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营销思维让企业没有未来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ngan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营销界曾经有一些观点甚嚣尘上:“销量上来了,品牌自然就做出来了”、“做销量,不做品牌”、“终端为王、渠道制胜”。其实这三种营销思维是非常荒谬的,只是提升了短暂的销量,无法创建强势品牌,企业是不会有未来的。只有在品牌战略的指导与统帅下,既提升销售又增进品牌资产,才会有未来。
  常规的营销传播更多地是以提升当前的销量为目标,所用的策略大多是“增加产品吸引力、广告公关诉求准确有力、强大的销售队伍、广泛的分销网络、终端生动化”等。当这些营销传播策略没有在品牌战略定位统帅下展开的时候,只能短暂提升销售,不能起到促进消费者加深对品牌识别的记忆与认同,所以基本无法对打造强势品牌起支持作用。
  我们可以发现无数的营销广告策略,从营销广告的标准看是一流的,但由于没有与品牌定位保持一致,结果对提升品牌毫无益处,甚至是有损品牌,具体如下:
  诉求与卖点不能提升品牌整体价值
  许多看上去非常动听的诉求点(卖点)和抓住市场热点的炒作,并不能对建立清晰的品牌联想作贡献,也不能提升品牌的整体价值感。
  中国家电品牌特别喜欢炒热点,新概念满天飞,空调有“除菌光”“纳米”“抗菌”,彩电有“上网通”“变频”“绿色”。这些概念在某一时间段内,大家一起炒作有一定的诉求力,但实则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同的概念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反映共同的品牌识别,没有持续一致地传达出品牌的精髓和追求,无法起到对品牌基本识别添砖加瓦的作用。这样的概念营销与卖点,看上去热闹一时,也能在瞬间创造较好的销售业绩乃至销售奇迹。但几年下来,却发现品牌的整体价值并未上升。
  概念营销与卖点有实质的高技术支撑并且能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当然是好事,但不能为出风头、抢镜头和聚焦眼球而搞概念营销。更重要的是由于概念营销偏离于核心利益,大多数只是提供了次要的、辅助的利益,而不是消费者购买时最关注的要素。
  所以,许多在某一很小的时间段、某些场合看来非常有吸引力的概念、诉求以及抓住市场热点的炒作,往往只能短暂促进销售的增长,而且为了达到短暂的销售的增长付出不少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并不能对建立清晰的品牌联想作贡献,对打造强势品牌无所助益。
  产品开发背离了品牌定位
  背离了品牌定位的产品开发策略,往往导致品牌个性在消费者大脑中越来越模糊。比如中国啤酒行业,市场不停在转化热点,包装风格、瓶型、口味、技术的流行变化较快,所以不少企业生怕落伍,就紧紧跟着热点走。甚至为了防止窜货,为不同经销商专门设计一个专门的瓶标与瓶型。
  从局部的视野和纯粹的营销角度看,这些策略都是对的,因为跟进消费者追捧的热点毫无疑问可以使销量马上上升,为不同经销商专门设计一个专门的瓶标与瓶型可以比较有效地取证,便于打击窜货,打击窜货又是通路管理中的重点。
  但这种纯粹以短暂营销问题解决为导向,背离了品牌战略方向的产品开发策略,往往导致一个企业的产品就多达60种以上,你开发红枣,我也开发红枣;你用小麦技术酿造,我也用小麦酿造;你用雪花瓶,我也用;你用矮胖的异型瓶,我也用;你的包装红、绿、蓝、金多种多样,我的也一样。
  众多包装风格不一致、产品特色没有重点的产品进入市场,结果品牌在消费者大脑中一片混乱,根本无法留下恒定、清晰的印记与联想。
  而我们发现百威、喜力这些国际大牌,顶多不超过5个品种,产品包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做调整,但主要是微调,新包装与老包装之间总有极其相似的神韵。都彭的斜纹、BURBERRY的格子总是会出现在绝大多数的款式上。因为国际品牌深深懂得——确保品牌识别在消费者大脑刻下深刻的印记,比什么都重要。
  战术性促销没有提升品牌力
  很多战术性的促销能刺激销量上升但往往没有提升品牌力,甚至有损品牌价值。
  中国企业最擅长的是决战终端与促销。加量不加价,买三送一,大量的赠品不管花样如何翻新,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种简单的促销,谁都会做。面对市场竞争,我们要谨记,其实任何策略只要是没有个性的、很容易模仿或跟进的,都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所以这种单纯的让利促销,最终变成纯粹比拼实力,比谁的资金实力强。你必须比竞争品牌送出的实际物质利益高,才能吸引消费者。比如,啤酒企业经常喜欢搞揭盖送几毛钱的活动,别人送2毛,你就不得不送3毛;卖牛奶的,别人一箱捆绑送2包,你必须送3包。类似的促销活动尽管都能短暂增加销售,但并没有通过提升品牌力,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同样,强化对终端的管理,终端陈列非常显眼,生动化工作做得很到位,就能立竿见影提升销售;请个明星,加大广告投入,扩大招商与销售网络的覆盖面都可以较快增加销售。从局部的视野和纯粹的营销角度看,这些策略都是对的,都能解决当时的营销问题。
  但由于没有围绕同样的品牌识别而展开,所以在消费者大脑里并不能沉淀出清晰的个性联想,故无法打造强势品牌。
其他文献
2014年5月13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将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据悉,届时将有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近2400多家行业顶尖企业参展商参与其中。对于今年的展会,主办方表示,为了在亚洲食品饮料市场的强力发展,中食展将不惜余力,带来更多优秀展商和专业观众,包括餐饮、酒店等渠道商、食品和饮料经销企业、葡萄酒行销企业和国际知名组织机构等。  不仅如此,中食展一直也得到国内地方政府和协会
期刊
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科协)指导下,北京市食品学会与北京食品协会将于2014年4月1日—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第五会议厅举办以“加强过程管理、确保食品安全”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本届会议将密切关注食品安全法、安全管理手段、检测新技术、发展趋势,切实配合政府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食品流通秩序、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监管力度、完善食品安全披露制度和信用约
期刊
这次的主题一定下来,整个编辑界和写手界都沸腾了!简直就是传说中的“有冤报冤,有仇报仇”的好机会!(冤冤相报何时了啊你们……)所以制作本栏目的苦逼鸭思索再三,在发主题的当日用最大号标红提亮字标注:请大家注意和谐!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我们积极向上的传统民族精神!(……)  但……  等大家纷纷写完了之后才发现,那些提示好像都白写了。哼。  ★编辑讨论:请愉快地吐槽你遇见的最“特别”的一
期刊
2014年,由于“三公消费”受限高端白酒消费严重下滑,大众消费成为白酒厂商关注的热点。而宴席市场作为大众消费最集中、大众消费特点体现最明显的市场,以其单次消费量大、品牌带动性大、品牌集中性强、营销针对性强等特点赢得了市场热捧。  如此背景之下,名宴市场已成为酒企和经销商梦掘金大众消费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运作民宴市场,不仅能短期内提升销量,还可使产品得到有效的传播;并在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期刊
在植物性饮品市场教育已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以“去油”为核心概念的十花汤的横空出世,注定将成为行业的搅局者。  3月17日下午2点,一场简单低调的发布会在上海悄然拉开帷幕。  在这场氛围近似内部沟通的媒体见面会上,许久没有现身大众视线的分众总裁江南春,用饱含赞扬与欣赏的语气向应邀而来的媒体推荐了一款他心目中的佳酿:“饮料作为饮食行业的重要一环,多年来各种概念几乎已被说到极致,唯独去油腻的诉求,一直没有
期刊
日前,上海市工商局公布2014年第1号虚假违法广告公告。其中,休闲品牌好丽友旗下的薯愿(马铃薯膨化食品)被作为典型虚假违法广告案例曝光。好丽友·薯愿因宣称“口感松脆、不油腻;且100%不含反式脂肪”的内容被上海市工商局处以5万元罚款。  好丽友对事件回应称,“2013年1月,上海工商局的确曾对我司薯愿包装进行调查,并于2013年5月下达行政处罚决定。在调查进行过程中,我司即启动标签变更工作。201
期刊
近日,我国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预计今年年内出台的消息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证实。新《食品安全法》将加大推行食品可追溯制度以及质量安全授权人制度。婴幼儿配方乳粉、乳制品、肉制品、酒类(主要是白酒)等行业将率先推行可追溯制度,然后在全国逐步推开。  在业内人士看来,《食品安全法》无疑将成为悬在食品领域之上的一把利剑,在提高食品安全门槛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企业犯错惩罚的力度,食品可追溯制度对食品问题至关重要
期刊
据卫生部门监测统计,2010年全国有2.6亿人口被确诊为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对此,最近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明确要求增加粗粮摄入。可以说,目前粗粮食品产业已进入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粗粮食品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而在食品行业最活跃的饮料行业中,粗粮饮料也发展的非常快速。如今,粗粮饮料市场已经吸引了越来越
期刊
在植物性饮品市场教育已基本完成的前提下,以“去油”为核心概念的十花汤的横空出世,注定将成为行业的搅局者。  我跟很多年轻人一样,至今仍然走在一条创业的道路上。  我创业有二十几年了,现在有两个核心企业,一个拥有中国醋饮料领导品牌天地壹号,另一个是拥有中国最大高端土猪肉连锁品牌壹号土猪,这两个都属于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从小做起,生命力往往会更强大  在创业的道路上,我有过很多尝试,做过房地产,后来
期刊
李强是山东某县级市场的经销商,主要经营高、中、低端的白酒品牌,有送货车辆5部,业务员和司机各5名,库房800多平方米。  他做酒水经销商多年,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政商界关系和客户资源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但是随着白酒进入调整期和政府限制“三公消费”,以及来自上游企业的压力、同行之间的竞争等因素,使得李强公司的库存压力和资金压力剧增。  通过市场走访,李强发现前几年被自己忽视的婚宴市场销量很大,于是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