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纱厂路西汉大墓出土的玉器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0月,洛阳西工区纱厂路保利大都会建设工地发现一座西汉时期大墓。这座西汉大墓(编号为C1M16090)由墓道、主墓室、侧室、廊道、耳室、坠室6部分组成,占地面积近210平方米。墓葬形制独特,保存相对较好,出土遗物精美罕见,其中玉器及玉饰件的数量达100件以上。
  墓中发现了一件“玉温明”。温明即是漆面罩,关于温明最早的记载出自颜师古注《汉书?霍光传》引东汉服虔:“形如方漆桶,開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殓并盖之”,它是一种非常重要且规格很高的丧葬礼具。
  该温明位于棺内,完全罩住墓主头部,主体材质是木胎(已腐朽)。从发掘清理的朽痕及玉壁、玉饰的摆放位置看,这件玉温明应由侧板、背板、顶板和底板组成。两侧板和头顶的背板各镶嵌一块玉璧及其他玉饰;在顶板位于墓主人口部及颈部各镶嵌一玉璧,玉璧孔内嵌一日光镜。这件玉温明内壁应以5块玉璧为主体装饰,外壁以龙形玉佩、龙凤形玉佩、四角有穿孔的长方形玉饰等为辅助装饰。这5块玉璧大小相差不多,直径在11—14厘米之间,玉料皆为和田玉。
  青色的直径22.5厘米的大玉璧,出土于墓主人腰腹部位置,应是墓主人身下放置的随葬品。青色大玉璧上有玉璧、玉璜、月亮形圆玉饰等,应该也是玉温明顶板前桥(前脸)上镶嵌的遗物。




  青色大玉璧为青石玉质,内圈饰谷纹,外圈饰缠龙纹。该玉璧是洛阳地区目前发现的保存完整玉璧中最大的一件。
  琵琶形玉饰出土于墓主人腿部膝盖位置,高6.9厘米,出土时周围有玛瑙珠饰件。
  玉觹饰出土于墓主人腿部位置,和琵琶形玉饰相距不远,通高8.25厘米,出土时这件玉饰的头部有玛瑙玉腰饰和玛瑙珠饰件。
  玉剑首出土于墓主人腹部位置,直径4.15厘米,厚1.1厘米。
  玉蝉位于墓主人头口部位置,应是玉唅。长4.7厘米,宽2.5厘米,厚0.7厘米。
  1号月亮形玉饰玉质好,天然形成的图案纹饰优美,直径3.9厘米。




  2号月亮形玉饰中间用双层“十”字把玉面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饰卷云纹,直径4厘米。
  玉牙璋残损,仅存上部,顶部有刃,两侧有组牙,器身满饰蟠螭纹。残高约10厘米,宽约4厘米。
  手串饰出土于墓主人左手手腕处,由8颗玛瑙珠、4颗水晶珠组成,其中玛瑙珠又分大中小三种类型。


  另外,该墓中还发现有玉七窍塞、玉手镯、玉心形饰、玉碗形饰、玉枕、玉圭以及大量的玉饰片。
  纱厂路西汉大墓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种类丰富,质地优良。这些玉器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演变,为研究西汉时期丧葬文化和升仙思想,为研究中原地区黄河文明发展进程乃至中华文明发展进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作者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文物保护考古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刘春墓地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坐东南朝西北,三面环山,背靠樵坪山西缘中段山峰轿子顶,前为槽谷平坝,两侧溪河交汇于前,远望重重山丘。  刘春,生于明天顺四年(1460),明成化十九年(1483)举乡试第一,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及第第二(即榜眼),卒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明史》有传,著有《凤山集》。有明一代,巴蜀大地只出过一个状元(杨慎)和一个榜眼,这个榜眼就是刘春。刘春先后在翰林院、礼
期刊
青石岭山城(2016年以前称为高丽城山城)位于辽宁盖州市青石岭镇,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盖州市文物局開始对青石岭山城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山城周长约6485米,通过近年来的考古发掘,青石岭山城已经发现了大量高句丽遗迹和遗物。2020年青石岭山城考古工作是在2019年基础上主要发掘东北角楼西侧护坡和四号门外椅子山墓群。  东北角楼位于山城东城墙、北城墙交汇处,地势较
期刊
中堡岛位于长江宜昌段,是一个四面环水、面积0.15平方公里的江中小岛。中堡岛遗址是三峡地区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聚落遗址,目前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坝址。自20世纪50年代遗址被发现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等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1979—1993年,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国家文物局组织宜昌地区博物馆等单位进行过三次大规模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近1万平方米,发掘的遗迹有房基、灰坑、小沟槽
期刊
周处在中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据说周处年轻时“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晋书·周处列传》),曾为祸乡里,与南山猛虎、长桥蛟龙并称为“三害”。后来改过自新,杀蛟龙、除虎患,又建功立业,官至将军,成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  1952年12月,江苏宜兴精一中学师生在挑土平整操场上的一处小土丘时,掘破了一座砖室墓的墓顶。公安人员进入墓室取出若干遗物后,将墓室封好,之后文物管理部门进行初步调查。1953年春,
期刊
《明故荆南尚书张公二夫人丁氏墓志铭》出土于荆州,现藏于荆州博物馆。志及盖高、宽均为55厘米,盖篆书4行16字,为“明故荆南尚书张公二夫人丁氏墓志铭”,盖四周有双线边框,工整精细。志文楷书,竖32 行,满行31字,合831字。全篇墓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可辨。撰者邹文盛,书丹者郑元,篆盖为向廷玺。  志文  志文详细记载了丁氏生平及与张纯的婚姻状况。志文未见著录,现录之如下,以补史书之缺载。  明故荆
期刊
宕昌县博物馆藏战国时期铭文铜戈出土于甘肃宕昌县新城子乡烽火台遗址,系群众挖土造田时发现,1991年由宕昌县文化馆从村民手中征集入馆。戈通长25.9厘米,援长12.1厘米,寬2.9厘米,内宽2.4厘米,阑长12.1厘米。援狭长上扬;中胡三穿,穿呈半圆形孔,穿径0.3厘米;内呈长方形,正中有一穿。援、内、胡均开刃。内正面竖刻3行15字铭文。此戈被定为战国时期器物,名为“铭文铜戈”。  时代与命名  从
期刊
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年,在首领吐谷浑的带领下逐步西迁到甘肃、青海间,至其孙叶延时,始号其国曰“吐谷浑”。到首领夸吕时,国势强盛,公元540年,“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魏书·吐谷浑传》)。隋大业五年(609年),隋军破吐谷浑,“逐北至青海,虏获千余口,乘胜至伏俟城”(《隋书·刘权传》),并以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四郡”(《隋书·炀帝纪》),其中西海郡“置在古伏俟城,即
期刊
安阳西北郊的小屯村是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所在地,近百年的考古工作表明,殷墟宫殿宗庙区的夯土建筑经历战争和自然的破坏,到隋唐时期已倒塌荒芜,不为人知了。此地背依洹水,地势高爽,隋代安阳城的达官贵族和平民百姓将之视为一处上好的风水宝地,纷纷在此修建坟茔,昔时的商王宫殿区成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公共墓地。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小屯村发掘殷墟遗址时曾清理172座隋唐墓,其中隋墓157座。1
期刊
Books Exhibition 书讯  《考古随笔(套装3册)》  陈星灿 著  文物出版社,2021年4月  《考古随笔(一)》收录了作者1990—2000年间写的50余篇随笔,生动地展现了古人的行为、生活、思想和信仰。《考古随笔(二)》收录了作者2000—2010年间写的60余篇随笔,采用对比研究的视角,讨论“物”背后的“人”与“文化”。《考古随笔(三)》收录了过去20年作者的大部分随笔及少
期刊
迦陵频伽是佛教典籍中记载的一种神鸟,因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故又名妙音鸟,形象为人首鸟身。《旧唐书》记载,元和十年(815年)八月,“诃陵国遣使献僧祗童及五色鹦鹉、频伽鸟并异香名宝”。有唐一代,迦陵频伽形象既广泛存在于莫高窟、榆林石窟、龙门石窟的壁画中,又作为装饰图案出现在中原佛寺塔基券门以及舍利石棺中。如西安小雁塔的券门门楣上,有迦陵频伽线刻画。1958年在山西长治城内西南隅一座唐代残塔的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