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如何解决常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并重的教学要求,成为每个教学研究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当前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看,认识上的误区和行动力的不足,使课堂教学或多或少存在着解题失控、过程失衡、目标失度、教学失效等现象,这些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减少教学失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将研究重心落实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上,从问题研究上升为课题研究,基于新课程的理念,研究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基本结构. 以下是本人实施新课标以来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目前,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多年,新课标已全面实施,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师习惯于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即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把课本内容讲得面面俱到,不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及应用过程开展教学,而是喜欢按自己所谓的“经验”,将过程归纳整理为某种思路、模式或结论,然后直接“填、灌、塞”给学生. 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传统教学设计结构的反思
众所周知,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以形式化数学的内容为主,在知识本位
的前提下,教学形态从旧知识向新知识传递,常常运用“五段”教学环节,即“旧知复习——新知讲解——训练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的基本程序. 与这种教学形态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围绕知识点进行整合,在新旧知识间寻求联系,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做文章,寻求变化和延伸. 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几代人,也影响着现今课堂教学设计. 这一点,从教师的教案书写格式中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首先,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机会. 修改后的《标准》,更进一步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的目标要求.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结构,应该注入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价值元素,关注学生的认知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 其次,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本质的变化,大量学习内容通过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的素材和内容,既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基本观念,又提供直接经验形成的认知通道. 这些由“现实问题情境——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呈现方式,应该有相应的课堂教学状态和设计结构,传统的基于间接经验传递的设计结构就有了改进的必要. 第三,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有效的唯一标准.
笔者认为,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合理的成分,需要的是基于新课程理念和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使之更加平衡,更加优化,更加合理.既有助于传递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又关注学生的成长,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笔者还认为,传统课堂上也有优秀教师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领悟,设计出耳目一新的教学结构,部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传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进步,其结构由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学生成长的、具有课程意识的、尊重学习差异的、适应教学需要的元素支撑.
三、改进教学设计结构的思考
为了使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的相关要求,引导教师认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理解三维目标和教学设计的内在联系,笔者和课题组运用文献法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从上位的结构和方法入手,开设了大量的同课异构研究课,并结合课堂中存在的“解题失控、过程失衡、目标失度、教学失效”等问题寻找策略. 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中的核心要素和课堂实证成功的方面,梳理教学预设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一般可以借助以下的基本结构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这个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是:问题情境——建构活动——数学化认识——基础性训练——拓展延伸. 与根据“现实问题情境——数学概念(或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呈现方式相比,教学设计增加了两个设计环节. 第一,关注“现实问题情境——数学概念(或模型)”有效活动. 我们认为要形成新知识或技能,必须明确我在哪里,我到哪里去,即从问题情境的认知平台出发,怎样到达数学化的高度或产生新的认识. 从这个角度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难看出,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认识,需要教师具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选用“建构活动”作为设计环节,就是想说明学生在认识数学本质的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教学理念和运用的策略. 第二,关注“数学概念(或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中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相关教学要求,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有的因为时间掌握不当,训练无法保证;有的教学根据题目走,课堂解了大量不必要的题,双基并没有夯实;有的教学根据尖子生走,目标定得偏高,造成很多学生该学的没有到位,不是他们学的,学了不少. 因此,明确基础性的教学任务对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要通过基础性训练,让学生达标,通过例题、习题的讲解,规范说理、书写等. 笔者认为,传统教学设计中的很多做法,如分层训练、变式训练等,可以夯实双基,也只有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的拓展延伸,才有能力提升的可能,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发展.
四、结 论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传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进步,其结构由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学生成长的、具有课程意识的、尊重学习差异的、适应教学需要的元素支撑.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将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较高要求.
一、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目前,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多年,新课标已全面实施,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师习惯于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即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归结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抄,学生记,把课本内容讲得面面俱到,不按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及应用过程开展教学,而是喜欢按自己所谓的“经验”,将过程归纳整理为某种思路、模式或结论,然后直接“填、灌、塞”给学生. 学生对定义、公式、定理、法则的来龙去脉不清楚,知识理解不透彻,不能从本质上认识数学问题,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传统教学设计结构的反思
众所周知,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以形式化数学的内容为主,在知识本位
的前提下,教学形态从旧知识向新知识传递,常常运用“五段”教学环节,即“旧知复习——新知讲解——训练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的基本程序. 与这种教学形态相适应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围绕知识点进行整合,在新旧知识间寻求联系,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做文章,寻求变化和延伸. 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几代人,也影响着现今课堂教学设计. 这一点,从教师的教案书写格式中可以准确地反映出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
首先,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机会. 修改后的《标准》,更进一步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的目标要求.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结构,应该注入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价值元素,关注学生的认知方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 其次,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本质的变化,大量学习内容通过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的素材和内容,既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基本观念,又提供直接经验形成的认知通道. 这些由“现实问题情境——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呈现方式,应该有相应的课堂教学状态和设计结构,传统的基于间接经验传递的设计结构就有了改进的必要. 第三,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师教学设计有效的唯一标准.
笔者认为,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合理的成分,需要的是基于新课程理念和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使之更加平衡,更加优化,更加合理.既有助于传递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又关注学生的成长,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笔者还认为,传统课堂上也有优秀教师关注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领悟,设计出耳目一新的教学结构,部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传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进步,其结构由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学生成长的、具有课程意识的、尊重学习差异的、适应教学需要的元素支撑.
三、改进教学设计结构的思考
为了使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的相关要求,引导教师认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理解三维目标和教学设计的内在联系,笔者和课题组运用文献法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从上位的结构和方法入手,开设了大量的同课异构研究课,并结合课堂中存在的“解题失控、过程失衡、目标失度、教学失效”等问题寻找策略. 通过这些案例,分析教学设计中的核心要素和课堂实证成功的方面,梳理教学预设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一般可以借助以下的基本结构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这个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是:问题情境——建构活动——数学化认识——基础性训练——拓展延伸. 与根据“现实问题情境——数学概念(或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呈现方式相比,教学设计增加了两个设计环节. 第一,关注“现实问题情境——数学概念(或模型)”有效活动. 我们认为要形成新知识或技能,必须明确我在哪里,我到哪里去,即从问题情境的认知平台出发,怎样到达数学化的高度或产生新的认识. 从这个角度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难看出,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认识,需要教师具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选用“建构活动”作为设计环节,就是想说明学生在认识数学本质的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教学理念和运用的策略. 第二,关注“数学概念(或模型)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中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相关教学要求,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有的因为时间掌握不当,训练无法保证;有的教学根据题目走,课堂解了大量不必要的题,双基并没有夯实;有的教学根据尖子生走,目标定得偏高,造成很多学生该学的没有到位,不是他们学的,学了不少. 因此,明确基础性的教学任务对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要通过基础性训练,让学生达标,通过例题、习题的讲解,规范说理、书写等. 笔者认为,传统教学设计中的很多做法,如分层训练、变式训练等,可以夯实双基,也只有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的拓展延伸,才有能力提升的可能,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发展.
四、结 论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传统教学设计基础上的进步,其结构由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学生成长的、具有课程意识的、尊重学习差异的、适应教学需要的元素支撑.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将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较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