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应否干预危机?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e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各国中央银行来说,自由放任是对目前金融市场状况正确的处理方法。而只有当美国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严重下滑时,美联储才应降低利率
  
  为了遏制最近数月来次级抵押贷款坏账所引发的信贷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可谓殚精竭虑。
  它们都通过放松隔夜拆借资金的方式,向全球经济体系中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此外,美联储还降低了商业银行贴现窗口的利率,并鼓励银行拆入期限更长的资金,特别是针对那些持有次级贷款的银行。而现在,市场的焦点又集中于美联储是否降息,金融机构对此寄予了厚望。
  与之相反的是,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并没有采取任何特别行动。而且,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 King)和其他几位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压低市场利率、让信贷变得更为容易获取的方式来阻止危机发生和扩散,等于是不问是非地给金融机构提供某种最终担保,这很可能给市场带来“道德风险”。
  也就是说,那些现在被危机困扰的对冲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会继续不负责任地发放高风险贷款,只要他们心里料定,各大央行会在他们陷入泥潭时出手把他们拉上来。
  但是,也有观点主张,金融市场本来就应该接受一次危机的洗礼,让那些近年来不计后果的投资付出代价。
  我个人也一贯反对政府对任何特定的私人企业出手相救。即使对那些大型制造业企业、金融机构或服务业企业而言,我也不能认同所谓企业“大到不能破产”的说法。我尤其反对美联储在20世纪90年代对私人投资者施压,要求他们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注资的做法。如果美联储或其他央行继续为那些盲目投资且过度融资的对冲基金或其他金融机构施以援手,那将是错上加错的,他们终将为此付出代价。对于那些因为给信用记录不良者大量发放高风险贷款而面临破产的机构,更不能抱有任何同情。
  过去数年中,利率水平处于低谷,而房屋价格则大幅飙升,新的风险管理工具及包含新的风险组合的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过去通常被认为信用不足的人都能轻易拿到房屋贷款,就毫不奇怪了。由于利率开始骤然上升(特别是那些评级较低的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或由于房价上涨趋势的严重放慢,很多这样的贷款都会变成坏账。
  不过,持有这样观点的人显然忽视了一个事实,即现在无法偿还贷款而不得不变卖其房产的人,仍然可以通过卖掉房子,从中获取多于其支出的收益,因为现在的房价依然远远高于他们当初借入低廉的贷款购买房屋时的价格。
  因此,“自由放任”(laissez faire),就是对目前情况正确的处理方法。那么,各家央行是不是就应该完全无所作为呢?
  如果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只限于一些对冲基金和金融机构资产遭遇大幅缩水甚至破产,那么央行的不作为无疑是正确的。
  美联储近期的干预,也出于其他因素的考虑,即对金融市场的动荡将会蔓延到实体经济,进而影响就业、投资和美国社会福利的担忧。同样的担心也适用于欧洲和亚洲。
  这些干预行为的目的,都明确指向保持动荡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金融经济系统的稳定,而不是拯救某家特定的公司或贷款机构。
  虽然美联储和其他央行的这种做法还不能算愚蠢,也有可能是正确的,不过我仍然认为,他们应该严格遵守过去几十年来使他们得以立身的准则。那就是,央行制定的政策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是建立在那些影响广泛的经济发展指标——包括失业率、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等——之上的。
  只有当这些主要经济指标出现严重下滑时,中央银行才应该降低利率。而既然目前失业水平仍然很低,通货膨胀率适中,状况恶化的指标清单中就只有美国的GDP增长率了。至于未来的经济走势如何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至于欧洲、日本和其他主要市场,目前看来,经济增长依旧相当活跃。
  综上所述,我认为各国央行应该对经济基本面受到损害的征兆保持高度警惕,但在此类现象实际发生之前,应努力避免任何形式的轻举妄动。否则,央行的行事准则会变得模糊不清,人们会怀疑央行的货币政策不是基于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的考虑而做出的,而是受到房地产市场、信贷市场或其他特定市场的掣肘。这对经济和央行本身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
  
  作者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其他文献
“逆向思维”挽救了一度陷入非理性恐慌的香港市场,内地对港开放个人海外投资更使H股屡创新高    2007年8月H股市场的波动,可以说是我14年来跟踪中国股票看到的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H股在7月24日创出23472点的新高之后,开始受到美国次级抵押信贷市场风暴影响。特别是进入8月,几只对冲基金在次级抵押信贷危机重创之下面临破产,从而引起大量对冲基金降低借贷,全球市场立刻资金紧缩,使得欧洲央行和美联
期刊
“即使中国明天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水污染问题的基本解决,恐怕也要30年甚至40年时间”。那么,今天我们该怎样起步?    8月26日下午,正在北京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开始审议数部法律。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系首次进入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审议程序。   《水污染防治法》出台于1984年,曾在1996年经过第一次修订。此番再次修订,意义非同寻常,仅新增条款就
期刊
政府力推、户籍人口较少、区域发展均衡,使得珠海能够先行一步,下一个挑战是教育标准化    “今后珠海人不论经济条件如何,至少可以读到高中毕业,或者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8月29日,距离开学仅两天,珠海市教育局局长钟以俊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显得踌躇满志。  他描述自己当前的状态是,“压力很大,但也很兴奋”。   自今年9月1日起,珠海翻开了新的一页:全市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对象是拥有
期刊
北京楼市的疯狂,只是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这场房价洪流的一个缩影    买与不买,是个问题     立秋已过,北京的气温不降反升,“秋老虎”挟夹着秋雨一直盘桓在这座城市上空。比天气更加溽热的则是北京的楼市。  7月4日,一位网名叫做“赵家小宝”的网友,在博客里记录了自己买房的戏剧化经历。他的真实身份是北京一家网络广告公司的总经理。 赵在半年前看中了北京北部亚运新新家园的一套二手房,准备投资,因户型
期刊
当房价狂涨、投资性需求成为“出笼老虎”之后,如何对待急速膨胀的投资需求,已成为当前中国房地产问题的关键所在    【编者的话】  2007年8月公布的最新房地产数据热得发烫,也令宏观调控部门脸红。始于2006年下半年的这场房价狂飙如脱缰的野马,在中国政府连施重手后丝毫未现减速迹象,反而在短暂的震动后迅速发起新一轮冲刺,中国楼市深陷“屡调屡涨”、“屡涨屡调”的怪圈。   在最新一轮被急速拉高的房价热
期刊
第十五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9月8日至9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其21个成员的首脑和代表将参加此次会议。其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还将在出席此次峰会前,于9月3日起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美国总统布什也将在出席此次峰会的途中,与东盟各国领导人举行首次首脑会议,并拟于此次峰会期间或会后,与日本、澳大利亚的政府首脑举行首次美澳日三国峰会。而台湾当局则指派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担任台
期刊
金融自由化在本质上应当是金融体制的进步,其中包括风险防范体制的不断完善。监管层、金融机构、房地产业者等均应加倍警惕资产泡沫,切勿以今日的快感换取明天的伤痛    美国次级抵押信贷风波起于今春,延于初夏,在仲夏七八月间扩展为全球共振的金融风暴。虽经各国央行联手注资、美联储降低再贴现利率等干预措施,目前危势缓解,但其冲击波仍在继续蔓延(参见《财经》网络版www.caijing.com.cn实时报道跟踪
期刊
本地流行整体论:整体决定部分,“本质”决定各种“非本质”的东西。整个儿的严嵩既然是坏人,那么,各种坏事,他就算没做,大概也想要做的    少时看《打严嵩》,见白脸红裤的老头,被邹应龙连骗带打,微觉可怜。立刻正心回意,想这严嵩是坏人,就是该打。他在戏里不是唱么:“起下谋朝篡位心,私造九龙冠一顶”。谋朝篡位呀,这还了得。我虽然不是皇帝,听着也很气愤。何况他还“卖国”呢。后来念了几本书,知道严嵩倒也不曾
期刊
法国前总理,前欧共体委员会副主席,2007年8月25日病逝,享年83岁  雷蒙·巴尔    卢森堡前首相,前欧共体委员会主席,2007年8月26日病逝,享年78岁  加斯东·托伦    50年前,象征着欧盟成立的《罗马条约》正式签署。而今,当欧洲人欣然回望半个世纪以来一体化进程取得的成果时,同样不会忘怀两位信念坚定的欧洲统合派人士。  欧洲一体化的每一步都印有精英们设计的痕迹,每一个关键点都闪烁着
期刊
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的态度演变说明,气候变化正在从“低政治”上升到“高政治”的层次    悉尼与环境保护似乎有着不解之缘。2000年,在这里举办了历史上的首次“绿色奥运”;今年3月31日晚间,悉尼全城又共同在黑暗中度过了一小时的“地球时间”——在环保主义者的推动下,全市200万市民及2000家公司同时熄灯,连平日灯火辉煌的悉尼歌剧院也不例外。美丽的悉尼瞬间变成一座安静之城。环保主义者希望以这样令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