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祐五年(1060)春天,二十三岁的眉山才子苏轼春风得意,轰动朝野。
可官场上的事,历来如风,飘忽不定。进士及第的苏轼连个京官也没捞到,他被下放到离京师一千二百里地的陕西凤翔县去任签判。
那是个什么地方?穷山恶水,地僻人稀,还常有西夏兵来骚扰。
诏令一下,举国哗然。满脑子热情理想的苏轼更是犹如冰水浇头。
才高遭嫉,历来如此。苏轼心里清楚。他什么也没说,收拾行装,如期走马上任。来风翔半年,苏轼工作还算顺手。再怎么下放基层,进士的光环还是在的。半年后,老太守走了,来了个新太守。苏轼心里有点儿不安,怕与新太守不合。
可当他听到“陈希亮”三个字时,顿时释然。
那个老头儿,他认得。个子小小,眼睛眯眯,看人有点儿斜视。跟他是老乡,四川眉山人,还是父亲的旧交。小时候,常见他拎个酒葫芦上门找父亲喝酒,喝够了就在院子里舞枪弄棒耍上一回。兴致高了,就把苏轼和他弟弟拉过来训一通。
可苏轼万没有想到,这眉山老头儿竟然患了健忘症。面对前来太守府汇报工作的苏轼,陈太守面无表情,根本不认识他是哪个。他抬头看看苏轼,“嗯”一声,让他先到一边候着去。部属们一个个上前来报事,陈太守时而皱眉,时而叹气,中间还当着苏轼面把一个办事不力的小下属给狠狠骂了一顿,却始终不曾拿正眼瞧过一眼苏轼,更莫说给他半丝儿笑容。
官场真是个大染缸。站在旁边的苏轼,牙根儿咬得痒。
苏才子的倔与苏才子的才并驾齐驱。陈太守越高冷,苏轼那股子才气与热情就越发蓬勃。苏轼只当从来不认识陈太守,做事的步子却是一点儿也没停。他是为凤翔老百姓做事的,不是为他陈太守。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苏轼还真做成了几件大事好事:他上书朝廷,将凤翔境内的几个巧立名目的徭役给取消了;他一手策划修建了一个城内湖,并扩建了饮风池,既排涝防旱,又为古城添了一美景;他看不惯陈太守对下属动辄打骂的行为,就对下属和百姓和如春风。
凤翔县内,苏签判的名声很快就盖过了陈太守。人们纷纷称苏轼为苏贤良。
苏轼笑了。
回头看坐在堂上的陈太守,陈太守的脸越发黑了。
那天,陈太守当着苏轼的面,举起鞭子向一个小吏身上猛抽,说:“以后还叫不叫苏签判苏贤良了?”那小吏也倔得很,陈太守抽一下,他喊一声“苏贤良”。苏轼疼啊,心疼那个小吏,更气。那鞭子分明是在抽他的脸。他忍得实在忍不住了,冲上去要夺陈太守的鞭子,被旁边眼尖的同事给拉住:“公然得罪陈太守,除非你不想在凤翔干下去了。”
苏轼把那口气忍下去了,可接下来的八月十五知府厅中秋宴会席,他公然不去。陈太守派人来通知苏轼:不参加府厅宴席者,罚铜,少则五斤,多则八斤。对一个小小的签判来说,这不是小数。可他还是不去。不但不去,中秋月明之夜,他还令家人备下好酒好菜,专门去请了那个为他挨鞭子的小吏来。朋友家人,欢欢喜喜,院子里又饮又唱。
苏轼的居所离太守府不远,那酒香歌声飘墙过院就到太守府去了。
妻子王弗擔忧,一次次往太守府那边望。
苏轼想,陈老头儿那张脸,定是铁黑了。忍不住又让王弗给他斟酒满杯。
那次,苏轼被罚铜八斤。尽管这在他的意料之中,但他一张脸还是气得失色。他气鼓鼓回家,扬言决不会向这个死怪老头儿低头,决不低头。
陈太守却似乎通过罚铜一事得到些心理平衡。再见苏轼,脸上竟露出些许难得的笑模样儿。
其实是有事相求。
太守府后花园建了一座凌虚台,他请苏大才子为他写赋。苏轼不推辞,洋洋洒洒,一篇赋很快就写成了。“多少秦砖汉瓦亭台楼阁,如今都已成断壁残垣,何况你这小小的凌虚台?”满篇皆是讽刺语。旁边观者吓得冷汗都下来了。以陈太守的脾气,他又要传鞭子来了。苏轼也想到了,但他不怕,笑嘻嘻地望着陈太守。谁料这陈老头儿左看右看,完了竟然把双手拍得啪啪响:“好,好,好!子瞻大才,名不虚传。来人,不要改动一字,将此篇《凌虚台赋》刻碑,立于台前。”
苏轼倒是有些蒙了,回头说给妻子王弗听。王弗听完,笑而不语,良久才道:“我倒觉得这陈太守有意思。他为难你是不假,但你在凤翔做的这些大事,桩桩件件,若没有他这个太守支持,你哪一件能做成?我看他是在有意磨勘你。”
磨勘,苏轼家乡语。磨炼,勘察。苏轼若有所思,半天无语。
这怪老头儿,最后栽了。栽在了他的嘴上。他爱喝酒,见着美酒连命都不要了。有人送他两坛好酒,又把他告了。他在监狱里越想越气,越想越窝囊。官场上几十年的清名,就被那两坛酒给毁了。他活活把自己给气死了。
苏轼就跟陈太守的儿子陈季常做了一辈子好朋友。
选自《东京文学》
可官场上的事,历来如风,飘忽不定。进士及第的苏轼连个京官也没捞到,他被下放到离京师一千二百里地的陕西凤翔县去任签判。
那是个什么地方?穷山恶水,地僻人稀,还常有西夏兵来骚扰。
诏令一下,举国哗然。满脑子热情理想的苏轼更是犹如冰水浇头。
才高遭嫉,历来如此。苏轼心里清楚。他什么也没说,收拾行装,如期走马上任。来风翔半年,苏轼工作还算顺手。再怎么下放基层,进士的光环还是在的。半年后,老太守走了,来了个新太守。苏轼心里有点儿不安,怕与新太守不合。
可当他听到“陈希亮”三个字时,顿时释然。
那个老头儿,他认得。个子小小,眼睛眯眯,看人有点儿斜视。跟他是老乡,四川眉山人,还是父亲的旧交。小时候,常见他拎个酒葫芦上门找父亲喝酒,喝够了就在院子里舞枪弄棒耍上一回。兴致高了,就把苏轼和他弟弟拉过来训一通。
可苏轼万没有想到,这眉山老头儿竟然患了健忘症。面对前来太守府汇报工作的苏轼,陈太守面无表情,根本不认识他是哪个。他抬头看看苏轼,“嗯”一声,让他先到一边候着去。部属们一个个上前来报事,陈太守时而皱眉,时而叹气,中间还当着苏轼面把一个办事不力的小下属给狠狠骂了一顿,却始终不曾拿正眼瞧过一眼苏轼,更莫说给他半丝儿笑容。
官场真是个大染缸。站在旁边的苏轼,牙根儿咬得痒。
苏才子的倔与苏才子的才并驾齐驱。陈太守越高冷,苏轼那股子才气与热情就越发蓬勃。苏轼只当从来不认识陈太守,做事的步子却是一点儿也没停。他是为凤翔老百姓做事的,不是为他陈太守。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苏轼还真做成了几件大事好事:他上书朝廷,将凤翔境内的几个巧立名目的徭役给取消了;他一手策划修建了一个城内湖,并扩建了饮风池,既排涝防旱,又为古城添了一美景;他看不惯陈太守对下属动辄打骂的行为,就对下属和百姓和如春风。
凤翔县内,苏签判的名声很快就盖过了陈太守。人们纷纷称苏轼为苏贤良。
苏轼笑了。
回头看坐在堂上的陈太守,陈太守的脸越发黑了。
那天,陈太守当着苏轼的面,举起鞭子向一个小吏身上猛抽,说:“以后还叫不叫苏签判苏贤良了?”那小吏也倔得很,陈太守抽一下,他喊一声“苏贤良”。苏轼疼啊,心疼那个小吏,更气。那鞭子分明是在抽他的脸。他忍得实在忍不住了,冲上去要夺陈太守的鞭子,被旁边眼尖的同事给拉住:“公然得罪陈太守,除非你不想在凤翔干下去了。”
苏轼把那口气忍下去了,可接下来的八月十五知府厅中秋宴会席,他公然不去。陈太守派人来通知苏轼:不参加府厅宴席者,罚铜,少则五斤,多则八斤。对一个小小的签判来说,这不是小数。可他还是不去。不但不去,中秋月明之夜,他还令家人备下好酒好菜,专门去请了那个为他挨鞭子的小吏来。朋友家人,欢欢喜喜,院子里又饮又唱。
苏轼的居所离太守府不远,那酒香歌声飘墙过院就到太守府去了。
妻子王弗擔忧,一次次往太守府那边望。
苏轼想,陈老头儿那张脸,定是铁黑了。忍不住又让王弗给他斟酒满杯。
那次,苏轼被罚铜八斤。尽管这在他的意料之中,但他一张脸还是气得失色。他气鼓鼓回家,扬言决不会向这个死怪老头儿低头,决不低头。
陈太守却似乎通过罚铜一事得到些心理平衡。再见苏轼,脸上竟露出些许难得的笑模样儿。
其实是有事相求。
太守府后花园建了一座凌虚台,他请苏大才子为他写赋。苏轼不推辞,洋洋洒洒,一篇赋很快就写成了。“多少秦砖汉瓦亭台楼阁,如今都已成断壁残垣,何况你这小小的凌虚台?”满篇皆是讽刺语。旁边观者吓得冷汗都下来了。以陈太守的脾气,他又要传鞭子来了。苏轼也想到了,但他不怕,笑嘻嘻地望着陈太守。谁料这陈老头儿左看右看,完了竟然把双手拍得啪啪响:“好,好,好!子瞻大才,名不虚传。来人,不要改动一字,将此篇《凌虚台赋》刻碑,立于台前。”
苏轼倒是有些蒙了,回头说给妻子王弗听。王弗听完,笑而不语,良久才道:“我倒觉得这陈太守有意思。他为难你是不假,但你在凤翔做的这些大事,桩桩件件,若没有他这个太守支持,你哪一件能做成?我看他是在有意磨勘你。”
磨勘,苏轼家乡语。磨炼,勘察。苏轼若有所思,半天无语。
这怪老头儿,最后栽了。栽在了他的嘴上。他爱喝酒,见着美酒连命都不要了。有人送他两坛好酒,又把他告了。他在监狱里越想越气,越想越窝囊。官场上几十年的清名,就被那两坛酒给毁了。他活活把自己给气死了。
苏轼就跟陈太守的儿子陈季常做了一辈子好朋友。
选自《东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