区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为四川各地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二是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瞄准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②和“5+1”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需要③,主动对接各市州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需求,积极开展政校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三是服务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要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养。
2.注重面向人人——坚持“亲民”气质和“兜底”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中国新闻网,2013),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战略任务的实施过程中,要更加注重面向人人办教育,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公平开放的学习机会。因此,四川电大应当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把握加快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坚持“亲民兜底”,促进教育公平——以“亲民”为旗帜,坚实扎根巴蜀大地,把电大办成老百姓身边的大学;以“兜底”为基础,为各类求学者提供上大学的机会,让教育惠及所有人。
亲民,就是服务社会、贡学于民,引导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终身学习,提升其知识和技能水平,使他们获得成长和进步,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兜底,则是最大限度地为没有被普通高等教育惠及的各类求学者提供上大学的机会,突破时空限制,让学习者们能够时时、处处学习。强调坚持“亲民兜底”,一方面是要为广大学习者提供普适性的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也是要为学习者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成长通道。
实施“开放共享、面向人人、贡学于民、育达终身”的办学理念是对“亲民兜底”教育的最好诠释,四川电大要以服务四川全民终身学习为目标,积极参与和推动“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2018年11月召开的四川全省教育大会提出了“教育兴则四川兴,教育强则四川强”这一精准定位(教育部,2019)。为实现教育强省的目标,四川电大将致力于以“亲民兜底”的理念办教育,真正成为坚持“扎根巴山蜀水”的“老百姓身边的大学”。这就要求学校要充分依靠覆盖全川的办学系统网络,充分发挥开放办学、资源共享、系统运作的优势与特色,充分满足全川人民群众对终身学习丰富多彩的需求,力争创建并办好四川开放大学。
3.注重融合发展——强化办学系统和教育质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更加注重融合发展”。融合发展对于四川电大而言,不但是要通过产教融合等教育机制与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提升教育质量,更是要通过强化整个办学系统的融合来促进事业发展。要做到融合发展,首先须做到强化办学系统建设,要清楚地认识到系统办学是维系四川电大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于远程开放教育而言,面向学习者的学习支持服务十分依赖基层办学单位,若其缺失,四川电大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因此,应当汇聚全省办学系统之力,实现面向四川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办学系统更加稳固,生命力更加旺盛,进而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未来几年内,四川电大将狠抓系统建设,实施系统建设拓展提升行动计划,消除电大空白县,激活招生“僵尸”点,完善縣级教学点,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大对教学点的培训和支持力度,让教学点恢复活力和热情。
融合发展也对四川电大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做好产教融合,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四川电大一方面应当注重整合全省办学系统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应当重点打造四支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第一支是能够提升四川电大学术影响的高水平远程开放教育研究队伍;第二支是能够针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高质量专业建设和教学的学历教育教师队伍;第三支是由来自各个行业的特殊技能型人才构成的开放教育教师队伍;第四支是能够为各类学习者提供及时有效学习支持服务的基层电大辅导教师队伍。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上,要积极实施“走出去”的策略,寻求与自身适配的“融合点”,加强与行业产业的对接,积极配合社会治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切实做好各个产教融合项目的落地落实,实现从“闭门教书”向“以需促教”的转变。 4.注重共建共享——构建四川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知识的传递和获取方式,这使得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进而引发了教育在理念、模式、方法上的巨大变革。《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的战略任务,并明确提出要“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进一步提出要“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构建‘ 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新华社,2019)。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基本支撑和保障。基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平台,整合和共享分布在不同教育机构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有助于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
与我国大部分省市类似,目前四川省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还不够健全,依然存在着各种教育类型之间缺乏衔接渠道、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低、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困难等问题,特别是面向包含老年教育、社区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的学习资源有效供给与整合问题仍亟待解决。在信息化时代,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依托信息技术创造教育服务新业态,通过打造四川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联合全省教育机构、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目标。该平台依托“互联网+终身教育”的教育服务新模式,通过整合、融通各种教育类型的学习资源、支持服务和学习成果,能够有效地构建起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四川终身学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将采取“一台、一库、一行、N网”的模式,平台由四川终身学习网、四川省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库、四川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系统以及各类终身学习门户网站等组成。利用该平台,同时依托学校遍布全省城乡的服务网络,可将内容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基层社区和广大乡村,形成服务全省的终身学习体系,更加凸显四川电大的特色和品牌。
五、结语
改革开放40来年,四川电大累计培养了上百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四川的经济社会建设作了出重大贡献。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提出为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四川电大也再次站在了发展转型的历史新起点上。应当看到的是,教育现代化对四川电大而言,既是新要求、新任务,同时也是四川电大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只要坚持扎根巴蜀办教育,有效融合共享教育资源,让学习惠及人人、育达终身,就必定能够推动四川电大面向未来的创新、变革和发展。“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的教育现代化战略任务让四川电大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四川电大应当不忘“亲民兜底”的光荣传统,坚持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方向,在转型发展上狠下功夫。在发展进程中,学校还应当重视内涵建设,巩固和强化办学系统,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围绕建设面向人人的终身学习平台去开拓和努力,扎根巴山蜀水把四川电大办成“老百姓身边的大学”。我们坚信,在通往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四川电大必将为四川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作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①“五马奔开、一马当先”是指积极秉承“开放共享、面向基层、贡学于民、育达终身”的开放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四川电大继续教育主力军作用,坚持继续教育己任,坚持开放教育方向,坚持学习型社会建设宗旨,以学历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为突破口,以特色培训为新增长点,以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创建四川开放大学为目标,积极开展二次创业,大力实施“五马奔开、一马当先”战略。
②“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是在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提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干”是指做强“主干”,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多支”则是指发展“多支”,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五区协同”是指强化统筹,推动四川省各经济区域协同发展。详见: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7-02/1231171.html。
③“5+1”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四川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5+1”现代产业体系。详见:四川日报2018年11月17日第1版。
参考文献:
[1]葛道凯(2009).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30年开放实践与新时期新使命[J]. 中国高教研究,(1):4-7.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2019-07-15]. 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6-03/17/content_38053101_2.htm.
[3]国家教委(1988). 广播电视大学暂行规定[EB/OL]. [2019-07-15].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xxgk_81940.html.
[4]國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1989).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8[M].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5]教育部(2019). 四川召开全省教育大会全面绘就四川教育改革发展新蓝图 [EB/OL]. [2019-07-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3165/201903/t20190314_373389.html.
[6]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处(2018). 四川省教育厅举行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授牌仪式[EB/OL]. [2019-07-15]. http://www.scrtvu.net/info/1030/5691.htm. [7]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6).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大事记(1979年-2008年)[EB/OL]. [2019-07-16]. http://news.scrtvu.net/info/1009/6829.htm.
[8]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9a).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学校概况[EB/OL]. [2019-07-15]. http://www.scrtvu.net/xxgk/bxcj.htm.
[9]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宣传部(2019b). 电大40年,向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EB/OL]. [2019-07-15]. http://www.scrtvu.net/info/1030/5900.htm.
[10]四川廣播电视大学志编纂委员会(2019).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志[M]. 成都:四川远程电子出版社.(出版中)
[11]四川新闻网(2019).四川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发布 全省共有高校139所[EB/OL]. [2019-08-28].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90723/000982130.html.
[12]新华社(201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 [2019-07-15].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
[13]新华网(2018).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9-07-17]. 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8/c_1123872025.htm.
[14]新华网(201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 [2019-07-16].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23/c_1124154392.htm.
[15]在线学习(2019).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尹析明:电大最重要的是找准前进的方向[EB/OL]. [2019-08-26].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UyMzk1OA==&mid=2653060888&idx=1&sn=8e8e09813c99423a1dc2cb3d623dd73&chksm=3f253c497e999da9db4bfdd668d6991&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66826420361&sharer_shareid=856da838df43286aa4121b9491884f13#rd.
[16]中国新闻网(2013).习近平: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EB/OL]. [2019-07-15].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9-26/5323368.shtml.
收稿日期 2019-07-17
责任编辑 谭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