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即教师重视“教会学生”,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学教学也只是教师“讲科学”,学生“听科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正如江泽民所说:“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智慧的教育,不是把青少年整天禁锢在书本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因此,《生物课标》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探究”的理念。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必然贯穿在整个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了保证,因此教师首先要形成“在研究中学习”的教学观。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同时也要尊重、信任、赏识每一个学生,形成平等的学生观。
在以往的教学中,生物教师依仗自己是知识的占有者,课堂上利用演示实验和挂图,把结论告知学生。而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垄断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生物学知识与实践的联系、生物学的前沿知识、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懂得科研。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参与、组织、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这里的指导与以往的教学中的指导有很大不同。以往指导主要是找出问题所在,然后通过解惑、解难,最后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心中已有的标准答案上来,而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只是在研究的思路、方法、信息来源方面的指导。因此,教师惟有尽快转换自己的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二、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因此,教学中必须下大力气做好这些实验。
首先,按照《课标》要求,认真区分每个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和重点,让学生在每一项探究活动中都有所收获。比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只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的性质并不复杂,结论也是容易获得的。有的活动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比如《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有的探究活动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取样、检测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上等等。当然,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所有活动的共同要求。
其次,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初中学生的探究题目,结论是在科学上早有定论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以此渐渐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所以,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即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另外,对探究活动的及时、有效的评价也很重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都可以,特别是有计划地评价不同的小组、不同的个人,发现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以后的探究活动的进行有良好的影响。
第三,要重视探究活动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从一般的课堂讨论交流到出墙报、办手抄报、以及向家长、校友、学校的来宾展示。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写一篇叙事或抒情的美文,却不会撰写一篇科学报告,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是因为我们训练的不够。而撰写一篇科学报告的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继续,辨证的逻辑、严密的推理、正确使用科学术语、简约而流畅地表达等,都是科学活动要求的素养,在撰写科学报告时会得到锻炼。
三、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中探究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应有的实验,还要求学生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进行开拓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从而加强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如课标中所强调的:“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引入一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的生物学研究课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更为接近真正的科学探究。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实验的设计应该多样化。除了教材中规定的材料、用具外,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可以使用一些低成本、低损耗的替代材料,比如,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就可以使用废弃的饮料瓶。还可以在不使用生物材料的情况下,设计模拟实验。实验设计的多样化,还包括同一实验的不同设计思路,教师可以创造,学生也可参与,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验中还要特别重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比如强调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重复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书写实验报告等。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贯穿于依照新的课标编制的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要时刻不忘探究,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正如有些学者所说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必然贯穿在整个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生物教学中要切实加强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一、转变教师的观念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了保证,因此教师首先要形成“在研究中学习”的教学观。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他们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同时也要尊重、信任、赏识每一个学生,形成平等的学生观。
在以往的教学中,生物教师依仗自己是知识的占有者,课堂上利用演示实验和挂图,把结论告知学生。而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的垄断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同时关注生物学知识与实践的联系、生物学的前沿知识、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及懂得科研。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参与、组织、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这里的指导与以往的教学中的指导有很大不同。以往指导主要是找出问题所在,然后通过解惑、解难,最后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心中已有的标准答案上来,而探究性学习中的指导只是在研究的思路、方法、信息来源方面的指导。因此,教师惟有尽快转换自己的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二、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因此,教学中必须下大力气做好这些实验。
首先,按照《课标》要求,认真区分每个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的目标和重点,让学生在每一项探究活动中都有所收获。比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只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的性质并不复杂,结论也是容易获得的。有的活动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比如《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有的探究活动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取样、检测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上等等。当然,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所有活动的共同要求。
其次,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初中学生的探究题目,结论是在科学上早有定论的。让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以此渐渐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的品质。因此,其过程富含教育意义。所以,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即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另外,对探究活动的及时、有效的评价也很重要。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都可以,特别是有计划地评价不同的小组、不同的个人,发现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以后的探究活动的进行有良好的影响。
第三,要重视探究活动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从一般的课堂讨论交流到出墙报、办手抄报、以及向家长、校友、学校的来宾展示。我们的学生可能会写一篇叙事或抒情的美文,却不会撰写一篇科学报告,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是因为我们训练的不够。而撰写一篇科学报告的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继续,辨证的逻辑、严密的推理、正确使用科学术语、简约而流畅地表达等,都是科学活动要求的素养,在撰写科学报告时会得到锻炼。
三、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中探究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应有的实验,还要求学生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进行开拓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从而加强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培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如课标中所强调的:“应高度重视学校生物实验室的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实践环境,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和教师利用身边廉价的器具和材料,设计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给学生引入一些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的生物学研究课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更为接近真正的科学探究。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更深。
实验的设计应该多样化。除了教材中规定的材料、用具外,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可以使用一些低成本、低损耗的替代材料,比如,探究蚂蚁的取食行为,就可以使用废弃的饮料瓶。还可以在不使用生物材料的情况下,设计模拟实验。实验设计的多样化,还包括同一实验的不同设计思路,教师可以创造,学生也可参与,以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实验中还要特别重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的训练,比如强调控制变量,设计对照,重复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书写实验报告等。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贯穿于依照新的课标编制的教材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要时刻不忘探究,才能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