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为初中地理的学习做了基础铺垫,初中地理教师必须重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本文仅以湘教版的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为例,介绍了通过研究两者的课程标准、分析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学情,找准知识衔接点等这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小学科学 教育衔接
整个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分为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具体的单独设置,而是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融合在一起,上述三者中与初一地理课程内容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地球与宇宙”部分。所以,本文仅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中的“地球与宇宙”与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相应的“认识地球”部分为例做探究。
一、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内在联系
要做好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任课教师必须要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从表1可以得知,两者基本理念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组织形式、作业评价等均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小学科学是强调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着重强调活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表2中较为详细地对比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为初中地理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在适龄阶段接触到了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仔细梳理会发现有些知识是与初中重合的。例如:人类认识地球及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涉及的“地心说”与“日心说”、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关系、影子的长短与季节的关系等等。有些知识范围甚至高于初中,比如: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四章第六节“地球在公转吗”中出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六年级下册中出现月相、月食、日食等天文知识。这些宇宙天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小学科学课程里设有地球仪知识的课标内容,要求为“了解”,教材里出现了“地轴”“北极”“南极”等字样,而地球仪部分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难点,要求则上升为“运用”,这些都为初中地理學习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有必要熟悉小学的课程标准,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有效衔接。
二、准确把握学情,实现高效课堂
初一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基础教育,个体的学业水平差异显著,在家长、学生心中小学科学课程也是“副科”,学生对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掌握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对于我们初一的地理教师而言更是不得而知了。依据近两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就地理素养而言,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较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敏锐、活跃,课外知识比较丰富。例如在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部分时,有些学生可以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把麦哲伦的生平事迹都了然于胸,对于这类学生,课本上的阅读注释已索然无味了。相反,有些学生对于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本知识都难以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
一方面,在开学之初,做一个简单的关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测评,如此一来便可知所教学生掌握的旧知识情况了,以便于把握整体教学的知识难度和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地理导学案。例如:地球运动部分,教学参考要求是一课时内容,但实际教学时会发现,课时容量较少,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间使用导学案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挥教学机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实现高效课堂。此外,有些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随意地提出一些无效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吗……等等,课堂提问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这样的类似问题,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明显是无效、无价值的,根源就是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情不了解、对小学课程的不熟悉所造成的。
三、“吃透”教材,找准衔接点
在熟悉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教材的前提下,找到便于切入的衔接点,利用新旧知识的“亲缘关系”,用小学所学的旧知,以此为桥梁铺垫,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地理知识,实现了个体知识的正向迁移。例如,在开始学习初一地球部分知识时,可以反问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呢?”这样的课堂导入,既让学生参与课堂,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又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初一的学生感受到,原来小学阶段就学习过一些地理知识了,这样对地理课也不再陌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这门课程感觉信心倍增。另外,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教学顺序以方便知识衔接。以湘教版的教材为例,该教材把地球的运动放在了经线、纬线、经纬网之后,笔者在教学时,则将地球运动提到了经线、纬线之前,即在学习完地球大小时便学习此内容。因为,地球形状的发展史和地球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这些内容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已部分呈现,只是在初中阶段知识内容更加细化,课程标准要求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小学阶段重在让学生学会观察、注意到这种现象诸如昼夜交替等,而初中阶段则要求为理解两者间的因果关系。但总体而言,调整教学顺序后,学生的接受、理解过程会更加顺畅,教学效果更佳。(作者为江苏省徐州市树人初级中学教师)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小学科学 教育衔接
整个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分为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具体的单独设置,而是与“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融合在一起,上述三者中与初一地理课程内容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地球与宇宙”部分。所以,本文仅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中的“地球与宇宙”与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地理》相应的“认识地球”部分为例做探究。
一、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内在联系
要做好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任课教师必须要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从表1可以得知,两者基本理念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组织形式、作业评价等均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小学科学是强调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着重强调活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表2中较为详细地对比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为初中地理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在适龄阶段接触到了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仔细梳理会发现有些知识是与初中重合的。例如:人类认识地球及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涉及的“地心说”与“日心说”、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关系、影子的长短与季节的关系等等。有些知识范围甚至高于初中,比如: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四章第六节“地球在公转吗”中出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六年级下册中出现月相、月食、日食等天文知识。这些宇宙天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小学科学课程里设有地球仪知识的课标内容,要求为“了解”,教材里出现了“地轴”“北极”“南极”等字样,而地球仪部分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难点,要求则上升为“运用”,这些都为初中地理學习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有必要熟悉小学的课程标准,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有效衔接。
二、准确把握学情,实现高效课堂
初一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基础教育,个体的学业水平差异显著,在家长、学生心中小学科学课程也是“副科”,学生对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掌握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对于我们初一的地理教师而言更是不得而知了。依据近两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就地理素养而言,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较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敏锐、活跃,课外知识比较丰富。例如在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部分时,有些学生可以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把麦哲伦的生平事迹都了然于胸,对于这类学生,课本上的阅读注释已索然无味了。相反,有些学生对于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本知识都难以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
一方面,在开学之初,做一个简单的关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测评,如此一来便可知所教学生掌握的旧知识情况了,以便于把握整体教学的知识难度和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地理导学案。例如:地球运动部分,教学参考要求是一课时内容,但实际教学时会发现,课时容量较少,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间使用导学案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挥教学机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实现高效课堂。此外,有些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随意地提出一些无效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吗……等等,课堂提问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这样的类似问题,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明显是无效、无价值的,根源就是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情不了解、对小学课程的不熟悉所造成的。
三、“吃透”教材,找准衔接点
在熟悉小学科学与初中地理教材的前提下,找到便于切入的衔接点,利用新旧知识的“亲缘关系”,用小学所学的旧知,以此为桥梁铺垫,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地理知识,实现了个体知识的正向迁移。例如,在开始学习初一地球部分知识时,可以反问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哪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呢?”这样的课堂导入,既让学生参与课堂,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又自然地导入新课。让初一的学生感受到,原来小学阶段就学习过一些地理知识了,这样对地理课也不再陌生,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这门课程感觉信心倍增。另外,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教学顺序以方便知识衔接。以湘教版的教材为例,该教材把地球的运动放在了经线、纬线、经纬网之后,笔者在教学时,则将地球运动提到了经线、纬线之前,即在学习完地球大小时便学习此内容。因为,地球形状的发展史和地球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这些内容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已部分呈现,只是在初中阶段知识内容更加细化,课程标准要求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小学阶段重在让学生学会观察、注意到这种现象诸如昼夜交替等,而初中阶段则要求为理解两者间的因果关系。但总体而言,调整教学顺序后,学生的接受、理解过程会更加顺畅,教学效果更佳。(作者为江苏省徐州市树人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