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各行各业需要创新人才。学校是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试教育已被淘汰,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因此,为适应祖国建设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开拓型人才,新的课题已摆在我们教师的面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而创造性人才就要有创新意识,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一、阻碍思维创造培养的因素
回顾过去,我们的历史教学严重地存在着阻碍思维创造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指导思想不明。主要体现是:教师一言堂,实行注入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容器,注重知识传授,轻视了能力的培养。一堂课过后,教师累的是精疲力尽,口干舌燥,而学生会与不会还是一个未知数。这种教学模式又怎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呢?又怎么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呢?它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创造力,这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
其次,教师水平有限。历史学科是一门生动有趣的学科,如果讲好了,学生是最感兴趣的。可是由于有的教师业务能力不高,知识水平有限,课上总是照本宣科,只是干巴巴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没有一点有趣知识的插入。因此,学生听起来,也就索然无味,枯燥无穷了。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拿出笔记和书勾勾画画,应付课堂,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厌倦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对教师的能力做了最低的评价。至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第三,教学方法陈旧。过去的注重"填鸭式"教学,只顾自己传授知识,不管其他。当今改革的今天,仍有个别教师还是这样。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这一部分学生产生懒惰的特性和厌倦之感。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也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
第四,考核方法单一。书面考试中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培养训练能力的题比较少,这样,一些好玩而不好记的同学考试的分数肯定不高,长此下去,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荡然无存。即使是学习好的学生,也只不过是死记的东西多一些,而真正的内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
二、培养创造能力的基本要求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不利因素,如何充分利用现行课本,培养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掘学生的潜力,利用历史课堂的宝贵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就合格的人才。那么,历史课培养创造性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新的特点。例如;在课本中有许多"想一想"、"说一说"、"归纳一下"、"插图"、"注释内容"等一些有趣的栏目,都是与本节内容相关联的,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作为学生,应该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全方位的理解。做到多思、多想、多问、多议。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思维创造力.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第二,分析和解决问题。课本中的正楷字部分所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弄懂学会。而一些"史料分析"、"五星号格言"、"归纳总结"等栏目中的问题有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己能解决的那更好,不能解决的就要及时地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直至弄会为止。长此坚持下去,就会把自己置身于思考的意境之中。大脑的思考,能力的提高,会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思维也就有了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新旧知识做好衔接,架起网络的桥。例如世界史中讲到"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以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它除了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外,迫切需要打开国际市场范围。这时就需要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教材中所讲到的"鸦片战争"的爆发。正是因为英国的商品想要找到销售的国际市场,它才以鸦片为敲门砖,轰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紧接着一系列的战争爆发,外来的帝国主义开始纷纷践踏中国,外来商品也就源源不断地涌入了中国的市场。这样把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后果"与中国的"鸦片战争"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性的网络结构,新旧知识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提高了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第四,正确分析和评价每一历史事件和每一历史人物。历史课中所提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事件我们都应给予正确的剖析,深刻认识他们的影响作用。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和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对于他们的功绩给予正确的肯定,对于他们的过失给予恰当的点拨。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第五,正确处理好正楷字内容与小字史料及注释等之间的关系。现行的新教材具有新的特点,除了正楷字的内容外,还有其他的相关资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深挖教材,钻研课标,抓住重点,解答疑难,正确地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以便使相关的资料配合教学的正确进行,收到师生满意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会运用自如,有的放矢。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历史教学的思维创造改革
传统的教材比较单一化,阻碍着学生能力发挥,那么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彻底的进行改革,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更新观念,立意新的指导。思维改革发展的今天,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期。我们应以"传授知识是基础,教育人才是根本,培养创造是核心。"为指导思想。在教学工作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人类社会。
2、改革教学方法。从古至今,教无定法。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中教师要弃旧迎新,大胆地改革,努力寻求一条既适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在实际操作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总之,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培养人才已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历史课堂教学刻不容缓的新课题。因此我们的每位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改革步伐,利用现行教材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大批的合格人才,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阻碍思维创造培养的因素
回顾过去,我们的历史教学严重地存在着阻碍思维创造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指导思想不明。主要体现是:教师一言堂,实行注入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容器,注重知识传授,轻视了能力的培养。一堂课过后,教师累的是精疲力尽,口干舌燥,而学生会与不会还是一个未知数。这种教学模式又怎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呢?又怎么能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呢?它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和创造力,这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
其次,教师水平有限。历史学科是一门生动有趣的学科,如果讲好了,学生是最感兴趣的。可是由于有的教师业务能力不高,知识水平有限,课上总是照本宣科,只是干巴巴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没有一点有趣知识的插入。因此,学生听起来,也就索然无味,枯燥无穷了。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拿出笔记和书勾勾画画,应付课堂,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厌倦了这种教学法,同时也对教师的能力做了最低的评价。至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第三,教学方法陈旧。过去的注重"填鸭式"教学,只顾自己传授知识,不管其他。当今改革的今天,仍有个别教师还是这样。落后的教学方法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这一部分学生产生懒惰的特性和厌倦之感。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也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
第四,考核方法单一。书面考试中记忆的东西比较多,培养训练能力的题比较少,这样,一些好玩而不好记的同学考试的分数肯定不高,长此下去,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荡然无存。即使是学习好的学生,也只不过是死记的东西多一些,而真正的内在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
二、培养创造能力的基本要求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不利因素,如何充分利用现行课本,培养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掘学生的潜力,利用历史课堂的宝贵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就合格的人才。那么,历史课培养创造性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现行的教材中有许多新的特点。例如;在课本中有许多"想一想"、"说一说"、"归纳一下"、"插图"、"注释内容"等一些有趣的栏目,都是与本节内容相关联的,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作为学生,应该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全方位的理解。做到多思、多想、多问、多议。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思维创造力.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第二,分析和解决问题。课本中的正楷字部分所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弄懂学会。而一些"史料分析"、"五星号格言"、"归纳总结"等栏目中的问题有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己能解决的那更好,不能解决的就要及时地向同学或老师请教,直至弄会为止。长此坚持下去,就会把自己置身于思考的意境之中。大脑的思考,能力的提高,会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思维也就有了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新旧知识做好衔接,架起网络的桥。例如世界史中讲到"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以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它除了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外,迫切需要打开国际市场范围。这时就需要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中国历史教材中所讲到的"鸦片战争"的爆发。正是因为英国的商品想要找到销售的国际市场,它才以鸦片为敲门砖,轰开了中国古老的大门,紧接着一系列的战争爆发,外来的帝国主义开始纷纷践踏中国,外来商品也就源源不断地涌入了中国的市场。这样把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后果"与中国的"鸦片战争"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性的网络结构,新旧知识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提高了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第四,正确分析和评价每一历史事件和每一历史人物。历史课中所提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事件我们都应给予正确的剖析,深刻认识他们的影响作用。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和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对于他们的功绩给予正确的肯定,对于他们的过失给予恰当的点拨。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第五,正确处理好正楷字内容与小字史料及注释等之间的关系。现行的新教材具有新的特点,除了正楷字的内容外,还有其他的相关资料,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深挖教材,钻研课标,抓住重点,解答疑难,正确地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以便使相关的资料配合教学的正确进行,收到师生满意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会运用自如,有的放矢。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历史教学的思维创造改革
传统的教材比较单一化,阻碍着学生能力发挥,那么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彻底的进行改革,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更新观念,立意新的指导。思维改革发展的今天,正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期。我们应以"传授知识是基础,教育人才是根本,培养创造是核心。"为指导思想。在教学工作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人类社会。
2、改革教学方法。从古至今,教无定法。因此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中教师要弃旧迎新,大胆地改革,努力寻求一条既适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在实际操作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总之,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培养人才已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历史课堂教学刻不容缓的新课题。因此我们的每位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改革步伐,利用现行教材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大批的合格人才,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