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90后”被称为“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的青年群体,也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代,“90后”大学生正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明显,同时,初入校园,也存在一系列适应问题。结合“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笔者所在学院113名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在“教、导、疏、融”四字上下功夫。教——正面的宣传与教育;导——引领正确的人生道路;疏——纠正走偏的求学轨迹;融——化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80后”辅导员 入学教育
“90后”被称为“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的青年群体,也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代,“90后”大学生正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同时,大批高校辅导员由“80后”担任。当前大学校园里,这两代群体占据了主要分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出现了“双O”模式,即施教者为“80后”,被教者为“90后”[1]。“90后”大学生生长在网络时代,信息渠道多样化,生活方式多元化,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强烈。他们个性独立,但集体观念淡薄,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受虚拟世界影响较大,但信息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却很低。普遍而言,他们的学习风气较好,易于接受新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活泼开朗,思想开放,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趋同意识淡漠。但他们内心脆弱,逆反心理强烈,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让他们脱离现实,无法冷静客观的思考问题,甚至试图以虚拟的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受社会大环境与其自身生活的小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使得他们在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思维模式、性格以及心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群体性和时代性。
在“9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离开父母,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大学生活之际,在入学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环境和集体生活不适应
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中学校园、相处已久的同学和朋友,“90后”的大学生们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完全陌生的人。这一群体以独生子女居多,是各自家庭的中心,在父母悉心呵护下长大,父母为他们包办了绝大多数生活事务。大学初期对他们而言是一次艰难的心理断乳期,由家庭小范围内的中心变成校园大环境下的普通一员,衣食住行都需要自行安排解决,而且开始过宿舍集体生活,这对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大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刚刚经历过书山题海的“90后”大一新生们,他们理想中大学校园都是无比美丽的,大学生活也应该是完全自由的。他们怀揣着美好的象牙塔之梦,带着高考后的无比轻松和对大学生活的崇高向往来到大学校园,往往却发现这里离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顿时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心中顿生极端失望之情,甚至有少数学生当即产生退学心理。
(三)专业学习不适应,失去明确目标
大一新生在高中时期目标单纯,就是要考大学,一旦进入大学,原有目标消失,考研或就业都还远,出现“理想间歇期”。有些同学把中学时“ 平常大撒把,考试前突击看书”的做法搬到大学,一旦发现大学学习内容的难度和量已使这种做法难以奏效,不及格的结局已难以挽回。据统计,大学四年中,大一不及格的人数最多[2]。“90后”大一新生入学前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教室集体学习,各学科教师也不同程度的引导并监督他们。但是踏入大学校园之后,他们却发现学习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不再有固定的教室,部分课程实行选修,经常有同班同学不同课或者同课同学不同班的情况出现,不再有老师每天晚上跟班看自习,作业也不像以前那么铺天盖地,很多科目甚至没有课后作业,课堂教学组织也存在大班和小班的差异,课程设置有很强的专业性。
(四)人际交往不适应
大学新生在中学时代,同学绝大多数是当地人,有着共同的校园生活环境、共同的方言和相似的生活习惯。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大学,远离父母、家乡,操着各地不同的方言,南北各地巨大的生活习俗差异,对新生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一定的阻碍。”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立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生子女占主体,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造成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这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形成消极合力,造成“90后”大一新生入学初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不适应。
以上诸多不适应状况使得“90后”的大一新生们普遍存在迷茫感,此时,他们需要及时正确的引导。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弥补大学新生基础教育阶段素质缺陷的重要手段[3]。但是传统单一的入学教育模式已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高校“80后”辅导员,必须在切实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入学后的生活与精神现状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入学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结合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笔者所在学院113名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在“教、导、疏、融”四字上下功夫:
(一)教——正面的宣传与教育
“90后”大学生初入大学,对大学有着各种各样的期盼,迫切希望了解这个自己即将度过四年时光的地方。辅导员应及时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机构和办事流程。可以联系学校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请各部门为新生做入学培训,简要介绍各部门职责,常见问题办理办法等,使同学们尽快了解学校日常运转程序,对大学生活有大致认识,消除新生的陌生感、恐惧感和无助感。此外,辅导员还应系统、详尽的向学生们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和辉煌的校史,特别是校园文化精神。可以组织同学集中参观校史馆,让同学们感触学校的灵魂,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的身份认同感,激发自豪感,使他们主动愉悦地融入大学生活。
(二)导——引领正确的人生道路
大学教育不单单是书本知识的简单的灌输,它还肩负着引领学生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使命。作为一名辅导员,时刻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了解新生们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其走正确的人生道路。作为辅导员,可以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引导,由于与新生比较接近,容易引起新生们的兴趣。其次,辅导员要担负开拓学生眼界的职责。思想上的不成熟往往是由于眼界的狭隘,如果能站在一个高平台,新生们自有一番感悟。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邀请优秀校友,社会名流,积极联系实习基地等,让学生们走出去,开拓眼界,感悟人生。
(三)疏——纠正走偏的求学轨迹
应该认识到,即使学校尽职尽责,辅导员尽心尽力,仍会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成长环境、自身性格等原因,走上极端的道路。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25%一30%的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发的惨剧更令人触目惊心。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最为亲近的师长,此时要扮演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职责。一名合格的辅导员,一不能对学生不负责任,一推了之;二不能对学生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辅导员首先要倾听学生的苦恼,走进学生的内心,以一名过来人的身份对学生提出真诚的建议。对于比较程度比较严重的,已发展为精神疾病的学生,应帮助其卸掉思想包袱,劝其去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
(四)融——化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不论是从正面教育引导学生,还是帮助其他走上偏路的学生,辅导员要想真正发挥其中的作用,融入学生的世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作为“80后”的辅导员,与“90后”大学新生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往往能够在一些事情的看法上取得共鸣。“80后”辅导员要利用这一优势,积极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成为他们的大姐姐、大哥哥。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班级,多与新生沟通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成为他们的朋友、老师、亲人。同时,要找准工作切入点,广泛发挥辅导员助理和班级干部的作用,将工作触角深入各个角落,做到眼睛向前看,重心向下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为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打下基础,提供可能。
办好“90后”大学生入学教育是一项巨大而细致的工程,需要年轻的“80后”辅导员们用心、用汗、用情来建设。“80后”辅导员有着更为年轻的知识结构和紧跟时代的思想,在与“90后”学生的交往上有着自身的优势,可以从“教、导、疏、融”上仔细琢磨,苦下功夫,尝试一些异于传统、更易为“90后”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90后”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谢雪梅.“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 2011,(6).
[2]文敏.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湖北教育学院院报, 2005,(7).
[3]焦洁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误区和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10,(3).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淮南)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80后”辅导员 入学教育
“90后”被称为“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的青年群体,也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代,“90后”大学生正逐步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同时,大批高校辅导员由“80后”担任。当前大学校园里,这两代群体占据了主要分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出现了“双O”模式,即施教者为“80后”,被教者为“90后”[1]。“90后”大学生生长在网络时代,信息渠道多样化,生活方式多元化,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强烈。他们个性独立,但集体观念淡薄,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获取信息的能力强,受虚拟世界影响较大,但信息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却很低。普遍而言,他们的学习风气较好,易于接受新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活泼开朗,思想开放,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趋同意识淡漠。但他们内心脆弱,逆反心理强烈,对网络的过度依赖让他们脱离现实,无法冷静客观的思考问题,甚至试图以虚拟的方式来解决现实问题。受社会大环境与其自身生活的小环境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使得他们在道德伦理观念、价值观、思维模式、性格以及心理等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的群体性和时代性。
在“90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离开父母,步入大学校园,开始大学生活之际,在入学阶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环境和集体生活不适应
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中学校园、相处已久的同学和朋友,“90后”的大学生们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完全陌生的人。这一群体以独生子女居多,是各自家庭的中心,在父母悉心呵护下长大,父母为他们包办了绝大多数生活事务。大学初期对他们而言是一次艰难的心理断乳期,由家庭小范围内的中心变成校园大环境下的普通一员,衣食住行都需要自行安排解决,而且开始过宿舍集体生活,这对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90后”大学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
刚刚经历过书山题海的“90后”大一新生们,他们理想中大学校园都是无比美丽的,大学生活也应该是完全自由的。他们怀揣着美好的象牙塔之梦,带着高考后的无比轻松和对大学生活的崇高向往来到大学校园,往往却发现这里离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顿时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心中顿生极端失望之情,甚至有少数学生当即产生退学心理。
(三)专业学习不适应,失去明确目标
大一新生在高中时期目标单纯,就是要考大学,一旦进入大学,原有目标消失,考研或就业都还远,出现“理想间歇期”。有些同学把中学时“ 平常大撒把,考试前突击看书”的做法搬到大学,一旦发现大学学习内容的难度和量已使这种做法难以奏效,不及格的结局已难以挽回。据统计,大学四年中,大一不及格的人数最多[2]。“90后”大一新生入学前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教室集体学习,各学科教师也不同程度的引导并监督他们。但是踏入大学校园之后,他们却发现学习模式发生根本转变,不再有固定的教室,部分课程实行选修,经常有同班同学不同课或者同课同学不同班的情况出现,不再有老师每天晚上跟班看自习,作业也不像以前那么铺天盖地,很多科目甚至没有课后作业,课堂教学组织也存在大班和小班的差异,课程设置有很强的专业性。
(四)人际交往不适应
大学新生在中学时代,同学绝大多数是当地人,有着共同的校园生活环境、共同的方言和相似的生活习惯。他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大学,远离父母、家乡,操着各地不同的方言,南北各地巨大的生活习俗差异,对新生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一定的阻碍。”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立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独生子女占主体,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造成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这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形成消极合力,造成“90后”大一新生入学初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不适应。
以上诸多不适应状况使得“90后”的大一新生们普遍存在迷茫感,此时,他们需要及时正确的引导。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一课,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弥补大学新生基础教育阶段素质缺陷的重要手段[3]。但是传统单一的入学教育模式已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高校“80后”辅导员,必须在切实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入学后的生活与精神现状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入学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对教育对象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结合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笔者所在学院113名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在“教、导、疏、融”四字上下功夫:
(一)教——正面的宣传与教育
“90后”大学生初入大学,对大学有着各种各样的期盼,迫切希望了解这个自己即将度过四年时光的地方。辅导员应及时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机构和办事流程。可以联系学校各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请各部门为新生做入学培训,简要介绍各部门职责,常见问题办理办法等,使同学们尽快了解学校日常运转程序,对大学生活有大致认识,消除新生的陌生感、恐惧感和无助感。此外,辅导员还应系统、详尽的向学生们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和辉煌的校史,特别是校园文化精神。可以组织同学集中参观校史馆,让同学们感触学校的灵魂,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引起他们的身份认同感,激发自豪感,使他们主动愉悦地融入大学生活。
(二)导——引领正确的人生道路
大学教育不单单是书本知识的简单的灌输,它还肩负着引领学生走向正确人生道路的使命。作为一名辅导员,时刻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了解新生们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其走正确的人生道路。作为辅导员,可以结合自身的人生阅历引导,由于与新生比较接近,容易引起新生们的兴趣。其次,辅导员要担负开拓学生眼界的职责。思想上的不成熟往往是由于眼界的狭隘,如果能站在一个高平台,新生们自有一番感悟。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邀请优秀校友,社会名流,积极联系实习基地等,让学生们走出去,开拓眼界,感悟人生。
(三)疏——纠正走偏的求学轨迹
应该认识到,即使学校尽职尽责,辅导员尽心尽力,仍会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成长环境、自身性格等原因,走上极端的道路。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25%一30%的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引发的惨剧更令人触目惊心。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最为亲近的师长,此时要扮演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职责。一名合格的辅导员,一不能对学生不负责任,一推了之;二不能对学生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辅导员首先要倾听学生的苦恼,走进学生的内心,以一名过来人的身份对学生提出真诚的建议。对于比较程度比较严重的,已发展为精神疾病的学生,应帮助其卸掉思想包袱,劝其去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
(四)融——化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不论是从正面教育引导学生,还是帮助其他走上偏路的学生,辅导员要想真正发挥其中的作用,融入学生的世界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作为“80后”的辅导员,与“90后”大学新生有着天生的亲切感,往往能够在一些事情的看法上取得共鸣。“80后”辅导员要利用这一优势,积极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成为他们的大姐姐、大哥哥。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班级,多与新生沟通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成为他们的朋友、老师、亲人。同时,要找准工作切入点,广泛发挥辅导员助理和班级干部的作用,将工作触角深入各个角落,做到眼睛向前看,重心向下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为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打下基础,提供可能。
办好“90后”大学生入学教育是一项巨大而细致的工程,需要年轻的“80后”辅导员们用心、用汗、用情来建设。“80后”辅导员有着更为年轻的知识结构和紧跟时代的思想,在与“90后”学生的交往上有着自身的优势,可以从“教、导、疏、融”上仔细琢磨,苦下功夫,尝试一些异于传统、更易为“90后”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好“90后”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谢雪梅.“80后”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 2011,(6).
[2]文敏.浅谈大学新生入学教育[J],湖北教育学院院报, 2005,(7).
[3]焦洁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误区和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10,(3).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