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bi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和谐课堂氛围
  
  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不是教师直接培养或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发展的结果。为此,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科学的教育思想,给学生营造一种个性化、民主化的学习氛围是创新思维的保障。
  
  1 历史课对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历史课中,有古今中外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他们所进行的奋斗,对学生创新品质形成具有启发教育作用;他们的崇高声望,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巨大的创新动力。
  
  2 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一个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积极保护学生的奇思异想。这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萌发与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历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就是要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教学中,一些教师先设疑后解疑,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原因就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应当把质疑的权力还给学生。“要相信孩子”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主张。质疑的氛围一旦形成,思路一旦打开,他们就会像鱼儿寻食一样去追求知识。而且,他们不只满足于课堂上质疑、解疑,还会把自己的疑问带到课外去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教学中,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提问,二是学生的发问。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教师的提问,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重点和难点,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发现历史的本质,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例如:在讲“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先问“什么叫民族融合?北魏民族融合的重点是什么?”再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怎样?有哪些主要内容?改革有何重大的意义广最后要求列出简表与商鞅变法对比,找出异同点、加深印象。
  
  2 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也是培养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回答问题固然是一种能力,善于提出问题更是一种能力。孔子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激励学生创新的冲动。
  
  三、训练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学生去探索“多”。如在复习《中国历史》关于中共在各阶段实行的土地政策问题中,教材只给了当时土地政策的内容、影响,没有涉及到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他问题。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创新。在学生思考、讨论并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指出:第一,土地革命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实行“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做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必要手段,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包括地主阶级)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一时期,中共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这种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手段,虽然是权宜之计,但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第二,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旧中国,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获取财富的主要来源。旧中国绝大多数人是农民,中共实行的土地政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就丰富了教学内容,使结论更加科学、完整。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学生大胆求异、不盲从的精神。这就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练习宜布置开放性题目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考虑到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题应少而精,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给学生留有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如在学习《世界历史》中有关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评价时各抒己见,但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就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权威,学生被动接受。在此过程中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较多的是处于被督促、纠正的客体地位,这使得学生的自我意识、自主能力以及创新的欲望在很多情况下是被压抑的。学生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只能面向书本和教师的标准去迎合,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很难说是健康、快乐、全面发展,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和能力的需求。  为改变这种局面,贯彻“二期课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期刊
知识、方法、能力是有机联系着的。知识不等于能力,但能力的培养主要孕育于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之中。所以说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培养下,通过掌握知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同时掌握知识本身也要求有一定的能力为基础,已形成能力又反过来影响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速度。因此,要提高解题能力,知识是前提,是基础,方法是手段,是措施。所以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扎扎实实地抓基础,千方百计地培养能力。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笔
期刊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研究图形的基础,它是在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它不但可以计算图形中角的大小、边的长度、图形中面积等,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河流的宽度、不可达的两点间的距离等等,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
期刊
在滑轮组的教学中,用分割法判断承重绳子的股数,方法简便,往往被教师认同并采用。但初学阶段仍有学生会问:图1画线处不是有三股绳子吗?为什么是2F=G呢?要想彻底搞清认楚上面的问题。只是划一条虚线来分割滑轮组是不够的,必须首先搞清“分割法”的原理——力的分析。正确解决滑轮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选取研究对象,分析对象受力,利用力的平衡条件解题。首先要让学生知道: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
期刊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呢?    一、朗读有助于
期刊
在高中三年,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一张进人大学的门票,还要给予他们走向社会所必需的能力。    一、勇于创新 善于引导    在当今时代,创新已经成为衡量教育的最重要的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    (一)更新观念、发现创新    有了新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观念不转变,新课程、新教材都只能是空谈,一旦遇到困难便会回到老路上去。我们必须由过去的知识第
期刊
学生到了高中阶段,英语写作即书面表达就在英语学习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下功夫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变得非常迫切与必要,同时这也是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以及高考考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上学年笔者担任高一年级英语教师,入学伊始在所教的班级中进行了英语写作训练的新尝试。一年下来,小有成效,现记录下来实践过程中的点滴所得,与朋友们共同探讨,期待大家的帮助,使之变得更完善,更合理,更接近预期目标。    注:本
期刊
每种语言中都有否定现象,但初学者要注意英语中的否定是非常善变的。    一、否定词的构成多样    英语中存在着常见的否定词,构成否定句。如:not,no,nothing,no one,nobody,never’one,nowbere等。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多少年来,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经典模式,以教师的精彩讲演、学生的全神贯注程度来评价讲课质量,似乎无人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提出质疑。可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全方位育人理念的今天,这样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受到挑战,促使广大教师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做出有益的尝试。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参观了一些兄弟学校的教学改革后,笔者的这一思想和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开始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更应紧追课改步伐,用新的课程理念做指导,从中进行反思调控、品味提高。符合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就发扬光大,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加以调整,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实际、学生学习需求及个性差异,确定采用何种教学策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多元互动教学策略下的阅读教学,就是多元互动教学策略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