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1) 重视整体把握、整体感悟。要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如果不充分地熟悉文本,就对深入感悟文本带来很大阻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通读文本。
(2) 善于寻找突破口,切入文本。教师要学会与文本进行高效对话,认真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抓课文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找到课文教学的“点面结合点”——即文章的突破口。或抓住一个词,或抓住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整篇文章这个“面”。执教《月光启蒙》一课,在“母亲给了我哪些启蒙?”这一主线下,我以“母亲不识字……”那段切入教学。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所以,一开始的切入,只是让学生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当学过母亲教的歌谣后,再次出示这段话,学生的体会有所加深;而在最后总结时,再出现这段话时,教师适时穿插一个小练笔“看着那一轮明月,我想起了……”,学生欣然落笔,很快成文。
2. 课堂问题设计合理
(1) 提问内容要指向明。学生是以语言为媒介实现问题的接受、理解、分析和最终解决的,因此,指向不明的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师提问的意图。一位教师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演少年来解答老师心中疑惑的片段。
师:我对少年的这些做法有些疑惑,想请教文中的少年,不知谁愿意代替这位少年帮老师来解决。请问,你一大清早在这转来转去的,露水、沾了一身你也不在意,都转了三个早晨了,你是在干什么呀?
生:在等吴王,好说故事给他听。
师:那你带着弹弓又是怎么回事?
生:为了让吴王更能相信故事,我才带来了一把弹弓,弹弓是我的道具。
师:为什么选在清晨呢?
生:清晨才有露水。
师:不在王宫花园,换个地方不行吗?
生:不行,王宫花园里有树、露水蝉、螳螂、黄雀,吴王才会更加相信。
生:吴王经常到王宫花园来,这才能碰到他,才好讲故事给他听。
从师生的互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兴味盎然,而且问题回答得是多么准确有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水到渠成。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必要细思量: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问题?还要反复推敲:为了体现问的意图,用怎样的语言表达才会一语中的?为了快速达标,教师不妨开门见山,让每位学生知道你的意图,从而给学生指明思维方向,他们就会立刻投身到问题中积极思考解决。
(2) 提问内容要整合好。教师要做到“潜心会文本”,还要学会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整合教材,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出发,从众多的“突破点”中筛选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探究的核心问题。例如在教学《灰椋鸟》归林后的一段时,我抓住了“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紧扣住“俱乐部”这个词问学生:“文中的俱乐部中的灯光、音乐、跳舞的少女又分别在哪呢?”学生很快找到“灯光”就是喻指夕阳,“音乐”就是喻指灰椋鸟的叫声,跳舞的少女就是喻指灰椋鸟。接着,我再让他们细
细品味相应的句子,深入感受“俱乐部”的热闹与快乐,可谓水到渠成。这一问题有效地整合了本段的内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对比找出相应句子,细读品味,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对灰椋鸟这个“俱乐部”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3) 提问内容要有思考性。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味地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中转圈,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肤浅的表面打转,逐渐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陋习,严重制约思维的良性发展。因此,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并善于对问题进行梳理整合,剔除繁琐的问题和一问一答式的讲解,使一堂课中的大问题少而精,牵涉的面广,研究的角度新,探究的层次深。
3. 课堂媒体运用合理
(1) 辅助讲解。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与文本不断对话,但有些内容如果仅靠语言的描述是很苍白的,而有了画面也许就会直观、易懂,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黄果树瀑布》,对于黄果树的景象学生还能想象,然而訇然作响的瀑布声以及作者的观感,对没有亲临黄果树瀑布的学生,仅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仍是不够的。在此教学时,恰到好处地出示一段剪辑过的黄果树瀑布录像,那飞流直下生紫烟的壮观场面,那声势浩大绵延不绝的声响,真实而摄人心魄。看后,学生交流感受,有学生脱口而出:“这丝毫不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逊色!”有学生说:“黄果树瀑布太让人震撼了,我仿佛来到了它身边,似乎它的水珠就打在我的身上、脸上。”还有同学说:“黄果树瀑布流水声震耳欲聋,它的气势雄伟壮观,让人望而生畏!”……这些感性而真切的体验感悟来自于恰到好处的媒体辅助教学。
(2) 作品展示。当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之时,利用多媒体就可以便捷地展示学生的作品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体验到了学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进而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素养。
4. 给学生当堂练写的时间。语文课写的训练常常被搁至课尾,甚至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挤出一定的时间完成课堂书面作业,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发展语言,拓展思维 。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能大面积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 课后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布置课余作业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效的语文作业可以检测学生课堂听讲能力和知识消化、巩固、运用能力,也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那么,怎样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因材施教,突出层次性
(1) 作业难度有层次。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要着重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造三个目标,给他们搭建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具有思考的价值,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
(2) 作业选择的自主性。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还能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围绕某一内容,针对某一目的设计几个题目,让学生选做。如教学完《装满昆虫的衣袋》后,教师设计了以下作业:① 学完课文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试着写一写;② 以自己的名义给法布尔写一封信;③ 采访“法布尔”(当然是同学或家长)并写下采访记录;④推荐阅读《昆虫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选题目。
2. 内容丰富,突出开放性
(1) 课前扩展性作业。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教师应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址、查阅的书名,时间长了以后,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各种信息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阅读作者的一些作品,整理成“摘抄”笔记。因为这些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就有股热情,会想办法利用各种渠道来解决疑问。
(2) 课后延伸性作业。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学了《莫高窟》一文后,请学生去查找我国敦煌莫高窟的其他相关资料,了解最新情况,说说现在和过去有什么区别,体会只有祖国实力强大了,才不会受到外来力量的侵犯。这样的作业,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3)积累性作业。让学生建立几个本子,摘抄名句、古诗、成语、名家名篇等。比如,为了丰富学生的古诗句储存量,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增加文化积淀,可让学生积累各类古诗句,如描写花、鸟、山、水、雨、雪、风、月、四季、别情、思乡情、亲情的诗句等。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4)练笔性作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坚持每周写一篇周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周记的内容,要写所见、所思、所感,写读书心得、仿写、续写课文、编故事等等。教师还须作好指导和定期讲评,发现好文章及时让小作者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或推荐给各种刊物,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让他们在练笔中获得乐趣。比如,教学《变色龙》《金蝉脱壳》等课文时,可以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或喜欢的小动物,并且要进行多角度、人性化描写;学了《师恩难忘》一课,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我回到故乡碰到老师会和老师说些什么?通过这种反映学生生活的小练笔,学生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而不感到枯燥无味。
(5)综合探究类作业。探究性作业的开放性,决定了其问题的设计并不拘泥于单学科,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综合。比如,让高年级学生阅读一种家电使用说明书,了解其功能,并且学会使用;让学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小作品,介绍制作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消化教学,又能积累读写素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淮安市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
1. 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1) 重视整体把握、整体感悟。要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如果不充分地熟悉文本,就对深入感悟文本带来很大阻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文本,通读文本。
(2) 善于寻找突破口,切入文本。教师要学会与文本进行高效对话,认真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抓课文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找到课文教学的“点面结合点”——即文章的突破口。或抓住一个词,或抓住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并以此为切入点,带动整篇文章这个“面”。执教《月光启蒙》一课,在“母亲给了我哪些启蒙?”这一主线下,我以“母亲不识字……”那段切入教学。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一下子很难理解,所以,一开始的切入,只是让学生做一个初步的了解。当学过母亲教的歌谣后,再次出示这段话,学生的体会有所加深;而在最后总结时,再出现这段话时,教师适时穿插一个小练笔“看着那一轮明月,我想起了……”,学生欣然落笔,很快成文。
2. 课堂问题设计合理
(1) 提问内容要指向明。学生是以语言为媒介实现问题的接受、理解、分析和最终解决的,因此,指向不明的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师提问的意图。一位教师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采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演少年来解答老师心中疑惑的片段。
师:我对少年的这些做法有些疑惑,想请教文中的少年,不知谁愿意代替这位少年帮老师来解决。请问,你一大清早在这转来转去的,露水、沾了一身你也不在意,都转了三个早晨了,你是在干什么呀?
生:在等吴王,好说故事给他听。
师:那你带着弹弓又是怎么回事?
生:为了让吴王更能相信故事,我才带来了一把弹弓,弹弓是我的道具。
师:为什么选在清晨呢?
生:清晨才有露水。
师:不在王宫花园,换个地方不行吗?
生:不行,王宫花园里有树、露水蝉、螳螂、黄雀,吴王才会更加相信。
生:吴王经常到王宫花园来,这才能碰到他,才好讲故事给他听。
从师生的互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兴味盎然,而且问题回答得是多么准确有理,教学目标的达成当然水到渠成。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必要细思量: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问题?还要反复推敲:为了体现问的意图,用怎样的语言表达才会一语中的?为了快速达标,教师不妨开门见山,让每位学生知道你的意图,从而给学生指明思维方向,他们就会立刻投身到问题中积极思考解决。
(2) 提问内容要整合好。教师要做到“潜心会文本”,还要学会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整合教材,从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素质出发,从众多的“突破点”中筛选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探究的核心问题。例如在教学《灰椋鸟》归林后的一段时,我抓住了“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句话,紧扣住“俱乐部”这个词问学生:“文中的俱乐部中的灯光、音乐、跳舞的少女又分别在哪呢?”学生很快找到“灯光”就是喻指夕阳,“音乐”就是喻指灰椋鸟的叫声,跳舞的少女就是喻指灰椋鸟。接着,我再让他们细
细品味相应的句子,深入感受“俱乐部”的热闹与快乐,可谓水到渠成。这一问题有效地整合了本段的内容,学生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通过对比找出相应句子,细读品味,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对灰椋鸟这个“俱乐部”也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3) 提问内容要有思考性。如果教师不能在教学中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一味地在“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中转圈,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只能在肤浅的表面打转,逐渐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陋习,严重制约思维的良性发展。因此,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课堂提问,并善于对问题进行梳理整合,剔除繁琐的问题和一问一答式的讲解,使一堂课中的大问题少而精,牵涉的面广,研究的角度新,探究的层次深。
3. 课堂媒体运用合理
(1) 辅助讲解。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与文本不断对话,但有些内容如果仅靠语言的描述是很苍白的,而有了画面也许就会直观、易懂,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黄果树瀑布》,对于黄果树的景象学生还能想象,然而訇然作响的瀑布声以及作者的观感,对没有亲临黄果树瀑布的学生,仅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仍是不够的。在此教学时,恰到好处地出示一段剪辑过的黄果树瀑布录像,那飞流直下生紫烟的壮观场面,那声势浩大绵延不绝的声响,真实而摄人心魄。看后,学生交流感受,有学生脱口而出:“这丝毫不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逊色!”有学生说:“黄果树瀑布太让人震撼了,我仿佛来到了它身边,似乎它的水珠就打在我的身上、脸上。”还有同学说:“黄果树瀑布流水声震耳欲聋,它的气势雄伟壮观,让人望而生畏!”……这些感性而真切的体验感悟来自于恰到好处的媒体辅助教学。
(2) 作品展示。当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之时,利用多媒体就可以便捷地展示学生的作品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满足,体验到了学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进而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全面地提高自身的素养。
4. 给学生当堂练写的时间。语文课写的训练常常被搁至课尾,甚至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也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挤出一定的时间完成课堂书面作业,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发展语言,拓展思维 。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又能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还能大面积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 课后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布置课余作业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效的语文作业可以检测学生课堂听讲能力和知识消化、巩固、运用能力,也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那么,怎样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因材施教,突出层次性
(1) 作业难度有层次。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要着重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基础、发展、创造三个目标,给他们搭建自我发展和提高的平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层次差异把作业设计成难度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享受到做作业主人的快乐。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知识水平,具有思考的价值,学生才会对其产生兴趣。
(2) 作业选择的自主性。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还能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围绕某一内容,针对某一目的设计几个题目,让学生选做。如教学完《装满昆虫的衣袋》后,教师设计了以下作业:① 学完课文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试着写一写;② 以自己的名义给法布尔写一封信;③ 采访“法布尔”(当然是同学或家长)并写下采访记录;④推荐阅读《昆虫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选题目。
2. 内容丰富,突出开放性
(1) 课前扩展性作业。此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结合文章内容,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教师应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址、查阅的书名,时间长了以后,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各种信息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情况,阅读作者的一些作品,整理成“摘抄”笔记。因为这些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就有股热情,会想办法利用各种渠道来解决疑问。
(2) 课后延伸性作业。学习了课文,理解了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做一些探究,依然是语文作业的内容之一。学了《莫高窟》一文后,请学生去查找我国敦煌莫高窟的其他相关资料,了解最新情况,说说现在和过去有什么区别,体会只有祖国实力强大了,才不会受到外来力量的侵犯。这样的作业,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3)积累性作业。让学生建立几个本子,摘抄名句、古诗、成语、名家名篇等。比如,为了丰富学生的古诗句储存量,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增加文化积淀,可让学生积累各类古诗句,如描写花、鸟、山、水、雨、雪、风、月、四季、别情、思乡情、亲情的诗句等。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4)练笔性作业。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的习惯,坚持每周写一篇周记。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周记的内容,要写所见、所思、所感,写读书心得、仿写、续写课文、编故事等等。教师还须作好指导和定期讲评,发现好文章及时让小作者在全班同学面前交流或推荐给各种刊物,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让他们在练笔中获得乐趣。比如,教学《变色龙》《金蝉脱壳》等课文时,可以布置学生仔细观察,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或喜欢的小动物,并且要进行多角度、人性化描写;学了《师恩难忘》一课,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写一写我回到故乡碰到老师会和老师说些什么?通过这种反映学生生活的小练笔,学生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而不感到枯燥无味。
(5)综合探究类作业。探究性作业的开放性,决定了其问题的设计并不拘泥于单学科,而是把视野放得更宽,强调多学科之间的综合。比如,让高年级学生阅读一种家电使用说明书,了解其功能,并且学会使用;让学生利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小作品,介绍制作过程。这样,将语文学习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消化教学,又能积累读写素材,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淮安市金湖县城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