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老舍与张爱玲作品中月亮意象使用差异的原因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n87675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月亮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因为其多变的形象而深受历代文人青睐。老舍和张爱玲就是其中的代表者。在他们的作品中月亮意象大量出现,但由于两人生命体验以及文学观念的不同,他们笔下的月亮也存在差异。两者分别从不同侧面丰富了月亮这一古老意象的内涵。
  关键词:老舍;张爱玲;月亮意象;比较
  作者简介:李雨辰(1992.10-),女,汉族,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1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在创作中选用了月亮意象,老舍和张爱玲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但由于他们的生活背景、文学素养和个人体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月亮意象的内涵和作用也不尽相同。老舍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较深,在使用月亮意象时更多的是向传统借鉴,赋予月亮意象积极的内涵。而张爱玲则偏向于使用月亮意象的另一个方面,让它成为邪恶力量的使者,照射着人间的一切罪恶,带给人一种不安和恐惧的情绪。而造成这种创作差异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不同文学观念的影响
  老舍与张爱玲都受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是五四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因而作品中会显露出启蒙意识的影响。但即使接受同一种文学观念,由于接受的程度不同,反映到创作上自然会产生差异。因而老舍与张爱玲对于月亮这一传统意象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阐述和运用。
  老舍曾多次讲述五四文学革命对其文学创作风格的形成的重大意义,他说:“感谢‘五四’,他叫我变成了作家。”[1]他的创作承袭了启蒙传统,坚持现实主义写作原则,由民间而来,立足人生。在文学创作上也受到了狄更斯同情底层人民的人道主义观念的影响,探究国民的日常状态,着力表现北平普通市民的生活。老舍在创作时一方面致力于国民性的批判,另一方面又保持着对普通民众无奈生活的同情和美好人性的赞扬。因而在选择月亮意象时更多地利用它去展现人性的善良和纯洁,表达对底层市民无奈生活的同情和理解。
  张爱玲同样接受了启蒙精神,但并没有像老舍那样清晰的展现在创作之中,而是利用重设背景,内嵌式的展现启蒙主题。张爱玲更多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冷静的描绘真实的人性。同时,其创作也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较大影响。在刻画人物方面,“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2]。她善于深刻挖掘人物的内心,将人物变态、扭曲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毫不掩饰。月亮意象的夸张变形对应的就是人物内心的复杂。
  二、个人生命体验的融合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在描写客观存在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从而创造出来的寄托了作者自身情思的一种艺术形象。因此即使是面对同样一个意象,不同作家使用时也会融入自己的个性特点。
  老舍出生在北平,是一个深受北京文化熏陶的作家。北平不仅是他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创作取材的来源地。老舍本身就是市民阶层的一员,这样的生活經历让他能够更好地了解市民的日常生活,感受普通民众人性的善良与美好。他看到了黑暗社会对普通人的压迫,更看到了人民的挣扎与奋斗。但是由于无法指出一条明确的出路,因而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普通民众悲惨生活的深深同情。虽然也使用“月牙儿”般的缺月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气氛,但更多的是展现一种无奈之情。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它仍是一个纯洁的对象,保有自己的本性,但是却被迷雾所包围,无法全面的展示自己。
  张爱玲自小生活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很早的接触到了现代的都市生活。霓虹灯、摩天大楼与灯红酒绿的歌舞厅构成了一种不同于北平的全新生活,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发展冲击着个人的价值观念。同时,父母感情的失和让她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里,对其今后性格的养成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再加上她生活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香港上大学时正赶上香港战争的爆发,让她了解到了生命的脆弱,增添了对于命运无法改变的无奈与失望。与胡兰成失败的婚姻让张爱玲对感情看得更加透彻,作品中的苍凉之感也愈加浓重。在她的眼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不像老舍笔下那样的纯洁与干净,而是夹杂着金钱与人性等杂质。因此,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常常发生夸张的变形,像一个张牙舞爪的恶魔一样注视着人间的一切丑恶。家庭、时代与婚姻三方面的不幸福成就了她凄美的传奇世界。
  三、结语
  通过对老舍与张爱玲两位作家作品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发现老舍先生在运用月亮意象时继承了其古典内涵,而张爱玲则是极力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结合对西方文学观念的理解,扩展了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她是月亮意象的承袭者,更是一位绝对的创新者。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相应的文学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月亮意象在作家的创作实践中完成了自己的更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老舍.“五四”给了我们什么[N].解放军报,1957-05-04.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60.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柯《生命树》的精神诉求与艺术价值”(编号:2015J01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不同于传统文学作品中唯美的和二维的意境构建模式,《生命树》中选取的意象均为现实日常生活中普通的物象,同时物象与传说的融合使小说呈现出三维立体的空间形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小说意象空间的构建,理清小说的审美特点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意象空间;生命树;大公牛;洋芋
摘 要:鲁迅先生的论战杂文大多执行着这样一个思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一个思维的好处是让对方自证其谬,自相矛盾,无话可说。经笔者研究,其思维来源可能是鲁迅先生对佛经研习的结果与心得。  关键词:鲁迅;杂文;论战;思维;佛经  作者简介:傅狮虎(1978-),男,汉族,湖南祁东人,本科,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摘 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蕴含的辩证思维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通过对钱理群先生《心灵的探寻》一书中提及的鲁迅“心灵辩证法”的分析,来探求鲁迅的辩证思维方式。  关键词:鲁迅;心灵辩证法;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1  钱理群先生在引言部分确定了本书的研究目标——探索鲁迅的“心灵辩证法”,研究方
摘 要:金波短篇童话中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温暖动人,以天马行空的想象、诗性的语言文字抒发澄澈的情感,表达爱与和谐的主题。通过对金波的童话作品中童话形象、主题内容、写作特色三个方面的分析,感悟金波以儿童为本位、初心不变的写作理念。  关键词:金波;短篇童话  作者简介:雷燕(1996.2-),女,汉族,甘肃平凉人,大学本科,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新时期文学一般指1976年后的中国文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亲切的关怀和投巨资做一系列实质性的工作下,少数民族女性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维吾尔族作家队伍中开始出现一批优秀的女性文学创作者和各类文体的作品。新政策的引领,使很多维吾尔族女性有了上学求知,就业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能力的增强,给女性带来了主体性的觉悟,女性生存
摘 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莫言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他和他的作品给现当代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巨大影响。《红高粱家族》表现了对生命原力的无限敬仰与追求,其传达的生命意识尤其独特。  关键词:性爱意识;人物形象;生命意识  作者简介:李玉翠(1994.7-),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