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地图上,安徽省金寨县只是一个很小的点,但这里却是一块人杰地灵的红色土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金寨县境内爆发了立夏节和六霍两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十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解放后健在的省、军级以上干部尚有近300位,其中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即有59位,是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这块英雄的土地对鄂豫皖苏区乃至全国的革命事业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三个“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历史地位
在谈到金寨县的革命历史时,人们常常会提到3个“三分天下有其二”,具体是指以下3个方面:
其一,金寨,位于皖西大别山北麓,毗连鄂、豫两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边区领导了3次大规模武装起义,除鄂东的“黄麻起义”外,立夏节起义、六霍起义均发生在金寨境内。
其二,3次起义胜利后,分别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3支主力部队,除三十一师建在鄂东的红安县外,三十二、三十三师均建立在金寨境内的斑竹园和流波石童(现为响洪甸水库淹没区)。
其三,3支主力红军建立后,接连打败了国民党3次“会剿”,建立了鄂东、豫南、皖西3块根据地,除鄂东根据地领导机关——中共鄂东道委和道区苏维埃政府设立在鄂东红军县的七里坪外,另外两块根据地的领导机关——中共豫南道委、道苏维埃政府;皖西道委、道苏维埃政府均设立在金寨境内的金寨镇和汤家汇镇。
红四方面军的“半壁江山”——红二十五军
1930年春,中共中央为了统一鄂豫皖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将鄂豫皖3块根据地的党组织统一起来,成立了中共鄂豫皖特别区委员会(此前3块根据地的党组织和红军是以联席会议形式开展工作);将3支主力红军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原红三十一师改编为第一师,师长徐向前;红三十二师改编为第二师,师长漆德玮(金寨县斑竹园人,原为红三十二师副师长);红三十三师改编为第三师,师长周维炯(金寨县斑竹园人,和漆德玮是亲表兄弟)。4月,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一军改为红四军,一、二、三师分别改称十、十一、十二师。
鄂豫皖苏区党和红军的统一以及苏区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使得蒋介石大为恐慌。他改变过去完全由鄂豫皖三省军阀对红军的“会剿”,而由其嫡系部队督阵,会同鄂豫皖三省军阀进行合力“围剿”。每次兵力都在10万人以上。可是等待蒋介石的依然是失败、失败、再失败。1931年10月,在金寨的麻埠镇(今响洪甸水库淹没区),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与红四军共同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半壁江山。1932年4月的第三次反“围剿”,在六安苏家埠,将敌围困48天,歼敌3万多人,敌总指挥厉式鼎也被生俘,创造了中国红军史上一次空前大胜利,红军和根据地都得到了大发展。苏家埠大战的胜利,红二十五军功不可没。时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1981年10月21日接待金寨党史办公室同志时,回忆起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在苏家埠战役中一段作战情景,十分精彩:“敌人为了打开被围困的缺口,以其十九旅向红七十三师阵地猛攻,红七十三师故意留下陡拔河一段缺口,敌猛进时,七十三师开始只稍微抗击,待敌向陡拔河方面奔跑时,红七十三师立即从后面冲锋而来,歼敌大部,余部泅水逃命,也大部被击毙或淹死……担任前锋的红七十三师二一七团调头插向庙岗头和婆山岭之间的敌指挥部,惊恐之敌慌忙逃窜,化装逃跑的敌总指挥厉式鼎躲在一座坟墓后面被二一七团活捉……”苏家埠战役的大胜利,宣告了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完全失败,也显示了金寨人民的子弟兵——红二十五军战无不胜的军威。鄂豫皖苏区从此走向鼎盛时期,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
创建川陕根据地的辉煌成就
1932年10月,由于张国焘的错误决策,红四方面军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方面军主力4个师撤出大别山根据地,西进川陕边区。这4个师中有3个师是在金寨组建的,分别是由立夏节起义后在斑竹园组建的红三十二师演变的红四军十一师,由六霍起义后在流波石童组建的红三十三师演变的红四军十二师,和在麻埠镇组建的红二十五军的七十三师。它们是红四方面军西征的骨干,是开创川陕边区根据地的中坚力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红四方面军创建了22个县500多万人口的根据地,打败了20多万敌人的多次“围剿”,歼敌6万多人,自身也由开始的4个师2万多人发展成为5个军12个师8万多人。川陕边区根据地和红军大发展,金寨人民子弟兵立下了不朽功勋。
保卫大别山苏区的柱石、万里长征的先锋
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大别山后,中共鄂豫皖省委为了重振红二十五军军威,以留下的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为基础,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全军7000多人,开展大别山苏区保卫战。当时在大别山“围剿”的敌人仍有20多万人,重建的红二十五军以运动战和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不断重创敌人,为保卫大别山苏区作出了重大贡献。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中央命令,开始长征。二十五军横穿中原,历经10个月的苦战,行程万里,打破敌人4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北永平镇,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长征使命。它是中国工农红军4支长征队伍(另外3支是: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队伍,也是唯一一支没有受到大损失并得到发展的部队。这是全国红军的骄傲,也是金寨人民的骄傲!
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后,与刘志丹领导的红军组建了红十五军团,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任军团长,接连打了劳山和榆林桥两个大胜仗,歼灭敌人1个师又2个团,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和后勤物资,占领了陕北重镇延安,为迎接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进军陕北、创建陕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国民党东北军一○七师六一九团团长高福源被俘后,受共产党抗日政策的感召,做了很多红军与东北军之间的联络工作,又因其原是张学良器重的警卫营长,多次引荐中共中央代表李克农和张学良会见,促成了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的爆发。
1935年10月15日,已十分疲惫、不足8000人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受到了红十五军团的热烈欢迎。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人对红二十五军进军陕北给予了高度评价,说红二十五军进军陕北“是西北革命大开展的导炮”。当时中央红军军需不足,十五军团积极给予资助。毛泽东曾写了一张借条,向徐海东借大洋(银元)3000元,徐海东送回借条说:“自家人用自家钱,要什么借条!”并多送2000元给中央红军,成为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会师的佳话。
迎接红一、二方面军长征的劲旅
1934年秋,红一方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被迫离开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经过3个多月的苦战,于1935年1月到达贵州省遵义,致电红四方面军接应其入川西北上。红四方面军立即组织强渡嘉陵江战役,从3月28日开始,与敌苦战24天,歼敌12个团,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胜利渡过嘉陵江进入川西,占领了8座县城,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至梓潼、北达川甘边界的纵横300多里的广大地区。这时,蒋介石又命令四川军阀刘湘、邓锡侯、李家钰、唐式尊等部20多万人,围攻过来,红四方面军进行广泛动员,全军经22天浴血奋战,将敌击溃,完全控制了川西地区。紧接着,红四方面军命令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红九军军长何畏率领八十八师、二十五师、二十七师由岷江地区西进,迎接中央红军,一路拼杀,攻占了懋功(今小金县),6月17日,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率领的中央红军胜利会师。此后,虽然张国焘犯了严重危害中央和红军乃至后来分裂党的罪行,但中央红军能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还是离不开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全力支援的。次年6月,红四方面军又派三十二军迎接红二、六军团入川西,红二、六军团改编为红二方面军后,两军会师共同北上,分别于10月10日、22日到达陕北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临危受命,中共皖西道委书记高敬亭在熊家河建军,坚持大别山苏区武装斗争。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命令省委常委、中共皖西道委书记高敬亭重新组建大别山革命武装,开展保卫大别山苏区的武装斗争。高敬亭临危受命,将大别山苏区零星的游击队组织起来,在金家寨的熊家河组成了红二一八团,次年2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委。高敬亭率领部队采取游击战术,以不足2000人的红军,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击溃了三任国民党“剿共”总指挥率领10万多兵力的“围剿”。特别是最后一任总指挥卫立煌,除了指挥10多万正规部队外,又武装了大别山30多个县保安团,修筑了6万多座碉堡,实行所谓军政兼施,围追堵截并重,进行“拉网式围剿”,可谓费尽心机,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直到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卫立煌不得不坐下来和高敬亭谈判停战。红二十八军根据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协议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东进抗日,金寨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开始奏起新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