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已成为现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目前,营销专业课堂教学仍存在大量弊端,《市场营销基础》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目的就是打破这些弊端,把工作过程融于课堂,更好的实现企业与学校对接、工作与课堂对接。
【关键词】工作过程;营销基础;课程项目化
中职学生毕业直接面向企业,刚迈向企业的同学能否迅速并熟练地完成工作任务,取决于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好的教学设计,把学校的学习过程和企业的工作过程实现良好的对接,可以使学生、学校、企业三方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利益最大化。
一、我校营销课程教学三大弊端
1.教师停留单一理论教学
现在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教材虽然出现多种版本,包括有些作者出版了以项目教学法为形式的教材,但几乎都是换汤不换药,形似而神不似。首先,他们仍然沿用菲利普·科特勒这位营销大师的营销理论体系,更多的是侧重理论模型的研究,要知道,这些研究问题应该是留给经济研究类人员的;其次,有些作者配备了新的案例,但是从作者写书,到书能够出版,再到被消费者购买,这个过程要历经多长时间,在这个经济瞬息万变的社会,书中的案例可能早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
而大部分教师却仍以教材为主,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每一堂课几乎就是为了完成计划给学生灌输知识,从而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老师把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讲完,学生则需要被动的听完。很少有老师去考虑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是否真正适合这个特定的班级,是否真正适合班里所有的学生;是否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也不去考虑这一节课他们能接受百分之多少。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只要是同一门课,讲授内容就完全一样。没有专业侧重点,没有学生分层,只要教材不换教学内容也永远没有更新。最后的结果是,部分能跟得上的同学将就着学着,跟不上的同学则破罐破摔,一路混下去。
2.学生实践实操能力薄弱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按市场和行业需求来培养相应的技能人才,也就是学生应以学习技能为主,教育过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然而现阶段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都是所谓的“概念、目的、意义、案例分析”,课堂上老师或是津津有味地讲着宝洁公司、宝马公司的经典营销案例,或是把那些概念、意义强加到学生的脑海里;可铃声过后,谁也不知道书本上所谓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意义”,大家也不知道背了这个概念或者意义之后要在工作中怎么做,因为一切都是空想而已。那些看上去近乎完美的案例,对经济研究者是一个很好的模型;可对即将去企业工作的中职生而言,那就是摆在橱窗里的水晶鞋,不会对自己的坎坷路途起到任何作用。没有哪个企业是聘请你来讲完美的故事的,而是要求你就是能创造故事的一个人。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3.考核模式抹杀创新思维
教师为了方便起见,对学生的考核是否合格,大多采用期中一张试卷,期末一张试卷而草草了事。学生年年换,试卷永不变。要知道,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也是不同的;每一届的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在变,优缺点也跟着在变。就好比音乐课有些同学唱歌唱得很好,可是不会谱曲;有些同学钢琴十级,但唱起来歌却五音不全;80后和00后所欣赏和接受的曲风也是大不相同。如果教师的教学计划就是单纯的谱曲或就是单纯的演唱,那有些同学注定考核不合格,但你能说他一定不优秀吗?这种简单的考核模式,会使很多同学为了考核合格,放弃自身所长,而只能为了考试内容而学习。这不仅会让很多同学丧失学习的兴趣,也会埋没很多本身可能很优秀的同学。所以,考核模式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二、立足岗位需求,课程项目化
要想打破这些教学弊端,就必须让教学课程来自于工作体系,让知识附着于工作体系。
所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改革就是将职业活动中的工作工程融合于课堂的学习过程,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职业标准和项目原则来实施教学和考核的一种课程设计。在课程开发时,应了解市场职业的需求与标准,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从而完善相关的学习教程与教学模式。
三、课程项目化改革原则
1.任务选取岗位化
在课程设计的任务选取方面,应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状况,选取与其就业岗位相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我们必须先调研学校营销专业以往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哪些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什么、这个岗位要求掌握那些技能。例如:产品销售,拓展渠道,促销宣传等等。
2.任务排序递进化
同一岗位,可以设置多个任务。但在项目任务的领取过程,应采取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先设计一个简单的任务,让大家愉快的完成,树立自信心;再逐步将任务难度加大,引领学生从简单到复杂逐步练习,从而加深技能,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比如,促销宣传模块;第一次任务,选取公司促销产品并撰写产品宣传口号;第二次任务:为公司的促销活动设计一张POP海报;第三次任务:策划一次完整的促销活动方案等等。
3.任务内容最小化
设置项目的目的是将教学中的有关理论知识按照一定规律分配渗透到各个项目中去,学生可以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来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项目的设置越小越好,只要能够突出你的培养侧重点即可,这样支撑的理论知识也就越少,学生接受起来也就越容易,教师的教学组织也就不会太困难了。例如,销售技能项目中,我们可以单纯的让学生分别练习儿童玩具销售,儿童奶粉销售等等。
4.任务考核过程化
每个学生的优势不同,有人善于表达、有人善于创作。考核不能光看结果,还要看其过程,必须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以过程化考核代替结果化考核方式。比如说,考核过程每个学生发放十个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任意选取其中五个来完成,这五个任务也不能单看完成结果,还应注重完成的过程。就好比我们在评估一个销售员是否优秀时,不能只看一个销售员当月销售量有多少,我们还要看他的销售任务难易程度以及他在销售过程中付出多少努力。
四、课程项目化的开发设计
1.市场调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需求
2.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课程项目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市场营销基础》课设计了8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包含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
3.设计项目单元
针对不同项目,根据不同的比较对象或载体,设计项目单元。每个项目设计3-4个项目单元,每个项目单元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环节来组织实施项目单元教学。在项目单元设计中,既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同时每个学生在项目单元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打破了原来传统学科中的终结考核评价方式,按照学生个性、爱好发展差异,实现了过程化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论
课程项目化立足于学生、学校和企业三个方面,把企业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職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相关的职业标准相衔接,进而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这种体系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还要有利于企业发展。我们可以以点带面,通过这一门课的开发设计,逐步带动其它相关课程的改革,从而更好的实现校企对接。
参考文献:
[1]莫燕桦.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改进探索.广西教育,2015,3 .
[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选择.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9(8).
【关键词】工作过程;营销基础;课程项目化
中职学生毕业直接面向企业,刚迈向企业的同学能否迅速并熟练地完成工作任务,取决于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好的教学设计,把学校的学习过程和企业的工作过程实现良好的对接,可以使学生、学校、企业三方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利益最大化。
一、我校营销课程教学三大弊端
1.教师停留单一理论教学
现在中职学校的市场营销教材虽然出现多种版本,包括有些作者出版了以项目教学法为形式的教材,但几乎都是换汤不换药,形似而神不似。首先,他们仍然沿用菲利普·科特勒这位营销大师的营销理论体系,更多的是侧重理论模型的研究,要知道,这些研究问题应该是留给经济研究类人员的;其次,有些作者配备了新的案例,但是从作者写书,到书能够出版,再到被消费者购买,这个过程要历经多长时间,在这个经济瞬息万变的社会,书中的案例可能早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
而大部分教师却仍以教材为主,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每一堂课几乎就是为了完成计划给学生灌输知识,从而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老师把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讲完,学生则需要被动的听完。很少有老师去考虑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是否真正适合这个特定的班级,是否真正适合班里所有的学生;是否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也不去考虑这一节课他们能接受百分之多少。所有专业,所有学生,只要是同一门课,讲授内容就完全一样。没有专业侧重点,没有学生分层,只要教材不换教学内容也永远没有更新。最后的结果是,部分能跟得上的同学将就着学着,跟不上的同学则破罐破摔,一路混下去。
2.学生实践实操能力薄弱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按市场和行业需求来培养相应的技能人才,也就是学生应以学习技能为主,教育过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然而现阶段教师的教学设计基本都是所谓的“概念、目的、意义、案例分析”,课堂上老师或是津津有味地讲着宝洁公司、宝马公司的经典营销案例,或是把那些概念、意义强加到学生的脑海里;可铃声过后,谁也不知道书本上所谓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意义”,大家也不知道背了这个概念或者意义之后要在工作中怎么做,因为一切都是空想而已。那些看上去近乎完美的案例,对经济研究者是一个很好的模型;可对即将去企业工作的中职生而言,那就是摆在橱窗里的水晶鞋,不会对自己的坎坷路途起到任何作用。没有哪个企业是聘请你来讲完美的故事的,而是要求你就是能创造故事的一个人。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3.考核模式抹杀创新思维
教师为了方便起见,对学生的考核是否合格,大多采用期中一张试卷,期末一张试卷而草草了事。学生年年换,试卷永不变。要知道,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学生的发光点也是不同的;每一届的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在变,优缺点也跟着在变。就好比音乐课有些同学唱歌唱得很好,可是不会谱曲;有些同学钢琴十级,但唱起来歌却五音不全;80后和00后所欣赏和接受的曲风也是大不相同。如果教师的教学计划就是单纯的谱曲或就是单纯的演唱,那有些同学注定考核不合格,但你能说他一定不优秀吗?这种简单的考核模式,会使很多同学为了考核合格,放弃自身所长,而只能为了考试内容而学习。这不仅会让很多同学丧失学习的兴趣,也会埋没很多本身可能很优秀的同学。所以,考核模式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二、立足岗位需求,课程项目化
要想打破这些教学弊端,就必须让教学课程来自于工作体系,让知识附着于工作体系。
所谓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改革就是将职业活动中的工作工程融合于课堂的学习过程,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职业标准和项目原则来实施教学和考核的一种课程设计。在课程开发时,应了解市场职业的需求与标准,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从而完善相关的学习教程与教学模式。
三、课程项目化改革原则
1.任务选取岗位化
在课程设计的任务选取方面,应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状况,选取与其就业岗位相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我们必须先调研学校营销专业以往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哪些行业、就业岗位主要是什么、这个岗位要求掌握那些技能。例如:产品销售,拓展渠道,促销宣传等等。
2.任务排序递进化
同一岗位,可以设置多个任务。但在项目任务的领取过程,应采取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先设计一个简单的任务,让大家愉快的完成,树立自信心;再逐步将任务难度加大,引领学生从简单到复杂逐步练习,从而加深技能,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比如,促销宣传模块;第一次任务,选取公司促销产品并撰写产品宣传口号;第二次任务:为公司的促销活动设计一张POP海报;第三次任务:策划一次完整的促销活动方案等等。
3.任务内容最小化
设置项目的目的是将教学中的有关理论知识按照一定规律分配渗透到各个项目中去,学生可以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来掌握相关知识。这就要求项目的设置越小越好,只要能够突出你的培养侧重点即可,这样支撑的理论知识也就越少,学生接受起来也就越容易,教师的教学组织也就不会太困难了。例如,销售技能项目中,我们可以单纯的让学生分别练习儿童玩具销售,儿童奶粉销售等等。
4.任务考核过程化
每个学生的优势不同,有人善于表达、有人善于创作。考核不能光看结果,还要看其过程,必须打破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以过程化考核代替结果化考核方式。比如说,考核过程每个学生发放十个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任意选取其中五个来完成,这五个任务也不能单看完成结果,还应注重完成的过程。就好比我们在评估一个销售员是否优秀时,不能只看一个销售员当月销售量有多少,我们还要看他的销售任务难易程度以及他在销售过程中付出多少努力。
四、课程项目化的开发设计
1.市场调研,确立典型工作任务需求
2.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课程项目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将《市场营销基础》课设计了8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包含工作过程中所需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
3.设计项目单元
针对不同项目,根据不同的比较对象或载体,设计项目单元。每个项目设计3-4个项目单元,每个项目单元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环节来组织实施项目单元教学。在项目单元设计中,既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同时每个学生在项目单元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打破了原来传统学科中的终结考核评价方式,按照学生个性、爱好发展差异,实现了过程化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结论
课程项目化立足于学生、学校和企业三个方面,把企业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職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相关的职业标准相衔接,进而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这种体系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还要有利于企业发展。我们可以以点带面,通过这一门课的开发设计,逐步带动其它相关课程的改革,从而更好的实现校企对接。
参考文献:
[1]莫燕桦.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改进探索.广西教育,2015,3 .
[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选择.职业技术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