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体育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培养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和主渠道,我们应关注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现状,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和体育课程改革。
1.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师资源配备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不少学校教师男女配备比例差异较大,对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客观上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失衡,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富有教学经验的中年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较小;体育教师的专业多集中在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上,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却寥寥无几;体育教师的教龄构成、相关职称过程比例也存在失调。
(2)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初中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开展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体育教师在科研能力、计算机水平与应用、英语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体育教师虽然能意识到补充自身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性,但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发表论文和课题研究方面,由于体育教师负责的事项多、压力较大、周围环境影响等,未形成足够的氛围,很多教师是为了评职称考虑的。
(3)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很多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表现为紧张学习之余的身心放松、提高身体素质、掌握体育技能、服从学校课程安排等方面内容,被动性很大。学生在体育教育参与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受到初升高的考试成绩的影响,无法依据自己兴趣来安排足够的时间学习或掌握另外一门体育技能,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行动力没有得到及时的培养和提高。
(4)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明显。受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体育教育多以体育理论的讲授与体育技能的掌握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比如,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时,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够细腻,对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沟通和交流问题,往往容易视而不见,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于学生缺乏毅力而难以坚持做完某个动作,教师出于安全考虑不强求,一定程度上等于放弃对学生进行意志力培养的机会。
(5)学生身体素质训练条件不足。由于学业方面的压力及学校老师、家长的着力点更偏重于主科的学习,对于体育项目的训练及体育锻炼屈从于“短视效应”或“近利效应”,学生体育素质训练的长效性难以保证。应试教育的影响力很大,社会对于学校的注意力还放在升学率上,学生不具备长期坚持体育素质训练的充足条件。
2.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对策
(1)重塑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天性;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是否实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学手段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在教学评价方面,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形成“三维”评价的模式,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2)探索体育教学新模式,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尝试分层次教学模式,按照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从而“有效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目标确定中要注重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扬体育精神,把握好体育本身竞技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的特点,对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在培养自尊、自信、自强,加强学生交往能力和正确自我认识方面多下工夫,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4)确保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保障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注重加强教师教学业务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增强教研活动的时效性,为教师创建教研和进修机会,切实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要建立起公正、公平、客观、具有激励性的考核评价体系,组织教师量化考核,激励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全面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做出更多的努力。
(5)重视身体素质训练的长效性,保证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学校要力争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日常教学计划,精心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表”,并形成制度,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把零散的时间利用好,扩展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学校还要因地制宜开展好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活动,通过各项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达到确保体育素质训练的长效性的目的。
1.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师资源配备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不少学校教师男女配备比例差异较大,对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客观上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失衡,作为学校中坚力量的富有教学经验的中年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较小;体育教师的专业多集中在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上,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却寥寥无几;体育教师的教龄构成、相关职称过程比例也存在失调。
(2)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初中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开展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体育教师在科研能力、计算机水平与应用、英语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体育教师虽然能意识到补充自身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先进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性,但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发表论文和课题研究方面,由于体育教师负责的事项多、压力较大、周围环境影响等,未形成足够的氛围,很多教师是为了评职称考虑的。
(3)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很多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表现为紧张学习之余的身心放松、提高身体素质、掌握体育技能、服从学校课程安排等方面内容,被动性很大。学生在体育教育参与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受到初升高的考试成绩的影响,无法依据自己兴趣来安排足够的时间学习或掌握另外一门体育技能,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行动力没有得到及时的培养和提高。
(4)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明显。受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影响,初中体育教育多以体育理论的讲授与体育技能的掌握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比如,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时,在某种程度上容易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够细腻,对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出现的沟通和交流问题,往往容易视而不见,没有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对于学生缺乏毅力而难以坚持做完某个动作,教师出于安全考虑不强求,一定程度上等于放弃对学生进行意志力培养的机会。
(5)学生身体素质训练条件不足。由于学业方面的压力及学校老师、家长的着力点更偏重于主科的学习,对于体育项目的训练及体育锻炼屈从于“短视效应”或“近利效应”,学生体育素质训练的长效性难以保证。应试教育的影响力很大,社会对于学校的注意力还放在升学率上,学生不具备长期坚持体育素质训练的充足条件。
2.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对策
(1)重塑新型师生关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天性;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是否实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教学手段上,要采取多种形式;在教学评价方面,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形成“三维”评价的模式,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师生互评,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2)探索体育教学新模式,满足学生体育锻炼需求。初中体育教学中可以尝试分层次教学模式,按照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从而“有效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和教学目标确定中要注重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扬体育精神,把握好体育本身竞技中存在的竞争与合作的特点,对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在培养自尊、自信、自强,加强学生交往能力和正确自我认识方面多下工夫,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4)确保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保障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注重加强教师教学业务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增强教研活动的时效性,为教师创建教研和进修机会,切实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要建立起公正、公平、客观、具有激励性的考核评价体系,组织教师量化考核,激励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全面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做出更多的努力。
(5)重视身体素质训练的长效性,保证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学校要力争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日常教学计划,精心安排“课外体育活动表”,并形成制度,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把零散的时间利用好,扩展学校体育活动内容。学校还要因地制宜开展好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活动,通过各项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达到确保体育素质训练的长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