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2015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本国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
对于数学教师对美术的核心素养并不十分清楚,这两个学科看似没有任何关系。对学生来说,如果下一节上美术课,学生会欢呼雀跃,精神振奋,积极准备各种工具,但如果告诉他们上数学课,就会像霜打的茄子,垂头丧气。为什么会是如此大的反应呢?我们看一下美术课的几个核心素养解读。
1.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响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2.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体、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
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3.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4.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
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我们面临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就是不停的各种计算,各种应用题和几何证明题分析,非常枯燥,大多数学生是被动学习,情绪不愉悦。而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比较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的教育作用。学生上美术的心情是快乐的、陶醉的,享受着美。
综合美术和数学学科,我们能够发现这两个学科也有共同之处,都涉及“造型”和“赏析”唯独数学学科缺少“色彩”。美术学科的“造型”“赏析”与数学学科的“几何图形”“材料分析”有着相似之处,美术学科同样也需要像数学学科学习一样,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描述、分析、评价等方式,表达让学生自己的思想。通过对比、类比、联想等方式进行新的知识学习,实现不断创新。将美术知识运用到数学学科进行尝试,学生不再以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完成作业,而是积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业与众不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副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
由此可见,数学学科和美术学科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彼此借鉴发展。我们培养学生不只是在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勇于探究、不断实践创新,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对于数学教师对美术的核心素养并不十分清楚,这两个学科看似没有任何关系。对学生来说,如果下一节上美术课,学生会欢呼雀跃,精神振奋,积极准备各种工具,但如果告诉他们上数学课,就会像霜打的茄子,垂头丧气。为什么会是如此大的反应呢?我们看一下美术课的几个核心素养解读。
1.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响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
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2.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体、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
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3.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
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4.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
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我们面临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就是不停的各种计算,各种应用题和几何证明题分析,非常枯燥,大多数学生是被动学习,情绪不愉悦。而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比较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的教育作用。学生上美术的心情是快乐的、陶醉的,享受着美。
综合美术和数学学科,我们能够发现这两个学科也有共同之处,都涉及“造型”和“赏析”唯独数学学科缺少“色彩”。美术学科的“造型”“赏析”与数学学科的“几何图形”“材料分析”有着相似之处,美术学科同样也需要像数学学科学习一样,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描述、分析、评价等方式,表达让学生自己的思想。通过对比、类比、联想等方式进行新的知识学习,实现不断创新。将美术知识运用到数学学科进行尝试,学生不再以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完成作业,而是积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业与众不同。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副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
由此可见,数学学科和美术学科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彼此借鉴发展。我们培养学生不只是在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勇于探究、不断实践创新,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