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与权力意识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n0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学”一词,是由希腊语oicos(房子,住所)派生而来。最早出现在德语中,即die Olologie,英语为the ecology。从词源学来看,该词带有很浓重的“家园意识”。
  生态批评的传统与18世纪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有着分不开的关系。18世纪英国的自然史作家吉尔伯特·怀特,19世界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博物学家达尔文,以及20世纪的英国作家劳伦斯等人,都对自然文学产生过影响。1858年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他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反对喧嚣的城市,赞美树林和溪流的自然世界。
  自然,在古希腊人那里和神性水乳交融,自然的秩序就是神性秩序,它完美无缺;在中世纪,自然则变成上帝的创造,由于人的堕落而充满了罪恶感,和上帝构成紧张的二元关系。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在,自然既根除了和上帝的紧张关系,又完全成为算术和几何学的冷静对象。它以巨大的物质性不动声色地沉睡在人们面前,并保有一种钟表般的精确的规律存在于世。人、自然、神的三角关系被破坏,神力被驱逐了出去。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生态思潮越来越波澜壮阔。生态批评这一支则特别壮观。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生态文学的研究逐渐升温,并在90年代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1962年,雷切尔·卡森出版《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描述了滥用农药对生存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威胁,促成第一个地球日的建立。随后出现了自然文学(nature literature)和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 literature),以及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后者是旨在对前两种文学进行研究和批判的一种文学批评。
  从1973年纳斯提出浅生态运动(the shallow ecology movement)和深生态运动(the deep ecology movement)后,许多生态批评家和思想家都指出,导致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不是工业,不是技术,那些都是表层原因,真正的深层原因是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人类必须确立保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政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
  因此,人类文学要为生态危机负责,它本身就是生态危机的深层文化原因之一。这里,本文通过文学批评探讨文学究竟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印度之行》为例,文中所体现的权利欲望与自然的割裂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之一。
  小说《印度之行》通过印度人阿齐兹和英国人在交往中的多次误解和失败,反映了不同文化种族之间的融合是一个多么艰巨的过程。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福斯特不可能对当时的殖民主义产生正确的认识,甚至不知不觉站在了统治者的立场。通过一些景物描写,作者反映出朴素的自然观和宇宙观:太阳和其他物体一样,也是有生命的。既有生命,就有其自身消亡的时候。这种观点是科学的。而作为自然生物体的太阳,总是遵循它自身的规律在运动,在发生作用。如果破坏这种规律,受害的只有人类自己。
  小说开头,有一大段关于昌德拉普尔周边和城内两个区域的景观对比描写。在作者笔下,印度人居住区“一切都是那么卑微和败落,那么单调而无生气。恒河发了大水,都希望把赘疣冲进泥土里,可大水一来,房子倒塌,人被淹死,尸体腐烂,无人料理……昌城的轮廓活像一种低等又无法毁灭的生物体”。然而在城内又是另外一番景象:“这儿简直就是一座花园之城。这些树获得了阳光和空气,有了比人类或其创造物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它们高高地在低洼沉积物上空飘动,那枝条和点头的叶子相互致意,为鸟类构筑了一座绿色乐园。”然后对象征最高统治的行政官署作了以下描述:“它,无任何感情色彩,既不惹人爱怜,又不令人厌恶,显然这里是按精确地设计建造起来的。”这段描写中的自然景观,如树木、房子、河流等成了殖民者对被殖民者剥削、压迫的一种工具,是行政官精确设计的结果。两种对比显示出截然对立的两种社会关系。房子和树木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權力的象征。英国行政官对象征被殖民者身份的恒河置之不理,而对英人居住地的周围环境却极力美化,并使其按照当时的审美取向,成为一座绿色乐园。以至于同样一片土地对印度人来说是灾难,对统治者来说却意味着乐园。这是殖民主义对生态破坏的最佳见证。或者说控制和征服自然地欲望使不同种族之间的沟壑加深,从而破坏了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在印度人和英殖民者之间划上一条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作者对这种权利中心和狭隘的阶级观念显然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同时对殖民地现状也是不满的。
  执政官朗尼的母亲穆尔夫人则同情印度人,她为了儿子的婚事带未来儿媳来到印度。为了了解印度人,她夜里游览清真寺,在那里遇见了阿齐兹,言谈甚欢,遂成为好友。回来后,她看到一只小黄蜂趴在衣钩上。小说写道:“白天她已经认识了这只小黄蜂和它的亲属,它们和英国的黄蜂不同,腿长得很长,颜色是黄的,飞起来拖在后面。小黄蜂可能把衣钩错看成了树枝——印度的动物几乎分不清室内室外有什么差别。蝙蝠,老鼠,鸟类,昆虫在室内筑巢想在外面一样迅速。对这些小动物来说,这房子好像都变成了这永恒丛林的一部分。”这种被穆尔夫人称为“可爱的小东西”的黄蜂和其他生物和环境景观融为一体,都成了宇宙的一部分,它们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穆尔夫人对待黄蜂的态度反映了她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生态整体观念。然而,这样善心并有心联接印度人的穆尔夫人,终究限制不了儿子朗尼的权力至上与等级观念,最后不得不回英国,并客死途中。这反映出作者对这种生态观念的不信任感。穆尔夫人的死对阿齐兹是一种打击,更是对英印连结的打击。
  最后,在马拉巴山洞上演了意想不到的一幕。原本这是一场出于好意的友好之旅,但由于马拉巴山洞本身地形复杂和天气炎热,更重要的由于阿奎拉和阿齐兹的文化不通造成了沟通上的误解,从而使友谊之旅最终演变成了割裂之旅。而这种隔阂,作者又似乎有意无意地作了铺垫,是和对自然的征服分不开的。首先,为了在旅途中更好地观赏风景,阿齐兹动用了大象来作为运输工具。阿齐兹为此感到心满意足,充满了东方人那种幽默的感激之情,仆人们也很高兴,因为大象让他们充满了自豪感。爬上大象是一次小小的宫廷滑稽剧,目的为了取悦女士们。但她们只是徒增烦恼,因为她们都厌恶耍弄别人的玩笑。等他们到了山洞,穆尔夫人却觉得这是个令人讨厌、令人闷气的地方,不想继续进去。阿齐兹却一定要显示东方人的好客,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坚持要和阿奎拉一起进洞,从而引发了山洞事件。从对大象的奴役甚至对仆人的奴役用来取悦女士,到利用山洞作为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工具,阿齐兹显然没有意识到有时候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方式。做作、蔑视自然的力量就会引起不必要的情感冲突甚至友情割裂。
  总而言之,从《印度之行》中,我们看到了权力欲望对生态整体观的一种破坏。而当今社会由于大国为了争得更多的资源,破坏环境,破坏自然,浪费资源,污染严重,并在全球推进霸权主义的过程中,消灭异己,消灭生命,罪行累累,让贫困地区满目创痍,民不聊生。试问,人类的健康和正确地发展,究竟应该以欲望满足为推动力,还是以对人格完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为根本动力?欲望满足能够带给我们人类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吗?这是我们生态文学研究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一  有这样一道历史考题:  思想文化的传播、嬗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书籍在传播思想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界新气象”  设问:“依据材料一,解释新气象的具体含义(4分)。简要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  1.在含义上,参考答案是这样的:出现大量有关商业活动、介绍西方自然科学的知识。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质疑:  材料中呈现的《商程一览》、《一统路
期刊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但是现在的学生对语文课却不太感兴趣。曾经有项调查,主题为“你最喜欢的学科”,语文学科“不幸”被学生们评为倒数第二。就高职语文教材而言,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随笔杂感等。它们或形象鲜明、意象丰满,或内涵丰富、意韵绵长,或纵横捭合、充满理趣,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堪称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一篇篇文质兼
期刊
摘 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策略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作者结合日常教学进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学生进行长期、系统的策略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他们的阅读能力,并带动听、说、写等英语技能的提高,从而提高他们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大学英语教学 阅读学习策略    一、引言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是我国在校大学生参加考试人数最多的考试之一,由
期刊
附加题是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一大特色,也是选修历史学科学生必考内容。名著名篇阅读题则是附加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值为15分,占加试题40分中的37.5%,占整个试卷的7.5%。对此,高三同学千万不可小视。  然而,从历年高考和平时训练来看,一部分学生在解答此种题型时失分较为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对《考试说明》中涉及到的名著,少数同学就没有阅读过,答题时无从下笔。(二)部分学生虽然读过相关名著
期刊
摘 要: 考试是检验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考试不能如实地反映教学质量,即失去其意义。所以只有分析作弊的危害及其原因,才能严把考试关,从根本上杜绝作弊行为。  关键词: 偷菜 考试作弊 危害 原因 对策    高职学院的生源较差,不同学生在个性兴趣、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特别是高职五年专的生源主要是应届初中毕业生,大多数是未能进入达标高中的学生,他们对文化课的学习不够重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中考的深入推进,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势在必行,切实提高考前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作者从多角度阐述、总结了平时在教学实际中的有效做法,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思品教学 中考复习 复习策略    我省思品科目中考实行开卷考试已多年了,为紧跟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年我省中考开卷试题愈加重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
期刊
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语文课本里的选文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因子和美的元素,是学生人文素养积淀的营养剂,是学生语言习得的试验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教学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夹竹桃》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设计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受
期刊
摘 要: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合作学习主题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教材知识的主体,又要兼具时代气息。本文作者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选择和运用合作学习内容,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成功的快乐,树立合作的信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合作学习 主题内容
期刊
摘 要: 文章认为,教师应以教材为依托,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广辟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综合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    课本是为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语文不等于教材,它只是教材的一种,是《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一种载体,
期刊
一、文题做拐杖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尽管人心隔肚皮,但其心是温和的、严厉的、深沉的、浅薄的、善良的还是邪恶的,都可以从眼睛这扇窗口窥见一二。同样,我们在讲析课文时,也可从文章的眼睛——课题这一途径单刀直入地剖析内容,甚至条分缕析。人说:“题好一半文。”反言之,读懂题,悟好题,便是抓到了深入课文境界的一根拐杖。因为課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它像人传神的“明眸”一般摄人心魄,值得细细化解,慢慢品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