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自然生态排水系统造成了一定影响,当前出现了雨水污染、雨水径流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不仅降低了雨水利用率,而且对部分水资源造成了污染,导致本就水资源短缺的城市生活用水变得更加紧张。近年来,我国加大了给排水设计重视,以市政给排水设计作为首要改造对象,尝试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改进。
关键词:海绵城市技术;市政排水;应用
1海绵城市的概述
2014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的概念在国内首次被提出。传统城市的雨水80%都是汇集道路的雨水口,最后通过雨水管汇集到河道里。水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堵塞,所以不能够及时把雨水排出。而海绵城市不仅能够及时把这些雨水吸收,而且把这些过滤后的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直接排到河道里,且不会污染河水,还可以进行浇洒道路和路旁的绿化,绿化带再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减轻城市的温室效应,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城市的自我修复功能得到加强,所以海绵城市完美符合了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2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优势
根据海绵城市实际建设要求开展给排水系统设计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协调城市建设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精细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实践,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越来越科学环保,改变了传统城市规划的粗放式模式,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二是拓展了城市管理与服务功能。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给排水系统不仅具备供水、排水功能,还强调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渗透、蓄水、净化等功能的开发,能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三是对于城市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水文环境的优化有着积极作用。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自然生态的模拟,可以为改善水文循环状态提供重要保障。
3现阶段大多数城市道路普遍存在的问题
3.1车行道
车行道是整个市政道路工程的最主要部分,且市政排水管道通常也都设置在车道下面。大多数排水方式都是依靠重力排水,而现有用的最多的方式是根据路面的坡度采用分离溢流和集中截流两种方式,当坡度大于等于3‰时采用的是集中集水的方法,当坡度小于3‰时采用的是分离溢流。路面材料基本采用的是混凝土和沥青路面,但这两种材料的透水性很差,渗透系数很小,雨水很容易造成路边积水,同时也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道路两旁每间距25-50m都会设置一个雨水口,但事实上雨水口很少有人进行清理,很容易堵塞。排水系统也不完善,大多数城市没有实施雨污分流,下暴雨的雨水水量的突增,水管很容易堵塞的问题,从而出现雨水很难及时排走的情况。
3.2人行道
人行道的规划设计也是市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我国大多数城市把沥青或者混凝土作为原材料,但这种材料的渗透系数几乎为零,一旦遇到下雨天,路面就会形成积水,对行人的安全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3.3市政道路绿化设施
大多数的城市道路绿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绿化形式简单,树种类单一,填充树的材料也是硬质材料,既没有达到美观的效果,也没有达到过滤,没有吸收水的作用,更没达到水的循环利用,甚至还要人工进行再次浇灌。绿化设施占了很大一部分道路设计宽度,但它起的作用非常小。
3.4城市管线
目前我国城市的管线是直接填埋在市政道路下,电力、通信、燃气、给水管、排水管、污水管、雨水管,这些管线各自为政,设计和施工的时间不同,随意开挖,严重影响交通和市容。
4优化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策略
4.1人行道规划设计
人行道是城市给排水体系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新型海绵城市的人行道规划布局不仅影响着人们行走的舒适性、便捷性,还与出行安全有着密切关系。传统城市建设中,为保持路面平整、降低建设与养护成本,普遍选择不透水材料。而雨季来临时,人行道不能及时排水,很容易造成路面积水或湿滑,给出行安全带来威胁。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人行道的布局与设计强调透水材料的使用,可解决雨季路面积水对人们出行的影响,完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还可结合城市交通量及人流密集度等,对人行道进行合理规划,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提升城市温度、湿度调节能力,实现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4.2车行道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车行道设计主要体现在建设材料的选择上,为降低道路大范围硬化的影响,应尽量选择透水性强的材料。含水量是对路基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含水量过高的路基会出现裂缝、断板、沉降等问题,而路基含水量不达标则会出现承载力降低、结构不稳,引发路面病害等问题。城市道路建设中,应选择渗水性较强的沥青材料作路面,中下层则多使用不透水材料,当路面积水渗透到道路中层时被阻挡,积水被横坡导向盲沟,然后流入绿化带、下水道,避免路基因渗水不强而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等问题。
4.3绿化带规划设计
应在海绵城市发展理念指导下,开展绿化带设计工作,注重绿化带过滤作用的设计。下雨天,路面积水、雨水中的杂质较多,流经给排水管道时,会造成管道堵塞,而清洁度不够的雨水也无法直接使用,因此,当雨水经过绿化带时,应进行过滤,提高雨水的清洁度。可在绿化带中设置渗透管道或在周围铺设草皮、砂石等,发挥过滤作用。设计绿化带应强调雨水收集能力的规划。设计下凹状态的绿化带,与车行道、人行道保持18cm的落差,将路面径流引入导流系统中。设置排水沟,合理分配雨水,提升水资源利用质效。绿化带应设置一定的排水功能,安装溢流系统。雨水由溢流系统到达排水管网中,通过给排水系统的调节流向低水位的储水位置,提升城市整体蓄水能力。
5城市管线优化
城市综合管廊系统,就是在城市的地下建造一个空间,把电力、通信、燃气、给水管、排水管、燃气等工程管线全都设立在这个管道内,统筹规划综合管廊内部的空间,协调综合管廊与其他地上、地下工程的关系。它的工程规划应符合城市整体的要求,要预留远景发展空间。该工程要坚持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统筹建设的原则,它的覆土厚度应根据地下设施竖向规划、行车荷载、绿化种植以及设计冻深等因素综合确定。该综合管网系统具有很多的优点,例如,它让市政设施的管理得到统一的管理,使管理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能够有效避免在修建管线,需要开挖道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控制管廊的运行环境,能够提高管线的使用年限,有效降低了管线的维修成本,能够避免在更换管线或者新添管线时进行地面的开挖所造成的交通堵塞。综上可以看出,城市综合管廊很符合新型的建设理念。
结束语:为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以及解决气候原因导致的城市内涝灾害以及径流污染问题,在对海绵城市以及其主要技术进行了介绍的此基础上,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人行道设计、车行道设计、路滑带设计三方面出发,对市政排水的设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排水思路以及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排水规划线路,可为海绵城市中的市政排水设计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借鉴意义。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個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改进完善,才能促进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尤宏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22):144-145.
[2]王丹凤.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8(21):221.
[3]周到,汪冰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排水设计要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21).
[4]段晓星.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134(4):98.
[5]孙丽萍.探究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房地产导刊,2019(23).
关键词:海绵城市技术;市政排水;应用
1海绵城市的概述
2014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的概念在国内首次被提出。传统城市的雨水80%都是汇集道路的雨水口,最后通过雨水管汇集到河道里。水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堵塞,所以不能够及时把雨水排出。而海绵城市不仅能够及时把这些雨水吸收,而且把这些过滤后的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直接排到河道里,且不会污染河水,还可以进行浇洒道路和路旁的绿化,绿化带再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减轻城市的温室效应,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得城市的自我修复功能得到加强,所以海绵城市完美符合了现代化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2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优势
根据海绵城市实际建设要求开展给排水系统设计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协调城市建设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精细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实践,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越来越科学环保,改变了传统城市规划的粗放式模式,是一种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二是拓展了城市管理与服务功能。海绵城市设计理念中,给排水系统不仅具备供水、排水功能,还强调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渗透、蓄水、净化等功能的开发,能够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三是对于城市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水文环境的优化有着积极作用。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自然生态的模拟,可以为改善水文循环状态提供重要保障。
3现阶段大多数城市道路普遍存在的问题
3.1车行道
车行道是整个市政道路工程的最主要部分,且市政排水管道通常也都设置在车道下面。大多数排水方式都是依靠重力排水,而现有用的最多的方式是根据路面的坡度采用分离溢流和集中截流两种方式,当坡度大于等于3‰时采用的是集中集水的方法,当坡度小于3‰时采用的是分离溢流。路面材料基本采用的是混凝土和沥青路面,但这两种材料的透水性很差,渗透系数很小,雨水很容易造成路边积水,同时也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道路两旁每间距25-50m都会设置一个雨水口,但事实上雨水口很少有人进行清理,很容易堵塞。排水系统也不完善,大多数城市没有实施雨污分流,下暴雨的雨水水量的突增,水管很容易堵塞的问题,从而出现雨水很难及时排走的情况。
3.2人行道
人行道的规划设计也是市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我国大多数城市把沥青或者混凝土作为原材料,但这种材料的渗透系数几乎为零,一旦遇到下雨天,路面就会形成积水,对行人的安全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3.3市政道路绿化设施
大多数的城市道路绿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绿化形式简单,树种类单一,填充树的材料也是硬质材料,既没有达到美观的效果,也没有达到过滤,没有吸收水的作用,更没达到水的循环利用,甚至还要人工进行再次浇灌。绿化设施占了很大一部分道路设计宽度,但它起的作用非常小。
3.4城市管线
目前我国城市的管线是直接填埋在市政道路下,电力、通信、燃气、给水管、排水管、污水管、雨水管,这些管线各自为政,设计和施工的时间不同,随意开挖,严重影响交通和市容。
4优化给排水系统设计的策略
4.1人行道规划设计
人行道是城市给排水体系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新型海绵城市的人行道规划布局不仅影响着人们行走的舒适性、便捷性,还与出行安全有着密切关系。传统城市建设中,为保持路面平整、降低建设与养护成本,普遍选择不透水材料。而雨季来临时,人行道不能及时排水,很容易造成路面积水或湿滑,给出行安全带来威胁。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人行道的布局与设计强调透水材料的使用,可解决雨季路面积水对人们出行的影响,完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还可结合城市交通量及人流密集度等,对人行道进行合理规划,为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提升城市温度、湿度调节能力,实现自然环境、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4.2车行道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车行道设计主要体现在建设材料的选择上,为降低道路大范围硬化的影响,应尽量选择透水性强的材料。含水量是对路基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含水量过高的路基会出现裂缝、断板、沉降等问题,而路基含水量不达标则会出现承载力降低、结构不稳,引发路面病害等问题。城市道路建设中,应选择渗水性较强的沥青材料作路面,中下层则多使用不透水材料,当路面积水渗透到道路中层时被阻挡,积水被横坡导向盲沟,然后流入绿化带、下水道,避免路基因渗水不强而出现不均匀沉降、裂缝等问题。
4.3绿化带规划设计
应在海绵城市发展理念指导下,开展绿化带设计工作,注重绿化带过滤作用的设计。下雨天,路面积水、雨水中的杂质较多,流经给排水管道时,会造成管道堵塞,而清洁度不够的雨水也无法直接使用,因此,当雨水经过绿化带时,应进行过滤,提高雨水的清洁度。可在绿化带中设置渗透管道或在周围铺设草皮、砂石等,发挥过滤作用。设计绿化带应强调雨水收集能力的规划。设计下凹状态的绿化带,与车行道、人行道保持18cm的落差,将路面径流引入导流系统中。设置排水沟,合理分配雨水,提升水资源利用质效。绿化带应设置一定的排水功能,安装溢流系统。雨水由溢流系统到达排水管网中,通过给排水系统的调节流向低水位的储水位置,提升城市整体蓄水能力。
5城市管线优化
城市综合管廊系统,就是在城市的地下建造一个空间,把电力、通信、燃气、给水管、排水管、燃气等工程管线全都设立在这个管道内,统筹规划综合管廊内部的空间,协调综合管廊与其他地上、地下工程的关系。它的工程规划应符合城市整体的要求,要预留远景发展空间。该工程要坚持因地制宜、远近结合、统筹建设的原则,它的覆土厚度应根据地下设施竖向规划、行车荷载、绿化种植以及设计冻深等因素综合确定。该综合管网系统具有很多的优点,例如,它让市政设施的管理得到统一的管理,使管理的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能够有效避免在修建管线,需要开挖道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控制管廊的运行环境,能够提高管线的使用年限,有效降低了管线的维修成本,能够避免在更换管线或者新添管线时进行地面的开挖所造成的交通堵塞。综上可以看出,城市综合管廊很符合新型的建设理念。
结束语:为进一步推动海绵城市的发展以及解决气候原因导致的城市内涝灾害以及径流污染问题,在对海绵城市以及其主要技术进行了介绍的此基础上,从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人行道设计、车行道设计、路滑带设计三方面出发,对市政排水的设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排水思路以及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排水规划线路,可为海绵城市中的市政排水设计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借鉴意义。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個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改进完善,才能促进海绵城市建设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尤宏亮.“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22):144-145.
[2]王丹凤.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8(21):221.
[3]周到,汪冰洋.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排水设计要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9(21).
[4]段晓星.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134(4):98.
[5]孙丽萍.探究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实践[J].房地产导刊,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