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慢性子宫颈炎(Chronic cervicitis)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可能发生于急性子宫颈炎之后,或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宫颈裂伤造成宫口变形,经常极易受到外界细菌的感染。也是妇女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多见于生育期的妇女。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常因急性宫颈炎治疗不彻底,病原体隐藏于宫颈黏膜内形成慢性炎症,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也有患者无急性宫颈炎症状,直接发生慢性宫颈炎。近年来,慢性宫颈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出现年轻化,从医院的门诊体检来看,有慢性宫颈炎的病人可以占到来院就诊妇科疾病的50%,说明发病率较高的。为了提高来院病人对此病的健康知识,我科特别制定了该病的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卫生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改变人们的健康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宫颈炎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0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21-02
慢性子宫颈炎(Chronic cervicitis)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可能发生于急性子宫颈炎之后,或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宫颈裂伤造成宫口变形,经常极易受到外界细菌的感染。也是妇女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多见于生育期的妇女。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常因急性宫颈炎治疗不彻底,病原体隐藏于宫颈黏膜内形成慢性炎症,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也有患者无急性宫颈炎症状,直接发生慢性宫颈炎。近年来,慢性宫颈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出现年轻化,从医院的门诊体检来看,有慢性宫颈炎的病人可以占到来院就诊妇科疾病的50%,说明发病率较高的。为了提高来院病人对此病的健康知识,我科特别制定了该病的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卫生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改变人们的健康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 慢性宫颈炎的主要类型
1.1 宫颈糜烂。宫颈糜烂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宫颈炎。表现为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分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依炎症的程度和柱状上皮生长的速度,宫颈糜烂可表现为单纯性糜烂、颗粒性糜烂、乳头型糜烂三种类型。临床常根据糜烂面积将其分成轻、中、重度。凡糜烂面积小于子宫颈总面积1/3者为轻度(Ⅰ°);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积的1/3~2/3者为中度(Ⅱ°);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为重度(Ⅲ°)。
1.2 宫颈肥大。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子宫颈充血、水肿,腺体和間质增生,而使宫颈呈不同程度的肥大。
1.3 宫颈息肉。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由于子宫具有排异作用,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
1.4 宫颈腺囊肿。在宫颈糜烂的愈合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使腺体内的分泌物不能外流而潴留于内,致腺腔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形肿物,检查时可见宫颈表现突出多个青白色小囊泡。
1.5 宫颈内膜炎。或称宫颈管炎。病变局限于宫颈管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临床见宫颈阴道部光滑,但宫颈口充血或有脓性分泌物堵塞。
2 临床表现
2.1 白带增多:有时为慢性子宫颈炎的唯一症状。通常为粘稠的粘液或脓性粘液。有时分泌物中可带有血丝或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触性出血。由于白带的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
2.2 疼痛:下腹或腰骶部经常出现疼痛,有时疼痛可出现在上腹部、大腿部及髋关节,每于月经期、排便或性生活时加重,尤其当炎症向后沿子宫骶韧带扩展或沿阔韧带底部蔓延,形成慢性子宫旁结缔组织炎,子宫颈主韧带增粗时疼痛更甚。每触及子宫颈时,立即引起髂窝、腰骶部疼,有的患者甚至可引起恶心,影响性生活。
2.3 膀胱及肠道症状:慢性子宫颈炎可通过淋巴道播散或直接蔓延波及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周围的结缔组织,因而膀胱一有尿液即有便意,出现尿频或排尿困难症状,但尿液清澈,尿常规检查正常。有些病例,炎症继续蔓延或经过连结子宫颈及膀胱三角区、输尿管的淋巴径路,发生继发性尿路感染。成年妇女的慢性肾盂肾炎发生率比男性多数倍,可能与此情况有关。肠道症状的出现较膀胱症状为少,有的患者在大便时感到疼痛。
2.4 其他症状:如月经不调、痛经、盆腔沉重感、不孕等。
3 慢性宫颈炎的病因分析
慢性宫颈炎发生于急性宫颈炎之后,或由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发生。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其次是淋病双球菌、结核杆菌、原虫中有滴虫和呵米巴。特殊情况下为化学物质和放射线所引起。本病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宫颈腺体轰肿和宫颈内膜炎。慢性子宫颈炎多因分娩、流产或手术操作等损伤子宫颈局部,经细菌感染引起,产褥期、经期卫生注意不够,或性生活不洁,也可将致病菌带入生殖道,引起宫颈炎。由于慢性宫颈炎病变部位非常隐蔽,一般是在出现临床症状或是妇科体检时才被发现,是一种易被女性忽略的疾病,但从防癌的角度来看,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保障女性健康及防治宫颈癌有重大意义。
4 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可对病人做如下健康教育。
4.1 定期进行妇检,积极治疗生殖系统疾病。已婚妇女最好定期到医院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一般检查的最佳时间也是月经干净3~5天后比较合适。如果身体方面有任何不适或不正常的情况出现,更应马上进行检查。对于已发现的宫颈病变及生殖系统感染类病症,要及时进行治疗。 4.2 开展心理治疗。一般而言,慢性宫颈炎不会对健康构成太大的威胁,但其引起的白带增多、腰痛、下腹坠胀等症状会影响人的情绪,给女性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这是由于病人缺少对此病的正确认识,担心慢性宫颈炎不易治愈或是需要周期性治疗,有的病人误认为宫颈炎是癌前病变,谈癌色变,而影响个人情绪乃至日常生活而过度紧张、忧虑、悲伤,这样反而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故应解决各种不良刺激,解决病人的思想包袱。对病人进行一定的疾病相关知识介绍,要求病人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4.3 避免过早、过多、过频的生育和流产。不过早开始性生活是预防慢性宫颈炎的关键,这是因为青春期宫颈的鳞状上皮尚未发育成熟,性生活容易使鳞状细胞脱落而造成宫颈炎。已婚妇女不要过多、过频的生育和流产,这是由于分娩、流产、多次人工流产后,可能会使宫颈黏膜受损,从而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
4.4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由于阴道与宫颈的位置是相连的,如果长期阴道炎症,并且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也可能感染到它的“邻居”宫颈,引发宫颈疾病,预防外阴及阴道炎症同样不可忽略。如果在产后、经期不注意卫生,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或性生活过于频繁,都会使细菌侵入发生感染。因此,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要勤换内裤,穿纯棉内裤,避免因穿紧身化纤内裤而导致局部潮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内裤应与其他衣服分开洗,应晾在通风的地方;经期勤换卫生巾。有糖尿病的朋友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糖尿的刺激而引发阴道炎。
5 健康教育
①已婚妇女提高防范意识,定期到医院进行预防检查;②对于已发现的宫颈病变及生殖系统感染类病症,一定要提高警惕,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③注意经期卫生,经期勤换卫生巾;④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穿纯棉内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内裤应与其他衣服分开洗,并晾在通风的地方;⑤避免过早性生活,杜絕性生活混乱;⑥有糖尿病的朋友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糖尿的刺激而引发阴道炎。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1-294
[2]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7-189
关键词:慢性宫颈炎 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09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21-02
慢性子宫颈炎(Chronic cervicitis)是妇科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可能发生于急性子宫颈炎之后,或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宫颈裂伤造成宫口变形,经常极易受到外界细菌的感染。也是妇女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多见于生育期的妇女。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常因急性宫颈炎治疗不彻底,病原体隐藏于宫颈黏膜内形成慢性炎症,多见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也有患者无急性宫颈炎症状,直接发生慢性宫颈炎。近年来,慢性宫颈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出现年轻化,从医院的门诊体检来看,有慢性宫颈炎的病人可以占到来院就诊妇科疾病的50%,说明发病率较高的。为了提高来院病人对此病的健康知识,我科特别制定了该病的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卫生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改变人们的健康行为,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 慢性宫颈炎的主要类型
1.1 宫颈糜烂。宫颈糜烂是最常见的一种慢性宫颈炎。表现为宫颈外口处的宫颈阴道部分外观呈细颗粒状的红色区。依炎症的程度和柱状上皮生长的速度,宫颈糜烂可表现为单纯性糜烂、颗粒性糜烂、乳头型糜烂三种类型。临床常根据糜烂面积将其分成轻、中、重度。凡糜烂面积小于子宫颈总面积1/3者为轻度(Ⅰ°);糜烂面积占宫颈面积的1/3~2/3者为中度(Ⅱ°);糜烂面积占整个宫颈面积的2/3以上为重度(Ⅲ°)。
1.2 宫颈肥大。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子宫颈充血、水肿,腺体和間质增生,而使宫颈呈不同程度的肥大。
1.3 宫颈息肉。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宫颈管黏膜局部增生,由于子宫具有排异作用,使增生的黏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息肉。
1.4 宫颈腺囊肿。在宫颈糜烂的愈合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阻塞,使腺体内的分泌物不能外流而潴留于内,致腺腔扩张,形成大小不等的囊形肿物,检查时可见宫颈表现突出多个青白色小囊泡。
1.5 宫颈内膜炎。或称宫颈管炎。病变局限于宫颈管黏膜及黏膜下组织,临床见宫颈阴道部光滑,但宫颈口充血或有脓性分泌物堵塞。
2 临床表现
2.1 白带增多:有时为慢性子宫颈炎的唯一症状。通常为粘稠的粘液或脓性粘液。有时分泌物中可带有血丝或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触性出血。由于白带的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
2.2 疼痛:下腹或腰骶部经常出现疼痛,有时疼痛可出现在上腹部、大腿部及髋关节,每于月经期、排便或性生活时加重,尤其当炎症向后沿子宫骶韧带扩展或沿阔韧带底部蔓延,形成慢性子宫旁结缔组织炎,子宫颈主韧带增粗时疼痛更甚。每触及子宫颈时,立即引起髂窝、腰骶部疼,有的患者甚至可引起恶心,影响性生活。
2.3 膀胱及肠道症状:慢性子宫颈炎可通过淋巴道播散或直接蔓延波及膀胱三角区或膀胱周围的结缔组织,因而膀胱一有尿液即有便意,出现尿频或排尿困难症状,但尿液清澈,尿常规检查正常。有些病例,炎症继续蔓延或经过连结子宫颈及膀胱三角区、输尿管的淋巴径路,发生继发性尿路感染。成年妇女的慢性肾盂肾炎发生率比男性多数倍,可能与此情况有关。肠道症状的出现较膀胱症状为少,有的患者在大便时感到疼痛。
2.4 其他症状:如月经不调、痛经、盆腔沉重感、不孕等。
3 慢性宫颈炎的病因分析
慢性宫颈炎发生于急性宫颈炎之后,或由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发生。病原体主要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其次是淋病双球菌、结核杆菌、原虫中有滴虫和呵米巴。特殊情况下为化学物质和放射线所引起。本病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宫颈腺体轰肿和宫颈内膜炎。慢性子宫颈炎多因分娩、流产或手术操作等损伤子宫颈局部,经细菌感染引起,产褥期、经期卫生注意不够,或性生活不洁,也可将致病菌带入生殖道,引起宫颈炎。由于慢性宫颈炎病变部位非常隐蔽,一般是在出现临床症状或是妇科体检时才被发现,是一种易被女性忽略的疾病,但从防癌的角度来看,积极治疗慢性宫颈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保障女性健康及防治宫颈癌有重大意义。
4 措施
针对以上情况,可对病人做如下健康教育。
4.1 定期进行妇检,积极治疗生殖系统疾病。已婚妇女最好定期到医院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一般检查的最佳时间也是月经干净3~5天后比较合适。如果身体方面有任何不适或不正常的情况出现,更应马上进行检查。对于已发现的宫颈病变及生殖系统感染类病症,要及时进行治疗。 4.2 开展心理治疗。一般而言,慢性宫颈炎不会对健康构成太大的威胁,但其引起的白带增多、腰痛、下腹坠胀等症状会影响人的情绪,给女性造成一定的精神压力。这是由于病人缺少对此病的正确认识,担心慢性宫颈炎不易治愈或是需要周期性治疗,有的病人误认为宫颈炎是癌前病变,谈癌色变,而影响个人情绪乃至日常生活而过度紧张、忧虑、悲伤,这样反而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故应解决各种不良刺激,解决病人的思想包袱。对病人进行一定的疾病相关知识介绍,要求病人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4.3 避免过早、过多、过频的生育和流产。不过早开始性生活是预防慢性宫颈炎的关键,这是因为青春期宫颈的鳞状上皮尚未发育成熟,性生活容易使鳞状细胞脱落而造成宫颈炎。已婚妇女不要过多、过频的生育和流产,这是由于分娩、流产、多次人工流产后,可能会使宫颈黏膜受损,从而为细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
4.4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经期卫生、避免不洁性生活。由于阴道与宫颈的位置是相连的,如果长期阴道炎症,并且没有得到彻底的治疗,也可能感染到它的“邻居”宫颈,引发宫颈疾病,预防外阴及阴道炎症同样不可忽略。如果在产后、经期不注意卫生,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或性生活过于频繁,都会使细菌侵入发生感染。因此,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要勤换内裤,穿纯棉内裤,避免因穿紧身化纤内裤而导致局部潮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内裤应与其他衣服分开洗,应晾在通风的地方;经期勤换卫生巾。有糖尿病的朋友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糖尿的刺激而引发阴道炎。
5 健康教育
①已婚妇女提高防范意识,定期到医院进行预防检查;②对于已发现的宫颈病变及生殖系统感染类病症,一定要提高警惕,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防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③注意经期卫生,经期勤换卫生巾;④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穿纯棉内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内裤应与其他衣服分开洗,并晾在通风的地方;⑤避免过早性生活,杜絕性生活混乱;⑥有糖尿病的朋友应及时积极治疗,以免糖尿的刺激而引发阴道炎。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91-294
[2]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