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农村普通中学而言,在应试教育与传统观念的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并不乐观,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新课标课堂教学设计最核心的一点是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课程,重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自觉主动的学习者,而教师是欣赏者、引导者。要做到这些,我个人认为需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读书是每一个人心灵内在的需求,也是心与心的交汇,更是灵魂的畅游。只要有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即使遭遇一定的困难,也往往自然生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应做到:
1、鼓励阅读。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2、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要用适当的方法启发引导而不是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
3、自由的阅读。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表达阅读效果的自由。
4、坚持多样化。坚持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观点的表达等多样化,允许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改变语文统一答案的弊端。
二、创设自主阅读课堂
自主阅读最终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作品的一些紧要、极精彩处往往不易看出,能看出,就是能力。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见奇妙的能力。
首先,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裕时间,不做任何目标的要求,让学生沉入书中浑然不觉,完全迷醉于作品内在蕴涵之中,让他们在文本提供的精神殿堂里徜徉,心灵得以舒展升华。使学生拥有纯属于自己独立的阅读空间,尽情体验。学习《孔乙己》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凝神静读的美妙气氛,我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学生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逐字逐句地接触文本,自由感受作品中所呈现的一切,并在课文空白处记录自己粗浅的理解。很快,教室里形成了一个安静的阅读场,从他们阅读时凝神微笑的表情里可以看出,学生完全被文字材料所吸引;从他们零散的评点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触及到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与神态,并且深刻理解孔乙己一生的悲剧等。
其次,创设互动交流的和谐平台,燃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才能让这一珍贵的初读熠熠生辉。尊重学生自由的阅读心和表现欲,要在交流中从容而大度地聆听,精细而智慧地甄别,坦诚而热情地参与。《小石潭记》是一篇经典美文,其中第二段的描写更令人难忘。学生初读后都能感受到,并且能对此欣赏一番;从第四段的描写中也能感到作者的忧伤与孤寂,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乐”与“忧”的两种情感。但是作者在全文中的情感究竟是“乐”的还是“忧”的?当我提出这个疑问时,学生是“乐”“忧”参半。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到了小石潭会写它凄清幽邃吗?学生摇头,为什么柳宗元要写?学生一下就想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作者内心情感在景物的投射。我接着引入:乐与忧矛盾吗?学生依然用刚才的方法思考,大家形成共识:既然写了鱼儿的自由,作者当时心里一定是快乐的,但是他的“乐”是表面的,是寄情山水之后暂时的缓解,而“忧”是内在的,当他从潭中鱼的欢乐回到现实,抑郁仍然侵蚀着他。作者的“乐”表现了更深层的“忧”。
三、培养学生拓展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形成、道德情操的提升、意志品质的锻炼等都是很重要的。
1、调动学生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新《课标》特别提出:要充分利用現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桥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门户。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拓展阅读的方法
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和主体,他们不仅是受教育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我们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充分地读,用心地读,带着感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要领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最后,要注重积累一些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或章节。
总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想法,紧紧围绕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潜心探究,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应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语文素养,遵循阅读教学规律,使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相辅相成。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古人说得好:“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读书是每一个人心灵内在的需求,也是心与心的交汇,更是灵魂的畅游。只要有兴趣,学生在阅读时,即使遭遇一定的困难,也往往自然生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应做到:
1、鼓励阅读。坚持阅读的无错原则,鼓励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材料。
2、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要用适当的方法启发引导而不是蛮横地规定阅读任务。
3、自由的阅读。给予学生选择合理的时间、恰当的书籍、可行的阅读方式和自己表达阅读效果的自由。
4、坚持多样化。坚持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观点的表达等多样化,允许学生在阅读内容和方法上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度,改变语文统一答案的弊端。
二、创设自主阅读课堂
自主阅读最终是教会学生自己能读。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作品的一些紧要、极精彩处往往不易看出,能看出,就是能力。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见奇妙的能力。
首先,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裕时间,不做任何目标的要求,让学生沉入书中浑然不觉,完全迷醉于作品内在蕴涵之中,让他们在文本提供的精神殿堂里徜徉,心灵得以舒展升华。使学生拥有纯属于自己独立的阅读空间,尽情体验。学习《孔乙己》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凝神静读的美妙气氛,我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学生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逐字逐句地接触文本,自由感受作品中所呈现的一切,并在课文空白处记录自己粗浅的理解。很快,教室里形成了一个安静的阅读场,从他们阅读时凝神微笑的表情里可以看出,学生完全被文字材料所吸引;从他们零散的评点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初步触及到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与神态,并且深刻理解孔乙己一生的悲剧等。
其次,创设互动交流的和谐平台,燃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才能让这一珍贵的初读熠熠生辉。尊重学生自由的阅读心和表现欲,要在交流中从容而大度地聆听,精细而智慧地甄别,坦诚而热情地参与。《小石潭记》是一篇经典美文,其中第二段的描写更令人难忘。学生初读后都能感受到,并且能对此欣赏一番;从第四段的描写中也能感到作者的忧伤与孤寂,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乐”与“忧”的两种情感。但是作者在全文中的情感究竟是“乐”的还是“忧”的?当我提出这个疑问时,学生是“乐”“忧”参半。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到了小石潭会写它凄清幽邃吗?学生摇头,为什么柳宗元要写?学生一下就想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作者内心情感在景物的投射。我接着引入:乐与忧矛盾吗?学生依然用刚才的方法思考,大家形成共识:既然写了鱼儿的自由,作者当时心里一定是快乐的,但是他的“乐”是表面的,是寄情山水之后暂时的缓解,而“忧”是内在的,当他从潭中鱼的欢乐回到现实,抑郁仍然侵蚀着他。作者的“乐”表现了更深层的“忧”。
三、培养学生拓展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文学素养的形成、道德情操的提升、意志品质的锻炼等都是很重要的。
1、调动学生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新《课标》特别提出:要充分利用現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桥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门户。学生的课外阅读就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拓展阅读的方法
学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象和主体,他们不仅是受教育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我们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充分地读,用心地读,带着感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要领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最后,要注重积累一些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或章节。
总之,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要摒弃一切急功近利的想法,紧紧围绕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潜心探究,努力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应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语文素养,遵循阅读教学规律,使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