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全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与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1.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通过师生、生生间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1.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突破:通过实验,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演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盐酸及稀硫酸的反应确定反应原理,并提醒学生注意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装置,让部分学生到台上演示实验,教师针对学生演示指出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2.教法分析
本课题以“质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发现新知识,进而释疑解惑。采用这种方法旨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本课题内容的特点,教法上还辅以讨论法、练习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这样学生虽能一下子记住所用药品,但是过后接触到其它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介绍完教材中所用药品后又补充了为什么不用碳酸钠或硫酸代替制取二氧化碳,而有关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则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
3.学法指导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本课题的学习比较容易,初步的实验技能也已经具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和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采用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4.教学程序
4.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石灰石、大理石、贝壳等物质,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盖上沾有石灰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以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生活。
根据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判断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引入课题。我顺势抛出第一个问题:你已学过哪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引发学生讨论,同时进入第二个环节。
4.2分组讨论,确定原理。
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列举了许多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如:呼吸作用、燃料燃烧、碳还原氧化铜等,随即我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些反应都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吗?这样提问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作出判断,学生的讨论欣起了一次小高潮,并一致认以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为了加深对该反应的认识,我及时与学生合作演示了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的对比实验,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该反应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反应原料和反应原理,突出教学重点。
4.3温故导新,设计装置。
确定反应原理后,怎样选择合适的装置呢?这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因此我引导学生回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通过对比发现,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用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新课程理念。在确定了简易的装置后,继续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抛出第三个问题:你发现该装置有哪些不足之处呢?我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对装置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解决了问题。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中,提升了能力,同时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4进行实验,总结评价。
各小组设计好装置后,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现场制取二氧化碳,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是快乐的,有成就的,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制出二氧化碳后,以小组为单位,及时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概括能力。
4.5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可设计一道已知反应原理,确定实验装置的问题来巩固新知,同时也鼓励学生使用日常生活的废弃物来组装二氧化碳的装置,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塑料瓶代替锥形瓶,等等,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6课题小结,布置作业。
师生共同小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及时巩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代替实验室里的器材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改进。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全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与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1.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
通过师生、生生间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1.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突破:通过实验,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演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盐酸及稀硫酸的反应确定反应原理,并提醒学生注意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装置,让部分学生到台上演示实验,教师针对学生演示指出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2.教法分析
本课题以“质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发现新知识,进而释疑解惑。采用这种方法旨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记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本课题内容的特点,教法上还辅以讨论法、练习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这样学生虽能一下子记住所用药品,但是过后接触到其它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介绍完教材中所用药品后又补充了为什么不用碳酸钠或硫酸代替制取二氧化碳,而有关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则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
3.学法指导
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本课题的学习比较容易,初步的实验技能也已经具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和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采用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和归纳总结法进行教学。
4.教学程序
4.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石灰石、大理石、贝壳等物质,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盖上沾有石灰水的玻璃片,观察现象。以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视角关注生活。
根据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判断生成二氧化碳,从而引入课题。我顺势抛出第一个问题:你已学过哪些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引发学生讨论,同时进入第二个环节。
4.2分组讨论,确定原理。
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列举了许多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如:呼吸作用、燃料燃烧、碳还原氧化铜等,随即我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些反应都适合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吗?这样提问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作出判断,学生的讨论欣起了一次小高潮,并一致认以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为了加深对该反应的认识,我及时与学生合作演示了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的对比实验,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该反应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反应原料和反应原理,突出教学重点。
4.3温故导新,设计装置。
确定反应原理后,怎样选择合适的装置呢?这是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考虑到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因此我引导学生回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通过对比发现,降低了问题的难度,用储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新课程理念。在确定了简易的装置后,继续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抛出第三个问题:你发现该装置有哪些不足之处呢?我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对装置进行优化设计,从而解决了问题。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中,提升了能力,同时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4进行实验,总结评价。
各小组设计好装置后,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现场制取二氧化碳,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是快乐的,有成就的,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制出二氧化碳后,以小组为单位,及时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分析概括能力。
4.5拓展应用,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可设计一道已知反应原理,确定实验装置的问题来巩固新知,同时也鼓励学生使用日常生活的废弃物来组装二氧化碳的装置,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用塑料瓶代替锥形瓶,等等,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4.6课题小结,布置作业。
师生共同小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及时巩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相关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代替实验室里的器材进行创造性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