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通过对实验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在缺乏实验仪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身边一些简易的器材,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设计活动 自主探究 思维能力
生物学实验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按照书本上的实验步骤,要求学生一步步地模仿操作,或者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就放弃操作过程,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发展。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课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充分地把学生融入实验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努力解决实验问题,既有效利用了实验的教育价值,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1.巧妙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活动,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探究“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实验中,有些学生讨厌蚯蚓,或者对蚯蚓存在恐惧心理,不愿意做实验。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给蚯蚓建造一个温馨的家”。同学们非常兴奋,他们四人一组,通过在校园里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讨论和设计“蚯蚓之家”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利用可乐瓶、食品瓶、花盆等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采集蚯蚓、土壤、树叶等,建造一个蚯蚓的“家”。为了保持土壤透水、透气,有的同学还在瓶子底部挖了一些小孔。有些同学对蚯蚓呵护备至,甚至把蚯蚓当作宠物来饲养了。两个星期后同学们汇报和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大家共同评选出最佳“蚯蚓之家”。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掌握了适于蚯蚓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观察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实验结束后,同学们主动把蚯蚓放回大自然,体现了关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2.设计问题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实验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绝大多数的中学生物实验都体现了这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教师应结合每个具体实验,帮助学生由了解到理解,最后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把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枯燥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实验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深厚兴趣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为例,教师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一盆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在阳光的照射下,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正常地生活着;在黑暗的条件下,小白鼠很快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同学们根据以上的问题,作出如下假设: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小白鼠才得以正常生活,在黑暗的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中缺少氧气,小白鼠很快窒息死亡。
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材料,装置等,同学们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3.运用简易的实验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方案
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可以围绕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手段的改进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难以完成。但是,运用简单易得的实验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时,很多学生不理解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原理。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而另一些物质则不能通过的多孔性薄膜。课本上介绍的实验步骤较繁琐,学生不容易操作。鸡蛋的卵壳膜就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利用同学们司空见惯的蛋壳做半透膜实验,材料易得,感性直观,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材料的准备:取两个大小相近的鸡蛋,用剪刀剪去尖端的蛋壳,使之成为一个直径约为0.8cm边缘整齐的圆孔。摇动鸡蛋,将蛋黄、蛋清从小孔倒出,并用水把蛋壳冲干净。将钝端的蛋壳轻轻敲裂,再将钝端敲裂的蛋壳轻轻剥离(注意不能损坏卵膜),露出约1cm高完好的卵膜。
实验操作:将处理好的两个蛋壳分别放入两个装着等量清水的烧杯中,尖端圆孔向上。向其中一个蛋壳的圆孔内加入饱和蔗糖溶液,直到蛋壳大部分沉入水中,水面接近圆孔;向另一个蛋壳的圆孔内加入清水,也使其大部分沉入水中,水面接近圆孔。两个蛋壳都保持悬浮状态。约30分钟左右就可以观察到:加入蔗糖溶液的蛋壳由于烧杯中水分的渗入而逐渐下沉,直至沉没于烧杯的清水中,而加入清水的蛋壳仍保持初始的位置。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有的同学还设计了其他方案。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深刻理解了半透膜的作用,而且观察了鸟卵(以鸡蛋代表鸟卵)的结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探究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独立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作为学生实验探究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通过对实验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在缺乏实验仪器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身边一些简易的器材,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
【关键词】设计活动 自主探究 思维能力
生物学实验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许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按照书本上的实验步骤,要求学生一步步地模仿操作,或者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就放弃操作过程,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课堂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发展。生物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课本,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充分地把学生融入实验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努力解决实验问题,既有效利用了实验的教育价值,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1.巧妙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活动,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调动学生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探究“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实验中,有些学生讨厌蚯蚓,或者对蚯蚓存在恐惧心理,不愿意做实验。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给蚯蚓建造一个温馨的家”。同学们非常兴奋,他们四人一组,通过在校园里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讨论和设计“蚯蚓之家”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利用可乐瓶、食品瓶、花盆等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采集蚯蚓、土壤、树叶等,建造一个蚯蚓的“家”。为了保持土壤透水、透气,有的同学还在瓶子底部挖了一些小孔。有些同学对蚯蚓呵护备至,甚至把蚯蚓当作宠物来饲养了。两个星期后同学们汇报和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大家共同评选出最佳“蚯蚓之家”。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仅掌握了适于蚯蚓生存的生态环境,而且观察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实验结束后,同学们主动把蚯蚓放回大自然,体现了关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2.设计问题环节,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实验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绝大多数的中学生物实验都体现了这个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教师应结合每个具体实验,帮助学生由了解到理解,最后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把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是枯燥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设计实验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深厚兴趣中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以“光合作用产生氧”的实验为例,教师首先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将一盆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同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在阳光的照射下,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正常地生活着;在黑暗的条件下,小白鼠很快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
同学们根据以上的问题,作出如下假设: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供给小白鼠呼吸,小白鼠才得以正常生活,在黑暗的条件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玻璃罩中缺少氧气,小白鼠很快窒息死亡。
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实验原理,材料,装置等,同学们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3.运用简易的实验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方案
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可以围绕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手段的改进等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难以完成。但是,运用简单易得的实验材料,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时,很多学生不理解半透膜的选择透过性原理。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而另一些物质则不能通过的多孔性薄膜。课本上介绍的实验步骤较繁琐,学生不容易操作。鸡蛋的卵壳膜就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利用同学们司空见惯的蛋壳做半透膜实验,材料易得,感性直观,每个学生都可以独立完成。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材料的准备:取两个大小相近的鸡蛋,用剪刀剪去尖端的蛋壳,使之成为一个直径约为0.8cm边缘整齐的圆孔。摇动鸡蛋,将蛋黄、蛋清从小孔倒出,并用水把蛋壳冲干净。将钝端的蛋壳轻轻敲裂,再将钝端敲裂的蛋壳轻轻剥离(注意不能损坏卵膜),露出约1cm高完好的卵膜。
实验操作:将处理好的两个蛋壳分别放入两个装着等量清水的烧杯中,尖端圆孔向上。向其中一个蛋壳的圆孔内加入饱和蔗糖溶液,直到蛋壳大部分沉入水中,水面接近圆孔;向另一个蛋壳的圆孔内加入清水,也使其大部分沉入水中,水面接近圆孔。两个蛋壳都保持悬浮状态。约30分钟左右就可以观察到:加入蔗糖溶液的蛋壳由于烧杯中水分的渗入而逐渐下沉,直至沉没于烧杯的清水中,而加入清水的蛋壳仍保持初始的位置。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有的同学还设计了其他方案。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不仅深刻理解了半透膜的作用,而且观察了鸟卵(以鸡蛋代表鸟卵)的结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探究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独立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作为学生实验探究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