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海东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海东地区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为海东地区林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现代林业;问题;对策;青海省;海东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84-02
1 海东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承担着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历史重任。近年来,海东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奏响了兴林富民的时代强音,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区生态状况继续改善,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生态文明观日益增强,呈现出山更绿、民更富、人与自然更和谐的喜人景象[1]。
2 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少,空间分布不均,区域生态十分脆弱。全区森林资源总量少,林分质量差,绝大部分分布于祁连山、青沙山、小积石山两侧,而大面积的浅山地区,森林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系统极端脆弱,容易损坏和难以修复[2]。
(2)城镇和农村周边森林生态保障体系不健全。全区城镇普遍存在绿化比重小、人均绿地少、森林结构简单、生态功能低下等现象,由于数量小,功能差,难以发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等重要作用。在多数村庄,绿化的水平不高,村庄公共绿地少,绿化覆盖率低,难以发挥其绿化、美化和香化作用,难以为人们生活提供舒适、清净、优美的生活环境。
(3)造林成本高,投资收益期慢,难以调动社会造林的积极性。全区现有的宜林荒山,自然条件差,大多数处于干旱浅山区,降雨量少,无灌溉条件,造林的成活率和商品经济率都很低,对社会投资造林的吸引力都不大。
(4)林业投入严重不足,造林质量不高。林业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任务重,工作量大,近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单位投资虽然有所增加,但与造林的实际资金需求差距甚远,致使每年营造的灌木林面积远远大于乔木林面积,新增营造林质量不高[3]。
3 对策
(1)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对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区域发展林业,实行分类指导。川水地区: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田林网、四旁植树,使河湟谷地农防林防护功能大幅度增强;二是在民和、循化、化隆等县的黄河、湟水谷地充分挖掘当地的气候、水利等优势条件,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散地、空闲地,发展具有特色的核桃、花椒等经济林;三是在湟水流域重点发展林木种苗业,建立品种齐全、规格较多的各种苗木基地。浅山地区:以城镇周边荒山绿化为突破口,采取点(城镇周边荒山)、线(主要公路沿线)、面(浅山地区)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林业项目资金,全面推进造林绿化工作,不断提高绿化的水平,使浅山地区林草植被进一步得到恢复,水土保持功能明显增强。脑山地区:以自然修复为突破口,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全面实施封山育林,提高水源涵养功能,重点发展云杉、沙棘混交造林基地建设。
(2)工程带动,整体推进。继续实施林业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巩固成果为重点,加大补植补栽力度,落实管护措施,进一步提高保存率;天保工程以完善管护方案和措施为重点,着力保护好现有24.93万hm2天然林资源;三北四期工程以涵养水源和生态防护为重点,认真做好干旱地区造林绿化工作;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保护珍稀植物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地区四项绿化工程,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3)超前谋划,争取项目。进一步完善和修订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将25°以上的坡耕地和生态区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优先纳入退耕还林规划。积极争取祁连山地区湟水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湟水流域的森林植被建设和生态保护治理。做好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规划,为争取项目做好充分准备。
(4)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有利于生态建设、有利于提高林业效益、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原则,推动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增强林业发展动力。按照有利于巩固造林成果、发挥优势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原则,积极探索退耕地流转,加快林下种养殖业,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利用自然保护区、高原湿地和森林公园等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原生态资源,加大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林业生态旅游的整体实力。
(5)强化保护,巩固成果。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思想,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管理水平,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审查率达100%。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增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管理,保护好林业建设成果,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快速增加,质量不断提高。
(6)培育文化,崇尚自然。在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动植物标本室或陈列室,开展爱國主义和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宣传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全民族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习惯。
4 参考文献
[1] 王英敏.吉林:林业要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N].中国绿色时报,2007-11-22(A01).
[2] 费本华,樊宝敏.中国现代林业建设及其产业发展浅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7(5):27-32.
[3] 黄新民.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4):15-18.
关键词 现代林业;问题;对策;青海省;海东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184-02
1 海东地区林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承担着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历史重任。近年来,海东地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奏响了兴林富民的时代强音,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区生态状况继续改善,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生态文明观日益增强,呈现出山更绿、民更富、人与自然更和谐的喜人景象[1]。
2 存在的问题
(1)森林资源少,空间分布不均,区域生态十分脆弱。全区森林资源总量少,林分质量差,绝大部分分布于祁连山、青沙山、小积石山两侧,而大面积的浅山地区,森林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系统极端脆弱,容易损坏和难以修复[2]。
(2)城镇和农村周边森林生态保障体系不健全。全区城镇普遍存在绿化比重小、人均绿地少、森林结构简单、生态功能低下等现象,由于数量小,功能差,难以发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等重要作用。在多数村庄,绿化的水平不高,村庄公共绿地少,绿化覆盖率低,难以发挥其绿化、美化和香化作用,难以为人们生活提供舒适、清净、优美的生活环境。
(3)造林成本高,投资收益期慢,难以调动社会造林的积极性。全区现有的宜林荒山,自然条件差,大多数处于干旱浅山区,降雨量少,无灌溉条件,造林的成活率和商品经济率都很低,对社会投资造林的吸引力都不大。
(4)林业投入严重不足,造林质量不高。林业工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任务重,工作量大,近年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单位投资虽然有所增加,但与造林的实际资金需求差距甚远,致使每年营造的灌木林面积远远大于乔木林面积,新增营造林质量不高[3]。
3 对策
(1)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对不同立地条件、不同区域发展林业,实行分类指导。川水地区: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田林网、四旁植树,使河湟谷地农防林防护功能大幅度增强;二是在民和、循化、化隆等县的黄河、湟水谷地充分挖掘当地的气候、水利等优势条件,利用房前屋后的零散地、空闲地,发展具有特色的核桃、花椒等经济林;三是在湟水流域重点发展林木种苗业,建立品种齐全、规格较多的各种苗木基地。浅山地区:以城镇周边荒山绿化为突破口,采取点(城镇周边荒山)、线(主要公路沿线)、面(浅山地区)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林业项目资金,全面推进造林绿化工作,不断提高绿化的水平,使浅山地区林草植被进一步得到恢复,水土保持功能明显增强。脑山地区:以自然修复为突破口,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全面实施封山育林,提高水源涵养功能,重点发展云杉、沙棘混交造林基地建设。
(2)工程带动,整体推进。继续实施林业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巩固成果为重点,加大补植补栽力度,落实管护措施,进一步提高保存率;天保工程以完善管护方案和措施为重点,着力保护好现有24.93万hm2天然林资源;三北四期工程以涵养水源和生态防护为重点,认真做好干旱地区造林绿化工作;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保护珍稀植物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地区四项绿化工程,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3)超前谋划,争取项目。进一步完善和修订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将25°以上的坡耕地和生态区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耕地优先纳入退耕还林规划。积极争取祁连山地区湟水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湟水流域的森林植被建设和生态保护治理。做好黄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规划,为争取项目做好充分准备。
(4)创新机制,增强活力。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照有利于生态建设、有利于提高林业效益、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原则,推动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增强林业发展动力。按照有利于巩固造林成果、发挥优势资源、增加农民收入的原则,积极探索退耕地流转,加快林下种养殖业,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利用自然保护区、高原湿地和森林公园等独特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原生态资源,加大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林业生态旅游的整体实力。
(5)强化保护,巩固成果。牢固树立“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思想,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管理水平,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严格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审查率达100%。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增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强化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管理,保护好林业建设成果,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快速增加,质量不断提高。
(6)培育文化,崇尚自然。在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动植物标本室或陈列室,开展爱國主义和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宣传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全民族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习惯。
4 参考文献
[1] 王英敏.吉林:林业要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N].中国绿色时报,2007-11-22(A01).
[2] 费本华,樊宝敏.中国现代林业建设及其产业发展浅析[J].世界林业研究,2007(5):27-32.
[3] 黄新民.我国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4):15-18.