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广泛延伸,西方“经济文化”已经逐渐提升到当代教学。而具有民族传统的文化,逐渐在现今文化教育中流失。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古国,其古典文献之所记载的并非舞文弄墨之辈,而广阔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于人与自然之间生存发展的宝贵经验应为当代学生所传承。
关键词: 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爱国精神道德精神
在语文课本中,有数量巨大的文章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语文教育的过程必定是透视民族祖先生命活动和心理发展历程。是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和深层魅力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将传统美德渗透在语文课本中,课堂之上,将传统美德教育实施于潜移默化之中。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现代的语文课堂要求充满了“语文味儿”,一堂语文课,应该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应该将我们的民族传统美德传承,将民族文化积淀。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做好这个积淀者呢?
1与时俱进解读古典文著
中华文明的传统文明自古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步骤和模式,虽为古人所倡导现今社会仍以此为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试问如不“修身”以培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气节,高尚的情感以及良好的精神何以“齐家”?一家不治者何以治国?更不用说平天下了。而当代社会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主要传承这种精神的载体便是语文课堂。在语文课本中有无数篇章中所蕴含的是学生应悉心体味且受益终身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无尽爱国情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其间表达我中华民族的高远志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更表达了我民族贯彻了五千年的民族气节。更加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等等世代传诵的“自强”“知耻”“改过”“仁厚”等诸多展现我民族传统美德的词句。供现代中学生参考以修身养性。
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魂魄所在。同时也是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这一重要传播媒介。教师应该在日常授课中向学生传达,日积月累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应该辩证的分析古今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如何传承这完美的结晶。屈原和范仲淹的爱国是怎样的?陶渊明的思想哪里值得我们参鉴?如何区分比较文化中积极与消极?怎样灵活运用?这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教授学生的,毕竟我们不能单一化的传而是要辩证化的承。通过对此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们敢于对原有的知识大胆怀疑。学生们既对历史有了充分的认识,又对现实有了深刻的理解;现代人的思考沉淀到了作品中,也积淀到了学生的心中。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和信息进行了无障碍的交流,民族传统道德在交流中得以继承。
2传统文化的演变形式----近现代文化与中外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便有外邦使节赴华“留学”将我民族的文化与其本邦文化相互结合进而产生更适合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新文化,此点请当代中学生务必清楚并且牢记。其中涉及到“天文、 历法、 地理、 农耕、 经济、 人文”等诸多方面我古老的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源头引介之一。世界各地的文明中均可看见我国古老文明的踪影,其“孔夫子”的思想也辩证的被世界各国地区所使用。所以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中除了要从古诗文、文言文这些古典名著中挖取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很多现代文章篇幅也可以看到其身影所在,笔者在此推荐冰心“先生”,其所处时代是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反叛传统的时代,没有其勇敢的反叛,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变革难以想象。
这也是新旧时代中华古国与世界再次衔接的一个关键。但反叛只是一个方面,辩证的来看任何时代的文化与现代的文化均不是以绝缘体的姿态存在的。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传统文化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且是重要的母体。冰心“先生”作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蕴含着颇为典型的文化精神,已远远脱出了一个作家的范畴。当然此时代仅仅是以冰心先生为例且为我们中学阶段语文课本中最常见的一例。另更有诸多外籍作品的引用,其所表达所传达的内涵也不乏有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踪影。
3结语
在我们展开语文课堂这面具有民族气息的画卷,向学生传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思考,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当代学生去接受所谓“古文化”,毕竟他们他们没有一种学习这种文化的环境,与此存在的问题也是诸多的。信息现代化时代网络的普及,学生为了一味追赶潮流,在网络中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已荡然无存。所代替的则是一些奇怪且搞笑的词语组合。在此笔者并不反对在日常生活中以此为笑料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但目前的形式是这些词语已经严重影响到语文教学,被学生带到课堂上作文中。再者部分学校对语文课堂上的民族文化传承也不够重视,以教学课时为目标让教师讲解知识点,考试要点。其图书馆资料贫乏,部分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没有足够的民族文化校园气氛,等等问题同样威胁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道德具有可继承性,那种蕴含其中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实求真的理性态度,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以及宽容仁厚,刚正不阿的美德嘉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内在精神力量。先哲们超越常人的见解,解疑醒世的良言,闪烁着智慧的光晕,朗照历史的苍穹,合理采撷这些火种,使之烛照学生的心灵,便可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想和才情,智德和良知。师生间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务必要将传统文化辩证传承作为己任,切实贯彻到语文教学之中。学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和支柱,新时代高中教学切勿忽视这一传承环节,导致将来某一时期文化出现断层。让生活在和谐社会的学生通过语文课堂遨游古今,体味各种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林荣松冰心与民族传统文化《宁夏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2期
[2] 贵署钦搞笑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9月
[3] 毛德明民族传统文化两重性及创造性转化《晋阳学刊》1994年第4期
[4] 张维贵论的与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1期
[5] 康明轩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
关键词: 民族文化传统美德爱国精神道德精神
在语文课本中,有数量巨大的文章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语文教育的过程必定是透视民族祖先生命活动和心理发展历程。是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性和深层魅力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善于将传统美德渗透在语文课本中,课堂之上,将传统美德教育实施于潜移默化之中。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现代的语文课堂要求充满了“语文味儿”,一堂语文课,应该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应该将我们的民族传统美德传承,将民族文化积淀。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做好这个积淀者呢?
1与时俱进解读古典文著
中华文明的传统文明自古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步骤和模式,虽为古人所倡导现今社会仍以此为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试问如不“修身”以培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气节,高尚的情感以及良好的精神何以“齐家”?一家不治者何以治国?更不用说平天下了。而当代社会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主要传承这种精神的载体便是语文课堂。在语文课本中有无数篇章中所蕴含的是学生应悉心体味且受益终身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无尽爱国情操。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其间表达我中华民族的高远志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更表达了我民族贯彻了五千年的民族气节。更加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等等世代传诵的“自强”“知耻”“改过”“仁厚”等诸多展现我民族传统美德的词句。供现代中学生参考以修身养性。
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魂魄所在。同时也是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这一重要传播媒介。教师应该在日常授课中向学生传达,日积月累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同时也应该辩证的分析古今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如何传承这完美的结晶。屈原和范仲淹的爱国是怎样的?陶渊明的思想哪里值得我们参鉴?如何区分比较文化中积极与消极?怎样灵活运用?这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教授学生的,毕竟我们不能单一化的传而是要辩证化的承。通过对此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们敢于对原有的知识大胆怀疑。学生们既对历史有了充分的认识,又对现实有了深刻的理解;现代人的思考沉淀到了作品中,也积淀到了学生的心中。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感情和信息进行了无障碍的交流,民族传统道德在交流中得以继承。
2传统文化的演变形式----近现代文化与中外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便有外邦使节赴华“留学”将我民族的文化与其本邦文化相互结合进而产生更适合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新文化,此点请当代中学生务必清楚并且牢记。其中涉及到“天文、 历法、 地理、 农耕、 经济、 人文”等诸多方面我古老的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源头引介之一。世界各地的文明中均可看见我国古老文明的踪影,其“孔夫子”的思想也辩证的被世界各国地区所使用。所以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中除了要从古诗文、文言文这些古典名著中挖取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很多现代文章篇幅也可以看到其身影所在,笔者在此推荐冰心“先生”,其所处时代是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反叛传统的时代,没有其勇敢的反叛,新文化与新文学的变革难以想象。
这也是新旧时代中华古国与世界再次衔接的一个关键。但反叛只是一个方面,辩证的来看任何时代的文化与现代的文化均不是以绝缘体的姿态存在的。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传统文化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且是重要的母体。冰心“先生”作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蕴含着颇为典型的文化精神,已远远脱出了一个作家的范畴。当然此时代仅仅是以冰心先生为例且为我们中学阶段语文课本中最常见的一例。另更有诸多外籍作品的引用,其所表达所传达的内涵也不乏有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踪影。
3结语
在我们展开语文课堂这面具有民族气息的画卷,向学生传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该思考,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当代学生去接受所谓“古文化”,毕竟他们他们没有一种学习这种文化的环境,与此存在的问题也是诸多的。信息现代化时代网络的普及,学生为了一味追赶潮流,在网络中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已荡然无存。所代替的则是一些奇怪且搞笑的词语组合。在此笔者并不反对在日常生活中以此为笑料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但目前的形式是这些词语已经严重影响到语文教学,被学生带到课堂上作文中。再者部分学校对语文课堂上的民族文化传承也不够重视,以教学课时为目标让教师讲解知识点,考试要点。其图书馆资料贫乏,部分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没有足够的民族文化校园气氛,等等问题同样威胁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道德具有可继承性,那种蕴含其中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实求真的理性态度,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以及宽容仁厚,刚正不阿的美德嘉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内在精神力量。先哲们超越常人的见解,解疑醒世的良言,闪烁着智慧的光晕,朗照历史的苍穹,合理采撷这些火种,使之烛照学生的心灵,便可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想和才情,智德和良知。师生间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务必要将传统文化辩证传承作为己任,切实贯彻到语文教学之中。学生是民族未来的希望和支柱,新时代高中教学切勿忽视这一传承环节,导致将来某一时期文化出现断层。让生活在和谐社会的学生通过语文课堂遨游古今,体味各种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林荣松冰心与民族传统文化《宁夏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2期
[2] 贵署钦搞笑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9月
[3] 毛德明民族传统文化两重性及创造性转化《晋阳学刊》1994年第4期
[4] 张维贵论的与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1期
[5] 康明轩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