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大将军县金寨的红色情结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te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地图上,安徽省金寨县只是一个很小的点,但这里却是一块人杰地灵的红色土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金寨县境内爆发了立夏节和六霍两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十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解放后健在的省、军级以上干部尚有近300位,其中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即有59位,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这块英雄的土地对鄂豫皖苏区乃至全国的革命事业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三个“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历史地位
  
  在谈到金寨县的革命历史时,人们常常会提到3个“三分天下有其二”,具体是指以下3个方面:
  其一,金寨,位于皖西大别山北麓,毗连鄂、豫两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边区领导了3次大规模武装起义,除鄂东的“黄麻起义”外,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均发生在金寨境内。
  其二,3次起义胜利后,分别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3支主力部队,除三十一师建在鄂东的红安县外,三十二、三十三师均建立在金寨境内的斑竹园和流波石童(现为响洪甸水库淹没区)。
  其三,3支主力红军建立后,接连打败了国民党3次“会剿”,建立了鄂东、豫南、皖西3块根据地,除鄂东根据地领导机关——中共鄂东道委和道区苏维埃政府设立在鄂东红军县的七里坪外,另外两块根据地的领导机关——中共豫南道委、道苏维埃政府;皖西道委、道苏维埃政府均设立在金寨境内的金寨镇和汤家汇镇。
  
  红四方面军的“半壁江山”——红二十五军
  
  1930年春,中共中央为了统一鄂豫皖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将鄂豫皖3块根据地的党组织统一起来,成立了中共鄂豫皖特别区委员会(此前3块根据地的党组织和红军是以联席会议形式开展工作);将3支主力红军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原红三十一师改编为第一师,师长徐向前;红三十二师改编为第二师,师长漆德玮(金寨县斑竹园人,原为红三十二师副师长);红三十三师改编为第三师,师长周维炯(金寨县斑竹园人,和漆德玮是亲表兄弟)。4月,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一军改为红四军,一、二、三师分别改称十、十一、十二师。
  鄂豫皖苏区党和红军的统一以及苏区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使得蒋介石大为恐慌。他改变过去完全由鄂豫皖三省军阀对红军的“会剿”,而由其嫡系部队督阵,会同鄂豫皖三省军阀进行合力“围剿”。每次兵力都在10万人以上。可是等待蒋介石的依然是失败、失败、再失败。1931年10月,在金寨的麻埠镇(今响洪甸水库淹没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与红四军共同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半壁江山。1932年4月的第三次反“围剿”,在六安苏家埠,将敌围困48天,歼敌3万多人,敌总指挥厉式鼎也被生俘,创造了中国红军史上一次空前大胜利,红军和根据地都得到了大发展。苏家埠大战的胜利,红二十五军功不可没。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1981年10月21日接待金寨党史办公室同志时,回忆起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在苏家埠战役中一段作战情景,十分精彩:“敌人为了打开被围困的缺口,以其十九旅向红七十三师阵地猛攻,红七十三师故意留下陡拔河一段缺口,敌猛进时,七十三师开始只稍微抗击,待敌向陡拔河方面奔跑时,红七十三师立即从后面冲锋而来,歼敌大部,余部泅水逃命,也大部被击毙或淹死……担任前锋的红七十三师二一七团调头插向庙岗头和婆山岭之间的敌指挥部,惊恐之敌慌忙逃窜,化装逃跑的敌总指挥厉式鼎躲在一座坟墓后面被二一七团活捉……”苏家埠战役的大胜利,宣告了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完全失败,也显示了金寨人民的子弟兵——红二十五军战无不胜的军威。鄂豫皖苏区从此走向鼎盛时期,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
  
  创建川陕根据地的辉煌成就
  
  1932年10月,由于张国焘的错误决策,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方面军主力4个师撤出大别山根据地,西进川陕边区。这4个师中有3个师是在金寨组建的,分别是由立夏节起义后在斑竹园组建的红三十二师演变的红四军十一师,由六霍起义后在流波石童组建的红三十三师演变的红四军十二师,和在麻埠镇组建的红二十五军的七十三师。它们是红四方面军西征的骨干,是开创川陕边区根据地的中坚力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红四方面军创建了22个县500多万人口的根据地,打败了20多万敌人的多次“围剿”,歼敌6万多人,自身也由开始的4个师2万多人发展成为5个军12个师8万多人。川陕边区根据地和红军大发展,金寨人民子弟兵立下了不朽功勋。
  
  保卫大别山苏区的柱石、万里长征的先锋
  
  


  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大别山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为了重振红二十五军军威,以留下的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为基础,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全军7000多人,开展大别山苏区保卫战。当时在大别山“围剿”的敌人仍有20多万人,重建的红二十五军以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不断重创敌人,为保卫大别山苏区作出了重大贡献。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中央命令,开始长征。二十五军横穿中原,历经10个月的苦战,行程万里,打破敌人4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北永平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长征使命。它是中国工农红军4支长征队伍(另外3支是: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队伍,也是唯一一支没有受到大损失并得到发展的部队。这是全国红军的骄傲,也是金寨人民的骄傲!
  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组建了红十五军团,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任军团长,接连打了劳山和榆林桥两个大胜仗,歼灭敌人1个师又2个团,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后勤物资,占领了陕北重镇延安,为迎接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进军陕北、创建陕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国民党东北军一○七师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被俘后,受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做了很多红军与东北军之间的联络工作,又因其原是张学良器重的警卫营长,多次引荐中共中央代表李克农和张学良会见,促成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的爆发。
  1935年10月15日,已十分疲惫、不足8000人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受到了红十五军团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对红二十五军进军陕北给予了高度评价,说红二十五军进军陕北“是西北革命大开展的导炮”。当时中央红军军需不足,十五军团积极给予资助。毛泽东曾写了一张借条,向徐海东借大洋(银元)3000元,徐海东送回借条说:“自家人用自家钱,要什么借条!”并多送2000元给中央红军,成为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会师的佳话。
  
  迎接红一、二方面军长征的劲旅
  
  1934年秋,红一方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经过3个多月的苦战,于1935年1月到达贵州省遵义,致电红四方面军接应其入川西北上。红四方面军立即组织强渡嘉陵江战役,从3月28日开始,与敌苦战24天,歼敌12个团,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胜利渡过嘉陵江进入川西,占领了8座县城,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至梓潼、北达川甘边界的纵横300多里的广大地区。这时,蒋介石又命令四川军阀刘湘、邓锡侯、李家钰、唐式尊等部20多万人,围攻过来,红四方面军进行广泛动员,全军经22天浴血奋战,将敌击溃,完全控制了川西地区。紧接着,红四方面军命令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红九军军长何畏率领八十八师、二十五师、二十七师由岷江地区西进,迎接中央红军,一路拼杀,攻占了懋功(今小金县),6月17日,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率领的中央红军胜利会师。此后,虽然张国焘犯了严重危害中央和红军乃至后来分裂党的罪行,但中央红军能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还是离不开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全力支援的。次年6月,红四方面军又派三十二军迎接红二、六军团入川西,红二、六军团改编为红二方面军后,两军会师共同北上,分别于10月10日、22日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临危受命,中共皖西道委书记高敬亭在熊家河建军,坚持大别山苏区武装斗争。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命令省委常委、中共皖西道委书记高敬亭重新组建大别山革命武装,开展保卫大别山苏区的武装斗争。高敬亭临危受命,将大别山苏区零星的游击队组织起来,在金家寨的熊家河组成了红二一八团,次年2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委。高敬亭率领部队采取游击战术,以不足2000人的红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击溃了三任国民党“剿共”总指挥率领10万多兵力的“围剿”。特别是最后一任总指挥卫立煌,除了指挥10多万正规部队外,又武装了大别山30多个县保安团,修筑了6万多座碉堡,实行所谓军政兼施,围追堵截并重,进行“拉网式围剿”,可谓费尽心机,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直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卫立煌不得不坐下来和高敬亭谈判停战。红二十八军根据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协议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金寨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开始奏起新的乐章。
其他文献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拥有正确的群众观。辛亥革命前后,虽然陈独秀较早地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其自身的局限,他始终没能形成正确的群众观,直到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才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本文试对中共一大以前陈独秀的群众观作一述评。    辛亥革命以前的“群众”意识    1898年9月11日,以清廷慈禧太后为首的反
期刊
中国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建设成渝铁路一直是四川人民多年的夙愿。新中国建立初期,西南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中共中央顺从民意,从建设人民交通事业着手,掀起了西南大地的建设高潮。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成都至重庆505公里的铁路,横贯四川中心地带,是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大动脉)的开工典礼隆重举行,为修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拉开了序幕。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斗,1952年7月1日
期刊
傅连暲是最早为红军服务的“红色医生”,是中央红色医院、中央红色医务学校的创始人。他于1894年9月l4日出生在福建汀州 (今长汀县)。1927年参加革命后,历任中央红色医院院长兼中央红色医务学校校长、苏维埃国家医院院长、陕甘宁边区医院院长、中央总卫生处处长兼中央医院院长、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全国政
期刊
罗亦农原名罗善扬,1902年5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21年5月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年底转为中共党员,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928年4月,在上海被捕牺牲。在短短26年的生命历程中,他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下了多个“第一”。  我党筹办党校的第一人  1925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以谭平山、陈延年、周恩来、罗亦农、鲍罗廷与
期刊
60多年前,无数革命先驱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人民幸福安宁的生活。今天,让我们透过20多年前青沧战役的亲历者王文锡和刘一平在火车上的一次奇遇,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番对话,一起去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揭开那段尘封的记忆吧。  我的祖籍在河北省大城县,我18岁离开家乡,1949年初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4月15日在合肥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期刊
黑山阻击战中人民群众给解放军送饭用的铁水桶    1964年8月,辽沈战役纪念馆将其从辽宁黑山县张家屯农民张春生处征集的一只铁水桶,送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这只高36.5厘米、直径28厘米、桶口已变形的普通铁水桶上,布满了一百多个弹孔。它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人民群众在黑山阻击战期间支援解放军前线时的见证物。  黑山阻击战是1948年10月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在辽宁黑山、大虎山
期刊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安徽解放60周年。作为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60年来,安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勤劳和智慧,造就出一个崭新的安徽。当前,安徽省前进动力不断加强,发展环境日趋完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建设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为安徽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    恢复发展的8年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分为淮北、江淮、皖
期刊
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世界瞩目。  站在2009年的春天回望过去的60年,数不尽沧桑巨变。60年间,安徽随共和国一起成长,并以自己的方式为共和国的进步而努力。  《安徽足迹》是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安徽电视台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合策划、由《安徽新闻联播》制作的一档特别节目。这个节目立足安徽,放眼全国,以恢弘的主题、新颖的角度、精心的制作,勾勒出安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走过的
期刊
如果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我们要感谢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赢得的荣誉。大家要记住那个年代,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那一批老科学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把‘两弹一星’和好多高科技搞起来……  ——邓小平  在新中国60年的光辉历程中
期刊
1976年10月6日,随着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在中国大地肆虐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了。随着拨乱反正进程的不断深入,人民对造成十年浩劫的罪魁祸首进行审判的呼声越来越高。1980年9月,中央决定设立特别法庭,公开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为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的张春桥,就是这一次被推上审判台的。  两个武装叛乱的秘密指挥点  对张春桥的罪行最重要的一条指控,是他参与谋划上海武装叛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