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爱德华刚进行了中国首例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力争在2013年让这项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推广。同时,之前因为出于对疯牛病的担心而不被允许进口的爱德华牛心包心脏瓣膜,在经过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长期的沟通后,也有望于明年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2011年7月28日,“马可·波罗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毛赛麟获此殊荣。在颁奖典礼上,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表示,授予毛赛麟“马可-波罗奖”,是为了表彰他在推动中美人才交流、积极参与中国医学研究、促进中国社会进步方面的杰出贡献。
毛赛麟,心血管病治疗和重症监护领域世界顶级企业——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曾任美国百特国际公司亚洲董事局主席、美国先进医疗技术协会董事局主席。现在是美国先进医疗技术协会、加利福尼亚州医疗保健研究所的董事局和执行委员会成员,还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基金会的受托人。
当代“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青年时代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写作了《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向往,是促进中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志愿者协会倡议推出了“中国方案”项目框架。该项目根据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以及中国用人单位的邀请,选派国际志愿人员到中国义务服务。为了资助上述专家志愿者服务项目,顺利实施“中国方案”,企业界纷纷慷慨解囊。为此,中美双方共同设立了“马可·波罗奖”,以表彰那些积极出资赞助“中国方案”,为促进中美人才交流、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马可·波罗奖”迄今已经颁发了30多次,历次“马可·波罗奖”得主都是各领域赫赫有名的人物: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前董事长亚历山大·特罗特曼、美国柯达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治·斐学德博士、雅诗兰黛集团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福兰德·兰汉姆、强生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拉夫·那瑟等。
“我非常荣幸能获得这个奖项,我是代表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7000多名员工领取这一奖项的。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一直在非常努力地通过我们的工作来帮助心血管病人。我们认为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推动当地的发展。爱德华把收入的—部分,用来回报社会,这样,我们才体现了自己的价值。”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毛赛麟在接受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时谦和地表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爱德华的产品就进入中国。目前,爱德华在上海设立了爱德华(上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心脏瓣膜置换和成形、重症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血管外科等方面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
不久前,爱德华刚进行了中国首例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力争在2013年让这项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推广。同时,之前因为出于对疯牛病的担心而不被允许进口的爱德华牛心包心脏瓣膜,在经过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长期的沟通后,也有望于明年重新进人中国市场,这对于中国数以万计的心脏瓣膜患者来说,是—个福音。
“我们有一个期望,就是能为中国数百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最先进的治疗技术,改善他们的生命质量。爱德华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与医疗机构共同探讨。合作,共同推动和提高中国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水平。对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我们充满期望。”毛赛麟先生信心满满。
爱德华公司—直通过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进行研讨、临床演示和讲座等教学活动及派送国内医师到美国和其他国家进修等活动支持中国医师的工作。到2010年,有超过1.3万人次的中国临床医师得益于爱德华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为中国心血管病治疗和重症监护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不求家喻户晓,只做行业顶尖
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的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它的初创来由,简而言之就是“工程师、科学家与医生共同开发出人工心脏瓣膜”,将制造人工心脏、救治心脏病人的概念变为产品。
公司创始人爱德华先生当年6。岁,是一名退休工程师,在多个行业具有63项专利。自从少年时期得过两次风湿热病之后,他就热衷于心脏病的治疗。这种疾病可使瓣膜形成瘢痕而损害心脏,最终导致心赃功能丧失。
凭借在液压和燃油泵方面的丰富经验,爱德华先生相信人的心脏也可以机械化。但当他将此想法告诉俄勒冈大学医学院年轻的外科医生阿尔伯特·斯塔尔时,斯塔尔认为这个想法过于复杂。他鼓励爱德华先生将精力集中在开发人工心赃瓣膜上,因为这是当时急需的治疗手段。仅仅两年后,首个斯塔尔一爱德华人工二尖瓣便成功研制并植入病人体内。
创业初的专业、专注成功孕育了爱德华公司的萌芽,而这也成为爱德华公司的文化基因,在其发展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凭借50多年的发展,爱德华已经成长为一个全球性公司,业务覆盖约100个国家,并在世界各地拥有约7000名员工。
2010年是世界首例心脏瓣膜置换成功50周年。尽管2010年全球的经济环境十分严峻,但作为心脏瓣膜置换技术发明者的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再次超过了当年的财务目标,增长率达到13%,纯收入增长22%,公司的股价在2010年增长了86%。所以在福布斯《2010年最值得关注的企业》榜单上,爱德华名列其中也就不足为奇。
这份榜单是从1000家公司中评选出来的。考察的指标包括近5年及近12个月以来的销售和利润增长幅度;为股东带来的总回报;市场对企业长期利润增长的预期、债资比以及资本回报率等。爱德华公司能够名列其中,表明其在各方面的表现已经得到了市场和媒体的认可。
是什么造就了爱德华公司的今天?毛赛麟先生解释说:“或许我们并不是家喻户晓的公司,但是由于我们的专业,致力于心脏外科手术与重症监护领域的产品研发,在这个行业中,我们也是全球闻名的。我们的梦想,不仅是成为一家家喻户晓的公司,更是要成为行业的指南针、全球顶尖的公司。”
“当然,我们并不希望您有机会使用我们的产品,但是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产品绝对是最好的。”毛赛麟先生向记者笑言。
计划重点培养中国医生
全球性公司的管理更需要融合与交流,爱德华公司亦十分重视医疗领域国际人才的交流。“人才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毛赛麟先生说,“将具有不同想法、相互尊重的人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我们充分信任彼此。当你听见不同的观点时,或许就发现某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我们强烈推崇这个观点,那就是‘接触不同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
事实上,交流也是医生们最喜欢、最需要的培训方式,因为“他们想听取来自全世界的专家们的观点”。在与中国医疗机构与医院的互动中,爱德华公司曾组织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专家与中国医生就共同的话题进行探讨,交流观点。这样的交流学习通常是每月或者每两个月组织一次。 交流是讲方法、讲层次的。毛赛麟先生说,最有效的方式是层层推进的培训方式。论坛、会议等交流活动从中国的顶尖医院开始。这些顶尖医院里的医生被培训得相当专业后,他们又到其他医院去做培训。这样,爱德华的经验就能传播到全国各地。
作为一个全球性公司,爱德华公司仍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而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亚洲,甚至于发展最迅速的中国。对于公司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计划,毛赛麟先生说:“我们现在的重要任务是帮助教育中国医生,让他们理解利用爱德华的产品拯救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价值。中国也有很多心血管病人,他们使用我们的产品可以康复得更快。我们对于这项教育也承担责任。”
除了培训中国医生,爱德华还从盈利里拨出部分资金资助病人,帮助他们负担医疗费用。毛赛麟先生阐释说,其实这也是公司文化的一个层面,不仅拯救病人的生命,而且也尽力促进当地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早期,毛赛麟先生曾任百特国际亚洲董事局主席,负责百特国际亚洲营运的整体工作。由于工作原因多次来访中国,算来20年间已有十余次了。在毛赛麟先生对中国的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中国“不可思议的变化”。“我还记得第一次来北京,那时航线只有几条,现在的航班可太多了”毛赛麟先生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些城市都在飞速地发展,令人着迷。”
每次来到中国,毛赛麟先生称自己不可不谈的问题便是中国长期的发展潜力。“公司在这里发展迅速,但最让我们兴奋的,还是这里蕴含的巨大市场和资源。我们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我们的产品覆盖更多的患者。”
对于企业层面的人才交流在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在毛赛麟先生看来,也是一层层带动的效应。在公司内部,有来自各国的员工分享经验,彼此尊重。一个公司是这样,那么推广开来,世界人民的关系就会有更好的发展。
感情纽带抗衡人才流失
“爱德华的创新精神由来巳久,时至今日,公司95%的收入来自于全球领先的产品,这就是我们不断追求创新的结果。”创新使爱德华公司的业绩保有着惊人的增长力,而创造力从何而来?答案是人才c面对人才流失问题,爱德华除了向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及发展前景之外,积极塑造企业文化,提升员工认同感,这成为爱德华留住员工的感情纽带。
在爱德华生命公司网站的“信条”一栏里,赫然写着:“帮助患者是我们毕生的工作,时不我待。”
“有时候工作是很复杂的,有很多人需要去照顾,客户们也各有需求。”毛赛麟先生解释说,“但是,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每个员工部必须记住的事情是,我们总是首先考虑我们的患者,将患者的要求放在第一位。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时不我待,当我们这样实践时,生命的价值也会自然而然地赋予我们的工作以意义。”
如此笃定的人文主义信条也是爱德华公司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在公司里,还流行着一些小活动,旨在加深员工们对自己工作的理解,譬如定期播放自制短片,
镜头前是患者们在刚刚得知自己的心脏疾病时拍摄的——“我觉得我快要死了!”“唉,我无药可救了!”“没有我,我的家人怎么办呢?”而在影片结尾,接受治疗后的患者们容光焕发,谈论分享着各自的经历——“我参加了医生的婚礼!”“我要抱孙子咯!”“这感觉太棒了!”
这些美好的画面都反映着真实的故事。在爱德华公司,从来不乏真情流露。“我们把这些影片定期播给员工看。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忍不住感动得流眼泪呢!”毛赛麟先生动情地告诉记者。
“让员工们真正理解我们工作的意义是成功的关键。”毛赛麟先生说,“我们需要合适的人,干着合适的工作,这样才能将生意运转得游刃有余。我们要让员工明白,他们不仅仅是在挣钱糊口,而且是在为世界人道主义事业贡献重要的力量。”
2011年7月28日,“马可·波罗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毛赛麟获此殊荣。在颁奖典礼上,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表示,授予毛赛麟“马可-波罗奖”,是为了表彰他在推动中美人才交流、积极参与中国医学研究、促进中国社会进步方面的杰出贡献。
毛赛麟,心血管病治疗和重症监护领域世界顶级企业——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曾任美国百特国际公司亚洲董事局主席、美国先进医疗技术协会董事局主席。现在是美国先进医疗技术协会、加利福尼亚州医疗保健研究所的董事局和执行委员会成员,还担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基金会的受托人。
当代“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青年时代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写作了《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强烈向往,是促进中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志愿者协会倡议推出了“中国方案”项目框架。该项目根据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以及中国用人单位的邀请,选派国际志愿人员到中国义务服务。为了资助上述专家志愿者服务项目,顺利实施“中国方案”,企业界纷纷慷慨解囊。为此,中美双方共同设立了“马可·波罗奖”,以表彰那些积极出资赞助“中国方案”,为促进中美人才交流、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
“马可·波罗奖”迄今已经颁发了30多次,历次“马可·波罗奖”得主都是各领域赫赫有名的人物: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前董事长亚历山大·特罗特曼、美国柯达公司前首席执行官乔治·斐学德博士、雅诗兰黛集团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福兰德·兰汉姆、强生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拉夫·那瑟等。
“我非常荣幸能获得这个奖项,我是代表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7000多名员工领取这一奖项的。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一直在非常努力地通过我们的工作来帮助心血管病人。我们认为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推动当地的发展。爱德华把收入的—部分,用来回报社会,这样,我们才体现了自己的价值。”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毛赛麟在接受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时谦和地表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爱德华的产品就进入中国。目前,爱德华在上海设立了爱德华(上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心脏瓣膜置换和成形、重症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血管外科等方面产品的市场推广工作。
不久前,爱德华刚进行了中国首例经导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力争在2013年让这项最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推广。同时,之前因为出于对疯牛病的担心而不被允许进口的爱德华牛心包心脏瓣膜,在经过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长期的沟通后,也有望于明年重新进人中国市场,这对于中国数以万计的心脏瓣膜患者来说,是—个福音。
“我们有一个期望,就是能为中国数百万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最先进的治疗技术,改善他们的生命质量。爱德华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与医疗机构共同探讨。合作,共同推动和提高中国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水平。对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我们充满期望。”毛赛麟先生信心满满。
爱德华公司—直通过邀请外国专家来华进行研讨、临床演示和讲座等教学活动及派送国内医师到美国和其他国家进修等活动支持中国医师的工作。到2010年,有超过1.3万人次的中国临床医师得益于爱德华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为中国心血管病治疗和重症监护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不求家喻户晓,只做行业顶尖
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的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它的初创来由,简而言之就是“工程师、科学家与医生共同开发出人工心脏瓣膜”,将制造人工心脏、救治心脏病人的概念变为产品。
公司创始人爱德华先生当年6。岁,是一名退休工程师,在多个行业具有63项专利。自从少年时期得过两次风湿热病之后,他就热衷于心脏病的治疗。这种疾病可使瓣膜形成瘢痕而损害心脏,最终导致心赃功能丧失。
凭借在液压和燃油泵方面的丰富经验,爱德华先生相信人的心脏也可以机械化。但当他将此想法告诉俄勒冈大学医学院年轻的外科医生阿尔伯特·斯塔尔时,斯塔尔认为这个想法过于复杂。他鼓励爱德华先生将精力集中在开发人工心赃瓣膜上,因为这是当时急需的治疗手段。仅仅两年后,首个斯塔尔一爱德华人工二尖瓣便成功研制并植入病人体内。
创业初的专业、专注成功孕育了爱德华公司的萌芽,而这也成为爱德华公司的文化基因,在其发展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凭借50多年的发展,爱德华已经成长为一个全球性公司,业务覆盖约100个国家,并在世界各地拥有约7000名员工。
2010年是世界首例心脏瓣膜置换成功50周年。尽管2010年全球的经济环境十分严峻,但作为心脏瓣膜置换技术发明者的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再次超过了当年的财务目标,增长率达到13%,纯收入增长22%,公司的股价在2010年增长了86%。所以在福布斯《2010年最值得关注的企业》榜单上,爱德华名列其中也就不足为奇。
这份榜单是从1000家公司中评选出来的。考察的指标包括近5年及近12个月以来的销售和利润增长幅度;为股东带来的总回报;市场对企业长期利润增长的预期、债资比以及资本回报率等。爱德华公司能够名列其中,表明其在各方面的表现已经得到了市场和媒体的认可。
是什么造就了爱德华公司的今天?毛赛麟先生解释说:“或许我们并不是家喻户晓的公司,但是由于我们的专业,致力于心脏外科手术与重症监护领域的产品研发,在这个行业中,我们也是全球闻名的。我们的梦想,不仅是成为一家家喻户晓的公司,更是要成为行业的指南针、全球顶尖的公司。”
“当然,我们并不希望您有机会使用我们的产品,但是如果您需要,我们的产品绝对是最好的。”毛赛麟先生向记者笑言。
计划重点培养中国医生
全球性公司的管理更需要融合与交流,爱德华公司亦十分重视医疗领域国际人才的交流。“人才交流是至关重要的,”毛赛麟先生说,“将具有不同想法、相互尊重的人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我们充分信任彼此。当你听见不同的观点时,或许就发现某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我们强烈推崇这个观点,那就是‘接触不同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
事实上,交流也是医生们最喜欢、最需要的培训方式,因为“他们想听取来自全世界的专家们的观点”。在与中国医疗机构与医院的互动中,爱德华公司曾组织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专家与中国医生就共同的话题进行探讨,交流观点。这样的交流学习通常是每月或者每两个月组织一次。 交流是讲方法、讲层次的。毛赛麟先生说,最有效的方式是层层推进的培训方式。论坛、会议等交流活动从中国的顶尖医院开始。这些顶尖医院里的医生被培训得相当专业后,他们又到其他医院去做培训。这样,爱德华的经验就能传播到全国各地。
作为一个全球性公司,爱德华公司仍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而其中大部分都来自亚洲,甚至于发展最迅速的中国。对于公司未来在中国的发展计划,毛赛麟先生说:“我们现在的重要任务是帮助教育中国医生,让他们理解利用爱德华的产品拯救生命、改善生活质量的价值。中国也有很多心血管病人,他们使用我们的产品可以康复得更快。我们对于这项教育也承担责任。”
除了培训中国医生,爱德华还从盈利里拨出部分资金资助病人,帮助他们负担医疗费用。毛赛麟先生阐释说,其实这也是公司文化的一个层面,不仅拯救病人的生命,而且也尽力促进当地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早期,毛赛麟先生曾任百特国际亚洲董事局主席,负责百特国际亚洲营运的整体工作。由于工作原因多次来访中国,算来20年间已有十余次了。在毛赛麟先生对中国的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是中国“不可思议的变化”。“我还记得第一次来北京,那时航线只有几条,现在的航班可太多了”毛赛麟先生说,“中国的经济增长迅速,北京、上海、广州、西安这些城市都在飞速地发展,令人着迷。”
每次来到中国,毛赛麟先生称自己不可不谈的问题便是中国长期的发展潜力。“公司在这里发展迅速,但最让我们兴奋的,还是这里蕴含的巨大市场和资源。我们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我们的产品覆盖更多的患者。”
对于企业层面的人才交流在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在毛赛麟先生看来,也是一层层带动的效应。在公司内部,有来自各国的员工分享经验,彼此尊重。一个公司是这样,那么推广开来,世界人民的关系就会有更好的发展。
感情纽带抗衡人才流失
“爱德华的创新精神由来巳久,时至今日,公司95%的收入来自于全球领先的产品,这就是我们不断追求创新的结果。”创新使爱德华公司的业绩保有着惊人的增长力,而创造力从何而来?答案是人才c面对人才流失问题,爱德华除了向员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及发展前景之外,积极塑造企业文化,提升员工认同感,这成为爱德华留住员工的感情纽带。
在爱德华生命公司网站的“信条”一栏里,赫然写着:“帮助患者是我们毕生的工作,时不我待。”
“有时候工作是很复杂的,有很多人需要去照顾,客户们也各有需求。”毛赛麟先生解释说,“但是,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每个员工部必须记住的事情是,我们总是首先考虑我们的患者,将患者的要求放在第一位。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时不我待,当我们这样实践时,生命的价值也会自然而然地赋予我们的工作以意义。”
如此笃定的人文主义信条也是爱德华公司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在公司里,还流行着一些小活动,旨在加深员工们对自己工作的理解,譬如定期播放自制短片,
镜头前是患者们在刚刚得知自己的心脏疾病时拍摄的——“我觉得我快要死了!”“唉,我无药可救了!”“没有我,我的家人怎么办呢?”而在影片结尾,接受治疗后的患者们容光焕发,谈论分享着各自的经历——“我参加了医生的婚礼!”“我要抱孙子咯!”“这感觉太棒了!”
这些美好的画面都反映着真实的故事。在爱德华公司,从来不乏真情流露。“我们把这些影片定期播给员工看。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忍不住感动得流眼泪呢!”毛赛麟先生动情地告诉记者。
“让员工们真正理解我们工作的意义是成功的关键。”毛赛麟先生说,“我们需要合适的人,干着合适的工作,这样才能将生意运转得游刃有余。我们要让员工明白,他们不仅仅是在挣钱糊口,而且是在为世界人道主义事业贡献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