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54例临床分析

来源 :右江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a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痰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3-0363-01中图分类号:R 562.21文献标识码:B
  
  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情易于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笔者自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5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108例均为我院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4例中,男性30例,女性24例;年龄35~78岁,平均53.5±12.1岁;病程3~26年,平均13.1±5.4年。对照组54例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34~79岁,平均53.7±12.0岁;病程4~25年,平均12.9±5.1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临床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排除具有咳嗽、咯痰、喘息症状的其它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慢性鼻咽疾病等。
  3.方法 对照组给予氨茶碱0.1~0.2 g,每日3次;必漱平6 mg,每日3次;常规西药抗炎和对症治疗。1个月为1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汤,方药组成:桃仁10 g,当归10 g,赤芍10 g,黄芪10 g,白术10 g,黄芩6 g,陈皮6 g,法夏10 g,苏子6 g,沉香3 g,生甘草3 g。每日1剂,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停用西药,继服本方1个疗程。
  4.统计学处理 两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1.疗效标准 参照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组会议修订的“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1]。临床控制: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恢复到急性发作期以前水平,血常规正常;好转: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有好转,但未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血常规正常;无效:咳、痰、喘及肺部哮鸣音无改善。
  2.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治疗组54例中,临床控制40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54例中,临床控制25例,好转1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1.5%。经χ2检验,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6.0,P<0.05)。
  3.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对两组有效病人进行2年随访,结果治疗组54例病人中,接受随访者有48例,其中1年复发者10例,2年复发者18例。对照组54例中,接受随访者44例,其中1年复发者17例,2年复发者19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980,P<0.01)。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发季节为春、秋、冬三季,尤以气侯变化、乍冷乍热时多发。慢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咳嗽”、“痰饮”等范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其病机特点多数学者认为是本虚标实,多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湿内停,聚而生痰,又复感外邪,引动伏痰,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而其急性发作期属中医“咳嗽”、“喘证”等范畴,其病因多为外邪侵袭肺卫,引致肺失宣肃,致咳、痰、喘等症状,病久肺病及肾,子病及母,肺脾肾三脏虚损,水湿运化失常内停,成饮成痰,阻塞气道,气滞血瘀,而造成痰瘀互结的病理基础。中医药通过清热、化痰、理气、活血共用,切中病因病机,配合痰菌检查选用合理抗生素及支持治疗,疗效进一步提高[2]。我们认为本病病程较长,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且肺主气,气为血之帅,或痰阻气机,气不行血,常易导致血瘀。因此,瘀血阻滞亦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病理因素。根据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研究立活血化痰、降逆止咳为基本治法,自拟中药配方以治其本,配合西药常规治疗以治其标。方中以桃仁、赤芍、当归活血化瘀;白术、陈皮、法夏健脾燥湿化痰;黄芪补肺气;沉香纳肾气;苏子降逆气;黄芩清肺热。诸药合用,补益肺脾肾,以绝生痰之源;活血化瘀,以利气血冲和。从治疗结果来看,两组不仅近期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而远期疗效治疗组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确切,能有效防止本病复发。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标准(1979年修订)[J].中华结核和呼吸疾病杂志,1980,3:61-62.
  [2]陈 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5):325-326.
  (收稿日期:2008-02-03 修回日期:2008-05-12)
  (编辑:潘明志)
其他文献
【关键词】 胶质瘤;侧裂区;微创手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3-0325-02中图分类号:R 739.41文献标识码:B    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在国内占颅内肿瘤的35.26%~60.96%(平均44.69%)[1]。侧裂区的胶质瘤由于周围有大脑中动脉等重要的血管及其分支和深部的重要神经组织,手术操作主要在血管主干间隙进行,要达到全切除肿瘤而不损伤侧裂血管及正常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方法 将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0例,西医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0%(36/40);西医治疗组有效率为72.5%(29/40),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采用。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期刊
【关键词】 新生儿;惊厥;缺氧缺血性脑病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3-0328-02中图分类号:R 720.597 文献标识码:B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常见的危重症状,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惊厥对新生儿期后脑的发育有影响,可产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一旦发生惊厥,必须紧急寻找病因,并立即给予有效处理。现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80例新生儿惊
期刊
【摘要】 目的 研究p53在星形细胞瘤发生、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62例资料完整的星形细胞瘤及10例正常脑组织的p53表达,分析p53蛋白在星形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脑组织中未见p53蛋白阳性表达,62例星形细胞瘤中共有26例肿瘤p53蛋白表达呈阳性,二者差异有显著性(χ2=4.872,P<0.05),其中在Ⅰ级星形细胞瘤中阳性率为
期刊
【关键词】 宫颈病变;电热圈环切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3-0340-02中图分类号:R 713.4文献标识码:B    本院自2004年10月开始采用宫颈电热圈环切术(LEEP)治疗宫颈病变,到2007年5月止共治疗患者455例,收到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于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455例患者。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2007年10月颈性眩晕患者68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予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及口服西比灵,观察组予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颈椎牵引、手法治疗、颈部中药热熨疗,均治疗一个疗程,随访5个月。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29%和61.7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综合治疗颈性眩
期刊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过期妊娠患者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胎盘滋养细胞层的表达,探讨滋养细胞凋亡与过期妊娠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10例过期妊娠和10例正常足月妊娠产妇的胎盘滋养细胞层Survivin表达进行检测和对比研究。结果 结果胎盘滋养细胞层Survivin表达过期妊娠组为6.67±0.45,足月妊娠组为8.83±0.67,两组比较Survivin表达差别有统
期刊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推拿;牵引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3-0360-02中图分类号:R 681.53文献标识码:B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或外伤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或脱出,压迫脊髓或颈神经根而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脊柱疾病,该病症在骨科临床中并不少见。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结合牵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46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期刊
【摘要】 目的 了解本地区支原体的感染情况以及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 采用上海奥普生物技术生产的支原体试剂盒对285份阴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检测。结果 285例阴道分泌物标本中,支原体培养阳性155例(54.3%),单一UU感染106例(37.2%),单一MH阳性标本5例(1.7%),UU+MH混合感染44例(15.4%);支原体对交沙霉素最敏感,药敏率
期刊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尿道下裂手术的治疗情况,为临床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方法 将78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手术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45例采用阴囊纵隔血管带蒂皮瓣翻转法一期修复尿道下裂;B组33例采用背侧带蒂包皮内板(Duckett术)或带蒂阴囊中隔推移皮管一期修复尿道下裂。结果 A组一期成形术成功率为66.7%(30/45),B组一期成形术成功率为87.9%(29/33),两组比较, 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