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布鲁纳指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一过程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得以充分体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前提
教师要学习,要进步,要转变。关键是要树立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体的当代教学观,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教学思想,要实现“教法研究——‘教与学’方法研究”的转变,即把教师的教学思想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想,把教师的教法转变为学生的学法,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意义,掌握学习的方法和主动权,懂得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创造“乐学——学会——会学”的教学与学习境界。所谓“乐学”,也就是调动学生的兴趣;所谓“会学”,也就是会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并且遵照学生思维规律和学习过程规律成功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萌动、活跃起来并且走向深化和创造。教师要想起到主导作用,那就必须做到:一是心中有书,即吃透教材,在课堂上灵活驾驭教材;二是目中有人,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三是手中有法,即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有特点。凡是优秀教师教学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从学生、教材、课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灵活掌握,因情而异,创造运用,达到“异曲同工”和“同工异曲”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必须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为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参与的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要看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课堂中,学生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学生的交流状态。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在那里,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是学生的达成状态。一节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是否能使“优等生” “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各得其所。所以说,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关键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前提
教师要学习,要进步,要转变。关键是要树立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体的当代教学观,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辩证教学思想,要实现“教法研究——‘教与学’方法研究”的转变,即把教师的教学思想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想,把教师的教法转变为学生的学法,使学生理解学习的目的、意义,掌握学习的方法和主动权,懂得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创造“乐学——学会——会学”的教学与学习境界。所谓“乐学”,也就是调动学生的兴趣;所谓“会学”,也就是会思维。教师的主导作用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善于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并且遵照学生思维规律和学习过程规律成功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萌动、活跃起来并且走向深化和创造。教师要想起到主导作用,那就必须做到:一是心中有书,即吃透教材,在课堂上灵活驾驭教材;二是目中有人,即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三是手中有法,即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各有特点。凡是优秀教师教学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从学生、教材、课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灵活掌握,因情而异,创造运用,达到“异曲同工”和“同工异曲”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关键。必须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为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参与的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要看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课堂中,学生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学生的交流状态。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在那里,他能和同学、教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他讲错,没有关系;他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他不认同教师,不会受批评;他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当他学习困难时,会得到善意的帮助;当他取得成功时,会得到诚挚的祝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迫切想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体验,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是学生的达成状态。一节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系统中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还要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能积极主动地跟进、共鸣、投入,每一个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面向全体学生方面,是否能使“优等生” “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了”,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各得其所。所以说,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关键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