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景设计的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课程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应体现生活化、经验化。"场景化课程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场景化教学将让幼儿园的孩子们能以适合他们的方式学到知识。
这是潜移默化地实施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本学期我们从身边的事物着手,挖掘具有岭南特色的事物,幼儿对甘蔗比较感兴趣,甘蔗是番禺的特产之一,通过发现甘蔗为主线,开展了“甘蔗吧”的场景化课程,培养幼儿对国家和家乡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在创设角色区场景时把握的理念有以下几点:
(一)基于幼儿,体验幼儿主体性
1.在寻找甘蔗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甘蔗林都生长在显得悠闲宁静,使人心旷神怡。有位孩子说道:“农村里的甘蔗林可更漂亮了。”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于是,孩子们周末纷纷来到了甘蔗林,用相机记录下原生态的甘蔗林景,然后把记录的照片带回幼儿园。通过分享,孩子们对甘蔗林美丽的景色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激发了对甘蔗和对家乡番禺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2 .基于本土,聚焦地域文化与历史
在社区活动打卡紫坭糖厂的时候,孩子们在讨论中对以前旧时的紫坭糖厂的制糖方式产生了兴趣,于是便进入了紫坭糖厂开始了“寻根紫坭糖厂”的探究活动。在父母的循循解说下,孩子们感受了旧时紫坭糖厂制糖的情景,了解了制糖的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紫坭糖厂逐渐被历史代替,既往面貌。通过直观的、形象的各种制糖情境,幼儿亲处其境,耳濡目染,形成了对制糖文化的感知,回园后更通过各种活动,如设计甘蔗林、欣赏甘蔗成品、角色游戏买卖甘蔗等,感受到了番禺甘蔗文化特色。
3. 关注经验,发掘甘蔗与文化之间的特别的教育价值
幼儿的学习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在社区场景化课程中,我们将教育目标自然地蕴含在幼儿对场景的体验与探索中,在认识甘蔗的过程中学习到岭南的文化,包括岭南的气候等知识。
4 .有效支持,重视游戏与学习过程
《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而在社区场景化课程中,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该课程教师通过细心观察、适时介入,鼓励幼儿获得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直接感知、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等过程性经验学习到甘蔗的生长过程和环境的关系。
幼儿很有兴趣地提问:甘蔗是怎样种植的?甘蔗有多长?怎样量呢?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收集了甘蔗林进行观察。他们发现了甘蔗的独特特征。“甘蔗是什么形状?甘蔗的叶子有什么特别?甘蔗这么高,怎样量甘蔗呢?”这些问题在孩子们之间热烈地讨论着。基于孩子们的兴趣,老师引导孩子们兵分两路,一组进行资料收集,一场关于把这个问题的探索活动开始了。他们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组合、实验,反复验证出多种水的测量方法。而另一组孩子商量制定了一个关于“我来种甘蔗”的活动,他们发挥创意。
5.园内场景延伸,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我班在角色区创设了“甘蔗吧”的幼儿园场景,划分了买卖甘蔗、测量甘蔗等活动,提供幼儿多板块,多形式地进行深度学习的场景。
在“甘蔗吧”的社区场景化课程中,孩子们在“活教育”中充分地掌握着主动学习的权利,表现出积极的探索态度,培养了不怕困难、敢于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还通过系列的课程主线,对自己和家人成长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
二、角色游戏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前期——发掘幼儿兴趣,让幼儿融入情境
捕捉孩子自主游戏亮点。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游戏内容、幼儿的游戏水平息息相关,“生活即教育”。合适的游戏主题,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出创设情境类型,使得情境具有多样性。
(二)中期——转变幼儿角色,转换游戏情境
随机的临时任务:教师在设置角色游戏活动情境时,应增加游戏的预设情境成分。根据不同的情节需要进行角色和情景的转换和变化。在材料上,因为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游戏的快乐。
(1)有效运用结构简单的材料激发幼儿自主游戏的兴趣
根据幼儿自主生成的游戏主题,按意愿投放相应的结构简单的游戏材料,引出游戏情境。在百宝箱里,我投放了石头,花生米等废旧物品,孩子们在活动中就用自然材料作测量的工具,又成了孩子们的“新宠”。
(2)通过调整材料推进游戏情境的发展
教師在游戏中是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按照游戏的需要随时增减材料,引导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幼儿在不知所措的时候,和幼儿共同协商,在课室一叫角落创设—百宝箱,这里里的多种材料,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游戏需要进行选择。
(三)后期——推动游戏的发展,开展交流分享,形成经验
引导幼儿对游戏中的各种体验、感受进行梳理、整理,帮助幼儿分享,从而积累和形成正确的实践经验,让幼儿的游戏水平得以质的提高。
三、场景设计与材料投放
(一)场景设计
1.植物种植区
该区以固定的游戏区与临时搭建相结合,幼儿利用投放的材料进行甘蔗主题或是自创情境式游戏,幼儿可进行种植甘蔗等角色游戏。
2.甘蔗吧
该区以幼儿熟悉的娃娃家为载体,并赋予“甘蔗吧”的角色定位,与创意活动区串联成一个大的角色区。创意活动区的卖甘蔗的老板、顾客、测量甘蔗以及称甘蔗工作人员等角色可以进入服务区休息,服务区的幼儿给与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服
(二)材料投放
1.角色装扮材料
角色装扮材料是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装扮材料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增强角色意识,丰富游戏行为。
2.主题操作材料
让幼儿通过自然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对幼儿有明显的暗示,比较适合低幼年龄段的孩子。
3.低结构材料。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地使用它们的游戏材料。
四、记录与评价记录和评价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或缺的一环,依据角色区的特点和幼儿在场景中的活动,建议可通过幼儿活动观察、幼儿学习记录、学习故事等方式对幼儿在场景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分别从
1.“注意” 的部分(心智倾向、学科知识、发展领域),
2.“识别” 的部分(关注儿童能做)
3.“回应” 的部分(机会)
4.其他部分(家长儿童反馈)
(作者单位:广东省番禺区直属机关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课程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应体现生活化、经验化。"场景化课程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场景化教学将让幼儿园的孩子们能以适合他们的方式学到知识。
这是潜移默化地实施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本学期我们从身边的事物着手,挖掘具有岭南特色的事物,幼儿对甘蔗比较感兴趣,甘蔗是番禺的特产之一,通过发现甘蔗为主线,开展了“甘蔗吧”的场景化课程,培养幼儿对国家和家乡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在创设角色区场景时把握的理念有以下几点:
(一)基于幼儿,体验幼儿主体性
1.在寻找甘蔗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了甘蔗林都生长在显得悠闲宁静,使人心旷神怡。有位孩子说道:“农村里的甘蔗林可更漂亮了。”这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于是,孩子们周末纷纷来到了甘蔗林,用相机记录下原生态的甘蔗林景,然后把记录的照片带回幼儿园。通过分享,孩子们对甘蔗林美丽的景色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激发了对甘蔗和对家乡番禺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2 .基于本土,聚焦地域文化与历史
在社区活动打卡紫坭糖厂的时候,孩子们在讨论中对以前旧时的紫坭糖厂的制糖方式产生了兴趣,于是便进入了紫坭糖厂开始了“寻根紫坭糖厂”的探究活动。在父母的循循解说下,孩子们感受了旧时紫坭糖厂制糖的情景,了解了制糖的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紫坭糖厂逐渐被历史代替,既往面貌。通过直观的、形象的各种制糖情境,幼儿亲处其境,耳濡目染,形成了对制糖文化的感知,回园后更通过各种活动,如设计甘蔗林、欣赏甘蔗成品、角色游戏买卖甘蔗等,感受到了番禺甘蔗文化特色。
3. 关注经验,发掘甘蔗与文化之间的特别的教育价值
幼儿的学习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的。在社区场景化课程中,我们将教育目标自然地蕴含在幼儿对场景的体验与探索中,在认识甘蔗的过程中学习到岭南的文化,包括岭南的气候等知识。
4 .有效支持,重视游戏与学习过程
《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而在社区场景化课程中,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该课程教师通过细心观察、适时介入,鼓励幼儿获得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直接感知、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等过程性经验学习到甘蔗的生长过程和环境的关系。
幼儿很有兴趣地提问:甘蔗是怎样种植的?甘蔗有多长?怎样量呢?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收集了甘蔗林进行观察。他们发现了甘蔗的独特特征。“甘蔗是什么形状?甘蔗的叶子有什么特别?甘蔗这么高,怎样量甘蔗呢?”这些问题在孩子们之间热烈地讨论着。基于孩子们的兴趣,老师引导孩子们兵分两路,一组进行资料收集,一场关于把这个问题的探索活动开始了。他们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组合、实验,反复验证出多种水的测量方法。而另一组孩子商量制定了一个关于“我来种甘蔗”的活动,他们发挥创意。
5.园内场景延伸,助推幼儿深度学习
我班在角色区创设了“甘蔗吧”的幼儿园场景,划分了买卖甘蔗、测量甘蔗等活动,提供幼儿多板块,多形式地进行深度学习的场景。
在“甘蔗吧”的社区场景化课程中,孩子们在“活教育”中充分地掌握着主动学习的权利,表现出积极的探索态度,培养了不怕困难、敢于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的学习品质,还通过系列的课程主线,对自己和家人成长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更直观的认识。
二、角色游戏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前期——发掘幼儿兴趣,让幼儿融入情境
捕捉孩子自主游戏亮点。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游戏内容、幼儿的游戏水平息息相关,“生活即教育”。合适的游戏主题,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出创设情境类型,使得情境具有多样性。
(二)中期——转变幼儿角色,转换游戏情境
随机的临时任务:教师在设置角色游戏活动情境时,应增加游戏的预设情境成分。根据不同的情节需要进行角色和情景的转换和变化。在材料上,因为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只有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合理有效的操作材料,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游戏的快乐。
(1)有效运用结构简单的材料激发幼儿自主游戏的兴趣
根据幼儿自主生成的游戏主题,按意愿投放相应的结构简单的游戏材料,引出游戏情境。在百宝箱里,我投放了石头,花生米等废旧物品,孩子们在活动中就用自然材料作测量的工具,又成了孩子们的“新宠”。
(2)通过调整材料推进游戏情境的发展
教師在游戏中是观察者、参与者、引导者,按照游戏的需要随时增减材料,引导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幼儿在不知所措的时候,和幼儿共同协商,在课室一叫角落创设—百宝箱,这里里的多种材料,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游戏需要进行选择。
(三)后期——推动游戏的发展,开展交流分享,形成经验
引导幼儿对游戏中的各种体验、感受进行梳理、整理,帮助幼儿分享,从而积累和形成正确的实践经验,让幼儿的游戏水平得以质的提高。
三、场景设计与材料投放
(一)场景设计
1.植物种植区
该区以固定的游戏区与临时搭建相结合,幼儿利用投放的材料进行甘蔗主题或是自创情境式游戏,幼儿可进行种植甘蔗等角色游戏。
2.甘蔗吧
该区以幼儿熟悉的娃娃家为载体,并赋予“甘蔗吧”的角色定位,与创意活动区串联成一个大的角色区。创意活动区的卖甘蔗的老板、顾客、测量甘蔗以及称甘蔗工作人员等角色可以进入服务区休息,服务区的幼儿给与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服
(二)材料投放
1.角色装扮材料
角色装扮材料是幼儿在进行角色游戏时,装扮材料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增强角色意识,丰富游戏行为。
2.主题操作材料
让幼儿通过自然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对幼儿有明显的暗示,比较适合低幼年龄段的孩子。
3.低结构材料。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想象自由地使用它们的游戏材料。
四、记录与评价记录和评价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或缺的一环,依据角色区的特点和幼儿在场景中的活动,建议可通过幼儿活动观察、幼儿学习记录、学习故事等方式对幼儿在场景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分别从
1.“注意” 的部分(心智倾向、学科知识、发展领域),
2.“识别” 的部分(关注儿童能做)
3.“回应” 的部分(机会)
4.其他部分(家长儿童反馈)
(作者单位:广东省番禺区直属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