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大湾区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由专业转向专业群的变化,本文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为例,探讨了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建群基础、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与举措。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通过不断完善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對外交流与合作,以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发挥侨乡优势,探索出具有侨乡特色的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发展模式。
  关键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水平专业群;大湾区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012-03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启动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1]。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由专业转向专业群,是专业设置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变革基层教学组织的结果[2]。如何组建专业群,组建专业群应遵循怎样的组群逻辑,成为高职院校探索专业群建设的核心问题,在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中,出现了以院建群和以群建院两种典型模式[3]。本文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大湾区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与实践为例。
  一、组群逻辑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技术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一代通信技术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4]。江门市“十三五”期间市委十三次全会提出要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江门经济发展新支柱之一,引领全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塑造产业新优势。江门将推动在“十四五”期间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一批超千亿、超五百亿的产业集群,将产生大量的信息技术类交叉复合型岗位,新一代信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巨大。目前,江门市正在大力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助力江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提升国际竞争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目前,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链涉及细分领域众多,产业链上游主要有通讯模块、芯片等元器件制造和技术支持厂商;产业链中游主要是智能产品研发和生产制造企业;产业链下游则是产品应用企业,如智能家居等[5]。近年来,传统企业逐渐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到生产过程中,将智能设备间相互孤立的数据和信息打通形成闭环;通过收集和处理、分析与挖掘等手段,反馈产业链上游和中游影响下游,而产业链核心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是在产业链的中下游。为契合区域产业的发展,精准对接江门“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所布局重点发展产业,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组建了以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专业为龙头,以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等4个专业为特色支撑的高水平专业群,群内各专业服务同一产业,在教学资源建设、合作企业方面均可以实现共建、共享、共用,且各专业分工明确,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二、建群基础
  江门职业技术学校专业群现有专任教师4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硕士以上学历学位32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0%以上,拥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此外,学校聘请了华为、海信等行业领先企业的工程师34人作为专业群的兼职教师,承担50%以上的技能实训课和顶岗实训课任务。专业群内已建成“双向双岗轮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对群内各专业实施“双带头人”培养。专业群拥有三十多个校内专业实训室,与企业共建了九十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二十余个基地实现了专业共享,其中2个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借鉴“校中厂”管理理念健全实训室规章制度,提升实训基地管理水平,形成实践教学、社会服务、技术服务等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专业群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投入较大,已累计投入近三千万的建设经费;建有省级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群内大部分专业间的课程资源已实现共享。
  学校专业群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技能竞赛成果丰硕,形成了国家、省、校的技能竞赛架构。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累计获省级三等奖(含)奖项一百多项,国家级奖项十多项。教科研成果丰硕,专业群对接大湾区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链,联合行业知名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平台,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专业群建有信息安全、大数据应用、智能制造等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移动江门分公司投入总值接近三百万元的设备与专业群共建“5G+”联合创新应用实验室,这些平台的建立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提高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三年来共承担了省市级科研项目六十多项,承担横向课题一百多项,合同到账经费接近三百万元,获得各类专利和软件二十多项。专业群社会服务成效显著,积极对接大湾区社会服务建设,向相关产业链企业输送人才,提供技术培训和技能服务,输出优质教育资源,科技应用推广等服务,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江门地区企业一千余人次开展技术培训。
  三、建设目标
  学校计划通过五年左右的建设,把专业群建成与大湾区产业精准对接、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服务强的省内领先的高水平特色专业群;以党建和课程思政为引领,以华侨精神为传承,建设大湾区新一代信息产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技术开发与培训基地和产教深度融合基地;依托学校“一会两平台”,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和协同服务平台,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建设校企联合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教师提升职业能力和企业员工培训的平台;深化提质增优改革,建设优质教学与实验实训环境;校企共建共享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省级教学资源库并向全国推广应用,构建贯通产业、技术和专业的校企育人环境,形成“实验实训、技术开发、技术培训”多功能一体化平台;创新培养模式,服务大湾区,利用大湾区江门人才岛科创中心落户学校的契机,依托华为ICT学院、迪浪大数据学院等产业学院及校企联合工程中心,形成“以项目开发为引擎”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将思政教育、创新创业、工匠精神和华侨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学校致力于全面提升专业群的社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专业群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力争让技能竞赛及创新创业比赛国家级奖项取得更大突破;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拓宽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与“一带一路”沿途的国外高校在师资培训和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   四、建设内容与举措
  学校高度重视专业群的建设。领导班子积极发挥核心作用,紧密团结全体教职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力以赴推进专业群各项建设任务,扎实落实各项举措,建立专业群项目实施组织体系、项目过程管理与监控体系、项目考核评价与激励体系,对专业群建设实施动态监控与进度跟踪,确保各项专业群建设任务按时按序高效高质完成。专业群建立由校内、校外、第三方机构组成的三方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学和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评价,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质量年报和标准进行分析和诊断,通过建立专业群与群内各专业的动态调整制度。预计在未来五年的专业群建设周期中,可累计获得各项建设经费投入达3000万元,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技能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和评价、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的保证专业群建设按建设进度稳步推进。
  专业群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学校将积极推行“以产品开发为引擎”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宽基础活模块”的建设思路,植入行业的岗位课程模块,将企业新技术和新规范及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培养过程,构建“底层共享(专业群平台课程)、中层分立(专业核心课程)、高层互通(岗位课程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并依据产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岗位课程模块,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实现专业群学生按需分流。
  专业群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积极推动与落户学校的大湾区江门人才岛科创中心华为、腾讯、IBM等入驻企业联系,寻求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加强与海信、粤嵌科技等2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科技研发、员工培训、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现代学徒制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探索创新型“虚拟订单班”培养模式,成立创新型“虚拟订单班”,每年从大学二年级学生中择优作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既满足了企业对设计研发和营销等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了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 (2019-01-24)[2021- 03-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754759589540503&wfr=spider&for=pc.
  [2] 孫凤敏,王斌,潘珂,等. 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办学、高标准引领的新思路——2019年全国高职教育研究论坛综述[J]. 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6):29-34.
  [3] 李彦江. “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内涵、价值与路径[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99-104.
  [4] 罗勇强. 珠江委党组中心组举办扩大学习会深入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J]. 人民珠江,2019,40(03):02.
  [5] 王福强. 建设先行示范区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解读[J]. 特区实践与理论,2019(05):63-67.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其他文献
摘 要:考试焦虑作为新时代的一种焦虑情绪,会对认知、情感、心理状态甚至人格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影响身心健康。本文通过使用TAI量表对随机抽取的泰州地区2所高职院校430名在校学生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普遍具备考试焦虑,且焦虑水平不低;在考试焦虑的二个维度中,情绪性高于忧虑性;高职学生考试焦虑存在年龄和城乡的差异;高职学生考试焦虑存在性别、贫困程度以及年级的显著性差异;高职学生考试焦虑不存在是否独
期刊
摘 要:新文科建设旨在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宽广、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文科卓越人才,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构建新的学科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涉外语类学科跨文化思辨能力的训练。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为例,介绍新文科视野下将德语强化教学与跨文化思辨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实践经验,为培育具备文化自信、独立思考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跨学科知识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
期刊
摘 要:本文从大学生“短视频热”现象切入,分析了互联网短视频在育人模式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了互联网短视频在高校育人模式中的困境,提出“三步走”路径策略,即通过打造高校育人短视频内容的制作团队,定期培训团队的运营知识和操作技能,搭建对用户有价值的实用图解信息数据库,进一步对用户群体精准施策,取得“乐融于学”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育人模式;高校;短视频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关系着学前教育的质量,掌握县域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流动的现状和原因,有助于优化师资配置,助力地方幼教发展。对四川省内江市各区县幼儿园师资配置调查的结果显示,学前教育师资配置存在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园际之间不均衡等问题,教师队伍存在收入待遇低、劳动关系不够稳定、职业幸福感不高、队伍流动性大、专业发展比较受限等问题。因此,为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
期刊
摘 要:法律术语是法律的核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法律骨架”作用。法律翻译的关键在于对法律术语的精准把握,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把握好法律术语翻译的标准和原则,还要从法律术语翻译中法律术语的概念和构件、法律词汇、法律文化、法律规范和比较法律等“五个维度”入手,弄清法律术语的内在渊源,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法律术语翻译工作。  关键词:法律术语;翻译策略;刑法罪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农村党员是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点和坚强后盾。探究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对增强新时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农村经济不断发展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增强农村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也是一项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伟大工程,本文以交城县段村为例,通过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研究农村党员的政治思想状况,挖掘其中的不足,提出對策建议,为解决新时代农村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留存的普
期刊
摘 要:创建平安高校,是建设平安中国的重要内容,是增强高校师生安全感与满意度的基础条件,是推进“三全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当前,平安高校建设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挑战依然严峻。本文通过实践调研,采用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索通过强化思想引领,铸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推进警校联动,扎紧校园安全“防护网”;加强群防群治,筑起平安校园“金钟罩”;狠抓“六进公寓”,升级公寓安全“防火墙”等途
期刊
摘 要:食堂餐饮浪费现状研究是大学食堂服务建设的紧要课题。高校应研究校内各个餐厅的餐饮浪费现状,了解学生对本校餐厅饮食节约的态度,进而找到相关管理部门厉行节约的工作重点,督促食堂整改并提倡节俭行为。200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高等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高等学校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对学校而言,研究食堂餐饮浪费现状是推动校园餐饮管理制度化、推
期刊
摘 要:音乐剧与电影之间的渊源由来已久,电影作为最容易传播的艺术形式之一和音乐剧一样作为舶来品从大洋彼岸传来,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与喜爱。音乐剧与电影作为两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目前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来看,电影同音乐剧的互动在艺术作品中的联系愈加密切,甚至在歌舞片内部还逐渐产生了可以被看作“音乐剧电影”这样一种子类型。本文主要针对音乐剧电影进行研究,研究的意义在于明确不同类型音乐剧电影的特点,通过对几
期刊
摘 要:大自然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延续的基础与保障,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将大众的视线再次拉回到人与自然何以相处的传统命题上。本文试图从英国人类学家英格尔德提出的“栖居视角”出发,以生物与环境的动态协同弥合自然与文化的分裂阻隔,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特殊背景下,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