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生活 数学 规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可以作为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从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教学“认识钟表”,我采取先让学生猜一则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之后再出示各式各样的钟表启发学生说出:“尽管这些钟表的式样不同,大小也不一样,但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都可以帮助人们掌握时间。”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是怎么安排的,从而引出小明一天的生活安排。这样环环相扣,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生在看、听、想、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守时的教育。这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实践活动中,揭示规律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测、科学实验、验证猜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或许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以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获得了提高。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学生掌握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大小、直径、半径有关。接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圆周长可能与直径、半径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从测量的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时,学生自然迫不及待地动手测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数字来源于生活实践,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要努力,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三、在实践生活中,探究新知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红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的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5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红的5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5张1元钱,小红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红拿50个1角硬币换5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5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5个10个1角就是5元,所以50个1角和5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返回生活天地,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这节课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因为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于是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我做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购物做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再如:教学“0”的认识时,练习中有4幅桃树图,我就编了个“小猴吃桃”的故事。小猴来到果园,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呀?可用几表示?小猴看了眼馋,吃掉了1个,这时树上有几个桃?能用几表示?小猴又吃了1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用几表示?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也吃了,现在该用几表示?这样就在轻松的和听故事中,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生活是充满魅力的数学世界,在生活中教学数学,既展示了数学的自身魅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生活这个运用平台,数学教学会变得实在,充满活力,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涨,从而有效促成学生们扎实数学本领!
[关键词]生活 数学 规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可以作为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一、从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引入新课的方法。如教学“认识钟表”,我采取先让学生猜一则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怕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之后再出示各式各样的钟表启发学生说出:“尽管这些钟表的式样不同,大小也不一样,但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都可以帮助人们掌握时间。”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是怎么安排的,从而引出小明一天的生活安排。这样环环相扣,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学生在看、听、想、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守时的教育。这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实践活动中,揭示规律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测、科学实验、验证猜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或许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以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获得了提高。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学生掌握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大小、直径、半径有关。接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圆周长可能与直径、半径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从测量的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时,学生自然迫不及待地动手测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数字来源于生活实践,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要努力,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三、在实践生活中,探究新知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应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红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的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5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红的5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5张1元钱,小红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红拿50个1角硬币换5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5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5个10个1角就是5元,所以50个1角和5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这样教学,让学生感到数学中的知识有的是我们在生活实际中已经会的,但没有找到规律,我们可以运用经验,通过创设活动,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充实和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返回生活天地,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这节课时,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景,因为春游是一件足以使孩子们快乐的事情,于是提出的问题是,“要去春游了,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设计着方案,计算着钱数。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我做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你们为春游购物做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其实,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再如:教学“0”的认识时,练习中有4幅桃树图,我就编了个“小猴吃桃”的故事。小猴来到果园,它看到树上有几个桃呀?可用几表示?小猴看了眼馋,吃掉了1个,这时树上有几个桃?能用几表示?小猴又吃了1个,现在树上有几个桃?用几表示?小猴索性把最后1个也吃了,现在该用几表示?这样就在轻松的和听故事中,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生活是充满魅力的数学世界,在生活中教学数学,既展示了数学的自身魅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生活这个运用平台,数学教学会变得实在,充满活力,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高涨,从而有效促成学生们扎实数学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