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色彩走进数学课堂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e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
  对于数学教师对美术的核心素养并不十分清楚,这两个学科看似没有任何关系。对学生来说,如果下一节上美术课,学生会欢呼雀跃,精神振奋,积极准备各种工具,但如果告诉他们上数学课,就会像霜打的茄子,垂头丧气。为什么会是如此大的反应呢?我们看一下美术课的几个核心素养解读。
  1.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响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
  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2.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体、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
  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3.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4.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
  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我们面临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就是不停的各种计算,各种应用题和几何证明题分析,非常枯燥,大多数学生是被动学习,情绪不愉悦。而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比较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的教育作用。学生上美术的心情是快乐的、陶醉的,享受着美。
  综合美术和数学学科,我们能够发现这两个学科也有共同之处,都涉及“造型”和“赏析”唯独数学学科缺少“色彩”。美术学科的“造型”“赏析”与数学学科的“几何图形”“材料分析”有着相似之处,美术学科同样也需要像数学学科学习一样,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描述、分析、评价等方式,表达让学生自己的思想。通过对比、类比、联想等方式进行新的知识学习,实现不断创新。将美术知识运用到数学学科进行尝试,学生不再以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完成作业,而是积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业与众不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副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
  由此可见,数学学科和美术学科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彼此借鉴发展。我们培养学生不只是在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勇于探究、不断实践创新,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
期刊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如情。”[1]情感是文学活动的起点,也是文学活动的归宿。作家写作时往往主动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情感的发展逻辑表现自己。对于读者,教师应运用各种策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  一、适时补充资料,丰富对人物心理的理解  “读者要积极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将作者话语蕴藉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挖掘出来,‘虽幽必显’。”[2]补充背景资料,利于学生理解
期刊
当今社会很多家庭大多为独生子女,三、四代人的爱集于一身,身处众星捧月环境中的独生子女,天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自由自在地坐等着父母的付出,时间久了竟不知如何爱父母、爱亲人了,所得到的一切都觉得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太无私”的爱中,封闭了幼儿的回报意识,束缚了幼儿的回报手脚,剥夺了幼儿的回报权利,从而使他们习惯地、理所当然地尽情享受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关爱,却不懂得回报爱。使很多孩子形
期刊
国家“三通两平台”指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首期目标,是为教育管理公共服务提供准确的数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评价是从教学艺术的角度促进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班级优化大师”班级管理软件的研发,自动分析数据反馈教学,为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核心概念  (一)教学评价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评价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  之间的差异,而是反映
期刊
一、微课概述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具有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精简、使用方便等特点,是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发展出来的,体现出了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时代教育特征。在网络、智能终端设备基本普及的条件下,微课开始广泛流传。通过我国一些教育机构和公立学校的试验推广,微课辅助教学的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和技术理念更新。如今,传统的讲授式数学课堂已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而微课则具有传
期刊
我是一名少数民族山区的小学数学教师,纵观从教以来的教育变化,发现以前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教学辐射半径大,学生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观念陈旧、教学信息缺乏、观念以及语言障碍等原因,少数民族山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一直不太理想。现在,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山区教育的投资力度,解决好了学生的住宿、就餐等问题,设立了寄宿制学校,减少了学生的体能消耗,节约了求学路途中所用的时间,也保证了学生的安全。目前,在各种条件得
期刊
针对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各种技能培养,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首创“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是目前在医学生培养领域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各国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我科室
期刊
摘要: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有效实施,上海市教委首先推出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为使小学与初中的体育与健身课程完成有效衔接,上海市教委随后提出“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从而完善了体育“三化”教学改革基本框架。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体育兴趣化改革的意义、缘由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对小学体育课堂中实施兴趣化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话语沟通会对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较大影响。对此,本文首先对师生互动话语沟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介绍,然后对当前小学语文师生话语沟通互动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加强师生话语沟通互动的措施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话语沟通重要性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平台  一、绪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加强沟通互动交流,帮助教师了解学
期刊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课堂教学更精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尤其是“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