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07年,江苏省响水县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分析2007年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特点以及大发生原因,对2007年响水县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特点;防治;2007年;江苏响水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095-01
响水县地处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属淮北沿海中粳稻区。稻纵卷叶螟是本地水稻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诸多有利因素的影响,五(3)代、六(4)代连续大发生危害的频率显著增加。现将2007年本地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原因及药剂防治实践总结如下。
1大发生特点
1.1四(2)代迁入早,迁入量少,发生程度轻
常年本地四(2)代为迁入波及区,迁入蛾量少,发生危害轻,幼虫在水稻分蘖、拔节期危害。2007年,灯下诱测四(2)代6月27日始见,早于常年,6月下旬末至7月上旬初有一迁入小峰,田间有少量虫卵量,7月17日调查,平均百穴虫苞3.8个,百穴幼虫1.7头,轻发,但重于常年。
1.2五(3)代迁入量大,加之四(2)代本地虫源的羽化,内外虫源汇合,导致五(3)代特大发生
常年本地五(3)代为迁入主降区,多数年份是主发世代,幼虫在水稻拔节孕穗至抽穗期危害。2007年,田间系统赶蛾观察,7月26~28日,进入发蛾始盛期,日均蛾量为1 050头/hm2,7月31日至8月4日进入发蛾高峰期,日均蛾量为1.058万头/hm2,8月6~9日田间蛾量回落,日均蛾量为630头/hm2,8月中旬田间蛾量极少。8月14日调查,自然虫情田,平均百穴虫苞1 636.8个,百穴幼虫948.4头。
1.3六(4)代田间蛾量大,自然发生程度达大发生
常年六(4)代蛾源基本上由本地五(3)代繁殖而来,幼虫在水稻穗期危害。2007年,因五(3)代田间残虫量高,六(4)代蛾量持续偏高,田间系统赶蛾观察,8月21日蛾量明显突增为9 210头/hm2,8月26日至9月3日进入发蛾高峰期,日均蛾量1.86万头/hm2,9月5~15日蛾量明显回落,日均蛾量2 250头/hm2。9月17日调查自然虫情田,平均百穴虫苞169.5个,百穴幼虫117.3头。
2大发生原因
2.1迁入早、迁入量大及本地残留虫源基数高
2007年,四(2)代为早迁年份,田间残虫多于常年,四(2)代本地虫源的发蛾期与五(3)代异地虫源的主迁期基本吻合,7月31日至8月4日,五(3)代田间蛾量高发,导致五(3)代特大发生,五(3)代的高残虫,又给六(4)代的大发生奠定了本地的虫源基数。
2.2气候条件有利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需要的适宜温度为22~28℃,阴雨多湿有利发生。2007年7月、8月、9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5.3℃、27.0℃、22.0℃,7月降水量347.3mm,较常年多115.4mm,8月降水量174.7mm,较常年少7.9mm,9月降水量240mm,较常年多151.2mm,总降水量明显多于常年同期,适温阴雨多湿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初孵幼虫的成活。
2.3食料条件适宜
2007年,本地种植的水稻品种较多,播栽方式多样,由过去的移栽稻为主逐步演变为移栽、机插、抛秧和直播并存,特别是直播稻,种植面积近50%。由于播种迟,播种量大,氮肥施用水平高,导致水稻生育期偏晚,群体偏大,长势偏嫩,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五(3)代、六(4)代的连续重发和危害。
2.4农药市场比较混乱,使用农药不对路,防治效果不好
目前农药市场经营渠道多,销售点多,经营人员多,假劣品种多,加之部分不法商宣传广告过分夸大,乱宣传,农民容易上当,导致防效下降。
2.5部分农户对稻纵卷叶螟适期主动防治的意识不强
稻纵卷叶螟适期用药的时间在初孵至1龄幼虫期,由于1龄幼虫不卷叶,往往不能引起农户的注意,从而错过防治适期,等到卷叶大量出现才开始用药,既造成了危害,防治效果又差。
3药剂防治实践
3.1明确主攻代次
常年本地稻纵卷叶螟四(2)代迁入少,发生轻,不需要单独防治,五(3)代是主迁代,加之本地四(2)代虫源的羽化,五(3)代田间蛾、卵量高,幼虫多,危害重,为主害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本地推广的主要是杂交稻,播栽方式主要是移栽,水稻生育期偏早,食料的不适宜使得六(4)代成虫多为“迁出型”,一般年份六(4)代危害轻;90年代中后期,本地逐渐形成了粳稻化的种植制度,而且播栽方式趋向多样化,水稻生育期明显推迟,植株生长旺盛,叶片嫩绿,食料优越,使六(4)代成虫多表现为“滞留型”,六(4)代也由原来的次害代上升为主害代。五(3)代、六(4)代成为本地的主攻代次。
3.2抓住防治适期
关键是要抓住初孵幼虫始盛期用好第1次药,初孵幼虫高峰期用好第2次药,对五(3)代,我们在8月1~2日和8月6~8日安排2次用药,对六(4)代,我们在8月25~27日和9月2~4日安排2次用药,部分生育期偏晚的直播稻田,在9月10~12日安排了第3次用药。同时,我们推荐的用药量是常规推荐用量的1.2倍。
3.3科学选用药剂
2007年,我们主要推广了毒死蜱加杀虫单复配剂、阿维菌素加毒死蜱复配剂及毒死蜱单剂,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对五(3)代,我们安排了药效试验,试验于8月1日和8月7日2次用药,对水量750kg/hm2,采用手动喷雾器喷雾。试验结果:8月14日调查,未用药对照区,百穴虫苞1 406.7个,百穴虫量746.7头,而用25%毒·杀单可湿性粉剂1.8kg/hm2(江苏丰山集团产),百穴虫苞29个,百穴虫量12头,保叶效果97.9%,治虫效果98.4%;用25%阿维·毒乳油1 500 mL/hm2(江苏克胜集团产),百穴虫苞15个,百穴虫量8头,保叶效果98.9%,治虫效果98.9%;用40.7%同一顺(毒死蜱)乳油1 500mL/hm2(江苏红太阳集团产),百穴虫苞33个,百穴虫量14头,保叶效果97.7%,治虫效果98.1%。
3.4提高施药质量
一要喷药均匀周到,不可漏喷;二要喷足水量,用水量750~900kg/hm2;三要喷细雾;四要待露水干后用药;五要药后保3~5cm深水层4~5d。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特点;防治;2007年;江苏响水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1-0095-01
响水县地处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属淮北沿海中粳稻区。稻纵卷叶螟是本地水稻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诸多有利因素的影响,五(3)代、六(4)代连续大发生危害的频率显著增加。现将2007年本地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特点、原因及药剂防治实践总结如下。
1大发生特点
1.1四(2)代迁入早,迁入量少,发生程度轻
常年本地四(2)代为迁入波及区,迁入蛾量少,发生危害轻,幼虫在水稻分蘖、拔节期危害。2007年,灯下诱测四(2)代6月27日始见,早于常年,6月下旬末至7月上旬初有一迁入小峰,田间有少量虫卵量,7月17日调查,平均百穴虫苞3.8个,百穴幼虫1.7头,轻发,但重于常年。
1.2五(3)代迁入量大,加之四(2)代本地虫源的羽化,内外虫源汇合,导致五(3)代特大发生
常年本地五(3)代为迁入主降区,多数年份是主发世代,幼虫在水稻拔节孕穗至抽穗期危害。2007年,田间系统赶蛾观察,7月26~28日,进入发蛾始盛期,日均蛾量为1 050头/hm2,7月31日至8月4日进入发蛾高峰期,日均蛾量为1.058万头/hm2,8月6~9日田间蛾量回落,日均蛾量为630头/hm2,8月中旬田间蛾量极少。8月14日调查,自然虫情田,平均百穴虫苞1 636.8个,百穴幼虫948.4头。
1.3六(4)代田间蛾量大,自然发生程度达大发生
常年六(4)代蛾源基本上由本地五(3)代繁殖而来,幼虫在水稻穗期危害。2007年,因五(3)代田间残虫量高,六(4)代蛾量持续偏高,田间系统赶蛾观察,8月21日蛾量明显突增为9 210头/hm2,8月26日至9月3日进入发蛾高峰期,日均蛾量1.86万头/hm2,9月5~15日蛾量明显回落,日均蛾量2 250头/hm2。9月17日调查自然虫情田,平均百穴虫苞169.5个,百穴幼虫117.3头。
2大发生原因
2.1迁入早、迁入量大及本地残留虫源基数高
2007年,四(2)代为早迁年份,田间残虫多于常年,四(2)代本地虫源的发蛾期与五(3)代异地虫源的主迁期基本吻合,7月31日至8月4日,五(3)代田间蛾量高发,导致五(3)代特大发生,五(3)代的高残虫,又给六(4)代的大发生奠定了本地的虫源基数。
2.2气候条件有利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需要的适宜温度为22~28℃,阴雨多湿有利发生。2007年7月、8月、9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5.3℃、27.0℃、22.0℃,7月降水量347.3mm,较常年多115.4mm,8月降水量174.7mm,较常年少7.9mm,9月降水量240mm,较常年多151.2mm,总降水量明显多于常年同期,适温阴雨多湿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繁殖和初孵幼虫的成活。
2.3食料条件适宜
2007年,本地种植的水稻品种较多,播栽方式多样,由过去的移栽稻为主逐步演变为移栽、机插、抛秧和直播并存,特别是直播稻,种植面积近50%。由于播种迟,播种量大,氮肥施用水平高,导致水稻生育期偏晚,群体偏大,长势偏嫩,十分有利于稻纵卷叶螟五(3)代、六(4)代的连续重发和危害。
2.4农药市场比较混乱,使用农药不对路,防治效果不好
目前农药市场经营渠道多,销售点多,经营人员多,假劣品种多,加之部分不法商宣传广告过分夸大,乱宣传,农民容易上当,导致防效下降。
2.5部分农户对稻纵卷叶螟适期主动防治的意识不强
稻纵卷叶螟适期用药的时间在初孵至1龄幼虫期,由于1龄幼虫不卷叶,往往不能引起农户的注意,从而错过防治适期,等到卷叶大量出现才开始用药,既造成了危害,防治效果又差。
3药剂防治实践
3.1明确主攻代次
常年本地稻纵卷叶螟四(2)代迁入少,发生轻,不需要单独防治,五(3)代是主迁代,加之本地四(2)代虫源的羽化,五(3)代田间蛾、卵量高,幼虫多,危害重,为主害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本地推广的主要是杂交稻,播栽方式主要是移栽,水稻生育期偏早,食料的不适宜使得六(4)代成虫多为“迁出型”,一般年份六(4)代危害轻;90年代中后期,本地逐渐形成了粳稻化的种植制度,而且播栽方式趋向多样化,水稻生育期明显推迟,植株生长旺盛,叶片嫩绿,食料优越,使六(4)代成虫多表现为“滞留型”,六(4)代也由原来的次害代上升为主害代。五(3)代、六(4)代成为本地的主攻代次。
3.2抓住防治适期
关键是要抓住初孵幼虫始盛期用好第1次药,初孵幼虫高峰期用好第2次药,对五(3)代,我们在8月1~2日和8月6~8日安排2次用药,对六(4)代,我们在8月25~27日和9月2~4日安排2次用药,部分生育期偏晚的直播稻田,在9月10~12日安排了第3次用药。同时,我们推荐的用药量是常规推荐用量的1.2倍。
3.3科学选用药剂
2007年,我们主要推广了毒死蜱加杀虫单复配剂、阿维菌素加毒死蜱复配剂及毒死蜱单剂,防治效果十分显著。对五(3)代,我们安排了药效试验,试验于8月1日和8月7日2次用药,对水量750kg/hm2,采用手动喷雾器喷雾。试验结果:8月14日调查,未用药对照区,百穴虫苞1 406.7个,百穴虫量746.7头,而用25%毒·杀单可湿性粉剂1.8kg/hm2(江苏丰山集团产),百穴虫苞29个,百穴虫量12头,保叶效果97.9%,治虫效果98.4%;用25%阿维·毒乳油1 500 mL/hm2(江苏克胜集团产),百穴虫苞15个,百穴虫量8头,保叶效果98.9%,治虫效果98.9%;用40.7%同一顺(毒死蜱)乳油1 500mL/hm2(江苏红太阳集团产),百穴虫苞33个,百穴虫量14头,保叶效果97.7%,治虫效果98.1%。
3.4提高施药质量
一要喷药均匀周到,不可漏喷;二要喷足水量,用水量750~900kg/hm2;三要喷细雾;四要待露水干后用药;五要药后保3~5cm深水层4~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