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一定要兼顾好日常行政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这项重点工作,而且必须做到重点教育不缺失,同时日常教育要得法。
[关键词]角色缺失 重点教育 日常教育 情感教育
一、值得反思的现状
写这篇文章是一名同事的qq签名使我深受启发:“一天的时间有多少是留给自己的呢?”;辅导员一天的时间和空间追踪:采访某高校几位辅导员一天的时间得知:从早八点甚至七点到晚上五点甚至六点半,几乎都在忙碌日常行政类型的事务工作;不否认这是辅导员的分内之事,但是如果整天忙于事务而无所思考,这就是问题了,那么辅导员到底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呢?
工作好比储物,太满了和太空了都是不合理的,一定要有空余,一定要有发挥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这是最好的适度。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辅助和引导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有主次,而且要有计划地引导。当然,我个人认为:为琐事整天忙碌而导致辅导员最主要的任务缺失的话意味着辅导员这个职位的缺失。所以,这个问题很值得辅导员深思和反省。
我总结: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即是辅导员职位的缺失。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一定要学会抽离,而不能疲于事务,在最重要的角色扮演中不能使得角色混乱甚至角色缺失。
二、辅导员角色的重新思考和再定位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是建立师生之间互动关系,把教育目标有机融入师生互动关系中去。教育实践中存在两种极端,均不符合教育原理。一些教师为了保持和提高自己的角色权威,或者为了有意掩盖自己个人人格或职业品质方面的弱点,竭力要求和学生保持较大距离,摆出一副权威架势,把自己装扮成绝对正确的真理的化身,没有任何缺点和错误,把自己内在自我掩藏起来。另一个极端是教师为了有利于和学生维持友好关系,获得感激和尊重,竭力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自己混同为学生的一员,忘记了主导作用,一切由学生支配,表现为纵容姑息和宽恕一切的态度。这两种做法均是对德育过程产生消极作用,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
蓝克尔认为个人通过信息反馈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教师和学生各有自己的行为标准,学生的行为信息反馈给教师,使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同样教师的行为信息反馈到学生的观念中,用以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辅导员一定要在和学生的互动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地反馈自己的行为信息,不然整天忙于事务累于形式,就是抵消德育的积极作用和效果,偏离教育的中心。当然这些信息反馈很大程度上受个人经验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作为辅导员本身一定要给自己留反思和学习的空间也即研究进步的空间。
三、辅导员在日常辅助引导学生过程中的点滴反思
财贸素养课程化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摒弃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进行评价。我建议更多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财贸素养课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比如主题演讲、报告会、模拟演练、讨论、参观学习等等作为学习情况的评价依据;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问题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评价也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照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绝度视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成果,肯定其活动架子,营造其体验成功的境界。作为辅导员要鼓励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自我评价本,以便使得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以上从信息反馈角度对财贸素养课程化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和评价多元化是我的一点简单的感受。
四、辅导员在辅助引导中以情感教育进行疏导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辅助引导学生呢?通过一年的实践积累我总结从“安全感”说起:
“安全感”是指人在一定的环境中神经生理——心理上没有恐惧感,没有或较少有紧张情绪和防备心理。在人的心理需求中,安全感的需求处于最基础的层次。
对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如何加以调整、指导并导向积极的情感,德育以往研究不多。实际上,人总是通过行为表露感情,有时坦率而直接,有时则难以识别。如果仅仅因为行为不合理而制止其行为,简单地要求人控制其情绪,并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所以,首先要观察人的行为,不急于判断其行为之是非,不急于改变其行为。人的情感可以在其言语,动作、举止行为中流露或暗示出来,如:有没有安全感、信任感,有没有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是否紧张,为什么攻击心理过度等。对不合理行为所反映出的消极情绪以接受的态度(接受不是赞同),以理解的立场允其顺畅表达,表达的方式或用语言,或用不伤害他人的动作,或以运动,或以哭诉,或用创造性的方式,如唱歌、跳舞、绘画等。教育指导人表达、宣泄情感的过程,正是人学会识别自己情绪、情感的过程,也同时才是合理处理、控制自己情绪能力增长的过程。那些不能及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人,其被压抑的情感终究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暴露出来,其造成的消极后果,引起的贬抑性社会评价,将反过来以负效应的形式影响人的情绪、情感及其自我评价。严重的以至于影响人的一生。
现在我们认识到,道德过程中安全感的效应,不仅在于由安全感所带来的信任感,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认同教育内容,也不仅在于一个有安全感的集体中,受教育者不会感到道德是外部强加的约束,而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甚至是在无意识的冥冥之中接受道德文化。更重要的是,安全感本身的道德意义需要挖掘。人在获得安全感的状态下,消极情绪可以用被人接受、认同的方式宣泄,人有表达自己情感的自由度,这使得人的根植于本性之中的攻击性内驱力合理地得到抑制。
按照情绪学理论研究的情感产生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恐惧、害怕容易转化为攻击、仇恨;安全、信任容易转化为同情和爱。虽然亲子、师生、伙伴之间的安全、依恋与爱集体、爱祖国等高级社会性情操在内容、境界层次上不同,但它们有相近的心理结构,其所引起的爱的感情在脑神经加工方式,在感受状态方面也是相近的。我们完全可以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发展人的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一定要重点教育不缺失,日常教育要得法。
[参考文献]
[1]鲁杰,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关键词]角色缺失 重点教育 日常教育 情感教育
一、值得反思的现状
写这篇文章是一名同事的qq签名使我深受启发:“一天的时间有多少是留给自己的呢?”;辅导员一天的时间和空间追踪:采访某高校几位辅导员一天的时间得知:从早八点甚至七点到晚上五点甚至六点半,几乎都在忙碌日常行政类型的事务工作;不否认这是辅导员的分内之事,但是如果整天忙于事务而无所思考,这就是问题了,那么辅导员到底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呢?
工作好比储物,太满了和太空了都是不合理的,一定要有空余,一定要有发挥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这是最好的适度。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辅助和引导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有主次,而且要有计划地引导。当然,我个人认为:为琐事整天忙碌而导致辅导员最主要的任务缺失的话意味着辅导员这个职位的缺失。所以,这个问题很值得辅导员深思和反省。
我总结: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即是辅导员职位的缺失。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一定要学会抽离,而不能疲于事务,在最重要的角色扮演中不能使得角色混乱甚至角色缺失。
二、辅导员角色的重新思考和再定位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是建立师生之间互动关系,把教育目标有机融入师生互动关系中去。教育实践中存在两种极端,均不符合教育原理。一些教师为了保持和提高自己的角色权威,或者为了有意掩盖自己个人人格或职业品质方面的弱点,竭力要求和学生保持较大距离,摆出一副权威架势,把自己装扮成绝对正确的真理的化身,没有任何缺点和错误,把自己内在自我掩藏起来。另一个极端是教师为了有利于和学生维持友好关系,获得感激和尊重,竭力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自己混同为学生的一员,忘记了主导作用,一切由学生支配,表现为纵容姑息和宽恕一切的态度。这两种做法均是对德育过程产生消极作用,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
蓝克尔认为个人通过信息反馈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教师和学生各有自己的行为标准,学生的行为信息反馈给教师,使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同样教师的行为信息反馈到学生的观念中,用以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辅导员一定要在和学生的互动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地反馈自己的行为信息,不然整天忙于事务累于形式,就是抵消德育的积极作用和效果,偏离教育的中心。当然这些信息反馈很大程度上受个人经验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作为辅导员本身一定要给自己留反思和学习的空间也即研究进步的空间。
三、辅导员在日常辅助引导学生过程中的点滴反思
财贸素养课程化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摒弃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进行评价。我建议更多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财贸素养课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
比如主题演讲、报告会、模拟演练、讨论、参观学习等等作为学习情况的评价依据;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和多元标准,不仅允许问题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评价也要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照计划来说是失败的,也应从学生获得了宝贵经验的绝度视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动成果,肯定其活动架子,营造其体验成功的境界。作为辅导员要鼓励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自我评价本,以便使得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
以上从信息反馈角度对财贸素养课程化过程中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和评价多元化是我的一点简单的感受。
四、辅导员在辅助引导中以情感教育进行疏导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辅助引导学生呢?通过一年的实践积累我总结从“安全感”说起:
“安全感”是指人在一定的环境中神经生理——心理上没有恐惧感,没有或较少有紧张情绪和防备心理。在人的心理需求中,安全感的需求处于最基础的层次。
对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如何加以调整、指导并导向积极的情感,德育以往研究不多。实际上,人总是通过行为表露感情,有时坦率而直接,有时则难以识别。如果仅仅因为行为不合理而制止其行为,简单地要求人控制其情绪,并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所以,首先要观察人的行为,不急于判断其行为之是非,不急于改变其行为。人的情感可以在其言语,动作、举止行为中流露或暗示出来,如:有没有安全感、信任感,有没有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是否紧张,为什么攻击心理过度等。对不合理行为所反映出的消极情绪以接受的态度(接受不是赞同),以理解的立场允其顺畅表达,表达的方式或用语言,或用不伤害他人的动作,或以运动,或以哭诉,或用创造性的方式,如唱歌、跳舞、绘画等。教育指导人表达、宣泄情感的过程,正是人学会识别自己情绪、情感的过程,也同时才是合理处理、控制自己情绪能力增长的过程。那些不能及时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人,其被压抑的情感终究会以意料不到的方式暴露出来,其造成的消极后果,引起的贬抑性社会评价,将反过来以负效应的形式影响人的情绪、情感及其自我评价。严重的以至于影响人的一生。
现在我们认识到,道德过程中安全感的效应,不仅在于由安全感所带来的信任感,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认同教育内容,也不仅在于一个有安全感的集体中,受教育者不会感到道德是外部强加的约束,而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甚至是在无意识的冥冥之中接受道德文化。更重要的是,安全感本身的道德意义需要挖掘。人在获得安全感的状态下,消极情绪可以用被人接受、认同的方式宣泄,人有表达自己情感的自由度,这使得人的根植于本性之中的攻击性内驱力合理地得到抑制。
按照情绪学理论研究的情感产生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恐惧、害怕容易转化为攻击、仇恨;安全、信任容易转化为同情和爱。虽然亲子、师生、伙伴之间的安全、依恋与爱集体、爱祖国等高级社会性情操在内容、境界层次上不同,但它们有相近的心理结构,其所引起的爱的感情在脑神经加工方式,在感受状态方面也是相近的。我们完全可以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发展人的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一定要重点教育不缺失,日常教育要得法。
[参考文献]
[1]鲁杰,王逢贤.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郑金洲.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