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绘画是可以利用静态媒介来实现动态视觉效果的一类艺术手法,它自身并不会运动,但作家们常常会利用绘画中所体现的运动感抒发自己的艺术感情。绘画中倾斜原理的使用、线条关系的表现、几何图形关系的扩展、动态瞬间的形象截取以及形象的拆分与整合等手法都是体现画面运动感的表现手法,从而给予了绘画艺术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绘画;艺术手法;艺术创作;风格形式;运动感;
对于运动,物理上指的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例如太阳的升起与落下等,等实例都说明了运动具有相对性。此外,我们还能从没有物理的方面感觉到运动。是视觉图形朝一些方向上的聚集或歪斜所产生的朝向性的张力,或是由绘画中的线条关系、几何图形间的关系以及图像的拆分与整合等形成的动态形象,从而让观众在大脑中出现对运动的联想。
一、绘画构图中运动感的视觉原理
绘画艺术中的运动与实际的物理运动不同,也与影视剧中的动画不同,它是以物理理论为主要基础而出现的特殊效果。如康定斯基所说,它们蕴含的是一种“含有倾向性的张力”。我们观赏一幅画作时,视觉感官在画面等诸多因素的刺激下,结合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在脑海中会产生对某种运动经验的回想。我们在画作中所感受的“‘运动’或‘倾向性的张力’,其实就是由这些正常生理活动和联想所造成的。换句话说,这种运动就是‘大脑在接收知觉刺激后,对正常的生理活动进行整合,并产生了的心理对应物’。”为了更佳地体现画面的运动感,作家在画面上又将运动转变为富有巨大张力的“样式”。这种“样式”在画作中体现为画作各要素间产生的节奏与运动关系,并由绘图结构获得。
由上可得,我们在西方画作中所体验到的“运动”,并非已有的视觉体验在画作中的反映,而是一种自主的感觉表象,它蕴含在我们看到的画作当中。这类运动是由画作中的图形、色彩、线条等感观要素的比较作用所引起的视错觉,是一种假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动。
二、绘画构图中运动感的表现手法
(一)由倾斜产生的运动感
对由倾斜产生的动态感,阿恩海姆以旋转的风车为例来解释这个理论:“我们画旋转的风车,就不可以画成十字形状的,这样会表现的十分平和;但把它稍微倾斜,画成对角线形式,就可以感受到细小的运动感;再加大风车的倾斜角度,就能表现出显著的旋转效果”。因此,作家在画作构想中也经常采用倾斜方法来表现运动效果。
在西方绘画中,有许多著作都使用了倾斜原理来表现运动感,例如丁托列托《最后的晚餐》带给人运动感十足的视觉体验,弘大的构图和紧凑的节奏感是这幅画作的特别指出,画作布局上给人强烈的交叉运动感。举行框架内,由左下方的人物与右上方的雾气所产生的对角线破坏了画幅的平衡,右下方的人物形象由浅入深的排列又产生了大的斜线结构,从而增强画面的运动感。
(二)由线条关系产生的运动感
线条是构造画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作家表达感情的 媒介。线条容易让人想起径直的大路,而曲线则容易使人想起水的波动或飞舞的细线。我们绘画众多事物的时候都不能离开曲线,这些波动的曲线会让我们产生视觉上运动错觉。根据曲线的这一特征,在画作的构图中使用曲线也可以使画幅产生动态感,但画面中的曲线多数时候不是以实际的线来表现,而是由画幅中各要素的不同布局所产生的一种线性关系,主要体现为画作的节奏感和运动感,如“S”形和“Z”形所产生的画面感与节奏感等。这中构图方式可以添补画面的不集中,把众多物象联系起来产生一定的“象”,进而充分表现画面的运动感。
(三)由几何图形产生的运动感
一个正置的立方形给人稳重的感觉,但把它歪着摆放就会因为重心转移而引起倾向性的张力,产生运动效果。几何图形画作中的侧矩形、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等,都可以破坏过度的平衡,带来动态感。
几何图形构象是由画作各要素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几何图形趋向。如席里柯《梅杜萨之筏》利用人与物间产生的几何图形来构像的,画幅中木舟与两条船绳间形成的矩形和三角形,这两个图形因并排安放又形成一个倾斜的梯形。和草稿相对比,这个梯形在画幅上所占的区域做了一定扩大,同时减小了天空的面积,梯形的左上方又与边框相交,把整个画作提到了画幅的上方,从而打破了平衡,带来了运动感。
(四)用瞬间形象表现运动感
绘画作为感观艺术的一种,它不像影视剧那样把人物动作连续的表达出来,而只能在绘图中挑选过程中的某个瞬間。这个瞬间在时间上可以前后延长,从而导入一个运动的进程,我们称之为瞬间形象。
席里柯的《爱普松的赛马》画中,奔跑的马的马蹄被同时描绘出伸向前后,腹部与地面平行,这个姿势和实际中马的运动形态并不一致,和照相机捕捉的镜头也不尽相同,但给人带来运动感。实际上,马在奔跑的时候,主要靠后肢的力量来推动全身向前奔跑,这时前腿蹬出并快速回收到肚子下方,继而做下一个动作。在画作中将马腿分开至最大程度时,马的这一姿态会表现出超强的视觉张力,这种张力能够表现出动态的视觉效果。
(五)形象的拆分与整合表现运动感
为了体现画作的动态感,可以利用截取某个瞬间,让观众想到到运动进程的发生;也可以利用理性分析的方法,采用拆分与总结的方法来描绘事物的运动进程。
众所周知,影视剧使用了“视觉停留”的原理把物体运动进程中连续的画面记录下来,以此表现同一事物在运动中的各个位置,然后以每秒 30 张的速度播放,就会给我们造成运动的感觉。著名艺术家巴拉的《链子上一条狗的运动》 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作家为了表达狗的运动过程,把狗的四肢及尾巴都进行了拆分与整合处理,让它变得好像旋转的车轮,从而加强了画面的运动感。
由上述可知,西方绘画的动态感是画作中许多要素的综合使用所营造出来的。对于画作中动态感的传达,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一样的表现方式,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画家门视觉方法的变化,其表达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使得未来的绘画作品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浅论传统中西方绘画构图的差异[J].文淑丽,陈宇刚.芒种.2014(10)
[2]探析西方现代静物绘画中的平面化构图形式[D].丁婷.西北大学 2016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
关键词:绘画;艺术手法;艺术创作;风格形式;运动感;
对于运动,物理上指的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例如太阳的升起与落下等,等实例都说明了运动具有相对性。此外,我们还能从没有物理的方面感觉到运动。是视觉图形朝一些方向上的聚集或歪斜所产生的朝向性的张力,或是由绘画中的线条关系、几何图形间的关系以及图像的拆分与整合等形成的动态形象,从而让观众在大脑中出现对运动的联想。
一、绘画构图中运动感的视觉原理
绘画艺术中的运动与实际的物理运动不同,也与影视剧中的动画不同,它是以物理理论为主要基础而出现的特殊效果。如康定斯基所说,它们蕴含的是一种“含有倾向性的张力”。我们观赏一幅画作时,视觉感官在画面等诸多因素的刺激下,结合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在脑海中会产生对某种运动经验的回想。我们在画作中所感受的“‘运动’或‘倾向性的张力’,其实就是由这些正常生理活动和联想所造成的。换句话说,这种运动就是‘大脑在接收知觉刺激后,对正常的生理活动进行整合,并产生了的心理对应物’。”为了更佳地体现画面的运动感,作家在画面上又将运动转变为富有巨大张力的“样式”。这种“样式”在画作中体现为画作各要素间产生的节奏与运动关系,并由绘图结构获得。
由上可得,我们在西方画作中所体验到的“运动”,并非已有的视觉体验在画作中的反映,而是一种自主的感觉表象,它蕴含在我们看到的画作当中。这类运动是由画作中的图形、色彩、线条等感观要素的比较作用所引起的视错觉,是一种假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运动。
二、绘画构图中运动感的表现手法
(一)由倾斜产生的运动感
对由倾斜产生的动态感,阿恩海姆以旋转的风车为例来解释这个理论:“我们画旋转的风车,就不可以画成十字形状的,这样会表现的十分平和;但把它稍微倾斜,画成对角线形式,就可以感受到细小的运动感;再加大风车的倾斜角度,就能表现出显著的旋转效果”。因此,作家在画作构想中也经常采用倾斜方法来表现运动效果。
在西方绘画中,有许多著作都使用了倾斜原理来表现运动感,例如丁托列托《最后的晚餐》带给人运动感十足的视觉体验,弘大的构图和紧凑的节奏感是这幅画作的特别指出,画作布局上给人强烈的交叉运动感。举行框架内,由左下方的人物与右上方的雾气所产生的对角线破坏了画幅的平衡,右下方的人物形象由浅入深的排列又产生了大的斜线结构,从而增强画面的运动感。
(二)由线条关系产生的运动感
线条是构造画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作家表达感情的 媒介。线条容易让人想起径直的大路,而曲线则容易使人想起水的波动或飞舞的细线。我们绘画众多事物的时候都不能离开曲线,这些波动的曲线会让我们产生视觉上运动错觉。根据曲线的这一特征,在画作的构图中使用曲线也可以使画幅产生动态感,但画面中的曲线多数时候不是以实际的线来表现,而是由画幅中各要素的不同布局所产生的一种线性关系,主要体现为画作的节奏感和运动感,如“S”形和“Z”形所产生的画面感与节奏感等。这中构图方式可以添补画面的不集中,把众多物象联系起来产生一定的“象”,进而充分表现画面的运动感。
(三)由几何图形产生的运动感
一个正置的立方形给人稳重的感觉,但把它歪着摆放就会因为重心转移而引起倾向性的张力,产生运动效果。几何图形画作中的侧矩形、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等,都可以破坏过度的平衡,带来动态感。
几何图形构象是由画作各要素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几何图形趋向。如席里柯《梅杜萨之筏》利用人与物间产生的几何图形来构像的,画幅中木舟与两条船绳间形成的矩形和三角形,这两个图形因并排安放又形成一个倾斜的梯形。和草稿相对比,这个梯形在画幅上所占的区域做了一定扩大,同时减小了天空的面积,梯形的左上方又与边框相交,把整个画作提到了画幅的上方,从而打破了平衡,带来了运动感。
(四)用瞬间形象表现运动感
绘画作为感观艺术的一种,它不像影视剧那样把人物动作连续的表达出来,而只能在绘图中挑选过程中的某个瞬間。这个瞬间在时间上可以前后延长,从而导入一个运动的进程,我们称之为瞬间形象。
席里柯的《爱普松的赛马》画中,奔跑的马的马蹄被同时描绘出伸向前后,腹部与地面平行,这个姿势和实际中马的运动形态并不一致,和照相机捕捉的镜头也不尽相同,但给人带来运动感。实际上,马在奔跑的时候,主要靠后肢的力量来推动全身向前奔跑,这时前腿蹬出并快速回收到肚子下方,继而做下一个动作。在画作中将马腿分开至最大程度时,马的这一姿态会表现出超强的视觉张力,这种张力能够表现出动态的视觉效果。
(五)形象的拆分与整合表现运动感
为了体现画作的动态感,可以利用截取某个瞬间,让观众想到到运动进程的发生;也可以利用理性分析的方法,采用拆分与总结的方法来描绘事物的运动进程。
众所周知,影视剧使用了“视觉停留”的原理把物体运动进程中连续的画面记录下来,以此表现同一事物在运动中的各个位置,然后以每秒 30 张的速度播放,就会给我们造成运动的感觉。著名艺术家巴拉的《链子上一条狗的运动》 就是利用了这种方法,作家为了表达狗的运动过程,把狗的四肢及尾巴都进行了拆分与整合处理,让它变得好像旋转的车轮,从而加强了画面的运动感。
由上述可知,西方绘画的动态感是画作中许多要素的综合使用所营造出来的。对于画作中动态感的传达,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一样的表现方式,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画家门视觉方法的变化,其表达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使得未来的绘画作品给人带来的视觉享受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浅论传统中西方绘画构图的差异[J].文淑丽,陈宇刚.芒种.2014(10)
[2]探析西方现代静物绘画中的平面化构图形式[D].丁婷.西北大学 2016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